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 2015 届一轮复习测试卷十三论述类文章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族姓之根与文化之根任继愈中华民族博大深厚的文化传统,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坚强、持久的凝聚力。中华民族把文化认同看得比种姓血统认同更重要。中华民 族是众多民族长期融合的结果。中华民族有两千年政治统一的历史。政治统一可以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外因;足以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因是它具有共同的道德观、价值观、哲学世界观、长期培育而成的民族意识。秦以来有全国共同的汉字,有各族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靠了这两条,不受方言隔阂,不受山川限阻,广大人民聚拢在一起,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民族不论民族大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
2、展、进步出了力。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己的根;西方国家 ,比如欧美诸国,也有它们的文化传统、有它们的根。中外交往日益扩大,不同文化接触,有时兼容、有时抵牾,像近年来关于“人权”的问题成了中西交往经常争论的热点。如果双方探寻一下各自的文化传统,就比较容易找到造成分歧的根。虽不能彻底解决分歧,至少可以增加互相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把个人、家庭、国家以至世界看作和谐的整体,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立国,小农经济自然以家庭作为社会的基层细胞。一家一户是生产单位同时又是消费单位。千千万万个家庭在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管理下进行活动。政治上的高度统一与经济上的极端分散成为长期并存的一对矛盾。这是秦汉直到鸦片
3、战争两千多年的中国国情。两千多年来,中国的哲学不论什么流派,基本上都致力于论证政治集中与经济分散两者协调的问题。传统中国哲学都在论证个人与集体的一致性,不但利害关系一致,而且在理论上个人与整个宇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天人合一。农业小生产者的世界观,以它的生活实践体会认为世界像生物机体,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像田园诗那样和谐、稳定。个人、家庭、国家是和谐的整体。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圣人以拯济天下人的饥寒为己任。理想的社会原则与天道一致,都是“损有余以补不足”,把个人的忧乐消融在天道之中。西方文化,从古希腊以来,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为了摆脱中世纪神权统治,进入近代社会,更把个人自由放在突出地位,强调
4、“天赋人权”,用人权对抗神权。由于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传统发生歧异,双方观察问题的方式和标准也产生了歧异,互相 交流中产生了隔阂。中国对待民族关系,不大重视种族的血统、肤色的差别,而以传统文化为标志。即使在中国强盛时期,也很少用暴力对待不同种族。而今天号称“人权”发达的某大国,自称关心个人自由,而不关心社会的稳定,老百姓购买自卫枪支,比到邮局发信还方便,社会集体并没有安全感。用集体的不安全换取个人为所欲为的自由,高喊“人权”的某些国会议员们对此见惯不惊,熟视无睹。这里无意评价中西方文化的优劣得失,只是揭示出,文化寻根这个大题目,值得深入发掘。人类自以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自己却所知甚少,难
5、道不应当引起重视吗?文化寻根,比起种族寻根更有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选自任继愈学术思想精粹,有删改)1.下列对于文化传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众多民族长期融合而成、把文化认同看得比种姓血统认同更重要的中华民族因拥有博大深厚的传统文化,而形成坚强、持久的凝聚力。B.文化传统不仅中华民族有,西方国家也有,但中西文化传统是有区别的,并不能完全兼容。它们有时相互抵触,成为中西交往过程中的阻碍。C.作者认为中华民族和西方国家探寻各自的文化传统,有助于找到中西交往分歧的根,从而使中西增强相互了解,甚至有助于解决中西交往分歧。D.中国和西方国家因观察问题的方式及标准存在歧异 ,导致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文
6、化传统发生歧异。不消除这些歧异,中西交流难免产生隔阂。解析:因果关系倒置。应该是“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传统发生歧异 ,导致中国和西方国家观察问题的方式及标准存在歧异”。答案:D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文化视个人、家庭、国家为整体。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立国 ,家庭是社会的基层细胞,它有时是生产单位,有时是消费单位。B.中国自秦汉直到鸦片战争,长期存在政治集中和经济分散的矛盾;在西方,从古希腊到近代社会,长期存在对抗神权争取自由的斗争 。C.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社会原则是把个人的忧乐消融到天道之中。一个有着传统文化理想人格的中国人会以拯救天下人于苦难为己任。D.中国向
