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高三二轮综合模拟训练(四)第卷(选择题 36 分)一、(15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A拥趸/打盹 隽永隽秀 梁山泊/淡泊明志 屏障/敛声屏气B鹬蚌/鬻爵 菲薄芳菲 独角戏/钩心斗角 奢靡/所向披靡C杂沓/挞伐 煞尾煞白 血淋淋/呕心沥血 牵强/强词夺理D殷红/氤氲 行头行当 练习簿/ 日薄西山 觐见/场面劲爆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滥觞 捉迷藏 班师回朝 貌合神离 两全其美 B熨贴 设陷阱 不明就里 犯而不校 微言大义C冒失 拉拉队 祸起萧墙 责无旁贷 分庭抗理D枢钮 百叶窗 以偏概全 额手称庆 以逸待劳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
2、规范的一项是()A余秋雨在他的散文杭州的宣言中写道:“宣言的内容,很复杂,又很简单:关于美丽,关于自然,关于生态,关于人间。 ”B2010 年 8 月 9 日 10 时,中断 3 年的广播体操乐曲在北京电台体育广播中响起,以后北京市民每天上午 10 时和下午 3 时都可以听着广播“伸胳膊伸腿”了。C “中能电源”于 11 月 29 日复牌后,股价从 6 天前的 50.48 元,一路飙升到昨天的 87.67元!这种状况要延续到何时?这里面难道没有什么问题?D郑天玮(她在日出中饰演的陈白露被誉为经典)不仅戏演得好,还成为北京人艺的专业编剧,由她创作的古玩曾连演了 100 多场。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
3、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A尽管饥荒闹得灾民满城都是,但一班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却又个个兴高采烈,歌舞升平,胶柱鼓瑟起来。B我们并不反对准备,但反对长期准备论,反对饱食终日的亡国现象。文恬武嬉,行阵和睦,才是我们队伍建设的最终目标。C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 ,托尔斯泰惨淡经营了整整 12 年。D没有昭君出塞,就没有汉与匈奴那五六十年的短暂和平,就不会有双方互不侵扰的城下之盟。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宁浩虽然曾表示“ 抖鸡贼”的时代已经过去,他希望以情动人,让观众哭出来,但黄金大劫案仍然显示了他娴熟的搞笑能力。B载人航天技术的突破,是我国高新科
4、技水平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重要体现。C人大会上,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安全、诚信以及防止传统文化不受污染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D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如果万一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参考答案】一、1B2 A(B 熨帖 C 分庭抗礼 D 枢纽 )3D (括号应在“戏演得好” 后) 4.C(胶柱鼓瑟:比喻拘泥成规,不知灵活变通。文恬武嬉:文官安闲自得,武官游荡玩乐。指官吏只知贪图安逸享受,吃喝玩乐,不关心国事。惨淡经营: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
5、的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城下之盟: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5. B(A 语序不当, “虽然”放在主语“宁浩 ”之前; C“防止传统文化不受污染”表意有误;D“如果” 与“万一” 重复;)二、 (共 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1 )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2 )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
6、及文化的识别性。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3 )多元文化同时影响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之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化识别(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4 ) “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 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论
