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 课件 (共27张).ppt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394299 上传时间:2018-12-27 格式:PPTX 页数:27 大小:39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 课件 (共27张).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 课件 (共27张).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 课件 (共27张).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 课件 (共27张).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 课件 (共27张).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第一课时,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文学家、政治家。作品集有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两度为相,进行变法革新,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作者简介,“记”,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分类,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记”,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文体知识,1、记亭台楼阁:2、记游: 3、记(事)物:,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核舟记,文体知识,王安石34岁时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本文。四年后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

2、张改革政治。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写作背景,褒禅山( ) 庐冢( ) 有碑仆道( ) 窈然( ) 无物以相之( ) 何可胜道( ) 安国平父( ) 华山 ( ),bo chn,zhng,p,yo,xing,shng,f,hu,字词正音,朗读课文,梳理内容,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 第二部分( ):借游赏经历抒发有关治学的议论。第三部分( ): 补叙同游者的情况。,整体感知,1、2自然段,3、4自然段,5自然段,平旷,详记游后洞的经过,记游者甚众,窈、寒、深,记游者少,第

3、二自然段,补叙出洞后的心情,奇,06:11,游褒禅山记,10,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为后文的说理议论作铺垫。,阅读思考,志,力,物,第三段阅读思考,1、作者认为“求思”需要哪些条件?起决定作用的是哪一条件?,志,“有志”“尽吾志”,阅读思考,2、作者强调如何“求思”方能无悔?,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议,06:11,游褒禅山记,14,第五段:补叙同游者,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06:11,游褒禅山记,15,游褒禅山记,记叙,议论,山、碑,洞,前洞

4、:平旷,有泉,后洞:窈然,甚寒,游洞,入之愈深,进愈难,见愈奇,随怠者出,所以,至少,记少,乐少,悔:不得极游之乐,古人求思之深,奇观常在险远,有志,有力,有物,尽吾志,无悔矣,仆碑深思而慎取,记叙,补叙同游者,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其次还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山洞”与“做学问”趣比,学问平易处浅尝辄止者众,学问精深处获求不易故达成者少,博大精深大学问,在困难或非议面前止步者,求学之力,求学之客观条件,求学应深思而慎取,游山洞 做学问,前洞夷以近游者众,后洞险而远至者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随之出者,游洞之力,物(火把) ,仆碑文字

5、导致谬传,课堂小结,本文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所感,把_和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和“_ ”的道理。,游山,治学,游山,尽吾志,深思慎取,作者在记叙记游,议论说理。由“仆碑”上的文字的谬误,阐发“深思慎取”的治学观点。由游后洞的经历,阐发“有志”和“尽吾志”的观点。,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文本特点,2、文笔简洁,蕴含深意,文本特点,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文本特点,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 (1)直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爵名; (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宋仁宗登基第一年为至和

6、元年。古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小卡片,06:11,游褒禅山记,23,拓展,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有一天,苏轼到王安石那里拜会,恰好他不在,苏轼在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安石一首还未有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就想,菊花开在秋里,其性属火,敢傲秋霜,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就在后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 王安石回来后看到,并没有说什么,次日上朝,暗地里告诉皇上,直接把苏轼贬到黄州,苏轼只以为王安石记恨更改他的题诗。待到菊花开的时候,一日,苏轼到花园看菊,一阵秋风吹过,菊花落了一地,苏轼方明白被贬黄州的意义。,学习本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写下来,与大家交流。,讨论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