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生理 血液.ppt

上传人:sjmd695 文档编号:4416262 上传时间:2018-12-28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3.9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 血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生理 血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生理 血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生理 血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生理 血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后负荷(最大张力) ,2. 后负荷( afterload ),1)概念* (P42) 2)影响:,张力-速度曲线,收缩张力 缩短延迟 缩短速度, 后负荷至不能缩短时收缩张力最大 后负荷=0 时最大缩短速度,(三) 影响收缩效能的因素*,3)决定肌肉收缩能力的因素,3. 肌肉收缩能力(contractility of muscles ),1)概念*(P42) 2)影响,产生张力、缩短的 程度和速度,收缩能力, 胞质内Ca 2+ 肌球蛋白的ATP活性 神经、体液因素,(三) 影响收缩效能的因素*,4. 收缩的总合,(三) 影响收缩效能的因素*,快速调节收缩强度,总合形式两种, 运动单位数量的总合

2、“大小原则” “运动单位”概念*P43 频率效应的总合,骨骼肌,运动神经兴奋频率的影响P43,1)单收缩(single twich) 概念:指肌肉受到一次刺激引起的一次收缩和舒张 组成:,2)强直收缩(single twich)概念:连续多个刺激引起肌肉收缩过程的总和类型,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 tetanus) 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 tetanus),运动神经兴奋频率的影响P43,第 三 章 血 液 (blood),2010.3,血液的功能, 运输功能 缓冲功能 调节功能 防御、保护功能,1.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 2.血细胞的生理 3.生理性止血与血液凝固 4.血型

3、(ABO、Rh)及输血,本章重点讨论,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一) 血浆P47,血浆(plasma)概念: 1.各体液中的电解质含量P47,(一) 血浆P47,血浆(plasma)概念 1.各体液中的电解质含量P47,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维持激素的半衰期 作为载体运输功能 凝血、抗凝和纤溶过程 机体免疫功能 营养功能,(一) 血浆P47,2. 血浆蛋白P48,血浆蛋白功能, 概念*指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正常值,1.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男:40%50% 女:37%48%,(二) 血细胞 P48,贫血?,2. 血清(serum),指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

4、黄色液体,血清,*血浆与血清的区别?*后者无纤维蛋白原,(二) 血细胞 P48, 血量(blood volume)概念循环血量储存血量,二、血量(blood volume) P48,正常值:,若体重60kg,血量?,约为体重的% ,二、血量(blood volume) P48,失血对人体的影响: 20%,会出现严重临床症状; 30%以上,会有生命危险。,(一)血液比重,全血 血浆 RBC,(二)血液粘度,全血 血浆,(三)血浆pH值,三、血液的理化特性P49,(四)血浆渗透压* P49,1. 渗透压概念,与溶质颗粒数成正变,决定因素,正常值:,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P49,300mmol/L

5、(300mOsm/kg.H2O) 5790mmHg 770kPa,2. 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作用*,作用:,1) 晶体渗透压(298.7mmolL,766.7kPa), 概念由血浆中晶体物质(*NaCl)形成,H2O,血浆晶体渗透压,维持C内外水平衡和C体积,2. 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作用*,作用:,2) 胶体渗透压( 1.3mmolL,3.3 kPa,25mmHg ), 概念由血浆中蛋白质(*白蛋白)形成,H2O 水肿,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和血容量,1. 等渗溶液* (iso-osmotic solution) 2. 高渗溶液 3. 低渗溶液,4. 等张溶液* (isotonic

6、solution) 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名 词P49,第 二 节 血细胞生理 (P50),血红蛋白含量*:,(一)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的 数量和形态,一、红细胞生理*P51,(二)RBC的功能P53, 运输O2、CO2 * 缓冲作用 免疫功能,男:120160gL 女:110150gL,(三)RBC的生理特征*,1. 可塑变形性(plastie deformation), 意义:利于通过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 决定变形因素,表面积与体积之比RBC粘度RBC膜弹性,一、红细胞生理*P51,2. 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

7、y),1)概念* P52,(三)RBC的生理特征* -P52,2. 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1)概念* P52 2)测定指标:, ESR概念* P52 ESR正常值,(三)RBC的生理特征* -P52,男:015 mm/h 女:020 mm/h,红C沉降率(ESR),3)ESR的原因红C叠连,*决定叠连的因素,血浆成分,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胆固醇,血浆,白蛋白 卵磷脂,ESR,ESR,*问题 ?,2. 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三)RBC的生理特征* -P52,3. 渗透脆性(osmotic fraglity), 概念P53RBC