7、来以传统文化为标志对待民族关系,而不以种族的血统、肤色为标志,而且很少用暴力对待不同种族,即使在强盛时期也是如此。解析:“ 有时是生产单位,有时是消费单位”与文意不符。根据文意,家庭“是生产单位同时又是消费单位”。答案:A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民族具有民族凝聚力的外因是两千年的政治统一 ,内因是各民族的道德观、价值观、哲学世界观和民族意识相同。B.在各民族的努力下,我国有了共同的汉字和各族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从而消除了方言隔阂和山川限阻,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C.中国哲学流派大多关注政治集中与经济分散两者协调的问题。传统中国哲学都在论证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宇宙的关系
8、,并得出“天人合一”的理论。D.自诩关心个人自由的某大国不关心社会稳定,在该国家 ,社会集体缺乏安全感,而一些国会议员用集体的不安全换取个人为所欲为的自由。解析:“ 消除了方言隔阂和山川限阻”不准确,根据文意,方言隔阂和山川限阻并没有消除,只是各民族不受其限制。答案:B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唐三彩时代人郝陵生任何一件优秀的艺术品都是历史的产物,它不仅受到所属时代的约束,同时,它又以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反映所属时代的社会生活,反映所属时代的人。唐三彩就是这样一种具有文献价值的艺术品。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唐代的社会气氛和时代特征,更能帮助我们了解生活在这种气氛中的人。继汉以后,我国彩陶
9、艺术发展到唐代,便进入了顶峰阶段,其标志就是唐三彩。它既继承了汉以来彩陶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又从外国艺术中吸取了营养。因而,不论是在制作技巧上,还是在艺术造型及敷彩上,唐三彩都远远超过前代。更应该看到,它所表现的生活也更加广阔一些,它所表现的人也更加深刻一些。唐三彩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史上,也是我国雕塑史上的重要阶段。对国内、国外的彩陶艺术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这些彩陶制品广泛地概括了唐代的世俗生活,深刻地反映了各个阶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在艺术上,它们的造型特点是圆浑丰满,线条流畅有力,色彩明朗有层次。历史告诉我们,像这样的艺术品,只能在一个奋发向上的社会里才能寻找得到,只有在一个充满青春
10、活力的民族中才能不断涌现出来。唐三彩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健康的美感具有唐一代的共同的审美理想,它渗透到这一时期的整个文艺领域中。美术、文学、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都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表明这一时代特征。如那神态各异的三彩马,不是和昭陵的六骏,曹霸、韩干笔下的马,有着共同的特点吗?一匹匹都是膘肥体壮 ,勃勃有生气。这显示了唐人开拓边疆的英武气概。这正是“唐人所尚、以丰肌为美”的审美观的反映。只有这样健美的人,才能表演君臣百姓都喜爱的“一舞剑器动四方”的剑器浑脱舞。这些陶俑、雕塑以及画家笔下的马和人,都突出了唐人对健美的崇拜、对力的追求,给人以振奋向上的感受。他们抒发了唐人积极奋进,不畏艰险,
11、只争朝夕的广阔胸怀,表达了唐人充满青春活力的审美理想。唐人不仅追求着健美与力,同时也创造着健美与力。唐代的文化正是以其健美与力震撼着世界。要知道,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基督教会统治下,黑暗阴冷的中世纪时期,科学文化一片萧条,而唐代文化却大放异彩。唐朝,这个封建的王朝,必然还有另外一种人物,即反面人物。在唐三彩中,我们看到了庸俗狡猾的官吏,肥胖愚蠢的贵妇人。艺术家们带着对他们的否定和鞭挞的感情进行艺术概括,塑造了一个个典型的反面艺术形象。我们以此能较全面地了解唐朝这个封建国家。它不仅有光明的一面,还有其阴暗的一面,那就是地主阶级的残忍、狡猾、腐败、享乐的一面,使我们看到了封建时代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发展趋
12、势,并进而引起我们的美感。美是在和丑的斗争中发展的,对丑的有力批判、揭露,即是对美的热切追求的表现。唐三彩的作者是一批来自社会底层的艺术家,他们塑造了无数个性鲜明、情态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唐一代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生活中美与丑的评价和爱憎,洋溢着一派盛唐气氛。这可帮助我们更细微地了解那一个时代,以及那一时代的人。(选自历史的美,有删改)4.下列对于唐三彩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三彩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唐代的社会气氛、时代特征和生活在这种气氛中的唐代人的艺术品,具有文献价值。B.唐三彩继承汉以来彩陶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又借鉴外国艺术,是我国彩陶艺术发展到唐代而达到顶峰阶段的标志。