7、语 子路记载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 )在社会学上, “和谐”是指一种社会安定平和的状态。如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的图景。同时“和谐 ”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 ,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而在理想国和法律篇 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 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6 )数百年来,人们对“ 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
8、过。从“乌托邦” 到 18 世纪的“ 理想城市” ,再到“田园都市”的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展开。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对“和谐生活 和 “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越来越彰显在人们为城市的明天所描绘的蓝图之中。(7 )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
9、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 “和谐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选自百度上海世博主题问答 )6下列有关“和谐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城市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城市和谐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B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从而使和谐成为城市的主题。C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历史和未来的多元文化状态,
10、制定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并融合其中的个性。D “和谐”与“ 文化” 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7下列理 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数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开始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和模型都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B随着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都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展开。C作者强调了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建立和谐城市中的重要性
11、并且认为这些是建立多元文化“和谐城市”的根本。D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是和谐城市的表现形式。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礼记中“大同社会”中描绘出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中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完全一致。B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和谐说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即通过事物内部的对立斗争,产生矛盾的各种因素或者说各方力量的均衡,从而诞生统一而又稳定的和谐。C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
12、的主张。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和谐的重要意义。D在理想国和法律篇 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二、6D (D 项错在偷换概念,将原文“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换成了“和谐与文化” ;A 项根据第一段第一和第二行的内容概括而来;B 项见第二段后半部分;C 项见第三段后半部分。 )7 B(B 项错在将原文“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 ”换成了“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都围绕” ;A 项见第六段前半部分的叙述;C、D 项见第七段。 )8A(A 项见原文第四段, 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指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3、。”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中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并不完全一致。三、古文阅读(共 9 分)答李推官书张耒李君足下:昨送简人还,忽辱惠及所作病暑赋及杂诗等,诵咏爱叹。足下之文,可谓奇矣!捐去文字常体,力为瑰奇险怪,务欲使人读之如见数千岁前钟鼎之文也。足下之所嗜者如此,固无不善老。抑耒之所闻,所谓能文者,岂谓其能奇哉?能文者,固不能以奇为主也。夫文何为而设也?知理者不能言,世之能言者多矣,而文者独传。岂独传哉? 因其能文也而言益工,因其言工而理益明,是以圣人贵之。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是故理胜者,文不期工而工;理诎者,巧为粉泽而隙间
14、百出。此犹两人持牒而讼:直者操笔,不待累累,读之如破竹,横斜反覆,自中节目;曲者,虽使假词于子贡,问字于扬雄,如列五味而不能调和,食之于口,无一可惬。况可使人玩味之乎?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夫不知为文者,无所复道。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是也。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水顺道而行,滔滔汩汩,冲砥柱,绝吕梁,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喷薄出没,是水之奇变也。而水初岂如此哉!是顺道而决之,因其所遇而变生焉。沟渎东决而西竭,下满而上虚,日夜激之,欲见其奇,彼其所至者,蛙蛭 之玩耳。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之文也。自唐以来至今,文人好奇者不
15、一。甚者或为缺句断章,使脉理不属;又取古书训诂希于见闻者,或得其字不得其句,或得其句不知其章,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此最文之陋也。足下之文虽不若此,然其意靡靡 ,似主于奇矣。故预为足下陈之,愿无以仆之言质俚而不省也。【注】蛙蛭:青蛙和水蛭。靡靡:不振作,没力量。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忽辱惠及所作病暑赋及杂诗等 辱:耻辱。B捐去文字常体,力为瑰奇险怪 捐:放弃。C横斜反覆,自中节目 中:符合。D甚者或为缺句断章,使脉理不属 属:连接。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能文者,固不能以奇为主也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B世之能言者多矣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
16、可乐也C 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D然其意靡靡,似主于奇矣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用来证明“为文要明理”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力为瑰奇险怪,务欲使人读之如见数千岁前钟鼎之文也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直者操笔,不待累累,读之如破竹,横斜反覆,自中节目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故预为足下陈之,愿无以仆之言质俚而不省也A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将写诉状与写文章进行类比,批评“巧为粉泽” 的写作风气,也否定了李推官追求“瑰
17、奇险怪” 的做法。B文章第四段用“ 决水于江河淮海 ”作比,说明“ 理达之文” 犹如不受阻遏的东流水,自会形成雄奇的风格。C作者认为“文” 只是负载“理”的工具,所以为文应该注重思想内容,如果关注表达形式,就会成为最“陋 ”之文。D本文是一封书信,也是一篇论证严密、具有说服力的论述文,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的论述具有一定的辩证性。三、9.A(辱:使对方受屈辱,谦词。 )10.B(助词,的。 A介词,把;介词,因为。C 介词,从;介词,对。D 连词,表转折,但是: 代词,这样。 )11.C(不是论据,是论点。 )12.C(“如果关注表达形式”错。 )第 II 卷(非选择题 共 114 分)四、 (
18、24 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 )足下之所嗜者如此,固无不善者。抑耒之所闻,所谓能文者,岂谓其能奇哉?(4分)。(2 )是故理胜者,文不期工而工;理诎者,巧为粉泽而隙间百出。 (3 分)。(3 )故预为足下陈之,愿无以仆之言质俚而不省也。 (3 分)。四、13.(10 分) (1) (4 分)您的爱好像这样,本来没有什么不好,可是我听说的,人们所说的会写文章的人,哪里是说他善于追求语言形式上的奇特呢?(重点注意“嗜” “固”“抑”的翻译。 ) (2) (3 分)因此,道理鲜明的文章,在形式上不必刻意期望工巧却能达到工巧;道理屈曲不明的文章, (
