1、专题四古诗常用表现手法,一、古诗常用表现手法,【注】 描写是古诗最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它有许多方法与表现手法有重合之处。除这里介绍的“白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外,描写还有“观察角度多变”“声形色描写”及“多种感官描写”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既是抒情方式,也是表现手法,两者重合,参见前面“古诗常见抒情方式”。,二、提升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中吕】普天乐姚燧浙江秋,吴山夜。愁随潮去,恨与山叠。塞雁来,芙蓉谢。冷雨青灯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注】 浙江:钱塘江,因为通海,秋天多潮,以壮观著称;吴山:在杭州西湖东南。
2、宁奈:忍耐。,(1)本曲通过_这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离愁别恨。(2)“愁随潮去,恨与山叠”极尽奇妙,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赏析。答案(1)塞雁、芙蓉、冷雨、青灯(2)采用拟物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作者心中之愁随钱塘江的潮水流得更远更长,心中之恨与吴山的山峰重叠,连绵不绝。“潮去”极具汹涌之感,“山叠”极写沉重之情。一动一静,状写出心头汹涌澎湃但无法排遣的愁恨,极为奇妙。,【诗歌鉴赏】 这首小令是一首离别送行之作。起笔以钱塘江和吴山入曲,壮美之景适逢清秋之夜,令作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愁随潮去,恨与山叠”,潮去,极具汹涌之感;山叠,极写沉重之情。这一动一静,便状写出了心头汹涌澎湃却无法排
3、遣的愁恨,极为巧妙。人已愁成此状,更那堪:“塞雁来,芙蓉谢。”北雁南飞,芙蓉花凋谢,感触物候之变迁,倍感韶光之消逝也。“冷雨青灯读书舍”一句,写出眼前之孤寂凄凉。作者的愁恨之情、凄凉之感,究竟从何而来?曲情至此,融情入景,蓄势已足,始一笔点明:“怕离别又早离别。”这是全篇最精彩之处。全曲所写之愁恨、凄凉,皆因离别而滋生,以至不可遏制。曰“怕离别”,则双方交情之好可知;曰“又早,离别”,则相聚苦短,别易会难,重见无期亦可知。一句质朴情语,道尽此时况味。“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宁奈,即忍耐,些些,即一些,皆元人口语。纵然怕离别,也要离别了,无可奈何,还是珍惜今宵,相与一醉吧。既然明朝终当
4、一去,还是忍耐一些吧。“宁奈些些”,是安慰行者,也是宽解自己,亲切而又得体。全篇大半极写愁恨,最后三句忽然纵笔作旷达语收束,正显出曲之旷达放逸之本色。,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海棠王安石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娆脸薄妆。巧笔写传功未尽,清才吟咏兴何长。海棠 崔浑是华清出浴初,碧绡斜掩见红肤。便教桃李能言语,要比娇妍比得无。,(1)两首诗用_、_字表现海棠的特点。(2)简要分析两首诗各用什么手法表达对海棠的喜爱之情的。答案(1)娇嫩(2)第一首:拟人手法,描写海棠叶和花,显出叶娇柔、花妖娆的美。直抒胸臆,诗人感叹自己笔虽巧但仍不能写尽海棠的美,无法满足自己吟咏的兴致,以此表达喜爱之
5、情。第二首:比拟手法,海棠如刚出浴的美人,绿叶红花如美人身上的绿绸嫩肤,娇嫩无比。用典,“华清出浴初”运用长恨歌中杨贵妃赐浴华清池的典故,表现海棠之美。对比,用桃李的娇美无法和海棠的娇美相比,表达喜爱之情。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海棠之美,后两句虚写,假如桃李能言,欲与海棠比娇美,也会自认无法比得上。(答出三点即可),【诗歌鉴赏】 王诗: 前两句描写海棠叶和花的美,用的是拟人手法,语言生动形象,“绿娇隐约”“红嫩妖娆”,显出其叶的娇柔和花的妖娆。后两句抒情,说巧笔未能尽传其形,吟咏兴致很浓,表达了对海棠的极度喜爱之情。崔诗:同样是写对海棠之美的喜爱叹赏。前两句用典,用美人杨贵妃赐浴华清池的典故来写海棠的娇嫩柔美。后两句写的什么呢?俗语曰“艳若桃李”,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可见桃李是比较艳丽娇媚的了。如果拿来和海棠比怎么样呢?“要比娇妍比得无”,桃李也会自认无法比得上,这就突出了海棠绝世美丽的姿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