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七年级上册科学_第三章知识点(含答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430382 上传时间:2018-12-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科学_第三章知识点(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上册科学_第三章知识点(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上册科学_第三章知识点(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上册科学_第三章知识点(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上册科学_第三章知识点(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复习提纲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地球是一个球体,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上,地球看起来是很圆的,这主要是因为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仅相差 0.33%)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 6378 千米;两极半径为 6357 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 21 千米),仅差 0.33%;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3. 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答: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4. 那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答:(1)1

2、5191522 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实例)。(2)20 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从上往下出现)。这说明海面是曲面。(4)登高望远,站得越高看到的地平圈范围越大,说明大地也是曲面。(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月食时月面缺损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6)天涯海角走不到边(7)探究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对照实验(方法)5.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从古至今的排列顺序 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 地球是个两极稍扁

3、、赤道略鼓的球体地球是个球体 6.公元前 6 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过了 2 个世纪,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7.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岩石圈以下-400 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将地球比喻成鸡蛋的方法叫模型法。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厚度:地核地幔地壳第二节 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仪:1. 纬线和纬度:(1) 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

4、为纬线圈,从半球看,长度不等。(不同纬度纬线长不相等,相同纬度纬线长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2) 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3) 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4) 北纬、南纬各有 90。南纬 90就是南极,北纬 90就是北极。2. 经线和经度(1) 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2) 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3)

5、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 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 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4) 东西 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0经线和 180经线都只有一条)3. 东西半球的划分(1) 习惯上以(20 w)和(160 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半球。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030 3060 60902(2) 西经 20 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东经 160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3) 西半球(向西走):20W160W,180 160E东半球(向东走):20W0,20E 160E特殊区域:020之间,无论东经还是西经永远都属于东半球1

6、60180之间,无论东经还是西经永远都属于西半球注意:东半球不全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4. 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5.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 66.5夹角。地轴是假象的轴。在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北,在北极点上跨出任何一步都是向南。注意:遇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东经度还是西经度,南纬度还是北纬度的题目时,一定要自己添上 0经线或者 0纬线。另外需要了解在地球上方(下方)俯视(仰视)时,经纬线各呈什么形状。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2. 地图地图: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示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后表现在平面上的图

7、形。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标记)1.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1) 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在同样的图幅上: 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 1高。 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2规律: 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 1 2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没有给出比例尺时,可以根据比较表示范围的大小来判断比例尺的大小)大比例尺:大于或等于 1:100000小比例尺:小于或

8、等于 1:1000000(写数字式比例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单位的统一。比较比例尺大小的时候,先全部都转化成单位统一的数字式,再用数学里比较大小的方法去比较)2.方向:常用的方向有,(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2)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3) 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4) 在没有任何标记的图上判读:遵循“(一般地图的方向为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5) 常用的 8 个方向:东、南、西、北、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凡是遇到写方向的题目,自己画上方向标,以防出错)3.图例和标记图上常用的图例有:公路、铁路

9、、学校、河流、码头、国界等等。第三节组成地壳的岩石1.岩石的成因及常见岩石岩石根据成因可分为三类:岩浆岩、喷出岩、变质岩岩石种类 形成原因 特征 常见类型岩浆岩喷出岩岩浆喷出地壳冷却凝固而成 明显矿物晶体 颗粒、气孔或柱状结构 玄武岩3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沉积岩 地表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成有明显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主要特征)有明显的沙粒或砾石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变质岩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岩浆和沉积岩的接触带易出现变质岩)片状的结构(矿物颗粒定向排列)大理岩(石灰岩变质)、板岩(页岩变质)片麻岩(花岗岩变质)2

10、.岩石的应用:建筑材料(大理岩、花岗岩),工艺品材料(和田玉、青田石)等;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科院形成各种矿产资源(铁矿、铜矿)。第四节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1地壳变动:(1)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断层)、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褶皱,受水平挤压)、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建筑物的升降,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说明发生了海陆变迁)、火山和地震(很激烈,很迅速)。褶皱:地壳受力挤压而发生的弯曲变化。断层:岩层受力断裂,断块位置发生错动。注意:(看到图要知道这是褶皱或者是断层)2火山:(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火山喷发物: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硫等)、液态(熔岩流)、固态(火山