19、即使)在语言上巧妙地加以粉饰润泽也会漏洞百出。 (重点注意“是故” “理性” “工”的翻译。 ) (3) (3 分)所以先向您陈述我的看法,希望(您)不要因为我的话语朴素粗陋而不省悟啊。 (重点注意“陈” “愿” “质俚” “省”的翻译。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 分)金陵怀古王硅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1 )概括这首诗中间两联的内容,并说说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4 分) (2 )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
20、达“凄凉”的。 (4 分)14.( 1)中间两联,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别渚孤岛,数帆归舟,晚风落叶,寒云压楼,一句一景, (2 分)集中反应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沉重的心情。(2 分)(2 ) 选择“一鸟” “数帆” 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 2 分)以“谁与问”对应“独上江城” ,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 (1 分)15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 3 个小题) (6 分)(1)地势坤,_ _。 (易经大象 )_ _ _ _,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2)穷则独善其身,_ _ _。 (孟子 )_ _,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 )
21、(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亭集序 )_ 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4)_ _,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赤壁赋 )不畏浮云遮望眼,_ _。 (王安石登飞来峰 )15 ( 1)君子以厚德载物 万里悲秋常作客(2 )达则兼济天下 衣带渐宽终不悔(3 )齐彭殇为妄作 别有幽愁暗恨生(4)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只缘身在最高层五、语言文字运用(共 12 分,共 3 小题)16下面一段话是对“ 微公益” 的说明,请提取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 (4 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于是一种草根公益应运而生,这就是微公益。微公益提供
22、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人们将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积少成多,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关注贫困,关注教育,关注社区发展,关注生物保护和低碳等,具有很强的利他性。它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 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寓善于乐的参与方式。五、16. (4 分)平民参与(或草根公益)积少成多 利他性 寓善于乐17.台湾作家杨子在十八岁和其他中这样形容“青春”:“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 ”你用什么来比喻你自己心目中的“ 青春” 呢?仿照例句 (结构与例句大体一致)写两句话。 (4 分)仿句: 。 。17. 十八岁使我想
23、起扬鬃奋蹄、驰骋草原的骏马,使我想起含苞欲放、芬芳圣洁的玫瑰。18.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4 分)日前,部分网友网上发微博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此则微博引发网友共鸣,这种行为遭到舆论普遍谴责和调侃,更有人搬出“ 素质差”的论调。你对“ 中国式过马路” 看法如何,请选取一个角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表达简明连贺,言之成理,150 字左右)。18. 示例一、 “中国式过马路”是规则意识淡薄的表现“中国式过马路” ,其实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 ,过马路之乱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还有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行人不看红绿灯,不
