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2015年度九年级综合练习语文试题一.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439531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2015年度九年级综合练习语文试题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2015年度九年级综合练习语文试题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2015年度九年级综合练习语文试题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2015年度九年级综合练习语文试题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2015年度九年级综合练习语文试题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部分(26 分)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 分)(xin) 熟 (lng) 听 (j) 躬尽瘁 中流(d ) 柱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 分)沿绚丽的文昌中路向南走,拐进一条小街,魁武的香樟正低眉吟诵。扬州作为名盛一时的古城,她的文化沉定大多就是在老城区里。国庆路两边,延展出许多条街道、巷子,一些名燥一时的街巷就掩藏在这里,引得游人注足流连。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 分)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烽火连三月, 。( 春望)几处早莺争暖树, 。 (白居易 )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马作的卢飞快,

2、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子曰:“ ,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4名著阅读。(5 分)下面的一段话选自西游记第六十回,读后回答问题。金箍棒,混铁棍,变脸不以朋友论。那个说:“正怪你这猢狲害子情!”这个说:“你令郎已得道休嗔恨!”那个说:“你无知怎敢上我门?”这个说:“我有因特地来相问。”一个要求扇子保唐僧,一个不借芭蕉忒鄙吝。语去言来失旧情,举家无义皆生忿。牛王棍起赛蛟龙,大圣棒迎神鬼遁。牛王称“猢狲害子”,而悟空说“令郎已得道”,这里指的是什么事情?请简述相关故事情节。(2)阿长与

3、山海经中鲁迅先生在什么情况下对长妈妈发生过空前的敬意?5仔细观察下面两组漫画,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揭示漫画所表达的主要内容。2 分(2)针对漫画所反映的现象,谈谈解决的办法和措施。2 分第二部分(44 分)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文字,完成 69 题。(9 分)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

4、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也A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皆以美于徐公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C D 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一致的是( )(2 分)A今齐地方千里 B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D先帝知臣谨慎(出师表)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邹忌在生活中也有“三省”。请联系选文谈谈你的看法。(3分)9齐王用一个“善”字来作为对邹忌讽谏的回应,说说这个“善”字包含了哪些具体含义?(2分)阅读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第 10题。(4 分)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

6、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10.(1)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11.师旷采用什么方法,告诉君王什么道理?(2 分)诗歌鉴赏(5 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2.解释加点字何 ( ) 澹澹 ( ) 竦峙 ( ) 萧瑟 ( )13.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7、出其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1416 题。(6 分)“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

8、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

9、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

10、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14.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 分)15.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 分)16. 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2 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槭树下的家席慕容我先是被鸟的鸣声吵醒的。是个夏日的清晨,大概有几十只小鸟在我窗外的槭树上集合了,除了

11、麻雀的吱喳声之外,还有那种小绿鸟的嘤嘤声。我认得那种声音,年年都会有一两对小绿鸟来我的树上筑巢,在那一段时间里。我每天都能听到它们那种特别细又特别娇的鸣声,听了就让我想微笑、想再听。屋子里面还留有昨夜的阴暗和幽凉。窗帘很厚,光线不容易透进来,可是,我知道,窗户外面一定有很好的太阳,因为,从鸟的鸣声里,可以听得出它们的雀跃和欢喜。而且,孩子们也开始唱歌了,就在我的窗下。仔细分辨,唱歌的人有的是坐在矮墙上,有的是爬在树上。他们一面唱一面嘻笑,那种只有孩子们才能发出的细嫩的歌声,还有不时因为一种极单纯的快乐才能引起的咕咕格格的笑声,让睡在床上的我听了也不禁微笑起来。原来,早起的孩子和早起的小鸟一样,

12、是快乐得非要唱起歌来才行的啊!在这些声音里,我也听出了我孩子的声音,对一个母亲来说,自己孩子的声音总是特别突出、特别悦耳的。一早起来不知道有些什么事情让他们觉得那么好笑的,那样清脆和圆润的笑声,真有点像荷叶上的露珠,风吹过来时就滑来滑去,圆滚滚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静下来。然后,忽然间传来一声低沉的喝止:“小声一点,你妈妈还在睡觉。”那是一种低沉而宽厚的男中音,是比我起得早的丈夫出去干涉了。其实,这个时候我已经完全醒了,可是我愿意假装安静地躺在床上,享受着他给我的关怀。在阴暗和幽凉的室内,在我们干净而舒爽的大床上,我一个人伸展着四肢,静静地微笑着。把脸贴近他的枕头,呼吸着我最熟悉的气息,枕头

