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家庭教育指导原则及问题解析2目录家庭教育指导原则及问题解析 .1前言 1总纲 1第 1 部分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11.1 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人格发展) .11.2 皮亚杰儿童认知的发展 .10第 2 部分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152.1 光感的敏感期 0-3 个月 172.2 味觉发育的敏感期 4-7 个月 172.3 口腔的敏感期 4-12 个月 172.4 手臂发育的敏感期 6-12 个月 172.5 大肌肉发育的敏感期 12 岁 ,小肌肉 1.53 岁 .172.6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 1.54 岁 182.7 语言敏感期 1.5 岁-2.5 岁 .182.8 自
2、我意识的敏感期 1 岁 6 个月-3 岁 .182.9 社会规范敏感期 2 岁半-4 岁 .192.10 空间的敏感期 3-4 岁 192.11 色彩敏感期 3-4 岁 192.12 逻辑思维敏感期 3-4 岁 192.13 剪、贴、涂等动手敏感期 3-4 岁 192.14 藏、占有敏感期 3-4 岁 202.15 执拗的敏感期 3 岁-4 岁 .202.16 追求完美的敏感期 3.5 岁-4.5 岁 .212.17 诅咒的敏感期 3 岁-5 岁 .212.18 打听出生敏感期 4-5 岁 212.19 人际关系敏感期 4.5 岁-6 岁 .212.20 婚姻敏感期 4 岁-5 岁 .212.
3、21 审美敏感期 5 岁-7 岁 .222.22 身份确认敏感期 4 岁-5 岁 .222.23 性别敏感期 4 岁-5 岁 .222.24 数学概念敏感期 4.5 岁-7 岁 .222.25 认字敏感期 5 岁-7 岁 .232.26 绘画和音乐敏感期 4 岁-7 岁 .232.27 延续婚姻敏感期 5 岁-6 岁 .232.28 社会性兴趣发展的敏感期 6 岁-7 岁 .232.29 数学逻辑的敏感期 6 岁-7 岁 .242.30 动植物、科学实验、收集敏感期 6 岁-7 岁 .242.31 文化敏感期(69 岁) 24第 3 部分 语言 .243.1 语言发展 .243.2 父母对婴儿
4、语言早期发展的关注 .42第 4 部分 道德 .4434.1 道德发展 .444.2 关于道德发展的研究 .444.3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 .48第 5 部分 身体 .53第 6 部分 游戏发展 .586.1 亲子游戏与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586.2 运动游戏的发展 .646.3 提供游戏 .706.4 父母对孩子行为的影响 .716.5 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76第 7 部分 婴儿期心理发展 .837.1 新生儿的发展 .837.2 婴儿的生理、动作发展 .837.3 婴儿的学习 .847.4 婴儿的认知 .847.5 婴儿的言语 .857.6 婴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86第
5、 8 部分 幼儿期发展指标 .938.1 幼儿的游戏 .938.2 幼儿认知 .948.3 幼儿言语的发展 .958.4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96第 9 部分 童年期发展指标 .979.1 童年期的学习 .979.2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989.3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100第 10 部分 青春发育期心理发展 .10610.1 少年期的生理发育加速 .10610.2 少年期的认知发展 .10810.3 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10910.4 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的特点 .112第 11 部分 关于孩子的逆反期 .11211.1 第一逆反期 .11211.2 第二逆反期 .114家
6、庭教育 100 问(解答) .116第 1 部分 0-6 岁 1161.1 孩子上早教机构有用吗? .1161.2 如何选择专业的早教中心? .1171.3 孩子爱哭怎么办? .1171.4 孩子挑食怎么办? .1171.5 孩子玩耍后不收拾玩具怎么办? .1181.6 爸爸妈妈和老人的教育理念不一样,如何协调? .1181.7 孩子胆小怕生怎么办? .1181.8 孩子总是咬手指怎么办? .11941.9 孩子不会分享怎么办? .1191.10 孩子拖拉怎么办? .1191.11 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怎么办? .1191.12 孩子喜欢玩电子产品(爱玩手机,看电视)时间太久,如何调整? 120
