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十五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高考历史 (新课标1专用),考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1.(2017课标,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
2、”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9分),五年高考,答案 (1)背景: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2)原因: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
3、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解析 本题考查一战后的欧洲局势。(1)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一战的影响、欧洲有识之士的认识、欧洲当时的局势等方面分析。(2)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设想与现实的关系、法德关系、各国利益诉求、经济危机的影响等方面归纳。,知识链接 非战公约 (1)内容: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 (2)作用 积极:它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为国际法中互不侵犯原则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也成为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消极:对侵略者并没
4、有强大的约束力;列强借助各自的“保留条件”,为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2.(2016课标,47,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 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 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们理解,甚至 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 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
5、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 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 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10分),答案 (1)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2)总结一战教训: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民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 形势变化: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
6、攻击矛头指向苏联。,解析 (1)注意比较两段材料,从组织形式和内容方面概括前后的变化。重点应放在变化后的特点上。 (2)首先确定答题的角度,即从总结一战教训和形势变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在分析时要结合二战前的国际形势,做到有理有据。,方法技巧 “变化”类主观题实际上属于比较型非选择题的变式。在比较时最关键的是找准可比点,也就是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作答时既要概括出变化前的基本特征,又要概括出变化后的基本特征,在格式上主要体现为“由到”。,3.(2013课标,47,15分,0.54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 犯进行了
7、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 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 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 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 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 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
8、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 有何不同。(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10分),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 等)的惩处。(5分) (2)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斯的战 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10分),解析 (1)注意限定词“责任对象”,从受惩处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分析。(2)注意先从材料中 提取纽伦堡原则的内容,再分析这些原则在处
9、理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意义。,知识拓展 纽伦堡审判指的是1945年11月21日至1946年10月1日,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对 欧洲轴心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领袖进行的军事审判。由于审判主要在德国纽伦堡进行,故称 为纽伦堡审判。,4.(2016课标,47,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 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 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 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
10、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 “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7分),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 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8分) (2)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 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7分),解析 第(1)问,要根据材料并结合“一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
11、概括。第(2)问,要根据材料中的 “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等 信息并结合所学作答。,误区警示 提取历史材料关键信息的几个误区:一是不能分辨史料信息的正误、真伪。要注意 记录者的阶级立场、时代局限,剔除或批判虚伪、错误的信息,保存或阐发正确、真实的史实或 观点。二是不能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甄别有效或无效信息。必须要对材料反映的信息进行取 舍,把无关的、无效的信息删除,保存有价值的信息;或把繁杂的内容加以精练,选取最符合题目 要求的信息。三是不能深入理解材料信息的本质。要注意系统地、深层次地对材料加以认识 和理解,否则难以认清历史的本质。四是不能
12、将材料信息加以迁移、灵活运用。要有扎实的历 史知识,将所获取的信息做“题内迁移”,进行分析。,教师专用题组,1.(2017天津文综,7,4分)“12月18日,天津商会等团体召开市民大会到会者十万余人。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经全场同意后,致电张仲述,请其在美仍督促专使提鲁案于太会讨论。津埠民众运动达到高潮。”上述史实发生于( ) A.五四运动期间 B.巴黎和会期间 C.华盛顿会议期间 D.开罗会议期间,答案 C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本题的关键信息有两处,一是时间信息“12月18日”,二是地点信息“在美”。根