13、C.艺术家们在唐三彩中塑造一个个典型的反面艺术形象,意在否定和鞭挞那些庸俗狡猾的官吏和肥胖愚蠢的贵妇人。D.唐三彩的作者塑造出的个性鲜明、情态生动的艺术形象既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又表达了群众对生活中美与丑的态度。解析:原文只是以“庸俗狡猾的官吏和肥胖愚蠢的贵妇人 ”做例子来说明唐三彩中有典型的反面艺术形象,这并不意味着塑造反面形象就是为了否定和鞭挞这两类人。答案:C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艺术品能反映出一个社会的风貌,只有充满青春活力的民族才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如唐代创造了唐三彩。B.神态各异的三彩马与昭陵六骏,曹霸、韩干笔下的马都 有膘肥体壮、生气勃勃的特点, 这
14、是唐代人审美观的反映。C.唐人通过陶俑、雕塑和画作表现他们对健美的崇拜、对力的追求,抒发积极奋进、不畏艰险、只争朝夕的广阔胸襟。D.作为封建国家的唐朝是光明和阴暗并存的,透过地主阶级的种种恶行我们能看出封建时代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发展趋势。解析:“ 伟大的艺术作品”扩大了范围。根据文意,应该是像唐三彩一样广泛地概括世俗生活,反映各阶层人物的精神状态,造型圆浑丰满,线条流畅有力,色彩明朗有层次的艺术品。答案:A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任何一件优秀的艺术品都在受到所属时代约束的同时 ,反映所属时代的人以及社会生活,因为它们全都是历史的产物。B.唐三彩在艺术造型、敷彩和制作技巧
15、诸方面都远远超过前代,它能更为深刻地表现人,更为广阔地表现社会生活。C.唐朝彩陶制品概括了唐代的世俗生活,反映了人们的精神状态,造型特点鲜明,对国内外彩陶 艺术发展影响深远。D.与受基督教会统治的科学文化大萧条的同时期的欧洲相比 ,唐朝文化繁荣,其凭借唐人创造的健美与力震撼世界。解析:偷换概念,“唐朝彩陶制品”错误,应是“唐三彩 ”。答案:C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人生的艺术化朱光潜就狭义说,伦理的价值是实用的,美感的价值是超实用的,伦理的活动都是有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则是无所为而为。比如仁义忠信等等都是善,问它们何以为善,我们不能不着眼到人群的幸福。美之所以为美,则全在美的形象本
16、身,不在它对于人群的效用(这并不是说它对于人群没有效用)。假如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他就不能有道德的活动,因为有父子才有慈孝可言,有朋友才有信义可言。但是这个想象的孤零零的人,还可以有艺术的活动,还可以欣赏他所居的世界,还可以创造作品。善有所赖而美无所赖,善的价值是“外在的”,美的价值是“ 内在的 ”。不过这种分别毕竟是狭义的。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因为伦理的活动也可以引起美感上的欣赏与嫌恶。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讨论伦理问题时,都以为善有等级,一般的善只有外在的价值,而“至高的善” 还有内在的价值。这所谓“至高的善”究竟是什么呢?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本来是一走理想主义的极端
17、,一走经验主义的极端,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意见却一致,他们都以为“至高的善”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从此可知西方哲人心目中的“ 至高的善” 还是一种美,最高的伦理的活动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了。“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可以看成“至高的善” 吗?这个问题涉及西方哲人对于神的观念。从耶稣教盛行之后,神才是一个大慈大悲的道德家。在希腊哲人以及近代来布尼兹、尼采、叔本华诸人的心目中,神却是一个大艺术家。他创造这个宇宙出来,全是为着自己要创造,要欣赏。其实这种见解也并不减低神的身份。耶稣教的神只是一班穷叫花子中的一个肯施舍的财主佬,而一般哲人心中的神,则是以宇宙为乐曲而要在这种乐曲之中见出和谐的音乐家。这两种观
18、念究竟是哪一个伟大呢?在西方哲人想,神只是一片精灵,他的活动绝对自由而不受限制,至于人则为肉体的需要所限制而不能绝对自由。人愈能脱肉体需求的限制而作自由活动,则离神亦愈近。“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唯一的自由活动,所以成为最上的理想。我以为穷到究竟,一切哲学系统也都只能当作艺术作品去看。哲学和科学穷到极境,都是要满足求知的欲望。每个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于他自己所见到的一点真理都觉得有趣味,都用一股热忱去欣赏它。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美感的对象了。科学事实和米罗爱神或第九交响曲一样可以摄魂震魄。科学家去寻求这一类的事实,穷到究竟,也正因为它们可以摄魂震魄。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
