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学习目标】 1、掌握战国策的相关文学常识。2、识记重要文言词义,能翻译重要句子;把握重要语气词的用法,识记重点实词的古今异义;3、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对比衬托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唐雎和秦王的性格;4、学习理解含蓄的外交辞令; 5、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斗争的精神; 【背景链接】公元前 230 年和前 225 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虽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但已岌岌可危。秦王想通过
2、外交用诈骗手段不动一兵一卒取得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在秦王寻衅威胁下,唐雎针锋相对,勇挫秦王,不辱使命。学习过程:一、了解战国策和刘向1、本文选自 。战国策是 末年 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 史书,也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历史散文集。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策略言论,分为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 11 国共33 篇。 作者刘向(前 77 年前 6 年),字子政,本名更生,汉沛县(今江苏沛县)人。( )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 ) 怫然怒( ) 免冠徒跣( ) 以头抢地耳( ) 休祲降于天(
3、)天下缟素( ) 色挠( ) 韩傀( ) 谕( )2、翻译课文。疏通文意:请同学们在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翻译全文。3、在课文中找出表称谓的词,并加以解释。 (1)寡人: (2)君: (3)臣: (4)吾: (5)公: (6)先生: 4.下列各组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也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哉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技亦灵怪矣哉!乎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矣 与臣而将四矣。 泯然众人矣。 3、再读课文,初步感知。1、请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2、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4、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一)朗读第 1 段,思考问题。4、秦王与安陵君“易地”是非真的为了“请广于君”,何以见得? 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5、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6、唐雎的使命是什么?他能够出色地完成使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7、简析课文第一段的作用。(二)朗读第 2-3 段,思考问题。第二段赏析8、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9、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第三段赏析10、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11、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12、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5、? 13、 唐雎是怎样使秦王理屈词穷的?请简要回答。 (三)朗读第 4 段,思考问题。14、此时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是怎样的?可见秦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15.简要叙述唐雎和秦王的斗争经过,说说他们是怎样的人? 16、本文是怎样刻画唐雎这一人物形象的?试举例说明。你觉得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17、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意在言外,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听话者只有凝神谛听,用心揣摩,方能领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试结合语境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与臣而将四矣。 18、从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他的主要事迹。人物: 主要事迹: 五、拓展延伸1、从“唐雎不辱使命” 这一故事,你受到什么启示?2、你还知道哪些极善言辞的外交家呢?3、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 1、示例:唐雎受安陵君派遣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折服了秦王,完成了使命。2、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3、唐雎想说服秦王放弃吞并安陵对安陵的拥有。 结果是秦王向唐雎道歉,表示打消吞并安陵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