7、1.13 如何培养孩子爱上阅读? .1201.14 家长如何和孩子沟通? .1211.15 孩子不听话时该不该打骂? .1211.16 看到孩子不好的行为,我控制不住情绪怎么办? 1211.17 孩子被别人打了怎么办? .1221.18 孩子总是动手打人怎么办? .1221.19 孩子偷拿别人东西怎么办? .1221.20 孩子爱吃零食怎么办? .1231.21 孩子不爱刷牙怎么办? .1231.22 孩子总爱跟家长对着干,不听话,怎么办? .1231.23 孩子咬人怎么办? .1241.24 孩子学兴趣(琴棋书画等)班不坚持怎么办? .1241.25 孩子犯错误不承认,爱撒谎怎么办? .12
8、41.26 孩子被老师批评了,情绪不好,家长应该如何去做? 1251.27 没有时间陪孩子怎么办? .1251.28 爸爸不管孩子怎么办? .1251.29 身边亲友和孩子开玩笑,孩子很害怕,我们怎么办? 1261.30 家庭聚会孩子人来疯,如何处理? .1261.31 孩子和同伴相处时,总出现矛盾,怎么处理? .1261.32 孩子爱炫耀,攀比如何处理? .1261.33 孩子爱破坏性的拆玩具,怎么办? .1271.34 孩子问自己是如何来的,怎么回答? .1271.35 孩子童言无忌,例如下逐客令,家长如何处理? 1271.36 我刚刚和爱人吵完架,如何面对孩子? .1271.37 我是否
9、一定要做全职妈妈,才能照顾好孩子? .1281.38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1281.39 孩子自控力差,怎么调整? .128第 2 部分 7-12 岁 1282.1 孩子不爱写作业怎么办? .1282.2 孩子写作业拖拉怎么办? .1292.3 孩子马虎怎么办? .1292.4 孩子字迹潦草怎么办? .1292.5 孩子兴趣班太多,排不开怎么办? .1302.6 孩子不喜欢老师怎么办? .1302.7 孩子丢三落四,怎么办? .1302.8 如何给孩子选择补习班,兴趣班? .1302.9 孩子什么年龄学英语合适? .1312.10 孩子说:“我有女朋友了” ,怎么处理? .1312.1
10、1 孩子偏科怎么办? .1312.12 孩子成绩好,脾气大怎么办? .13152.13 孩子总要和妈妈睡,怎么办? .1312.14 孩子成绩差怎么办? .1322.15 孩子不跟家长说话怎么办? .1322.16 孩子总是喜欢打闹,玩比较幼稚的游戏? .1322.17 孩子考试不好,情绪低落,家长如何处理? .1322.18 孩子偷吃零食怎么办? .1322.19 孩子偷拿家里的钱怎么办? .1332.20 孩子反应,总有同学欺负怎么办? .1332.21 孩子不喜欢同桌怎么办? .1332.22 因为孩子之间的矛盾,双方家长产生冲突怎么协调? 1332.23 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家长如何
11、应对? .1332.24 孩子每次承诺做不到,怎么办? .1342.25 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怎么办? .1342.26 我到底应不应该给孩子物质奖励? .1342.27 老师留作业太多,家长如何应对? .1342.28 孩子遭遇罚写作业,家长怎么办? .1352.29 男孩子性格柔弱怎么办? .1352.30 孩子不愿意参与学校活动怎么办? .1352.31 孩子参与活动没有获奖,如何安抚孩子? .1352.32 如何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1362.33 如何提高孩子自信? .1362.34 老大总是欺负老二,怎么办? .1362.35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1372.36 我
12、到底是否应该陪孩子写作业? .1372.37 被同学嘲笑,怎么办? .1372.38 孩子不爱运动,怎么办? .1372.39 孩子爱玩游戏怎么办? .1372.40 怎么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1382.41 孩子犯错误时,我们如何处理? .138第 3 部分 13 到 15 岁 1383.1 孩子一上初中,忙不过来了怎么办? .1383.2 孩子学习很努力,成绩不好怎么办? .1383.3 孩子不爱问问题,怎么办? .1393.4 孩子没有上进心怎么办? .1393.5 孩子厌学怎么办? .1393.6 孩子不懂感恩怎么办? .1393.7 孩子早恋怎么办? .1403.8 自己家孩子愿意
13、和坏孩子一起玩怎么办? .1403.9 孩子突然间爱打扮怎么办? .1403.10 孩子不让我进他自己房间怎么办? .1403.11 孩子追星怎么办? .1413.12 孩子成绩波动怎么办? .1413.13 孩子的爱好和文化课没关系,是否应该支持? .1413.14 发现孩子经常逃课怎么办? .14163.15 孩子开始抱怨,生活没有意义? .1413.16 孩子偏科怎么办? .1423.17 孩子一学习就头疼,生病怎么办? .1423.18 孩子不喜欢老师,导致成绩下降怎么办? .142第 4 部分 16 到 18 岁 1424.1 初中成绩很好,一上高中成绩严重下滑怎么办? .1424.