19、动,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枯竭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选自人生的艺术化,有删改)7.下列对于“至高的善”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高的善”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看来 ,是善的最高等级 ,它既有外在的价值,也有内在的价值。B.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20、截然不同,但他们都认为“至高的善”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C.“至高的善”在西方哲人的心目中是一种美,是一种最高的伦理的活动,同时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D.对“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到底能否看成 “至高的善” 这一问题,作者有所阐释,但没有给出答案。解析:“ 没有给出答案”错误。根据第 3 段最后一句话可知,作者认同将“无所为而为的玩索”看成“ 至高的善”。答案:D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希腊哲人认为神是为着自己欣赏而创造出宇宙的大艺术家 ,而耶稣教却认为神是大慈大悲的道德家。B.耶稣教心中的神就像一个肯于施舍的财主,而一般哲人心中的神是能够洞悉宇宙乐曲奥秘的艺术家。C.西
21、方哲人心目中的神是绝对自由的;而人被肉体需求限制,只能追求接近神的境界,而不能成为神。D.艺术家能到处寻求享受所发现的事物的趣味,而俗人的生活没有情趣 ,只是整天寻求低级的物质满足。解析:“ 一般哲人心中的神是能够洞悉宇宙乐曲奥秘的艺术家 ”理解错误。原文将宇宙比喻为乐曲,而并非实指。答案:B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仁之所以是善,不是因为它本身善,而是因为它会给人们带来幸福 ;美之所以为美,因为美本身很美。B.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一个人,他就不可能实施善举,但他可以有艺术的活动,因为善有所依赖而美无所赖。C.从根本上说,一切哲学系统都是艺术作品,因为当哲学离开实用而成为情
22、趣中心时就已经是美感的对象。D.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有情趣的生活就是艺术的生活 ,想要生活美满只要有情趣就可以了。解析:“ 有情趣的生活就是艺术的生活”与原文不符。根据文意,有丰富情趣的生活才是艺术的生活;且“只要”一说过于武断。答案:D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高德明自然界是人类的生身之母,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生态优先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人类从思想深处真正理解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善待自然就是关爱人类自己,自觉地与自然和解,减少环境污染,控制生态灾难的发生。全球人类的生态意识的自觉性和生态观念的牢固树立成为生态文明社会的主要特
23、征之一。但生态文明不是返璞文明,也不是全盘否定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是对它们的扬弃和超越。生态文明也主张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但生态文明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强调竞争、共生与自生机制,特别是自组织、自调节的活力;强调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必须从维护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发展的力度和速度,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现代经济社会运行与发展切实转移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使人、社会与自然重新成为有机统一体,引导一种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来看,生态文明凸显了人类社会主导文明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特征
24、。生态文明不仅包含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而且包含着政治文明;不仅包含着自然生态文明,而且也包含着社会生态文明 ,因而具有宽泛的包容性。生态文明坚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把人类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 )的各种关系之中 ,全面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强调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放在自然界地球生态系统中去考虑,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在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顾及自然和环境的承载力,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生态文明坚持自然的基础地位和优先原则,杜绝“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行为。这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所在。生态文明能够从系统整体出发,在不破坏系统恢复力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需求,从而使整个系统始
