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实验学校 精品教学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知道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2知道怎样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二、教学重点:通过具体课例,理解怎样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三、教学过程、导入课题。我们读一篇文章,不仅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还要领悟作者是怎样进行表达的。今天,我们进行读写训练-(板书: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提出自学要求:1知道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2知道怎样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1出示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注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还要注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
2、逐渐提高。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前后呼应、借物喻人、联想、想象三、修辞手法: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实验学校 精品教学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对比- 四、表达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事情的发展顺序)五、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概括地说、具体地说。 记叙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 1、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3、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4、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
3、 、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5、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 、反面(又叫间接) 说明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怎样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实验学校 精品教学1以凡卡一课为例,学习怎样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1) 快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指名读读例话中对领悟鸟的天堂表达方法的分析。(2) 理清课文条理,了解课文结构(3)品读句段,勾画寻找,领悟表达。(4)体会表达的好处。小结。 任何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阅读的时候,注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我们对课文主要写了凡卡写信给他的爷爷,
4、告诉爷爷他在莫斯科鞋匠家里当学徒的生活很痛苦,想让爷爷接他回去。准备写信写信寄信文章是按写信的过程记叙的。开始叙述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去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给爷爷写信;接着,凡卡在信中向爷爷倾诉自己难以忍受的悲惨的学徒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回到乡下去,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一是爷爷守夜的情景,一是过圣诞节的情景);最后写凡卡把写好的信塞进邮筒里,在甜蜜的梦中看见爷爷正在念着他的信。本文表达上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映衬。第二,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文中以引用写信的
5、内容为主,凡卡向爷爷倾诉当学徒所受的虐待欺凌,基调是“苦”;文中插叙回忆的内容,主要讲在乡下生活的快乐,基调是“乐”。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形成内容、情感上的对比,再加上作者对凡卡写信环境、动作、神态的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凡卡内心的“痛”。最后,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课文就是这样,把凡卡给爷爷的信、以及他写信时对乡下生活的回忆,穿插起来写,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凡卡在城里的痛苦生活,更深刻地体会到他在城里当学徒的悲惨生活。这部分穿插描写,对突出凡卡痛苦的心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实验学校
6、精品教学文章的鉴赏能力,还可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六年级语文读写训练(三)训练重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一、单项选择题。下面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括号内。1、 桃花心木一文,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其表现手法是( C )A 借景抒情 B 前后呼应 C 借物喻人2、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开头写“1927 年 4 月 28 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联系是( B )A 总分总 B 前后照应 C 正面描写3、 “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 ”这个句子运用了( C )修辞手法
7、。A 比喻 B 夸张 C 拟人4、 “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这个句子主要是对“顶碗少年” ( A )的描写。A 人物神态 B 人物动作 C 人物心理二、多项选择题。下面各题中至少有二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括号内。1、 “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这句运用了( B C )的描写方法。A 人物心理描写 B 人物动作描写 C 人物神态描写 D 人物外貌描写2、 北京的春节一文,作家老舍运用的表达方法有( A B C D )A 详略得当 B 按时间顺序写 C 用了排比和比喻 D 引用俗语3、 “客家民居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
8、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这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A C ) 。A 打比方的方法 B 作比较的方法 C 列数字的方法 D 举例子的方法4、 灯光一文在表达上得特点有( A B ) 。A 采用倒叙的手法 B 首尾照应 C 侧面描写 D 采用插叙的手法三、领悟下列句子的表达方法,体会句子的意思。1、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匆匆(1)这句话运用的表达方法是 极新奇巧妙的比喻 (2) “针尖上得一滴水滴”是指 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 (3)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4)这句话表达出
9、作者对已逝日子十分无奈和忧伤 的情感。2、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十六年前的回忆(1)读句子,从中领悟到运用的表达方法是人物外貌、人物神态的描写。(2) “没戴眼镜” “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 “慈祥”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3)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成都七中嘉祥
10、外国语实验学校 精品教学造福乡里的念头。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家人说他愚昧,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 ,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 ”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格林童话 唐诗选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酸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
11、屋” 。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 x x x 。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A 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违背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B 时光匆匆,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家人终于读懂了老人的心,是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的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 ”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
12、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 ,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1、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位菲律宾华侨老人寄出书,寻找心存感激的孩子,并对他进行资助的事。2、选文第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 ,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答 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3、 “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 ”中的“试金石”有什么含义?答: 比喻精确可靠的检验方法。文中指老人寄出的书成为检验孩子心存感激的测试物。 4、找出与文中画线的 A、B 两处相照应的句子。 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A 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 ,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B 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的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 ”5、选文第 7 段中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有莫名奇妙的唉声叹气”请你用一小段话来描绘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老人可能会想:真希望能有懂得感恩、明白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孩子给我打电话啊!难道真的没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