14、2 孩子谈恋爱怎么应对? .1434.3 发现孩子吸烟怎么办? .1434.4 孩子放弃学习怎么办? .1434.5 高中孩子的家长,到底可帮孩子做些什么? .1434.6 如何帮助孩子稳住成绩? .1434.7 该不该让孩子选择艺考呢? .1434.8 应该给孩子选择什么专业呢?从什么时候开始引导? 1444.9 如何帮助孩子调整情绪? .1444.10 如何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1444.11 孩子压力大怎么缓解呢? .1444.12 如何帮助孩子树立目标? .1444.13 如何引导孩子高效利用时间? .1454.14 孩子不想上学了怎么办? .145第 5 部分 单亲家庭孩子的问题
15、.1455.1 孩子缺少父爱怎么办?缺少母爱怎么办? .1455.2 孩子性格古怪,怎么办? .1455.3 离婚的家庭,如何跟孩子解释,我的爸爸(妈妈)的问题? 1465.4 单亲家庭的孩子要不要特殊关照? .1465.5 关于继母和继父,如何和孩子相处? .1461前言总纲第 1 部分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1.1 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人格发展)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需要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至,故称心理社会危机。克服心理社会危机,须依赖心理社会经验。社会环境决定着心理危机能否得到积极的解决。埃里克森主张人的一生可分为既是连续又各不相同的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以不变的序列
16、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带有普遍性的心理社会危机。他在描述各个阶段的发展时,把重点置于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上。自我功能发展的好不好,发展任务完成的成功与否,会使人格品质出现成功与不成功的两种极端差别,即积极的或消极的人格品质。靠近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靠近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了消极的人格品质。他也强调指出,每个人的人格品质,并不是居于两极端之一,而更多的是处于两端之间的某一位置上。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划分:1) 婴儿前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2) 婴儿后期。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
17、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3) 幼儿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4) 童年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2征是能力品质。5) 青少年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6) 成年早期7) 成年中期8) 成年后期个体一生发展是连续一生的渐进发展进程,先前的各阶段发展得好与不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阶段。1.1.1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 岁) 相当于弗洛依德的口腔期,其心理社会两极是基本信赖和基本不信赖。在这一时期,儿童的无助感最强烈,最需要依赖成人。如果父母给这
18、一时期的婴儿以爱抚和有规律的照料,婴儿将会产生基本信赖的情感。反之,如果父母对婴儿的爱抚和照料,也像孩子的脸一样一日三变的话,他们就会产生不信赖的情感。这一阶段的危机的积极解决导致人格中希望品质的形成。 评价:如果要给这个期取个名字的话,就可以取个信心期。因为这个期儿童与母亲还没有分化,儿童与父母是联系在一起的,儿童内在的信心取决于对父母的信任关系,所以信心和信任是一回事。所谓信任也是自我的一种力量,是对他人的一种可期待性。要信任一个人,就知道这个人是一贯的,可靠的,可以预见的。一个婴儿或儿童哭一会儿就不哭了,是因为他知道母亲会来照顾和安慰他,这就是一种可预见的信任。这种方式就在确定他的自我正
19、在通过一个现实的关系来坐实(合并)自己,自我就在坐实的过程中逐渐展开了。婴儿这个时期通过自身的动作(吸吮第一个基本方式)达成和外界的关系。精神分析研究者都知道“人自身的动作本身就是一种方式” ,这点很重要,现代人意识化后思考问题一定要有个对象化的东西才能呈现事实,其实本身的方式就已经把事实性的内容呈现出来了。第二个基本方式是咬。婴儿很聪明,开始他试着咬,轻轻咬一下看看母亲有什么反应,他是非常知道怎样与母亲达成一个关系。0 到 6 个月的合并是被动,因为 0 到 6 个月的“我”是不完整的;6 个月到 1岁半合并是主动,因为 6 个月到 1 岁半的“我”就完整得多,此时婴儿知道,如果3咬痛母亲的