25、终保持动态平衡,越来越有序,体现了生态文明的有序性特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与人(社会)之间的平等和谐,以及这两对和谐关系的内在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 的主要特征,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社会和谐性。人类从“人、自然和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全面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最大效益之间的关系; 辩证统一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公平性特征。生态文明的公平不仅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人与人( 社会 )之间的公平 ,而且还包括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人与自然的公平体现在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既维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需要,又满足人类
26、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代际公平内涵于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特征之中,体现在既考虑当代人的需要,又考虑后代人的需要,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留给子孙后代。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公平与人和自然之间的公平相互交织、相互制约。可见,生态文明始终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追求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选自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有删改)10.下列对于生态文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态文明不是返璞文明,它扬弃和超越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凸显了人类社会主导文明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特征。B.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都主张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但生态文明要求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进行。C.生态文明是一种能包容物质文明
27、、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自然生态文明、社会生态文明等所有文明形式的文明。D.生态文明在最大限度满足人类需求时以不破坏系统的恢复力为前提 ,使整个系统始终保持动态平衡和有序状态。解析:“ 所有文明形式”这一说法于文依据不足。答案:C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生态文明引导一种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确保可持续发展。B.生态文明坚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坚持自然的基础地位和优先原则,强调人类的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C.我们所要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是充满和谐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与人平等和谐。D.人类使自身的
28、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辩证统一,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公平性特征。解析:“ 自身的” 这一修饰语不准确 ,根据文意,应该是“ 人、自然和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答案:D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生态文明社会,人们应牢固 树立生态意识的自觉性和生态观念,应善待自然,减少污染环境,控制生态灾难的发生。B.生态文明强调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维护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将现代经济社会导向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轨道。C.人类应意识到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那些“急功近利”“竭泽而渔” ,利用甚至破坏自然的行为都是短视之举。D.自然界是人类生身之母,人
29、类注重自身与自然的公平 ,既能有效维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又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解析:“ 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与原文不符。原文为“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答案:B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张岱年中国文化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文化之一,是世界上伟大的独立发达的文化之一。以汉族为主的中国各民族,发挥其伟大的创造能力,在东亚的大陆上,独立地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自汉至明,少数民族的贵族常给中原的汉民族以创伤,但因其是低文化的,终为中原的汉民族的较先进的文化所同化。现在,情况却大异往昔,中国遇到了外国资本主义的文化的侵略,而中国民族不但失其同化的力量,且有被同化