13、据这两个关键信息辨析备选项可知,华盛顿会议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能同时满足以上两个关键信息。 审题关键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眼,题眼是历史选择题中最核心、最有效的信息。本题的题眼是“美”字,这一个字揭示了此次会议召开的地点,据此本题就迎刃而解了。,2.(2016天津文综,6,4分)日本军部在1907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1913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巴黎和会后,美国对该计划给以更多的注意,并进一步考虑加强在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设防。这些行为说明 ( ) A.一战前后美日加强各自防御 B
14、.日美加紧争夺亚太地区 C.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D.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答案 B 材料表明,一战前后,美日互视对方为假想敌并不断升级,说明双方战略利益冲突不断扩大。日本与美国夏威夷、关岛、菲律宾群岛处于亚太地区,说明二者战略利益围绕对亚太地区的争夺展开,故B项正确。美日作战计划的重点是进攻而不是防御,A项错误;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要针对的是中国,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C、D两项错误。,3.(2015天津文综,11,4分)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
15、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答案 B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参加一战的目的是称霸东亚,无论是对德通牒、宣战诏书,还是首相演说,都只是借口,意在掩盖其参战意图,故B正确。 评析 本题以日本参加一战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4.(2012课标全国,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
16、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
17、原因。(9分),答案 (1)不同: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苛刻的巨额赔款,彻底削弱战败国。 (2)原因:认定德国的战争责任;汲取一战教训,反对民族利己主义和战胜国的掠夺;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预见到和约的灾难性后果,避免战争的重演。,解析 本题考查一战后的国际关系。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题时注意从战后国际关系的特征入手,分析材料信息回答。 (1)凡尔赛和约旨在宰割德国、防止德国强大。从材料信息看,凯恩斯不主张过分削弱和宰割德国,反对对德国实施苛刻制裁,据此可以回答“不同之处”。 (2)从战争的教训、反对对战败国的过分掠夺、预防战争灾难重演等角度入手,分析回答“主
18、要原因”。,5.(2015浙江文综,38,7分)(节选)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7分) 答案 (2)背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 结果: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19、 实质: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解析 (2)根据材料二,回顾教材知识作答。,6.(2014重庆文综,13,10分)(节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利用下开始发挥作用。摘编自
20、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4分),答案 (2)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印度成为英国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被骤然打断并引起很大混乱。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或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新高潮);使民族工业(或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 解析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从英国与印度的殖民关系角度分析归纳印度被卷入一战的原因,据材料二信息,紧扣“直接后果”,从经济、政
21、治角度归纳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影响;第二小问紧扣“客观”“有利”等关键信息,迁移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与民族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分析归纳影响。,7.(2013天津文综,13,9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独秀文存 (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4分) 材料二 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
22、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彭明五四运动史 (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5分),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 因为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 (2)英、法等国。 战争前期美国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物资;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解析 第(1)问根据“协约国”可以判断出战争名称,中国人关注这一事件的原因要联系中国与一战的关系作答。第(2)问考查教材基础知识,回顾
23、教材知识作答即可。,考点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 和平及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1.(2017课标,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
24、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8分),答案 (1)内容: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
25、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2)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期间开罗会议中有关中国问题的处理及中美、中日关系问题,隐性考查台湾问题这一热点问题。第(1)问,开罗宣言中有关中国领土问题的内容,可直接从材料中提取;“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从中国地位、中美合作、中美日关系及美国的目的等角度回答。,2.(2017课标,45,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 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
26、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 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 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 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 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8分),答案 (1)“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发
27、动全面侵华 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 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 (2)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解析 (1)可以从口号提出的时间入手,联系各口号提出前后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卢沟 桥事变”和太平洋战争的相关史实回答。(2)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口号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作 用等方面进行概括。,3.(2016课标,47,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