20、乳头,母亲就会推开他不给吃奶,于是他就要试图去控制咬的轻重。这样就使他知道自己和母亲是两个人,是分离的。所以此时婴儿已经和外界达成了一个关系,区分就是被动和主动。所以,埃里克森提出是问题的两面,即信任和不信任。儿童如果完全信任就可能依赖父母,比如对儿童完全迁就,心理发展和发育就会出现迟滞,学不会等待,学不会预见父母还要来,父母一旦离开他就有分离焦虑。儿童此时在现实关系中已经学会恒常性(可预见性、可期待性) ,他就可以知道与人之间的关系,母亲是可以脱离他的。针对这样的情况,埃里克森就提出要在比例上掌握好,多给他信任的关系,少给他不信任。比如,哭就马上抱起来哄,这个事情多做;哭了等一下抱他少做,他
21、就知道等待。埃里克森还建议,父母自己在自己的生活中要有信心,对生活本身要赋予意义。因为儿童就在父母怀里,完全是和父母一体的,父母紧张他知道,不安他也知道,焦虑他也知道,他完全能够体察出父母的各种情绪状态。所以,父母一定要把自身的生活安排得稳定且有意义,这样儿童才能达成真正的信任。儿童的信任,取决于父母的信心,返回来又建成了儿童的信心。总体说,这个时期的儿童是展示的过程,落实自身的过程。与父母联系非常紧密。1.1.2 自主对害羞和疑虑(1-3 岁)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这一时期,儿童学会了走、爬、推、拉、谈话等,而且,他们也学会了把握及放开。这不仅适用于对外界事物,而且同样适用于自身的排便排
22、尿等活动。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儿童能“随意”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因而是儿童介入自己意愿和父母意愿两者相互冲突的危机中。这就要求父母对儿童的养育,一方面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儿童的行为要有所限制和控制,另一方面又要给儿童一定的自由。这一阶段的危机如果得到积极解决,儿童就会形成良好的自控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反之,消极对待就容易形成自我疑虑。评价:此时儿童进入到自主阶段。要求自主、自主感和自治,即自己管理自己的方式。这个时期儿童最大的情况就是否定说“不” ,什么事情都说不。只要家长要求他,他就说不。他就是通过说“不”来展现自己能够把控自己,用说“不”的方式,大约 2 岁左右的小孩都是这样。与此相对的是不
23、能自主就会产生畏惧、羞怯。4如果一个父母给儿童宽容,儿童自身能够在自身的行为中自主的话,他的自我发展就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如果父母对他干预过多,儿童就无法把自己呈现出来。此时的养育应该是宽容儿童不干涉他,让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自己操作一些事情。埃里克森也看见了,每个期是受前一个期的影响。前一个期建立了信心,进入自主期后,自主的东西更多;如前一个期建立的信心不好,自主期自主的东西就少,羞怯、畏惧就多。这个时候不仅仅是自主,更多的是要求自我身份。1.1.3 主动对内疚(3-5 岁)与弗洛依德的性器期相当,这个阶段的儿童活动更为灵巧,语言更为精练,想象更为生动。他们开始了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幻想,
24、开始了对未来事件的计划。如果父母肯定和鼓励儿童的主动或想象,儿童就会获得主动性;如果父母经常讥笑和限制儿童的主动性或想象,儿童就会缺乏主动性,并且感到内疚。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主动超过内疚,就会形成有方向和有目的的品质,反之消极对待,就会形成自卑感。评价:这个时期儿童开始计划做什么事情了,有很多探索。他的基本方式是侵入,性和攻击性都认为是侵略;他主动能够安排一些事情。儿童一直都是小心谨慎的对身体进行把控,但是此时突然间能够做很多大事情,比如说这个时候能够代替父亲,用父亲的身份去占有她的母亲。很多精神分析学家就困惑在这里,儿童此时的自我已经达到一种巅峰状态,他们认为这个时候能够让儿童
25、充分发展,就能得到很好的自我确认。从西方的角度看确实如此,很多有恋母情结的人智力活动、社会关系的成就都比较高,负疚感(西方文化是有罪的文化)又锻造他非常主动的去做很多事情。3 到 6 岁的身份是完整的。当然把人的东西就整体、全盘的展示出来,此时他是个完整的人,当然可以代替父亲。恋母情结并不是简单的对母亲的依赖。儿童此时是用成人的方式来对待外界,将人所有的内容都涵盖进去了。排斥父亲(起码在梦中排斥,弗洛依德就有这样的梦,他抱小长颈鹿,大长颈鹿在一旁啸叫) ,西方就认为很小的小孩敢这样,疑惑。5我们认为这个时候非常丰满而又完整的人格产生了,出现这样的现象就不奇怪了。埃里克森就观察到儿童的主动性,他
26、自己能够设计和做一套东西,4 岁 5 岁儿童可以自己设计游戏。人生命的冲动外在表现是两级化,但两级相通,是同一种方式。埃里克森所有的期都有一个对应,人确实如此,人生命力如此,涉及到性更是两极化对立。如果完全压迫自己,人就还是非洲的矮黑猩猩。自我要体现生命,是一种生命的呈现。 “我很厉害”的意思就是我有生命力,厉害必须要呈现,不呈现自我就展不开,所以,压抑是一种内在的要求。1.1.4 勤奋对自卑(6-12 岁)相当于弗洛依德潜伏期。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大多数都在上小学,学习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体验从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 。儿童可以从中产生勤奋感
