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十三章 幼儿的心理活动.doc

上传人:dcs1276 文档编号:4383110 上传时间:2018-12-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 幼儿的心理活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十三章 幼儿的心理活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十三章 幼儿的心理活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十三章 幼儿的心理活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 页幼儿的心理活动幼儿游戏的心理发展一 游戏的概念及其理论(一)概念: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游戏在儿童的世界里绽放着独特的光芒,对儿童身心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游戏也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而且对本身的特征存在明显的分歧。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定义。我国学术界从广义和狭义上解释了游戏这个概念广义上讲:(大百科全书上)是指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应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狭义的定义:(是教育大辞典上的)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这两个

2、概念强调了儿童游戏的社会本质和主体性特征。(二)游戏的理论:各方面的理论非常多,举例说明:1、剩余精力说,生物都有保护自己生存的能力。2、娱乐论:游戏不是发泄精力,松弛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3、联系说和生活准备说,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活动,是为以后的生存而做准备。4、欲望说:游戏不是本能是愿望的表现。5、复演说:是社会生活的重复演练二、儿童游戏中的心理结构(一)幼儿游戏中的心理成分:1、认知:包含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其中想象是游戏中最活跃的成分,想象具体表现:游戏材料的想象:以物代物一物多用就是想象。游戏角色的想象:就以人待人的角色分配游戏情结的展开: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想象,将简单的情节改编

3、成一连串的可表演的动作和语言。2、情感:儿童游戏的心理结构中需要和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基本成分,其中需要(动机)是游戏的心理动力。一个活动之所以成为游戏关键在于其动机源于内在的需要,而不是外界强制作为。游戏过程本身是让幼儿感到愉快的,情绪体验是游戏的产物又强化了儿童游戏的动机。3、社会性: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社会生活方式,直接构成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条件,在游戏中儿童通过模仿成人的世界,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建立初步复杂的人际关系,掌握一些粗浅的交往技能,形成与人分享与合作,关心与帮助等一系列社会行为。(二)幼儿游戏的表现形式语言:儿童的游戏离不开语言的参与,游戏中幼儿主要有两种语言即角色语言和游戏语

4、言。动作:任何游戏行为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表现出来的,实现构建和造型都是以动作为材料的。三、幼儿游戏的类型(一)从社会行为发展来看幼儿游戏的发展可以分成四个阶段:1、独自游戏: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大觉察其他人的存在。独自玩着自己的游戏。一般在学步后期2、平行游戏:看似儿童在一起玩,但仍是单独做游戏,彼此没有交流。一般在 2-3 岁3、联合游戏:是指幼儿和同伴一起玩游戏。谈论共同的活动,但没有分工,都是根据自己的愿望进行游戏。一般在 3-4 岁4、合作游戏:这个阶段儿童在游戏中有共同的目的,有达到目的的共同方法,活动有组织有分工,这时幼儿开始感到游戏中必须有某些规则,使所有参加者都能遵守在游戏中互

5、相合作,努力达到游戏的目的。一般在5 岁以上。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无论是身体、智能、社会行为等速度都不相同,因此幼儿有个人的独自游戏发展至集体的合作游戏所经过的时间也长短不一,并且后一个阶段的水平总保函着前一段的游戏水平,并在某一个时候仍第 2 页然表现前一阶段的游戏水平,这是正常的现象。(二)从幼儿认知认知能力发展来看,幼儿游戏阶段也可以分为四种1、练习性游戏:又称为功能游戏,感觉运动性游戏,开始于 4-6 个月一直到托儿期,它是指孩子为了获得某种愉快体验而单独重复某种活动或动作,其动力来源于孩子的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获得的快感。一般在 1-2.5 岁最为典型。2、象征性游戏:在幼儿期达

6、到了明显的高峰,表现为运用替代物,以假象的情境和行动方式,将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愿望反映出来,象征性游戏中替代物的变化体现了幼儿游戏中抽象性与概括性的发展。3、建构性游戏:当练习性游戏开始衰退,象征性游戏开始减少时,综合了操作性和象征性因素的构建性游戏逐渐成为主要的游戏形式,建构游戏是幼儿期最普遍的游戏形式,小班占 41%,大班占 51%。4、规则游戏时指:具有明确规则且必须完全遵守的带有竞赛形式的结构,它开始于婴儿参与成人发起的嬉戏活动,在这些游戏中规则常常是由成人确定的,而不是由幼儿定出的,因此幼儿常常不理解规则而破坏规则。四 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价值(一)游戏促进了幼儿认知的发展1、游戏能