28、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
29、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7分),答案 (1)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美 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 (2)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关系;战争给经济造成巨大负担;战争胜利无 望,欲从战争中脱身。,解析 (1)材料中有两点关键信息,一是中国政府的“警示性信息”,二是美国的“谨慎与克 制”,据此归纳要点。同时要结合美国的战略重点及朝鲜战争的教训分析其他方面的原因。 (2)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如政治、经济、外交等,政治方面从国内反战运动入手,外交方面从中美
30、关系的变化入手。,方法技巧 原因类解析题在新课标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做到角度全 面。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等角度分析,有时还需要从国际角度分析。,4.(2015课标,47,15分,0.48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了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 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
31、,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8分),答案 (1)自由法国
32、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为法兰西民族利益而战;法国本土虽然沦陷,但可以依托 海外殖民地继续战斗;可以借助英美军事力量和经济援助。(7分) (2)具有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反法西斯盟国相互合作;依靠人 民坚持军事斗争。(8分),解析 (1)从1940年法国政府投降后的形势入手,结合法国抗击法西斯的正义性、可以依托海外 殖民地继续抵抗和争取国际支援等知识回答。 (2)结合反法西斯盟国的支持及法国人民的信念等回答。,解题思路 注意时间信息,联系1940年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和法国面临的局面等知识回答。,5.(2013课标,47,15分,0.20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33、一 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 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 材料二 1990年12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 摘编自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
34、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6分),答案 (1)美国吸取越南战争教训,确定战争决策的原则;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及其支 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湾战争是 联合国授权的行动;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 (2)越南战争:推动美苏关系走向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 海湾战争:强化了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使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化。,解析 第(1)问,越南战争使美国损失惨重,“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是指美国打赢了海湾 战争。由材料一可知,鉴于越南战争的教训,美国政界、军界高层确定了战争决策的原则。联系 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的参加者、概况和海湾战争的
35、特点等知识分析“原因”。 第(2)问,回忆教材知识,可知越南战争后,美国政府调整政策,实行战略收缩,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在同苏联争夺的同时,美国开始更多地谋求“缓和”与“对话”。联系20世纪70年代国际格局 的变化,回答越南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回忆教材知识,从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巩固和中东地 区局势更加复杂化等角度回答海湾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方法技巧 选修三考查的内容主题相对单一而集中,直接而简洁,回答时,先确定好主题,然后围 绕这个主题组织答案,就不会出现离题的情况。,6.(2015课标,47,15分,0.53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现象。
36、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 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斯大林对库尔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一位参与者写到:“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1
37、949年8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10分),答案 (1)西方制定并实施发展原子武器计划;战争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美国垄断原子弹;冷 战氛围逐渐加强,危机意识强烈。(5分) (2)条件:具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国家高度重视,设有专门领导和研究机构;举全国之力研制。(5 分) 积极作用: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发生;巩固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 的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的
38、稳定。(5分),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寻找促使苏联研制原子弹的有关信息,包括西方的计划、美国垄断核武 器、冷战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第(2)问从材料中寻找有利 于苏联成功的条件,即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政府的重视、举全国之力三方面。积极作用要把 材料推论与客观进步作用结合起来分析。,失分警示 考生未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中思考造成失分,应树立良好的时空观念分 析回答。,7.(2014课标,47,15分,0.51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
39、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
40、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答案 (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 相持阶段。(6分) (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9分),方法技巧 意义类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回答: (1)性质、作用、历史功绩等方面。 (2)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格局等)等方面。,教师专用题组,答案 C 是英国,1940年7月德国开始空袭英国
41、;是法国,1940年5月德军入侵法国;是波兰,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是苏联,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正确顺序是C项。,2.(2015浙江文综,22,4分)在苏德战争关键时刻的一场战役中,斯大林发表讲话:“今天是我们在严重条件下来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我们暂时失去了一些区域,敌人已经进犯到门前。”随后战场形势迫使德军进攻重点转向苏联南方。这次战役是( ) A.莫斯科战役 B.库尔斯克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列宁格勒战役,答案 A 本题关键信息一是“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即1941年;二是“门前”,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三是“迫使德军进攻重点转向南方”,1942年希特勒将