8、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意义:脆性抵抗力:反变测定脆性临床疾病诊断,(三)RBC的生理特征* -P52,(四) RBC的生成和调节-P53,1. 生成部位及过程,蛋白质 铁,合成血红蛋白,促进DNA合成与C分裂,叶酸 VB12,2. 生成原料,(四) RBC的生成和调节-P53,1. 生成部位及过程,3. 成熟因子,(四) RBC的生成和调节-P53, 缺铁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问题 贫血?, 产生部位:*肾脏 特点:负反馈调节 作用: (+)晚期红系祖细胞(CFU-E)增殖,1)爆式促进活性(BPA)效应(+)早期红系祖细胞(BFU-E)的增殖,4. 生成的

9、调节,2)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四) RBC的生成和调节-P53,EPO调节RBC生成的反馈环,干CBFU-E CFU-E 可识别红系前体C,EPO,RBC数量,肾(肝)皮质管周C 氧感受器,骨 髓,*贫血或缺O2时,RBC机制?,缺O2,幼红C增殖 网织红C成熟、释放,(+),1)爆式促进活性(BPA)效应(+)早期红系祖细胞(BFU-E)的增殖,4. 生成的调节,2)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四) RBC的生成和调节-P53,3)性激素:,雄激素(+) 雌激素(-),二、白细胞生理P54, 分类及数量 生理特性和功能,

10、自学,(一)数量与形态正常值:(100300)109/L,1. 维持毛细血管壁完整性 2. 参与止血、凝血过程,(二)生理功能,三、血小板(platelet)生理P58,(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P58,1. 粘附*(platelet adhesion)参与物:胶原、血浆vWF、 GPIb,2. 释放(分泌): ADP, 5-HT, PF4 , TXA2, 3. 聚集:,第一时相: 第二时相:, 致聚剂: 生理和病理,快, 可逆 慢, 不可逆,参与物:纤维蛋白原、Ca2+、 GPb,(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P58,1. 粘附*(platelet adhesion)参与物:胶原、血浆vWF、

11、GPIb,2. 释放(分泌): ADP, 5-HT, PF4 , TXA2, 3. 聚集:,第一时相: 第二时相:,快, 可逆 慢, 不可逆,4. 收缩: 与收缩蛋白有关血块回缩 5. 吸附: 、XIII,第 三 节 生理性止血与血液凝固 hemostasis and blood coagulation (P61),(二)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3. 血液凝固形成牢固止血栓,1. 受损血管收缩,2.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一)hemostasis概念,一、生理性止血P61,(bleedling time),临床检测指标:出血时间,(二)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一)hemostasis概念,一、生理

12、性止血P61,血管损伤,血管内皮下组织,血管收缩,血小板激活,(粘附、聚集、释放),血小板止血栓,血凝块形成(有效止血),凝血系统激活,纤维蛋白形成,5-HT,TXA2,(初步止血),止血的基本过程P61,(一)*blood coagulation 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态变成不能流动的 凝胶状态的过程。,(二)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概念* P63,2. 种类及特点:14种,二、血液凝固P63,检测指标:凝血时间, 除F( Ca2+)外,都是蛋白质;且多数为蛋白水解酶,并以酶原形式存在。 除F外,都在血浆中,多数在肝脏合成。 VK依赖因子, 辅助因子,HK,凝血因子特点

13、P63,a,a,a,、Ca2+,. 基本过程*,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三)凝血的过程P63,2. 凝血类型P64,1) 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2) 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组织因子途径), 正反馈 Ca 2+促凝血作用,3. 凝血特点,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胶原,异物,a,PK,K,HK,a, a, a CLIa,XIII,XIIIa,a,表 面 激 活,组织损伤,(TF) a、Ca2+ PL,凝血过程示意图,表面胶原,组织损伤, ,Ca2+,PK,K,HK,CLIa,XIII,XIII

14、a,区别 内源性 外源性 启动因子 XII III 因子数 多 少 步骤 多 少 速度 较慢 较快 因子分布 全在血浆中 血浆和组织,内、外源凝血系统比较*,1. 启动,2. 放大(维持和巩固), 关键因素:外源性凝血途径 启动物:组织因子(F),内源性凝血途径,(四)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P66,1. 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2. 纤维蛋白吸附,血液稀释,单核巨噬C的吞噬 3. 生理性抗凝物质,(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 作用:(-) IX ,X,XII 活性,(五)血液凝固的调控P66,1. 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2. 纤维蛋白吸附,血液稀释,单核巨噬C的吞噬 3. 生理性抗凝物质,(2)蛋