27、,满怀信心地在社会寻找工作。如果儿童不能发展这种勤奋,他们将对自己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缺乏信心,从而产生自卑感。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就会形成有能力的品质,反之,消极对待,就导致无能感。评价:埃里克森认为这个时候自我更重要。每个大师都有其局限性,埃里克森的局限就是过分强调社会文化因素。潜伏期儿童开始把精力朝向外面,体育锻炼、社会活动等等,儿童勤奋就习得了和外界交往的一种方式,所以有人说小学很重要。埃里克森认为这个时期儿童在构筑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习得了和社会之间应该如何相处的一种方式,自己能够控制事情,在其他投入的事情中就能控制。确确实实很多成功的人在 11 岁左右自己可以搞
28、些事情,这个时期之前的人非常能干,这个时期儿童的直觉非常好。这个时期埃里克森强调勤奋,我们则强调直觉。人做很多事情靠的就是直觉,成年人的直觉都是从儿童那里来的。很多人在干一件事情就要依傍一个东西,都要坐实(说清楚) ,逻辑要清楚,是怎么来的,什么关系等,听很多人说话的内容以及谈话的形式,都是缺少直觉的判断,什么都要找一个逻辑的支撑。11 岁左右的小孩没有多少经验,他很多都是直觉来领悟的,这个时期对自我的6重要性就在这点上。前面提到的, “有信心”就是自我的力量;儿童能自主就能对自己有把控,主动就是自己能安排一切。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就是勤奋,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能干。那勤奋对自我来说又是怎么回事?
29、这个时候的自我是更加完善的自我,是一种完整的自我方式(前面都是局部) 。勤奋对应的是自卑,就是说自我不完善必然自卑。如果控制外界事物很宽泛,不是很少、单一,怎么会自卑?这个时期的自我的确是展现在社会中、人际关系中的,也是发展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最关键的时期。好坏取决于是完整的方式还是某种单一的方式,如把前面所有期都整合在一起然后拿出来就是完整的方式。12 岁左右的自我是完整的自我,这个时期自我是在巅峰状态。儿童这个时期是以直觉性、感受性为主。1.1.5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 岁)相当于弗洛依德的生殖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必须思考所有已掌握的信息,包括对自己和社会的信息,为自己确定
30、生活的策略。如果在这一阶段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就获得了自我同一性或心理社会同一感。自我同一性对发展儿童健康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如果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不能获得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同一性。角色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消极同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青少年获得的是积极同一性,就会形成忠诚的品质;如果是消极同一性,就会形成不确定性。评价:青春期的方式就是要身份,就是同一性。出现危机的原因就是角色混乱,找不到自己的定位。重新展现前面时期的各种机制。但是,这个时期要重新获取定位,找到自己的身
31、份,就是同一性。儿童要社会化,找到社会的身份,找到自己社会的角色,当然取得的角色取决于这个人自己的设定,设定不同,找到的身份就不一样。这个时期有个关键,叫做间隔时期。如找不到身份就会进入到合法延缓期。西方是非常宽容这个现象的。一个青年不想读书、不想干任何事情都被认可。很多人这个时期就想游历(埃里克森就是 18 到 25 岁)是被允许的。人在游历中其实就是在重建自己,找到自己。西方奖学金就是让学生去游历,其意义就是要人歇7一下、想一下自己要干什么,没有人对他提出要求。这是心理上的需要。但是,社会、文化却对他们有要求而不允许有这个期,要求 20 岁必须干什么。但是个人发展中就是有做了一段时间后不想
32、做事情,就是要等待的现象,如果剥夺青年的等待,他就会出现各种症状。同一性就是让人心理成熟,就是获取身份。埃里克森认为人要成为社会角色,这个认识就显得过分社会化,精神分析的实质就是讲内在的东西,内在的要求,是纯粹的心理层面,所以身份问题是内在的身份,有了内在身份才能找到外在的社会角色身份,不是社会角色的身份来规定的。间歇期就是反社会身份对内在身份的限定,同一性是找内在身份。人在这个期已经有很大的压力,父母、社会再给压力, “游手好闲” ,孩子就真的病了;合法延缓期的意义就是自己给自己的延缓,找不到身份,找不到同一性,就是闲着,什么事情不做。1.1.6 亲密对孤独(2024 岁)这一阶段属成年早期