7、够帮助幼儿获得知识和经验通过游戏幼儿可以了解物体的性质、特征、用途等,认识物体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以及动作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并形成相应的初步概念。2、游戏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感知和记忆水平在游戏中儿童通过看、听、摸、闻、尝等,直接接触材料,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期感知能力,同时由于游戏的需要,幼儿必须自觉地记忆游戏的任务、规则和情节,从而增强记忆。3、游戏能够促进儿童想象和思维的发展虚拟性或象征性是游戏的普遍特征,这给儿童提供了想象的充分自由和空间,儿童要不断的思考思维使自己一直处在活跃状态,并不断的一个一个的解决问题,有助于思维的发展。4、游戏能够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在游戏中儿童是通

8、过语言与同伴协商、计划、设计的,同时还使儿童的语言更为丰富。而表演中,儿童还尝试使用文学作品中优美生动和规范的语言,通过游戏儿童不仅扩展了谈话的内容,而且还提高了言语的表达能力(说听写读)(二)游戏促进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1、游戏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通过游戏活动,特别是社会性游戏活动,儿童逐渐掌握了交往技巧,并逐渐的熟悉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了解自己和同伴的想法、行为、愿望和要求,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学会了相互配合,分享愉快和互相谦让,发展了与同伴之间的团结友好的关系。2、游戏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幼儿往往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以自己

9、的想法体验情感来理解周围的人和事,这反映了儿童在社会性认知上的自我中心化特点。游戏中儿童通过担当不同的角色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对考虑问题,促进了移情能力的发展,这是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基础。3、游戏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在游戏中特别是内容健康的角色游戏中,儿童通过扮演角色模仿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文明行为,懂得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在对是非、善恶、美丑、真假的判断基础上掌握文明的行为规范,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了与游戏相似的情境时,儿童会将这些行为品得迁移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巩固和加深,对道德行为规范的理解和遵守。(三)促进了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1、游戏活动发展

10、了儿童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巧,锻炼了儿童肌肉活动的能力促进了对肌肉运动的控制和协调,有利于幼儿的身体的健康发展。2、游戏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一方面游戏有利于儿童积极情绪的发展,游戏给儿童带来愉快和满足以及轻第 3 页松和愉快的心情,对儿童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3、游戏有利于儿童消极情绪的疏导,是松弛幼儿紧张情绪的良好方式。五、儿童游戏心理发展的趋势1、动作的发展动作技能的渐次连贯,游戏中儿童的动作是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先后发生的,经历了一个逐渐连贯的过程。动作的目的性不断加强,2、语言的发展,随着游戏水平的提高认知功能的发展,言语的概括功能也在同步发展。随着游戏言语的出现和发展,儿童以有声思维来指引和

11、调节自己的动作,使动作有明确的指向性。游戏中的同伴交流和角色语言的应用,使真实的语言和虚拟的语言交织在一起。共同促进了儿童言语交流功能的发展。语用技能的发展主要表现了倾听技能和表达技能的发展,使儿童能够使用更确定的发音和完整的语句与同伴交流,运动更连贯的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成果。3、创造性的萌芽和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最突出的表现在创造想象上,从婴儿期到幼儿期儿童在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材料运用和游戏情结的展开,无一不体现儿童创造性的萌芽和发展。4、社会化的成分的增加随着儿童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人际交往技能以及言语能力的不断发展,儿童从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发展到联合游戏直至合作游戏,从主要反映人类事物活动的

12、活动游戏发展到反映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的游戏,清晰的勾勒出儿童社会化成分不断增加的趋势。幼儿学习的心理发展一 概述(一)学习是学习者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行为的改变,它源于在这个情境中反复的练习和实践的经验,这种改变不是自然发生的,不是因为成熟或某种因素导致的个体状态暂时的变化。 (是长久的变化)理解定义:1、学习室从后天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结果2、学习需要过程,心理学家把学习视为潜能的变化3、儿童行为的变化并非意味着学习的发生4、学习不仅指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的学习,也包括态度、情感、行为准则等学习。而这类学习通常被人所忽视。(二)心理学研究者侧重于研究儿童在学习中的心理变化过程认知主义认为:

