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巩 固 研 习 之 效A 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天堂杭州:一座城市和它的图书馆精神王婧 沈茜蓉“我无权拒绝他们(乞丐)入内,但读者有权选择离开。 ”一夜之间,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的这句话在微博上被转发了 1.6 万次,他因此成为 100 多家媒体关注的焦点。48 岁的褚树青已经在杭图任职10 年,一直在践行“公共图书馆零门槛开放”的理念。 “公众一般只知道图书馆能典藏阅读,但是忽略了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保障社会文化的公平。 ”他说。对此,图书馆学专家范并思教授认为,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更应该成为一种制度” ,因为同等地获得知识的机会,将推动一个城市走向民主和包容。搬运工眼中的图书
2、馆2 月 15 日,午饭后。穿着迷彩工作服的搬运工王书恒走进杭州图书馆报纸阅览室。他直接拿了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的报夹,在进门处的软沙发上坐下。窗外的大片建筑工地正是他工作的地方。两年前,他从江苏到杭州打工,一直在四周工地上干体力活。这里是杭州市的钱江新城,也是杭州行政中心的所在地。杭州市图书馆新馆坐落在西南向的裙楼里,占地 2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 万平方米,90%都对读者免费开放。在王书恒眼中,图书借阅区的那一排排书架“就像直线构成的迷宫” ,当他在这个“迷宫”中穿行的时候,书架上的照明感应灯会自动亮起,走过之后又静静熄灭;文献借阅中心那些高达 4.8 米的积层书架、专题文献中心 7.
3、2 米高的单面靠墙整体书架,巨人一般俯瞰着他;书柜、书桌、台灯浑然一体的书房式布置,更让他觉得“像天堂”。王书恒一般在下午 2 点离开。每当他经过借阅台时,工作职员张小丽都会冲他微微一笑。“零门槛”如何实现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在中国市场经济风潮涌动下,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靠出租场地、收年费等方式搞创收。2000 年,褚树青出任杭州图书馆馆长, “在我接手的时候,我就想:我赞成市场经济,但图书馆还是要做公益的事情。 ”他说。于是宣布军人、残疾人、老人、儿童免费借书;其他人则需交费,用以“捐助”图书馆。 “说是捐助,也是对公民文化的一种培养。由于不好意思直截了当说免费全国都收费的时候,我们怎么
4、能说免费呢?”两年后,国内图书馆学理论界开始探讨公共图书馆究竟是否应该收费。支持收费者认为图书产业化是世界趋势,反对者则认为收费意味着门槛。2003 年,杭州图书馆向所有人敞开了阅览室大门。2006 年,杭图将搬迁新址,召集专家论证制度改革,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是否可以取消借书的押金制度” 。在很多专家看来,押金制度是图书馆“无法破除的一道门槛”假如没有押金制度,如何保证外借的书能够如期回还?当时,杭州市文化局局长在会上掷地有声地说:“我非要把这道门槛破除不可!”褚树青也表示, “假如一个人连最少的信用和道德都不讲,一百块钱押金又能有什么用?”果然,2007 年,杭州市图书馆新馆全面免费开放,实
5、现了真正意义的“零门槛”不但所有人都可以进入阅览,而且都可凭借市民卡免费借书。我们可以一起读书对市民来说,免费阅读需要接纳的过程。图书馆刚刚全面免费开放时,很多大爷大妈拎着烧饼油条豆浆来阅览室摆龙门阵,还有给孩子在图书馆“就地解决”大小便的妈妈们。但这些行为现在都消失了。范并思以为,在阅读现场的读者之间,会发生微妙的互相影响作用。一个读者的专心姿态会影响其他读者,形成连锁的心理暗示,把大家都带进这种状态。这也正符合褚树青的理念:“图书馆的使用者是一个多元的群体,不如让社会各界制定规则,治理监视,志愿服务。 ”范并思曾在公共图书馆与城市文化评价道:“公共图书馆是城市中最好的学习共存、推进社会包容
6、的场所。 ”更重要的是,在书籍面前,更容易实现人人平等。正如杭州市图书馆儿童阅览区里出现的这个场景:一个穿着考究的母亲带着 8 岁的女儿在这里读书。她们就住在图书馆附近,房屋均价 3 万元/平方米。一个衣着破旧的爷爷领着 8 岁的孙女坐了 19 站公交车也到了这里。5 个月前,他们从江苏淮安的农村来到杭州,一家人住在拱墅区的出租屋里,靠女孩儿的父母在工地上打工生活。两个女孩儿的手同时伸向了书架上的同一本书。“我先拿到的!”喊声惊动了书架那边的母亲。她走过来,看到两个女孩儿正在抢书,于是蹲下身子,温柔地说:“宝贝儿,你们可以一起看吗?”两个女孩儿想了想,点点头,坐到了桌边,开始一起翻那本带拼音的
7、儿童书神秘的鸟类 。看完一页,一个女孩儿小声问另一个:“看完了吗?可以翻了吧?”(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总第 505 期,有删改)1文中“图书馆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杭州图书馆是如何践行这种精神的?_【解析】 文中所涉及的“图书馆精神”的核心,也就是文章开头部分所引用的褚树青所谈到的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从杭图的运行机制看,也恰恰在践行这种精神,而践行这种精神的过程,主要是文章第二部分“零门槛”逐步实现的过程。【答案】 (1)保障社会文化公平。(2)逐步推行图书馆全面免费开放制度,具体做法是:军人、残疾人、老人、儿童免费借书;向所有人免费开放阅览室;全面开放,凭借市民卡免费借书。2文中描述了搬运工王书恒以
8、及两个女孩儿阅读的场景,有哪些作用?_【解析】 思考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这两个场景的人物有什么不同,也就是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读者截然不同的两个具体阅读情境;为什么把这两个场景叙述得如此详细;这对体现杭图的经营精神有何作用等。【答案】 从不同侧面真实地反映杭州图书馆“零门槛”开放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凸显杭州图书馆平等、包容、富于人情味的良好氛围。具体事例与概述相结合(点面结合 ),使报道既有广度也有深度,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3 “我无权拒绝他们(乞丐)入内,但读者有权选择离开。 ”此话在微博上被大量转发,褚树青也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此强烈的反响说明了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_【
