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4393968 上传时间:2018-12-27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2018届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2018届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2018届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2018届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一轮总复习专题测试课件:专题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历史 (新课标1专用),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2015课标,24,4分,0.673)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 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 C 古代儒家学者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 明了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C项符合题意。儒者批评现实政治并提出自己的目标,不能说明 儒者不适应现实政治,也不能说明其反对进行社会变革,A、B两项错误。

2、儒者期望实现古代曾 经达到的贤良政治的高度,并不是要求复古,D项错误。,五年高考,误区警示 本题易错选D项,主要是由于误认为称颂“三代”之美就是复古。事实上,儒者批评 现实,希望统治者效法先贤,恰恰是其政治理想的体现。,1.(2016海南单科,4,2分)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 A 材料中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体 现了对个人品德的完善,而非坚持个人独特性格,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信息与突破礼制无 关,排除C项;“涵养浩然之气”无法体现反抗专制暴政,故D项表述错误。,2.(2015山东文综,13,4分)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 思想是 (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答案 C “当于民监”即以民为镜,体现出尊重民意、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 “兼爱”是要求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尚贤”是墨子的治国主张,反 对任人唯亲。“主权在民”是近代民主政治思想。“道法自然”强调的是顺应自然。A、B、 D三项均与题意

4、不符。 评析 本题考查古代的民本思想,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含义。,3.(2015四川文综,1,4分)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答案 B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等学派各执主张,互相诘难、批驳, 又彼此吸收、融合。题干关键信息为“融合倾向”,礼法兼用体现了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融 合倾向,故B项正确。A、C两项为儒家主张,D项为墨家主张,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评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历史现象的能力。难度一般。

5、 解题关键是紧扣题干中的“融合倾向”一词,辨析诸学派的主张。,4.(2014山东文综,13,4分)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 A 在孔子兴办私学之前,只有贵族子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孔子招收的学生来自士 农工商各阶层,这就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主要反映了春秋时期教 育领域的变化,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5.(2013江苏单科,21,6分)(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 社会和

6、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 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 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 张。(3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分),答案 (1)根本

7、: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回答;第二小问注意“政治主张”这一设问角度。第(2)问分句 概括归纳材料作答,注意言简意赅。,1.(2016浙江文综,12,4分)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 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 上述思想的是 ( ) 儒家学派 墨家学派 斯多亚学派 智者学派 A. B. C. D.,C组 教师专用题组,答案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注重人

8、的 全面发展,故正确;墨家学派讲求实际功利,并不注重“培养善人”,故错误;斯多亚学派主张 “人生而平等”,主张“至善”,故正确;智者学派忽视道德,故错误。因此选A项。,2.(2015安徽文综,12,4分)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 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 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 A 田子方感到骄傲的原因主要是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说明当时各诸 侯国非常重视士人,故A

9、项正确。,评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核心 意图,难度中等。,3.(2014海南单科,1,2分)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答案 D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国君们所需要的民众,一是要战时能为他们卖命,二是要平时能为 他们效力。这显然与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法家思想相吻合。A、 C两项主张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4.(2014上海单科,12,2分)“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10、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 )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答案 A 材料中的“仁”“义”“礼”“智”均是儒家的主张。庄子与道德经是 道家学派的著作,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著作,孟子是儒家学派的著作,故选A项。,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宋明理学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6课标,24,4分)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 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

11、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 C “五经”中的尚书出现时间远早于论语,汉代尊为儒学经典的“五经”不 包括记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言论的论语,说明汉代人认为儒学来源于远早于孔子的久远 历史传统,故C项符合题意。“五经”中尚书的出现远早于论语,A项错误;汉代儒学没 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汉代儒学对儒学传统的追溯,说明秦始皇焚书并未 断绝儒学传统,D项错误。,解题思路 深入理解儒学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作出判断。,2.(2014课标,25,4分,0.24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 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