33、。该阶段及以后的阶段就没有与弗洛依德心理性欲发展相当的时期。只有建立了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人才能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热烈追求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要把自己的同一性和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甚至有对个人来说的重大损失。而一个没有建立自我同一性的人,担心同他人建立密切关系,从而有了孤独感。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爱的品质;如果是消极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评价:埃里克森认为这个时期主要是非常强烈地对情感的表达。人在找到身份后,需要重新返回自身,这个过程更多的是精神性,埃里克森认为表达就是情感性。确实情感是个人的,是个人的体验,不可能出现别
34、人来体验你的情感,就是别人笑你也跟着笑,你还是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返回自身”中亲密和孤独是有联系的。这个孤独(与孤独症的孤独是两回事)是返回自身的孤独,自己对自己的孤独。关注情感的表达就是回到自身的表达,这点显然与前一个期(青春期同一性角色混乱)密切相关。倾注社会,通过社会来找到自我的位置,当然就与社会达成一个关系,就回到自身的表达上(在社会生8活中表达自身) ,需要亲密的感受就很强烈。这个时期完全是感受性的方式。这个时候最大的危机就是情感危机。自我适应不好就会出现。所谓孤独就是自己对自己情感的不清,不能体察对方情感的表达,就感觉被隔离了(孤独感) 。两个人的理解要有情感的对应。精神性和
35、情感性都是感受性。1.1.7 繁殖对停滞(25-65 岁)这一阶段属于成年期,一个人已由儿童变成为成年人,变为父母,建立了家庭和自己事业的时期。如果一个人很幸运地形成了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并且过着充实和幸福的生活,他们就试图把这一切传给下一代或直接与儿童发生交往,或产生和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的财富。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品质;如果是消极解决,就会导致自私自利。评价:如果是一个成年人这个时候不结婚生小孩,照顾小孩,不照顾自己延续的东西,就会回到自恋状态,所谓丁克家族的方式。成年人停滞发展,就回到自己的状态,对应的前期就是肛欲期。如果不生小孩,不照顾他人就将自己
36、收敛到肛欲期和生殖器期的对外关系里去了,不照顾他人,不繁殖就无法体察他人,于是就跨到对面重新自恋。1.1.8 自我整合对失望(65 岁以后)这一阶段属成年晚期或老年期。这时主要工作都差不多已经完成,是回忆往事的时候。前面七个阶段都能顺利度过的人,具有充实、幸福的生活和对社会有所贡献,他们有充实感和完善感,怀着充实的感情向人间告别。这种人不惧怕死亡,在回忆过去的一生时,自我是整合的。而过去生活有所挫折的人,在回忆去的一生时,则经常体验到失望,因为他们生活中的主要目标尚未达到,过去只是连贯的不幸。他们感到已经处在人生的终结,再开始已经太晚了。他们不愿匆匆离去,对死亡没有思想准备。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
37、得到积极解决,就形成智慧的品质;如果危机是消极解决,就会有失望和毫无意义感。评价:9埃里克森认为老年人要重新整合。老年人身体衰退了,工作不可能有进步了,无法发展自己了,老人的中心点就是通过回忆的方式评价自己的一生,重新整合自身。电影野草莓就是精神分析式的。片中的老年人退回到利己的方式里,对外界包括儿子、女儿都烦,梦境中都是死亡体验,死亡感受。片中就是回忆自己过去的各种失败,从失败中间来重新整合自己,重建自己。如果整合不成功,就是失望,这种失望都是自我非常深的失望。60 多岁是死亡的高峰。通过回忆、重新评价自己的一生来自我整合重建自己,一个人能整合就能重新展开自己,不能整合就非常失望。如果想的是
38、自己曾经很能干其实是对自己失望。如果整合好了,生命力就走向正的一面继续发展。电影里的老人也就重建了自己,出现转化,从利己主义的方式开始重新关心他人。成年人退缩生殖器期,老年人退缩到肛门期,甚至很多老年人退回到口欲期,要么重新整合还能做很多事情,要么退缩。自我的整合本来就是人内在的需要。附:埃里克森人生八阶段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弗洛伊德学派的性心理阶段主要的发展任务 对积极的发展结果的重要影响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口唇期(018 个月)对要探究的这个世界发展出充分的信任感母亲;温暖、充满爱意的交流自主性对害羞与怀疑肛门期(18个月2 或者3 岁)发展对行为的控制感,认识到能够将目的与意图
39、付诸行动父母的支持;模仿主动性对内疚生殖器期(2或者 3 岁6岁)通过与父母认同的行为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而发展“自我”的意义父母的支持;认为与别人具有同一性勤奋对自卑性潜伏期(611 岁)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交流而发展自我价值感学校、老师;学习与教育;鼓励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生殖期(11岁起到青少年时期)发展对同一性自我(自身)的强烈感觉;在各种各样潜在的自我中进行选择同伴与角色塑造;社会压力亲密对孤独生殖期(成年早期)与其他人之间发展亲近关系;获得需要做出长期承诺的亲密性配偶、同事、伙伴、社会10生育对自我专注生殖期(成年中期)在社区中承担负责任的成人角色;做出贡献;对社会有价值配偶、孩子、朋友