11、灰、火山尘、火山弹)(2)火山按活动特点分为:活火山(富士山、台湾岛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新疆卡尔达西火山群、爪哇岛上的梅拉皮火山)、死火山(山西大同火山群、乞力马扎罗山)、休眠火山(五大连池)。(3)分布不均匀: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4)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益处: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火山口附近一般有丰富的地热能,同时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医疗卫生方面有较大价值。火山口是自然旅游景观,火山活动地区多温泉,可以成为休养区,火山喷出的气体和岩浆中含有各种矿藏,可以开发利用。危害: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甚至危及

12、人类生命。3.地震:(1)地震成因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2)地震结构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震源: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 0-300 千米处。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的影响最大震中距: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 4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同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同一次地震,震级相同,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越高。(3)分布:环太平洋陆地和周围海域、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4)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旷的地方,或伏而待定、保护头部并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第五节 泥石流1.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

13、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2. 泥石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1) 自然原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地震、积雪融化有时易引发泥石流。(2) 人类活动:滥砍滥伐,不合理地开挖和堆积,改变了地表形态和土层结构,改变了地面植被的状况。3.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历时短的特点,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 4.危害: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设施,摧毁矿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毁坏房屋建筑。5.防御措施:(1

14、)应急措施: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垂直),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2)防御措施: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植树造林;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泥石流;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及时搬迁和疏散。6.分布:世界上首泥石流威胁比较严重的国家:哥伦比亚、秘鲁、瑞士、中国、日本。我国:四川、云南、甘肃、西藏。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板块1大陆漂移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地形证据:(1)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地相对应(可拼合性)(2)大西洋两岸的

15、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 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表明当时这些大陆曾相连接。化石证据:舌羊齿化石是 2.5 亿年前的一种蕨类植物,在非洲、澳大利亚、印度的岩层中都发现了舌羊齿化石。气候证据:(1)人们在北冰洋以北的岛上发现了热带植物化石;在南极洲发现大量的煤矿;在印度发现古代冰川。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的陆地在 2 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2海底扩张说:由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的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

16、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离洋中脊越远,岩石年龄越老)海底扩张说支持大陆漂移说,并解决了大陆漂移说的动力来源:海洋地壳扩张的动力来自软流层中岩浆的活动。3. 板快构造学说:(1)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它们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的原因。(2)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海沟、岛屿),板块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一般位于板块张裂处 消亡边界(海

17、沟、造山带)一般位于板块碰撞处。5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印度洋板块俯冲,亚欧板块被抬升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地中海在缩小: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相互碰撞,靠近红海在扩大: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两大板块相互张裂,离开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极不稳定,因此多地震。大西洋的形成:大西洋处于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区,在板块的张裂地区易形成裂谷和海洋。第七节地形和地形图1. 地形的类型丘陵 地面起伏和坡度搜较缓,海拔高度有高有低(200500 米),相对高度小(100

18、 米以下)。平原 地面广阔平坦,起伏较小,海拔明显较低(100 米以下),相对高度小(200 米以下)山地 地面起伏明显,坡陡顶尖,海拔高度较高(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大(200 米以上)高原 顶面平坦宽广,起伏小,海拔较高(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小(和山地的区别)盆地 周围山脉,中部低陷,四周高,中间低。海拔高度有高有低,相对高度较小2. 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1) 等高线: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高值。(2)地形和等高线分 布的关系。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鞍部 两条等高线凸出部位相对应峭壁 等高线重

19、叠处山脊 等高线从海拔高处向低处凸出山谷 等高线从海拔低处向高处凸出陡坡 等高线较密处缓坡 等高线较疏处盆地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降低3.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差距相等,故可以计算。4. 山谷处水流汇集,能发育成河流,也易发生泥石流。若建造水电站,可选山谷处。5. 地形的变化(1)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主有主要是受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流水(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石灰岩溶蚀形成溶洞、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泥沙沉积形成平原和三角洲、大峡谷。风力(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流动的沙丘、风蚀城堡、冰川(在高寒地区):角峰、冰斗谷波浪:海岸地形生物:珊瑚礁(2)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球的地形形成有什么不同?内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起伏加大。影响是阶段性的。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具有缓慢、持久的影响。(3)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全球而言,内力的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居主导地位,而在局部地区,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