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课题:科目: 语文 班级: 课时:计划 3 课时 教师: 单位: 景洪市第四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极易流于枯燥和单调,本文形象清新、脍炙人口,于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五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文中用喻
2、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二、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二、能力训练目标: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
3、言文的语感。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三、德育教育目标: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三、学生特征分析本课教学所面对的学生已步入高中学段一个学期,尽管他们基本具备了利用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对于文言文阅读,他们大多有畏难情绪,不感兴趣。他们思维活跃,表现意识和合作意识都比较强,对高中学段的语文学习充满了期待。他们不喜欢静态的知识讲授,更喜欢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置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思维状态,敢表达,爱表达,从而让学生热爱上语文。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一、抓住文
4、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
5、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4.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
6、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二)、作者介绍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
7、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学生倾听老师的导入。学生回答作者相关知识。设置情境导入课文。初步了解作者的思想主张,为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做铺垫。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三)、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
8、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四)、课文朗读(1)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录音朗读,注意节奏 。(3) 学生自读。
9、(4) 检查预习輮(ru) 须臾(y) 舟楫(j)砺(l) 不积跬步(ku) 木直中绳(zhng)虽有槁暴(p) 锲而不舍(qi) 跂(q)(五)文章梳理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它的弯度就符合圆规(画的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直了,刀剑在磨刀石学生倾听并做相应的笔记。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学生给重点字词注音。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翻译课文。解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内容。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文言文中
10、的重点字读音检查。文章内容整体讲解上磨,就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多次检查、省察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我曾整天空想,不如在极短的时间内所学到的东西;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看见的范围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变洪亮,但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和桨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积土成为山,风雨从这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11、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成为江海。千里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雕刻一下就放弃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金石也能雕刻。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藏身,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啊。 第二课时(一) 回顾课文,再读原文注意读音、字词及停顿。(二) 文言常识解析通假字輮以为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通“又”;通“曝”,晒干 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聪明 君子生非异也:通“性
12、”,资质,天赋 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翻译课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翻译课文。学生朗读课文学生从文章找出通假字。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文中词类活用。文章内容整体讲解文章内容整体讲解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文言文知识讲解通假字。文言文知识讲解词类活用。2 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3 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4 形容词作名词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5 形容词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直
13、:形容词作动词,变直)6 形容词的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7 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古今异义1.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2. 参 古义:验,检查。 今义:参加,参考。3. 疾 古义:强。今义:疾病,快。4. 假 古义:凭借,借助。 。今义:与“真”相对。5.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金银。6.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7.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文中的词类活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文中的
14、古今异义词。教师指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语,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文言文知识讲解词类活用。文言文知识讲解- 古今异义。文言文知识讲解- 古今异义。8. 用 古义:因为;今义:使用。9. 跪 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10.寄托 古义:容身,托身; 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特殊句式1 判断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 “也”表判断) 用心躁也(判断句, “也”表判断)2 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 被动句
1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4 省略句 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 蟹(省谓语“有” )六跪而二螯 5 固定用法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第三课时(一) 、品读解析文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判断文中的特殊句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判断文中的特殊句式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老师给出的思考题。文言文知识讲解- 特殊句式。文言文知识讲解- 一词多义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1 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使观点
16、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2 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 “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 “木” “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点拨:“青” “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 “木” “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3 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
17、,强调了学习的作用。4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假舆马” “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 “声非加疾”“非利足” “非能水”?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 “致千里” “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5 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18、。(二)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同学们倾听教师的讲解并思考回答问题。同学们倾听教师的讲解并思考回答问题。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并思考回答问题。同学们倾听教师的讲解并思考回答问题。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思考文章的论证艺术。讲解文中比喻的作用。讲解文中比喻的作用。讲解文中重点句子。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的分析文章的内容。讲解文章的论证艺术。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点拨:(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
19、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0、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小结: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
21、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思考文章的论证艺术。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思考文章的论证艺术。讲解文章的论证艺术。讲解文章的论证艺术。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七、布置作业八、板书设计9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