24、走斑马线;机动车经常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上横冲直撞;一些司机不遵守交通法规,做出闯红灯的疯狂行为。由此造成的种种混乱,不仅损害了他人的权益,而且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应各行其道、遵章守纪,才能改善交通秩序,减少事故隐患,实现道路安全畅通,这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示例二、 “中国式过马路”是无耐之举调查显示:“中国式过马路”与红灯时长超行人忍耐限度有关,不能完全归责于行人素质。国内在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这就会导致行人被动违规。有的马路宽,信号灯时间太短,一个信号灯根本走不完,所以只能红灯的时候就开始过。另外,右转弯的汽车根本不避让行人,所以才成了“红灯大家
25、一起过,绿灯小心点过”的局面。对司机来说,驾车行驶在路上,当然是处于一种强势地位。毫无疑问地该对行人多一些避让。所以,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路权分配不公的问题。六、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922 题。抚摸乡村韩卫贤沿着一片南瓜或牵牛花的走向,很容易触痛乡村浅显的心事。一页柴扉,一段炊烟,一记清秀的鸟鸣,一波暗绿的凉意抚摸乡村我时常滑落于时光的臂膀,被童谣的唢呐和游戏簇拥着,缠绵着。记忆是一个繁体的汉字,抹掉一层斑驳的灰尘,闪现的是原汁原味的光芒,盘根错节,却淋漓尽致。童年的乡村是抒情的,大段大段的情节被我们剪裁成梦的衣裳。在我
26、奔忙的思绪里,古远的乡村更接近于乡村的本意,更具有纯粹的具象。她是那样的透明,像一支夏天的冰棒,一点点热情就能将她溶化;她又是那样的清纯,像处子柔嫩的肌肤,哪怕是轻巧地碰她,都会叫人过而不忘。抚摸乡村就是抚摸一段迷人的童话,纷飞的蜻蜓是它无序的线索。这些精致的生灵,像一个个生动的词语,在乡村这本硕大的书页中穿梭,透出和平、悠然的气息。一根竹片和蜘蛛丝构成的网被我们高高的举在手里,欢快地奔跑;一只蜻蜓失落于网上,停止了飞翔的迹象;另一只又失落于网上,它们挣扎着向往自由的样子,颇似我们被束缚在教室、黑板和老师目光下的无奈。于是,我们将它们放飞,再跟着奔跑。整整一个季节,我们的游戏就是奔跑,乡村的概
27、念就是奔跑,仿佛天空中大团大团的云,被自由的风牵引着,广阔地奔跑。最惊险的是遇见蛇,各种各样的蛇。其实它们的神态是友好的,但我们还是会毫不犹豫地用树枝和石块把它们打死,再悬起来挂在树枝上,企图恐吓那些胆小的同伴。以至来到城里见到人们惊奇而小心地围着卖蛇人指手画脚一脸迷惑的样子,我总会露出不屑的神情。当然,我们还具有在凸凹不平的大地上把陀螺打得飞转把铁环滚得狂奔以及在清澈而深奥的河里像鱼一样穿梭的本领。尽管童年的乡村贫瘠得让我们腹中时常空虚和饥饿,我们还是被玩性硬撑看玩“ 奏奏什么羊,老倌老奶烤太阳”那种一上一下的跨越式跳跃把奶奶的炊烟震得猛烈地骇嗽。我们还会用老牛踩出的窑泥,做一个小小的砂锅,
28、嘴里喊着“砂锅砂锅格通洞” ,再把手中之物猛烈地摔在地上,听那种清脆的响声。每每抚摸乡村这些童话都会震颤我的指端,重年的乡村是那样的宽容和放纵,任我们把滚烫的火盆在空中舞成一个个红色的圆圈,烧红乡村冬日的凛列。半个月亮爬上来,爬上乡村清朗的额头,浮躁的蛙鸣变得深沉起来,唯有秋虫一望无际地开始了狂欢。乡村如一位待嫁的闺女,成熟了,却不透彻;萌动着,却不直白。一些爱情的故事在清凉的夜色里悄无声息地成长着,又被谁家的犬吠泄露了天机,古板的乡村常因此而发脾气,把年关的唢呐声吹得一波三折,哀哀怨怨,犹如月宫里嫦娥的无端诉说。乡村的夜晚,月色和着来自土地深处的虫呜,缓缓地爬上草垛和房顶,挂满童话的房檐。我
29、们偎着苍老的奶奶,坐在菜园里,看月亮披着云彩的轻纱,匆匆地赶路,看深沉的山默默地缓延着,看笼着村庄的土地止不住地成熟,把清冷的月光映出暖暖的色调。四处是大自然的乐音,那么和谐,那么动听,还有我们嘴里吟出的“月亮月亮光光,骑马烧香 ”之类无序的歌谣,还有我们偶尔玩起的“ 做大媒,过家家”,与月色中真实的爱情共同构成乡村动人的细节。夜晚的乡村是一幅潮湿的画,轻轻地抚摸,都会惊扰色彩里的人物和事物;夜晚的乡村是一根布满音符的弦,谁的手,谁的手拨动了琴端又悄然垂下。抚摸乡村,那无尽的劳动是乡村无尽的血脉。春风被老牛散漫的印迹染得碧绿,清明的雨水临空而降,像叙说不完的豆豆,布谷鸟最后一次梳理柔顺的羽毛,
30、劳动就爬满每一条栅栏, “春天耕地,夏天锄草,秋天收割,冬天积肥”。我们躲在语文课本最抒情的页码下看荷锄的乡村将太阳托起来又放下去,看大滴大滴饱满的汗水把土地浸透又凉干,看老米勒画笔下播种者 扶锄者明快的色彩把世界的乡村照亮,把泥土上的英雄照亮。抚摸乡村我不敢挪动轻薄的手臂,每一个简洁的形象都像一个粗糙的老茧,使人疼痛。我无法把单纯而又厚重的乡村轻轻地描述穷尽,就像时光这把挂在土墙上的筛子,总是把乡间最精细的情节漏掉,让我们每次都小心翼翼,每次都激动不已。抚摸乡村,我总是捡拾一片一片飘落的树叶,然后把它们一簇簇地收藏在乡村这条盘杂的宿根下,品味着被物质日益削落的诗意,苦苦守望着记忆中的新绿。1