9、解析】 分析这一现象,既要考虑褚树青个人的核心理念所体现的精神品格,又要考虑作为图书馆来说,这样的理念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答这样的题目,考虑面一定要宽,并且要有一定的深度。【答案】 褚树青的坦诚表达充满人文关怀,使人们深受感动。禇树青及杭州图书馆的改革勇气令人敬佩。社会对建设公平、包容的文化环境的呼唤。人们对现实中种种歧视、排斥弱势群体的不良现象的反思。现实中公平、包容的文化环境和人文关怀的缺失。B 组二、(2010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47 题。“她只能活七小时” (美)保罗舍恩斯坦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 3 点 40 分。本市新闻主编接了
10、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 7 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 34 大道第 83 号。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 144 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得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
11、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 “只能活 7 小时,除非”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 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 “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 ”理查兹博士说, “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直
12、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你将得到青霉素。 ”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 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 6 点 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 7 点 30 分。3 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 “现在,”他说
13、, “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 8 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 65 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 ”一个记者说, “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勃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 “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 ”一个护士低声说。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谢天谢地。 ”凯瑟琳马隆低语着, “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
14、奖名篇快读 ,有删改)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 1943 年 8 月,获1944 年普利策新闻奖。4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_【解析】 特定的环境下“时间”有着特定的内涵,文本对于“时间”的特殊关照也就有了特殊的作用。【答案】 (1)用顺序的方式写作,条理清晰,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2)突出时间,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强调了救援效率之高,现场感强。5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_【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文本重要语句的理解。理解分析时要抓住语句的重要词语,如本句中的“世界上所有的医生” “都”“做不了”
15、 ,同时要密切联系语句所处的具体语境。答案必须体现“协力找到” “及时送到”等关键词语。【答案】 在当时的情形下,青霉素非常稀少,能得到它绝非易事,新闻记者及社会各界同心协力找到了青霉素,并及时把青霉素送到了小女孩的病床前。6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_【解析】 这段文字除了具有新闻报道语言“客观平实”的一般特点外,其中两处运用“仁慈” “奄奄一息” “焦急”来修饰具体的人和物,使这篇新闻材料具有了一定的文学性和感染力,而分析这两个“仁慈”的具体内涵和作用恰恰是分析这段新闻语言的关键点。【答案】 画线部分运用“仁慈” “奄奄一息” “焦急”等词语,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或“体现了对小女孩的爱心和人道主义情怀”)。7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_【解析】 “社会价值”就是新闻材料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也就是新闻材料的社会意义。分析时要考虑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抢救生命的社会意义,同时要注意注释的作用。【答案】 (1)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弘扬了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人道主义精神。(2)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3)增强了当时 (二战时期)美国人民终将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