15、白质C系统蛋白质C 作用:, 灭活a, a抑制X、激活 促进纤溶,(五)血液凝固的调控P66,1. 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2. 纤维蛋白吸附,血液稀释,单核巨噬C的吞噬 3. 生理性抗凝物质,(3)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作用:,直接抑制Xa的活性 灭活VIIa-组织因子复合物,(五)血液凝固的调控P66,1. 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2. 纤维蛋白吸附,血液稀释,单核巨噬C的吞噬 3. 生理性抗凝物质,(4)肝素(heparin) 作用:,增强抗凝血酶活性 刺激内皮释放TFPI,(五)血液凝固的调控P66,1. 表面光滑度 2. 温度 3. 药物 抗凝:草酸钠、枸橼酸钠、肝素 促凝:VK

16、,(六)影响凝血的因素P68,(一)纤溶(fibrinolysis)*概念纤维蛋白(或原)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二)纤溶系统的组成四种(P67) (三)纤溶过程两步,1. 纤溶酶原的激活 2. 纤维蛋白的降解,三、纤维蛋白溶解* (纤溶)P68,纤溶酶原,纤溶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系统的抑制与激活P68,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纤溶酶抑制物,1)血流快,活化因子被冲走2)血浆中存在抗凝物质 3)血浆中存在纤溶系统4)血管内皮C的抗凝作用,生理性止血时,为何体内循环血液并不发生凝固?,第 四 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 (P69),(一)血型(blood group)

17、概念 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二)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 ) (三)凝集原和凝集素( agglutinogen and agglutinin),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P68,(一)分型依据和分型,二、 ABO血型系统P70, 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抗原:A、B抗原红C膜上糖链的组成和连接顺序,63,64,(一)分型依据和分型,二、 ABO血型系统P70, 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抗原:A、B抗原红C膜上糖链的组成和连接顺序,抗体:抗A、抗B,(一)分型依据和分型,二、 ABO血型系统P70, 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 分型依据:红细胞膜上所含抗原的种类 分型

18、四种, ABO血型系统的分型,A 型,B 型,AB 型,O型,血型 红细胞 血 清 基因型,A,B,AB,O,抗B,A,AA或AO,B,抗A,BB或BO,A,B,无,AB,无,抗A,抗B,OO, ABO血型系统的分型,(凝集原) (凝集素),(一)分型依据和分型,二、 ABO血型系统P70, 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 分型依据: 分型四种,(二)ABO血型的鉴定,包括正向和反向定型,B型 (抗A),ABO血型的鉴定,B型血清 (抗A),A型血清 (抗B), ,O A B AB,正向定型,血型,A型 (抗B),O型 (抗A,B), , ,ABO血型的鉴定,三、Rh血型系统P73,(一)抗原与

19、分型,1. Rh抗原:,猴RBC,兔血清,RBC凝集反应,恒河猴,(Rhesus monkey ),D抗原活性最强Rh因子,三、Rh血型系统P73,(一)抗原与分型,1. Rh抗原:D抗原活性最强Rh因子,2. 分型,有D抗原Rh阳性 无D抗原Rh阴性,(二)特点,1. 无天然抗体 2. Rh抗体:不完全抗体(IgG),(三)临床意义, Rh阴性者两次接受Rh阳性 Rh阴性孕妇Rh阳性胎儿,三、Rh血型系统-P71,三、Rh血型系统-P71,A A,B B,O O,AB AB,同型输血 异型输血 *少量、慢且观察反应,供血者的红C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四、输血原则P74,RBC,RBC,血 清,血 清,供血者,受血者,次侧,主侧, 两侧都不凝配血相合 主不凝、次凝配血基本相合 主凝:配血不合,交叉配血试验,课后习题,1. 简述血液、血浆蛋白的功能 2. 血清与血浆有何区别? 3. 试述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作用 4. 简述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功能 5. 红C有哪些生理特性? 6. 简述生理性止血及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7. 内、外源性凝血有何不同? 8. ABO和Rh血型分型依据? 9. 名词: 红C比容;红C沉降率;等渗溶液;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红C悬浮稳定性;血液凝固;凝血因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