13、学习是认识结构的变化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自我概念的改变构建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心理学认为 :指儿童通过实践活动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这种心理变化包括:观察、思维、情感、能力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二、幼儿学习的方式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是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活动有针对性的易于指导和知识的前提。1、 操作学习是幼儿通过对事物的外部操作,获得具体的认识,然后通过内因的学习,进而获得对事物的更深刻的认识。操作学习本身是一种有效地学习方法和手段,而且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更为灵活和巧妙。这种操作学习使幼儿形成条件反射和记忆痕迹。2、 观察学习视觉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在学习过程中要有

14、 80%的任务需要视觉的参与,幼儿的观察力比婴儿有第 4 页很大提高。幼儿通过对周围自然现象或生活习惯以及他人行为表现的观察,即形成儿童认知经验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内化儿童的智力。3、 探究学习是一种积极地学习,是幼儿在学习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老师要为幼儿设置探究学习的情境,指导幼儿科学探索的方法,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精神,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并注意让幼儿在科学探索中获得知识和乐趣。4、 语言学习三岁前是幼儿语言发展的最迅速的阶段,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由此决定幼儿借助语言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学习领域,因此在操作学习中绝不能忽视语言的学习,相反我们应该把言语学习和操作学习有机统一起

15、来,以提高幼儿的学习水平。5、 合作学习指一种互动性的学习方法法,是通过儿童的互助互动产生一种助人为乐的心理效应,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合作使幼儿逐渐认识到分化的意义,尽职尽责的重要性,并之间学会相互配合。6、 交往学习指儿童通过与他人为对象,并以与他人的对话与互动为主要学习形式的学习。儿童的交往表现为儿童与儿童,儿童与成人之间在一定的相互关系基础上的交流和沟通,从而达到彼此理解,相互影响和协调活动的过程。儿童如果缺少了交往不但抑制了它的学习,而且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这种不良的习得反映可能影响儿童的众多方面。如:成就感、幸福感、个性、性格等。三、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1、容易被扼杀学

16、习主动性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表现在:好奇:对什么人什么事情都想问个究竟,了解是什么?为什么?事物的新颖性可以吸引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好问:对不了解的事情都能提出问题,一问到底,这一方面受好奇心的驱使,另一方面幼儿对提问没有心理障碍,不像成人那样有各种思想顾虑。好探究:幼儿好动手,通过动手了解事物。好模仿:喜欢观察,幼儿喜欢观察并通过模仿进行学习。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经常被忽视甚至被扼杀,因为成人往往按自己的理解和愿望去塑造孩子,为幼儿设计学习目标和要求,幼儿一旦不符合要求,成人就有意无意的扼杀幼儿的主动性。教师应当充分的利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在环境中设置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的事物,促使孩子去观察去探究,发

17、挥其主动学习的精神。2、由兴趣驱使幼儿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原始的动力)幼儿愿意做有趣的事情,往往是为了好玩而学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需要和兴趣的直接影响,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的探索和认识他们的需求的、好奇的、感兴趣的事物,对有兴趣的学习,幼儿可以坚持较长的时间,否则难以坚持下去。 3、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直观形象性是幼儿学习的突出特点,对直观形象的学习内容,幼儿比较容易接受,而对抽象的学习材料幼儿不感兴趣。事物形象与语言相结合,在语言中绘声绘色的描述,能激活幼儿的头脑中的形象,有助于幼儿的理解的记忆,无言语的机械练习或单凭口头说教,都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4、学习的无意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幼儿的学习以无意性为主,有很大的随机性。幼儿在学习中的记忆往往是无意记忆。联想往往无意的自由联想,因此教师要一方面避免过多要求幼儿有意性的学习。另一方面要根据幼儿无意学习的特点,有意识的创造条件,加以指导。另外幼儿的学习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认识和学习方式,也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其认知和理解。教师应深入了解和灵活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心理健康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