40、、同事、社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生殖期(成年晚期)面对死亡;战胜潜在的绝望;搞清楚生命的意义朋友、亲戚、孩子、配偶、社区与宗教的支持1.2 皮亚杰儿童认知的发展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 “智慧就是适应” , “是一种高级形式的适应” ,他们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1.2.1 主要概念1.2.1.1 图式图式是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他认为,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种结构或组织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它可以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中去。换言之,图式就是在同一活动中各种重复和运用中保持共性的那个东西。皮亚杰在谈到儿童心理或智力结构发展时,把图式作为
41、一个核心概念提出来。个体所以能对刺激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反应,则由于个体具有能同化这种刺激的某种图式,因而做出相应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的条件反射,一经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就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逐渐丰富起来。例如,初生的婴儿无论碰到什么物体,婴儿都产生吸吮反射。此时,婴儿具有“吸吮的图式” 。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变化并复杂化。婴儿在吃奶时看到母亲的形象、听到母亲的声音、还接触到母亲的怀抱的姿势等等,因而由最初遗传来的反射图式发展为多种图式的协调活动,儿童的心理水平也随之提高。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图式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随着儿童的成长,图式的种类逐渐增加,内容也
42、日趋丰富多彩,开始从简单的图式到复杂的图式,从外部的行为图式到内部的思维图式,从无逻辑的图式到逻辑的图式。到成年时,就形成了比较复杂的图式系统,这个图式系统就构成了人们的认识结构。111.2.1.2 同化同化本是生物学的一个术语。在生物学中,同化指的是有机体在摄取食物之后,经过消化和吸收把食物变成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皮亚杰将这一概念运用于心理学之中,指主体将外界刺激有效地融合于已有的图式之中。也就是说,同一个梦想是个体以其已有的图式或认识结构为基础去时吸收新经验的过程。个体的同化过程是受他已有的图式所限制,个人所拥有的图式越多,他所能同化的事物范围也就越广泛;个人所拥有的图式越少,他所能同化的
43、范围也就越狭窄。随着认识的发展,同化有三种形式。一是再生性同化,指的是基于儿童对出现的一种刺激作相同的重复反应。例如,每一次物体出现时,儿童便出现抓握反应,这有助于儿童同化物体的不同特征和属性。二是再认性同化,指的是基于儿童辨别物体之间的差异并以此做出不同反应的能力。它是在再生性同化基础上出现的,并有助于向更复杂的同化形式发展。三是概括性同化(或类化性同化) ,指的是基于儿童知觉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并把它们归于不同类别的能力。同化是个体认识成长的机制之一。同化的直接结果是促进图式范围的扩大。但是同化本身并不能促使图式种类的发展,它只能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而不能导致质的变化。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
44、,人类又发展了认识成长的第二种机制顺应。同化与顺应的相互配合,都能为生存创造一个更为理想的环境。1.2.1.3 顺应顺应是指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也就是说,顺应是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建立一个新的图式以容纳一个新鲜刺激的过程。用皮亚杰的话说, “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原有的图式加以改造,使其可以接纳新的事物;二是创造一个新的图式,以接受新的事物于图式中。顺应过程使图式产生质的变化,导致人的认知结构的成长和发展。一切认识都离不开图式(认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作用,它们都既是认识结构的顺应于外物,同时又是外物同化于认识结构的这两个对