30、的危险。但是,国内有一些人却对此缺乏认识,竟 提倡全盘欧化,显然,这种主张是有害的。现在要仍照样保持中国的旧文化是不可能的,但西洋的资产阶级文化也到了将被否定的日子。社会主义的世界性的文化必然要到来,中国必将产生新文化而成为那世界性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一种文化中必然含有相互对立的成分,即好的或较有积极意义的和坏的或具有消极意义的成分。唯物辩证地对待文化,就应一方面否定后者,一方面肯定前者,并根据现实需要加以发挥、充实。中国的旧文化,也包含两部分:一是良好的健康的部分,它是中国旧文化之中可以算得对人类社会有贡献的部分;一是不好的病态的部分, 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消极
31、影响。不过,应该看到,后者是由前者的流弊所造成,而前者又为后者所拖累而未能得到充分圆满的发展。中国人如果不能认识出自己旧文化中的不好的病态部分,或不能认识出自己旧文化中的良好的健康部分,那就会造成对待文化问题的盲目性。中国人如果守旧不改,则无异于等着毁灭;如果妄自菲薄 ,则难免有被外来侵略者征服的危险。中国人必须不自馁,赶快振奋起来,乐观地加入全世界创造新文化的工作。资产阶级文化以前各阶段的文化,有些具有永久价值的永远不磨灭的东西。例如古希腊及罗马即是如此,中国亦然。中国的文化,其中有些堪以作为对人类社会有较大贡献的精粹。文化以生产力及社会关系的发展为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新形态,社会关系改变,
32、则文化必然变化。然而以前的文化之精粹可以在另一形态下保存着,或者经过一番更新而发展,却非完全归于澌灭。因为,文化的发展是有累积性的。具有不灭价值的文化元素,虽产生、发育于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之中,却不只是一个民族的,在本质上是全人类的,它是对人类整个文化的贡献。到将来民族文化消灭之时,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将被世界化;即使不能世界化,亦将被保持为世界文化内部变异中的某地方的特性。这样,民族文化的优秀元素,不仅不会随着民族文化的消灭而消灭,反而能得到世界化。这也是辩证的行程。中国有为全世界、全人类保持并提供优秀文化的义务,有改造其旧文化使与世界文化相适应的责任。我们如果不主动地对旧文化进行改造,而
33、待外人来强行改造,那就难免沦于奴隶地位。中国文化本来是先进的,不料后来停滞了,落后了。在此时代,中国应由西方文化给予的刺激,而大大地发挥固有的创造力,创造出新的文化,使之在将来的世界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作出新的贡献。(选自张岱年选集,有删改)13.下列对于中国旧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旧文化不应该总原样保持,而应加以改造, 使其与世界文化相适应,从而为全世界、全人类提供优 秀文化。B.中国的旧文化既包含对中国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的病态的部分,也包含对人类社会有贡献的良好的健康的部分。C.中国人对待文化问题具有盲目性,他们不能认识自己旧文化中的病态部分,也不能认识自己旧文化中的健康部
34、分。D.中国旧文化需要中国人主动地加以改造,而不能由外人来强行改造 ,否则会让已经落后的中国文化沦于奴隶地位。解析:与原文信息不符。原文有“如果就”,是一种假设说法。选项将假设说法当成了事实。答案:C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各民族独立地创造出的民族文化是世界上伟大的独立发达的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具有伟大创 造能力的体现。B.虽然自汉至明少数民族的贵族常常给中原的汉民族以创伤,但这些民族最终都为中原汉民族较先进的文化所同化。C.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中具有不灭价值的文化元素,其产生、发育都与全人类有关,既属于这个民族,也属于全人类。D.如果将来民族文化消灭,各民族文化中的
35、优秀元素不是被世界化就是被保持为世界文化内部变异中的某地方的特性。解析:“ 产生、发育都与全人类有关”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产生、发育于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之中”。答案:C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在,外国资本主义的文化侵入中国,而中国民族的文化已经没有了同化对方的力量,甚至有被对方同化的危险。B.中国必将产生新文化而成为世界性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而国内一些人却对此缺乏认识,竟提倡全盘欧化。C.资产阶级文化既含有积极意义的成分,也含有消极意义的成分,对它的正确态度是否定消极成分,肯定积极成分。D.中国人既不能守旧不改,也绝不能妄自菲薄,而是应该赶快振奋起来 ,乐观地加入全世界创造新文化的工作中来。解析:“ 对此缺乏认识”的“此” 指的是中国民族文化失去了同化其他文化的力量,且有被同化的危险。答案:B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汉字的系统研究李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