31、9文章写了乡村的哪几个方面?突出了乡村怎样的特点?(4 分)20结合文意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 分)21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以“抚摸乡村” 为题的好处。(4 分)22文中最后一段说,作者“品味着被物质日益削落的诗意”,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这种“ 诗意 ”的理解。 (5 分)(一)19. 三方面:乡村童年趣事,乡村的夜晚,乡村的春忙。 (2 分)特点:透明清纯 宽容放纵 宁静和谐 单纯厚重(2 分)20.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月亮、乡村以生命,流露出作者对乡村浓浓的爱意;运用了比喻手法,把夜晚的乡村形象地比喻为待嫁的闺女,传神地写出了夜晚乡村的恬静,美丽,而又萌动勃勃生机的特点;以动衬静,用蛙
32、声深沉,秋虫狂欢,写出了乡村夜晚的静谧而富有生机。 (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922 题。一位基层新闻人的生命绽放追记广西在新县新闻中心原副主任农曾伟时间,定格在 2011 年 9 月 30 日。那个总在为挖掘报道家乡建设成就和身边感人事迹而不倦奔走的身躯,终于有时间躺下歇息了,永远地歇息了!广西大新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宣传文化工作者、新闻中心原副主任农曾伟,因积劳成疾,罹患肝癌,永远地离开了他视同生命的新闻宣传事业和无限眷爱的父老乡亲。生命的绝唱:“新闻宣传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我愿为它贡献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山里人,站立是山,躺下是脉。活着,如山一般伟岸
33、不屈;死了,也要成黄土一抔扑向钟爱的青山,供后起的山人世代耕耘。 ”山里人农曾伟“我还能活多久?”2011 年 4 月 28 日,在县里组织的体检中,农曾伟被诊断为晚期肝癌,并已扩散至肺部。“啥都别想,回家安心养病吧。 ”医生的安慰含着无奈。回忆起获悉噩耗的那一刻,农曾伟的妻子潘彩莲难忍伤悲。 “像晴天响雷,我们在医院走廊上呆呆地站了好久。是他先镇定下来,把化验单放进口袋,帮我擦干眼泪,说:没事的,你先去送你的报纸,我去一下办公室。 ”到了办公室,这个以新闻为业的壮家汉子,一个人静静地呆坐着,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沉思良久,他打开电脑,点击今日大新的稿件,编审、修改、校对大新县新闻中心珍藏着的一期
34、报纸大样,是农曾伟生命不息、拼搏不止的见证。这是农曾伟生前修改审定的最后一期今日大新大样,上面用红笔改正的大大小小 13 处错误,是农曾伟审改大样的最后遗笔。“版样是 9 月 27 日要付印的,考虑到他身体已极度虚弱,又经我们反复修改,便决定不送他看了。 ”同事黄艳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泣不成声, “谁知道,9 月 26 日 10 点多,农哥在女儿的搀扶下,强撑着病体爬上三楼的办公室,说不看看这期大样,心里不踏实。 ”9 月 28 日晚,农曾伟开始大量吐血和便血。29 日凌晨 3 点,吐血便血不止的农曾伟,被妻子和亲戚“ 强行”送进医院。9 月 30 日下午 4 时 16 分,农曾伟的心脏停止搏动
35、。从发现病情到离开人世的 150 多个日夜里,农曾伟把“死亡通知单” 藏在身上,一直在工作中燃烧着生命。正如他在获奖诗作心系大山中所写:“做一棵树,根植于这片红土,把我的生命,打磨得金光四射!”不息地奔走:“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找到新闻”“我曾以沾满泥土的诗章,为乡亲们唱过颂歌。颂扬他们水一样温柔缠绵,山一样朴实憨厚以及对土地的那份虔诚和热望” 山里的土地 农曾伟为把今日大新办到读者心坎里,农曾伟认定:“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找到新闻。 ”农曾伟每年“深入” 采访都超过 200 天,用同事的话说,他几乎天天都在“走转改” 。他既有鲜活的新闻素材,也有宝贵的人生体验和思想升华。2010 年 8 月的一
36、天,他听到一个线索:宝圩乡山弄里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野生金花茶被盗挖盗采。农曾伟立即翻山越岭赶往路途崎岖人迹罕至的现场,面对 3000 多亩被盗采得几近光秃的残茶,农曾伟痛心不已。回到办公室,农曾伟立刻伏案写作,一篇题为救救金花茶的通讯,很快刊发在今日大新上,引起乡、县两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有效地保住了这片国家金花茶。农曾伟在清贫中坚守和追求的不竭动力,从何而来?熟知他的人说:这个大山的儿子,对自己家乡太热爱了!渴望让大山里的乡亲走出大山,如同他在山歌中所写那样: “不停的唱啊,为的是埋葬昨天的观望徘徊和闭关自守,走向明日未来的波澜壮阔。 ”深深地眷恋:“如果哪天我走了,你看到这棵桃树就等于看见
37、了我,有心里话就对它说,我能感应得到的。 ”“我是你去年冬天弦琴上被俘的音符,歌唱过的季节,已被满山落叶埋葬,我的一生将怀抱着你的黑发微笑地感激,走向涅槃和崇高” 莲 农曾伟妻子潘彩莲说,当年,农曾伟以近 200 首情诗情书打动了她的心。他曾许诺:“今生今世,一定守候在你身旁,让你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回忆起 1998 年结婚以来的点点滴滴,潘彩莲脸上有泪水,眼里有光芒。2010 年 9 月,妻子患病住院动手术,农曾伟只陪了 2 个小时。手术一结束,他就把妻妹叫来,自己又跑回单位赶稿了。妻子出院前,农曾伟带来笔记本,在病房里写稿到深夜,破天荒“ 陪 ”了一个晚上。有一年妻子过生日,农曾伟