12、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 C 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从材料信息可知,唐高 祖时尊道、武则天时礼佛、唐武宗时“灭佛”,但儒学的地位并未动摇,这说明儒学的政治地位 最为稳固,故选C项。皇帝的好恶会影响宗教发展,但A项中“决定宗教兴亡”的表述过于绝对; 从“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表述不当;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从反面说 明D项错误。,方法技巧 逻辑推理法,即运用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缜密推理得出正确答案。就

13、本题而言, 一共提到三位皇帝在位时期,在这三个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而唯独没有提到 儒家地位有任何变动,据此可以推理出正确结论: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3.(2014课标,26,4分,0.234)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 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答案 D 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 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理学家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后天环境不 同,所受教育不同,就会产生过度的私欲,即人性本善,但

14、习相远,因此人们只有战胜后天的私欲才 能恢复本善之性。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分别属于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认识,而非宋明理 学家“对人性的新认识”,排除;C项与理学思想不符,排除。,知识拓展 “人性论”是朱熹以“理”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论 题。朱熹继承、发展了张载的人性二元论以及二程的“性即理也”的思想,并据此对理气、性 命、道心、人心、天理、人欲、义利作了具体深入的阐释。他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 想主张,认为“存天理,灭人欲”的过程,就是“克己复礼”的方法和过程。在人性善恶问题上, 朱熹认为人性本善,但习相远。,4.(2013课标,25,4分,0.357)自汉至唐

15、,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答案 C 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对周公所创周礼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所以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 “周(公)孔之道”。宋代创立的理学推崇气节、修养,将继承和发展周礼之道、强调“重义轻 利”“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学说奉为儒家经典之一,所以儒学在宋代以后多被称作“孔孟之 道”。故C项符合题意。,解题技巧 注意解题关键在于从“变化”的角度切入思考,从“周(公)孔之道”到“孔孟之 道”,不变的是孔子,变化的是从周公到孟子,变化的时代

16、是宋代。为什么偏偏是宋代呢?因为宋 代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对 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经典,由此导致孟子地位的提升。这样,孟子取代了周公。,5.(2014课标,25,4分,0.471)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 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答案 D 秦、西晋时期的法律对待亲子、养子的态度由不同到一致,说明形式上的亲情关系 也得到认同,这是儒家伦理发展、强化的结果,故D项符合题意。仅从私拿养子财物是否有

17、罪的 变化不能得出亲子、养子权利相同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血缘亲情淡化,B项错误;材料 没有体现对宗族利益的保护,C项错误。,方法技巧 本题可用逻辑推理法解答。秦朝时私拿养子财物为犯罪行为,而西晋时私拿养子财 物为合法行为,由此可以推导出西晋时的养子与亲子在法律关系上具有同等地位,养子与亲子都 要无条件地服从父亲,这说明儒家的伦理道德得到了强化。,6.(2015课标,40,10分,0.382)(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 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

18、吾 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 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 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 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答案 (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 纲五常。(5分)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5分),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孟儒学

19、主张仁政和民本思想以及教化,而汉代董仲舒改造了儒 学,结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回答“不同之处”。结合宋代儒学家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回答“发 展”。,名师指导 解答此题,要明确儒家思想发展的阶段性。,1.(2017江苏单科,4,3分)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 “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 D 本题考查朱熹的思想。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即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 礼。朱熹按照自己的理学思想将“克

20、己”理解为战胜自己的私欲,这种理解带有强烈的个人主 观色彩,与孔子的本意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朱熹的思想正好相反。“完全” 的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命题评审 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 本题的命题立意主要是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历史解释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不同 的人对同一历史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历史解释。,2.(2015北京文综,15,4分)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 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 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21、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 B. C. D.,答案 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是理学思想的两大流派,二者都是对 儒学的发展,故的表述错误,可排除,正确选项为C。 评析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 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要明确程 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3.(2014广东文综,15,4分)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 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 合史实的结论是 (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

22、”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答案 A 题干材料显示贾宝玉之父非常重视“四书”,而“四书”是理学的经典文献,朱熹编 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故而“四书”备受知识分子的重视,A 项正确。当时孔子权威地位并未动摇,故B项错误。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D项中“反映宋代生 活”表述错误。,4.(2014江苏单科,1,3分)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 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