45、立统一过程的产物。每个人的认识过程都涉及到同化和顺应两个方面。对于那些与个体原有的图式一致的刺12激,个体就同化其于原有的图式之中;而对于那些与个体原有的图式不相一致的或不能用原有的图式去处理的刺激或事物,个体就改变原有的图式,创造一个可以包容新的刺激的新图式。由此可见,只有同化而没有顺应,那么就谈不上发展。尽管同化作用在保证图式的连续性和把新的元素融合到那些图式中去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同化如果没有顺应的存在,它本身也不能单独存在。它们是矛盾着的双方。换言之,不存在纯粹的同化。当然,如果没有与顺应现时存在的同化,也就没有顺应可言。皮亚杰用同化和顺应这两个概念来说明主体的认识结构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46、。主体在与环境的不断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扩大了主体的认识结构,适应了变化着的客观世界。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就是认识上的适应,也是人的智慧行为的实质所在。 “智慧行为是依赖于同化和顺应两种智慧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 ”1.2.1.4 平衡平衡首先是同化和顺应两种活动的平衡。人们的认识发展从出生到成年的每一发展阶段都遵循这一过程。人们的认识的发展需要在这两种活动中间有一种和谐一致的关系。因为若这两种活动中的一个居于支配地位,而另一个受到压抑,都会阻碍智力的正常发展。同化与顺应处于平衡状态有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的平衡状态指主体与外界客体之间的关系客体同化于主体的图式必须与图式
47、对客体的顺应处于平衡状态。第二种水平的平衡状态是比较简单的主体图式之间的互反的同化与顺应,如“看”与“抓握”这两种图式之间的互反的同化和顺应。第三种水平的平衡状态是如下平衡化过程所实现的:它由分化与随之而来的融合所组成。顺应导致一个图式或系统分化为亚系统,然后,这些亚系统又被同化到一个新的整体系统中去,这个系统在性质上不同于前面的亚系统。皮亚杰认为,平衡也是认知发展的动力因素。同化成功,个体的认识就处于平衡状态。同化失败,个体就会出现不平衡。不平衡可以推动个体应用调节机制,以达到新的平衡。通过这样一种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过程,个体的认知活动不断向前发展。131.2.2 皮亚杰的四个主要阶段大致的
48、年龄范围一些主要特征感觉运动阶段出生到 2 岁智力处于行动中 此时此地的世界 在这个阶段开始的时候,没有语言、没有思想、没有关于客观现实的观念。前运算阶段 2 岁到 7 岁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 感觉范围内的推理 直觉还是逻辑的解决方法 没有“守恒”的能力建立具体运算阶段 7 到 11 或者 12 岁“守恒”的能力建立 等级与关系的逻辑 对数字的理解 限制在具体事物上的思维 思维的“可逆性”的发展形式运算阶段 11 或 12 到 13 或 14 岁思维具有完全的一般性 建议性的思维 处理假设性情况或高度唯心主义色彩问题的能力皮亚杰的一些贡献以及对他的批评贡献: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理论 创立了当前认知发
49、展的概念 激起了大量的研究与理论概括批评:低估了幼儿的信息处理能力 高估了青少年时期的能力(以及成人)使用较小的样本、不充分的控制与落后的实验处理技术 理论有时是模糊的、难懂的 没有认识到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1. 感知运动智力阶段儿童思维的萌芽(02 岁)皮亚杰要把对儿童的追踪研究,把 2 岁以前儿童智力发生发展的过程作了详细的描述。他把这一阶段划分为六个子阶段。分别是:反射练习时期(01 个月) ;习惯动作时期(14 或 5 个月) ;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 4 或 59 个月) ;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时期(911 或 12 个月) ;感知运动智力时期(11 或 12 个月到 18个月) ;智力的综合时期(18 个月2 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仅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他们形成了动作图式的认知结构,该阶段儿童所蕴含的逻辑是动作逻辑,他们只有动作智慧而没有表象和运算的智慧。2. 前运算阶段(27 岁)这个阶段同感知运动阶段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前一阶段的儿童只能对当前知觉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行思维;后一阶段的儿童,由于符号功能的出现,使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图式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 。这个时期的儿童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