38、好不容易逮了个空,但囊中羞涩,便买来一个 2 元钱的小蛋糕,在家里夫妻深情相对,互敬互喂,极尽浪漫。农曾伟工龄 31 年,每月工资只有 1300 多元钱。他抽 5 元一包的“红河” ,最责的衣服是83 元一件的御寒服。妻子高中毕业,每天投送 2000 份左江日报 ,忙碌近 10 个小时只能赚 20 元钱。农曾伟常有与县领导在一起的机会,但他从未以这种便利为妻子谋求体面的工作。深爱妻子的农曾伟平时绝少时间陪妻子上街散步,去年 8 月,自知来日不多的农曾伟,主动约妻子散步。他们相挽来到县城最热闹的德天广场,找到当年他亲手种下的那棵桃树,农曾伟久久地抚摸着生命力旺盛的树干对妻子说:“如果哪天我走了,
39、你看到这棵桃树,就等于看见我。你心里有话就对桃树说,我能感应得到。 ”激荡的回响:“农哥,是我前行的引路灯”“山间的唢呐,凝固着历史的大音希声,蕴含着生命的呼啸、大山的气度、江河的沸腾”(农曾伟山间唢呐 )在同事眼里,他是言传身教、知冷知热的领导和兄长;在很多通讯员看来,他是甘为人梯、助人育人的良师。大新这样的偏远山区,缺文化,更缺人才!农曾伟深知,基层文化要发展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因此,他尽心尽力发现和培养通讯员,培育基层新闻文化工作队伍。10多年间,经农曾伟培养的新闻、文学等基层宣传文化骨干超过 200 人。“农哥,是我前行的引路灯!”黄艳娇,这位农曾伟之后继任今日大新主编的青年
40、党员,每当说起她的“农哥” ,必泪如泉涌。作为农曾伟的助手、学生、同事,历时 7 年多,在农曾伟的言传身教下,黄艳娇从一个“不知新闻为何物”的“ 菜鸟” ,成长为每年能在市级以上媒体发稿 100 多篇的新秀。恩城乡党委宣传委员许翠兰,4 年前在硕龙镇中学任英语老师。 “农哥一直鼓励指引我发奋笔耕,2008 年暑假他亲自到学校,约请我去县新闻中心跟班学习。 ”得益于农曾伟的悉心栽培,许翠兰写作报道成绩不断提升。去年 2 月,农曾伟又鼓励她参加崇左市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的公开招考,并顺利考取。“山里人,站立是山,躺下是脉。活着,如山一般伟岸不屈;死了,也要成黄土一抔扑向钟爱的青山,供后起的山人世代耕
41、耘。 ”农曾伟在组诗山之韵 中的吟唱,难道不正是他自己的写照吗?19文章的前三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4 分)20本篇通讯分别在哪些方面叙写了农曾伟的事迹?请予以概括。(4 分)21通讯主体的四个部分,在结构上有着相似的特点,试简要概括并说明其好处。(4 分)22作者多处引用了农曾伟的诗文作品,这样写是否会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请阐释理由。(6 分(二) (18 分)19. (4 分)变代了主人公农曾伟辞世的概况,同副标题相呼应;(2 分)同时,引起读者的阅读注意,从而关注下文关于农曾伟事迹的介绍。 (2 分)20.(4 分)敬岗爱业,为事业奉献毕生精力。关注民生,尊重事实,有强烈的使命
42、感和责任感。真爱朴实无华,始终不渝。甘为人梯,精心培育新闻人才。 (每点 1 分)21.(4 分) (1 )首先,引用农曾伟的话作为小标题;其次,引用其诗文开篇;第三,作者叙写主人公的事迹;第四,以农曾伟的诗文收束。 (2 分) (2 )这样的安排既使每一部分结构严谨,独立完整;又使全篇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2 分) 22.(6 分)不会,引用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也非常符合农曾伟新闻人的身份和性格。 (2 分)每部分开头的诗句领起对他事迹的介绍,结尾处引用的诗句是对前面叙述的事实的高度概括。这样,人物的事迹和言论相互印证,突出人物言行一致的品行,更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
43、分)诗句饱含深情,所流露出的对事业、对爱人、对他人和对大山的深沉的爱,正是农曾伟行为的源动力,是他事迹的最有力注脚。(2 分)七、2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60 分)一轮挂在天上的明月,总是给人无限的感慨和遐思。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一轮明月就是一封家书,代表了离乱人的彼此牵挂;在动乱昏黑的时日,一轮明月就是夜空的一盏灯,承载着无数善良的人们的希望。而对于天各一方的好友来说,一轮明月就是他们互诉衷肠的媒介。有人说,君子坦荡如月,小人戚戚如鼠。有人说,屈原是楚国的月亮,他把高洁的道义高高挂在天空;有人说苏轼提着月亮来到黄州,他把那里的山山水水都抹上月亮的颜色,有人说郑板桥扛着明月赴任,他宦海沉浮不亏月之本色。有人说,每一个幸福的家庭必有一扇明月为他们打开的户牖,每一个幸福的人必有一个明月为他们装饰的梦。那天上的一轮明月或多或少地跟我们的生活有着某种联系,请以“明月在天”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请先将作文题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 800 字。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