23、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但董仲舒则认为人民应服从君主 统治,君主应顺从天意。据此可知,董仲舒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故选B项。A项中的“全 部”表述不当;C、D两项与史实及材料信息均不符。 评析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旨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屈民以伸君”中的人民与君主之间的关系。,5.(2017天津文综,12,6分)(节选)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 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

24、料一 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 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 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 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材料二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 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 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 材料三 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

25、传记的矩形铜镜, 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 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答案 (3)儒学成为正统。 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 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并不客观、充分。,解析 第(3)问第一小问,刘贺墓中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以及绘有孔子图像的铜 镜,充分说明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第二小问,结合文物史料的史学价值回答即可。第三 小问,要客观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6.(2015江苏单科,21,6分)(节选)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

26、挥了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 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 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 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 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 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 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

27、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 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 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 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回答: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 因。(4分)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2分),答案 (2)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

28、3)特质: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解析 (2)第一小问注意关键信息“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第二小问要结合理学产生的背 景分析。(3)回答时注意要高度概括,能够充分体现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特点。,7.(2013江苏单科,21,6分)(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 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 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

29、,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 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 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 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 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

30、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答案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解析 第(3)问严格依据材料内容概括,注意问题涉及的两个层面统治者与民众。第(4)问 首先要紧紧围绕试题提供的材料进行概括归纳,再根据所学知识补充相关内容,注意设问角度是 “积极作用”。,1.(2016上海单科,8,2分)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 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 )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

31、理学,C组 教师专用题组,答案 D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体现了探究万物,领悟其理的认识论,这属于程 朱理学的认识方法,故应选D项。A、B、C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2.(2015浙江文综,12,4分)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 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 ) 陆九渊 塞内卡 王守仁 泰勒斯 A. B. C. D.,答案 C 本题考查古代中外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根据所学,陆九渊和王守仁分别是宋代、明 代“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陆九渊明确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是心学的开创 者;王守仁则明确主张

32、“心外无物”,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塞内卡是古罗马斯多亚学派的代表人 物,主张“人生而平等”,未涉及对宇宙的思索。泰勒斯是古希腊思想家,明确提出“万物始于 水”。C项正确。,3.(2014海南单科,2,2分)“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 法反映出当时 (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答案 B “礼”与“刑”分别对应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材料大意是:礼与刑罚是互为表里, 相辅相成的。道德教化所不能完成的用刑罚来补充。其表明儒法两家结合加深。选B。,4.(2014大纲全国,17,4分)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

33、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 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 )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答案 C 从材料信息可知,纂修族谱主要是为了尊崇人伦,尊崇人伦是名门望族和寒门小姓的 共识,该现象是理学价值深入人心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故选C 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人口流动对宗族观念的影响,排除A项;宗族与社会等级无必然联系,B项 表述与史实不符;材料反映了人们重视宗族观念,但并不能说明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故排除D项。,5.(2014上海单科,5,

34、2分)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答案 C 西汉时董仲舒主张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儒学的地位大大提 升。“独尊儒术”的措施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 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儒学成为官学。孔子、孟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对富国强兵感兴 趣,儒学未受尊崇,故排除A、B两项;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这之前儒学早就成为了官学,故排除D 项。,6.(2013广东文综,14,4分)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 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

35、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答案 D 本题考查陆王心学。从材料信息看,该思想家强调内心的修养,认为穷理不一定要向 外探求,反省内心也可得到天理,由所学可知这是陆九渊的主张,因此D项符合题意。,7.(2013福建文综,16,4分)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 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答案 D 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三纲五常”的内

36、容,排除A;题干材料是“请诸父老”教导 “后生弟子”,仅讲去恶从善过于片面,排除B;“以农兴业”思想与题干材料所述无关,排除C; 题干讲述的是“理性”的生活秩序,故选D。,8.(2013重庆文综,1,4分)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 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 )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答案 C 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由题干材料中该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 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神学依据可知,该学者是西汉的董仲舒,C项正确。韩非子主张 君主要以法治国,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朱熹主张“存天

37、理,灭人欲”,A、B、D三项均与题干 所示思想特点不符。,9.(2013浙江文综,12,4分)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 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 ) 孔子 韩非 朱熹 亚里士多德 A. B. C. D.,答案 C 孔子首创私学,弟子三千;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及岳麓书院讲学;亚里士多德创立吕克昂 学园。三人均通过私学培养人才,故选C。,10.(2013福建文综,14,4分)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 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 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 A.