42、德军的进攻重点转向南方,准备夺取苏联重要的战略物资产地高加索。由以上分析可知答案为A。库尔斯克战役发生在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始于1942年,列宁格勒战役的时间是19411944年,均排除。,3.(2014浙江文综,22,4分)纳赛尔被誉为“中东雄狮”。如果要给他写传记,下列史实中不能作为其生平事迹的是( ) A.签署“戴维营协议” B.领导建立埃及共和国 C.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D.推动不结盟运动诞生,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埃及领导人纳赛尔的生平事迹,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签署“戴维营协议”是20世纪70年代埃及领导人萨达特的事迹,根据此协议,埃及和以色列实现和解,故A项不
43、是纳赛尔的事迹,符合题意。,4.(2014重庆文综,8,4分)1940年12月23日,重庆大公报报道:“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张书旂为庆祝美国罗斯福总统第三届连任大典特制百鸽图一巨幅(相赠),甚为精致,蒙委员长赞许,亲题信义和平四字,以颜其额。”此图赠与美方的深层用意应该是 ( )A.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B.对美国珍珠港遭到袭击表示慰问 C.庆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感谢美国在开罗会议上支持中国,答案 A 由题干中事件背景、“信义和平”的题字可知,其深层用意应是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A项正确。珍珠港事件发生于1941年底,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于1942年初,开罗会议召开于1943年,
44、B、C、D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本题选A项。,评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识记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5.(2013大纲全国,22,4分)大西洋宪章宣称,“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使全世界所有人类悉有自由生活,无所恐惧,亦不虞匮乏的保证”。在现代国际文件中,该宪章首次提出的主张是 ( ) A.维持世界和平 B.保障民族自决 C.尊重国家主权 D.消除世界贫困 答案 D 由题干材料可知,A、B、C、D四项在材料中都有体现。但A、B、C三项在一战后的
45、十四点和平计划等国际文件中即已提出,故均不符合题意。“无所恐惧,亦不虞匮乏的保证”体现了D项。,6.(2015山东文综,49,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合作精神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留下的宝贵财富。图1为1937年延安大礼堂悬挂的旗帜和标语,图2为1945年11月在哈尔滨建成的苏军烈士纪念碑,它们体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合作。,据图1和图2,结合中国抗战的史实,说明合作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性。(10分),答案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衰弱到复兴的历史性转折。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对中国抗战的支援,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
46、的胜利;中国作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解析 准确理解图片信息,概括两种合作类型,依据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合作分别对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的作用。,7.(2014天津文综,14,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当希特勒主张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时,德军将领们对于他的决定和可能挑起的法国反应感到十分忧惧。由于他们的抗议,结果,(希特勒)最初只派遣了少数象征性的部队来作为一种试探但是在1938年3月,当希特勒决心向奥地利进军时,他却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1)材料一中希特勒采取了哪些
47、行动?反映了希特勒怎样的心理变化?指出这些行动对国际格局的影响。(5分),材料二 正当独裁者们兴风作浪之际,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没有定见。所谓和平主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英美两国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思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法等国一种什么思潮?为何出现这一思潮?(4分),材料三 张伯伦与达拉
48、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在英国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受到人们的欢呼。张伯伦向国人报告说,他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帕尔默现代世界史(3)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英法推行什么政策有关?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指出这一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6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4分),答案 (1)出兵莱茵非军事区、进军奥地利。 从试探变为无所顾忌。 打破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约束。 (2)和平主义思潮。 许多人认为一战是个错误,带
49、来重大伤亡,因而恐惧战争。 (3)绥靖政策。 英法等国流行和平主义思潮;认为一战后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以自保,并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4)对侵略和扩张行为不能姑息纵容,也不能牺牲他国利益来保护自己;和平需要世界各国共同维护,要警惕历史重演。,解析 (1)根据材料中“重占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向奥地利进军”得出希特勒所采取的行动。从希特勒出兵占领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只是“试探”,到决心进军奥地利时变得“不理会那些将领们的反对”,可看出希特勒的侵略野心不断膨胀。希特勒出兵莱茵河非军事化地区和进军奥地利,都是对一战后凡尔赛体系的挑战。 (2)由材料中“
50、西方民主国家正在严重的和平主义支配下摇来摆去”得出当时英法等国和平主义思潮盛行。分析原因,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英法两国许多人民均认识到一战所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认为一战是个错误。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为慕尼黑阴谋,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等西方国家推行绥靖政策的产物。分析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主要从材料二、三中体现出的和平主义思潮在英法的盛行及英法等国认识到对德国的制裁过于苛刻方面入手,同时结合所学,认识到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目的之一是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绥靖政策导致的最终后果,应着重指出其导致二战的爆发。 (4)回答“历史启示”,主要从材料所体现的史实出发得出结论,不可空谈。认识到由于西方国家对法西斯侵略的纵容,从而导致二战爆发,同时也要认识到世界的和平需要各国共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