13、套的布料细而光滑,触到我的脸颊上有一种很舒服的凉意。这是我的家,我的亲人,我热烈地爱着的生命和生活。我虽然知道在这世间没有持久不变的事物,虽然明白时光正在一分一秒地逐渐流失,可是,能够在这一刻,能够在这个夏天的早上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幸福,一种几乎可以听到、看到和触摸到的幸福,我恐怕是真要感谢窗外那十几棵的槭树了。在房子刚盖好的时候就种下的这些槭树,长得可真是快,七八年前只有手臂样粗细的幼树,现在却个个都是庞然巨物了,跟着四季的变化,把我们这栋原来非常普通的平房也带得漂亮起来。它们实在很漂亮也很尽责,春天时长出好多软软的叶子,绿得逼人,一簇簇的小花开得满树,在月亮底下每一小朵,每一小簇好像都会发

14、亮。夏天时给我们整片的浓荫,风吹过来,说要多凉就有多凉。秋来时可以变得很黄很红,几乎所有路过的人都会忍不住摘下一两片。到冬天的时候,满树的叶子都落了,屋子里就会变得出奇的明亮,而那些小绿鸟留下的窝巢就会很醒目地在枝桠之间出现了。孩子们爬上树去拿了下来,当作宝贝一样地献给我,小小的鸟窝编织得又圆又温暖,拿在手上虽然没有一点重量,却能给人一份很扎实的快乐。对我来说,我的这一个槭树下的家,和它的小小窝巢也没有什么不一样啊!这个槭树下的家,就该是我多年来所渴望着的那一个了吧。不过是一栋普普通通的平房,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不过种了一些常见的花草树木。春去秋来,岁月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变化,而在这些极

15、有规律的变化之中,树越长越高,我的孩子越长越大,我才发现,原来平凡的人生里竟然有着极丰盈的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的心中因而常常充满了感动与感谢。15“我”在夏日的清晨听到了哪几种声音?这些声音各有什么特点?(6 分)16一年四季,槭树各有什么特点?请概括。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槭树?(6分)17作者“在一个夏日的清晨感觉到了自己的幸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作者的幸福观。(2 分)18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3 分)作文(60 分)诗人西川说:明媚的是一支烟和一首抒情的歌 / 明媚的是少年那清纯的嗓子和他的吉他 / 明媚的是门前的一朵云窗前的一朵花 / 明媚的是街上滚滚而过的日光

16、的洪流回忆自身生活,请以“明媚的时刻”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不限;不要少于 600字;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参考答案晋平公对师旷问道:“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 师旷说:“瞎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曾经听说: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中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象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道理 活到老,学到老。告诫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4牛王的儿

17、子红孩儿在火云洞捉了唐僧“要蒸要煮”(1 分),悟空请四海龙王降雨浇灭红孩儿的三昧真火,但雨助火势反而更大。八戒去请观音又被假观音带往火云洞吊了起来。悟空变成假牛魔王被红孩儿用生辰八字难倒。最后悟空前往南海请观音菩萨收服红孩儿,(1 分)。牛魔王一家分离(1 分),所以牛王称“猢狲害子”,而悟空说“令郎已得道”。长妈妈会讲“长毛”的故事6A 7D8 邹忌的“三问”“暮寢而思”表明他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并能从不合理之处找到合理的解释,同时又能由身边之事联系到国家大事。9“善”字包含了对邹忌讽喻的认可,以及对自己所受蒙蔽情况的反思,显示出齐王的矜持和尊贵。【答案】15.鸟鸣声:特别细又特别娇,充满雀跃和欢喜;孩子们的歌声和笑声,细嫩、清脆、圆润;丈夫的说话声;低沉而宽厚。21.(3 分)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 “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22.(4 分)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1 分)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2 分)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 1分)25(3 分)围绕“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来谈感悟联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