38、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答案 A 由“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可知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为A项。,11.(2016北京文综,37,8分)(节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 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 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能仅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

39、能尽公民之义 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8分),答案 参考答案要点: (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 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解析 (1)解读材料一,提取董仲舒和昆体良关于教育的主张或认识,从教育的对象、学校教育 的地位、教育的目标等角度归纳其相同点。,12.(2015重庆文综,14,8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及登基) 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

40、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 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摘自明梅鼎祚编两汉文纪 (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及其原因。(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禁学”的具 体表现。(2分),答案 (1)勤奋学习;自己写奏章。汉高祖对读书无益的反思。焚书坑儒。,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中“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概括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据材 料一主旨说明原因;迁移秦朝实行的思想文化措施回答“秦禁学”的具体表现。,13.(2013安徽文综,37,9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二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

41、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 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 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 如下描写:“歙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9 分),答案 (2)“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就是天理,强调“存天 理,灭人欲”;程朱理学在宋以后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并成为地方教化的工具;女性贞 节观是程

42、朱理学的体现,受到地方推崇和不断强化,从而成为地方道德标准。,解析 第(2)问实际考查程朱理学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要结合程朱理学中关于纲常名教的内 容进行分析。,考点三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6北京文综,16,4分)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 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答案 B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论语大学等被译为拉丁文,多部儒家 经

43、典被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故B项正确。“在西方引 起轰动”不能表明其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题干所述传教士对中国文化西传的贡献, 不能表明中西文化交流仅限于传教士之间,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对西方政治 革命的影响,故D项错误。,2.(2016江苏单科,5,3分)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 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答案 C 材料中李贽的做法“

44、离经叛道”,说明其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选C项。李贽 的做法与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无关,排除A项;“收女弟子”无法说明李贽认可明代妇女地 位的变化,排除B项;李贽的行为无法体现其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排除D项。,3.(2015福建文综,17,4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 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答案 C 顾炎武认为,要让百姓服从教化,改善风俗,必须先使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即让百 姓生活富足,故C项正

45、确。,4.(2015天津文综,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 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 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 负。(6分)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 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

46、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6分),答案 (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3)强调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 兴、国家富强的重任。,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应注意“不仅而且”提到的两方面内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 简

47、述即可。第(2)问,依据材料“明道”“救之”“致用”可知治学目的为经世致用;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意义。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孔子、顾炎武所处时代及其思想主张进行归纳即可;第 二小问言之有理即可。,评析 本题以孔子、顾炎武两位思想家的思想切入,考查其思想的时代意义,从而引 导学生思考社会责任感问题,难度较低。解题关键在于将史料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1.(2011课标,26,4分)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 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 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

48、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教师专用题组,答案 C 题干材料“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 是于学校”,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实质上反映了“天下为公”的民主思想,故答 案为C项。A项体现的是社会责任意识,应排除;B、D两项体现的是民本思想,排除。,评析 本题利用材料考查对黄宗羲思想主张的理解认识能力。解答此题一要读懂材料的内涵, 二要抓住关键词“精神实质”。,2.(2014浙江文综,12,4分)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 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

49、“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 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 ) 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 朱熹 李贽 A. B. C. D.,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 力。“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故符合题意;朱熹主张“存天 理,灭人欲”,故符合题意;李贽是明朝中后期的思想家,他明确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 理”,故符合题意。苏格拉底没有提出题干类似主张,排除。由此可知D项正确。,3.(2013山东文综,16,4分)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