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实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内容摘要: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脱节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痼疾。新课改 把“综合性学习”引入语文教学,是针对这一痼疾开具的一剂良药。在教学实践中,广大语文教师把“语文综合性学习”落实为不同学段的“语文综合实践 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但是,在有些 地区,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尚未引起高度重视。笔者从不想为、不愿为、不能为三个层面进行归因分析,指出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是推进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所在。通过实践摸索和案例分析,笔者总结出提高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的三条基本策略:第一是精心设计活动意图,第二 是尊重
2、实践活动规律,第三是保持语文教学本色。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素养 一、 令人担忧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4 年 6 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作文题目如下:想一想,你都参加过哪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一定会有一些情景,一些人,或是一件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 象的人、事或情景写一篇作文,表达你真实的感受。要求:自拟题目。 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表达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 4字。 统一阅卷时放宽评分标准:只要选材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关,均为一类 文(即0-分);选材内容不符,但与学校活动有关,即为二类文(- 分);完全跑题,则为三类文(19-14分);表
3、达字数少,与题目要求毫无关系,定为四类文(-分)。评卷结果触目惊人:分数段 3028 分 2527 分 2421 分 2018 分 17 分以下人数(285)15 58 114 70 28百分比 5.26% 20.35% 40% 24.56% 9.82%从此表可看出: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水过地皮湿, 至于用它做素材写作文更是缺少严谨的训练。二、 蓬勃发展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脱节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痼疾。一味的围绕教材学习语文,导致课程内容枯燥、学习方式单调,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缓慢。教师苦、 学生累、效率低, “误尽苍生是语文
4、”,语文教学已经陷入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新课改把“综合性学习”引入语文教学,是针对这一痼疾开具的一剂良药。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热点问题,是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 的重要途径,对于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主 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在教学实践中,广大语文教师把“语文综合性 学习”落实为不
5、同学段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丰富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凸显语文学科的实践性。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目前,理论界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尚无明确的统一的定义,但基本价值取向均指向: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针对每个学段的特点设计了相应的综合性学习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各个学段均有所发展,既是师
6、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教学方式,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新亮点。但是,在有些地区、有些学校、有些教师那里,“语文综合实践活 动”尚未引起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依然处于“以课本为中心”、“以死记硬背 为主要方式”的状态。我区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五年级作文得分情况就证明了这 一点。 三、 遭受冷遇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受冷落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不想为重视程度不够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花费时间不少、费力不小,但见效很慢,所以不支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不愿为组织过程繁琐组织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做多方面的准备工作。如:联系 场地、搜集信息、设计
7、方案、协调相关部门和人员等等。过程繁琐、组织困难、 工作量大,许多教师因此而放弃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三)不能为教学把握不准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毕竟是新生事物,它具有哪些特点、遵循怎样的原则和规律、采用怎样的模式、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学业成绩,是当前许多语文教师的困惑。想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却不知道如何开展,即使开展了也是流于形式、做做样子。 综合以上三种情况,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的实效性不强,对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学业成绩的帮助不大。学校,教师, 学生看不到效果,索性放弃,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因而,改变现状的突破口就是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8、。四、做实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精心设计活动意图 活动意图不明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差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以前在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安排活动内容所花费的心思要远远大于设计活动意图,由此导致有些活动内容很充实、形式很新颖,但目的不强、意图不明,热热闹闹之后学生收获不大。因此,提高“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首先要明确活动意图,树立通过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安排相应的活动内容。例如:第五册“感受爱”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这个活动,不能简单的停留在“感受爱”的层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感受爱的过程,锻炼学生发现爱、欣赏爱、品味爱、表达爱、
9、传递爱的能力。按照这个意图设计活动,学生在感受爱的同时表达爱, 在传递爱的同时升华爱,语文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提升,“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必然得到显现。 (二)尊重实践活动规律 首先,学生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在设计、组织“语文综合实 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展示舞台。“给他一个机会,他会还你一个奇迹”这句话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不止一次的被证实。 其次,实践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色。语言和文学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语言和文学的学习必然无法脱离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的学习总是伴
10、随着语文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达成统一。 第三,综合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这里所说的综合不是简单的几样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综合,而是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的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是学习与实践的综合,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综合,是个人探究与团队分享的综合。例如:爱我中华凝望历史的天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通过调查走访老区人民、编辑整理英雄事迹、举办故事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不仅爱国情怀和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锻炼。这些都是课堂上和书本里无法得到的。 (三)保持语文教学本质 虽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但就本质而言,“语文综合实践活
11、动”是语文的,而非其他别的。因此,设计和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保持语文性,不能混淆于其他活动, 从而降低其实效性。 如寻找英雄的足迹这一实践活动中,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采访、记录、读资料、讲故事、听故事、写感受等环节,为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听、 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使综合实践活动仍然有浓厚的“语文味”。总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带来的新生事物,其生命力源白其实效性,即切切实实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一步明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的课程价值和课程形态,探索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策略和呈现形式,提高 教学的实效性,对于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2、学生生活的天地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宽广、最灵动、最具活力的课堂,这种学习应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为此,应十分重视丰富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走进大自然。大自然赐予人们很多的美丽和灵感,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可将学生引向大自然,在与大自然的“对话” 中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在自然环境中净化心灵,健康成长。在春天就以 “寻找春天的足迹”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和学生来到田野中让孩子们已经开始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嗅、用手摸了。同时借机告诉他们要多角度去观察,还要努力发现事物与众不同的地方。活动结束同学带回了独特的对春天、对生命的感受。回来后,孩子们意犹未尽,在老师的指导下,找
13、来大量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图片、影像等,体验风土人情。让同学们去体验家乡风土人情和发展变化,请村中的长者讲述村中过去的事情,如何与自然灾害做斗争,村民如何团结生产、如何省吃俭用让同学们去体验农村特有的狮子舞、木版画甚至一些小吃,通过这些活动,既让学生对农村的发展有所了解,又接受了思想教育。最后,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家乡的认识,依据看到的、听到的写出作文,这样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避免了以往作文的空洞现象追踪社会热点。必须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生活,联系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诸如:一些重要的会议、神舟飞船、春节晚会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好材料。在
14、综合实践活动方面,我们作了一些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基本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系列,即依托教材,落实综合实践活动;链接生活。尝试古诗新教,再现“诗情画意” 浅谈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 记得海尔德曾经说过一句雅致的话:“人, 当诗意地栖居。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吟诵着一首首古诗,我们就恍若穿越了时光隧道;吟诵着一首首古诗,我们仿佛回到了诗情画意的那一刻。五千年文化积淀,诗词已经灿然成古代文化最亮丽的珍珠,而那些历经千年而不朽的名句,更如珍珠的光芒一样,熠熠生辉。 在教学中,怎样摆脱千百年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传统诵读教学模式,让古老的诗歌在我们的教学创新中展现出美
15、丽的诗情画意呢?我尝试了多种语文教学多种方法来进行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 一、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 。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 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如果不对背景加以探究,就会沿袭一直以来的理解:一首典型的乡愁诗。其实此诗的写作
16、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灰意懒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显而易见,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 ,也就难免字里行间,贮满忧郁、伤感、消沉之情,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诗的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一腔乡愁的真实写照:诗人还未远离家乡,就已为何时能返家乡、摆脱纷繁的仕路而愁绪满腹了呢。 二、七分古诗三分读,抑扬顿挫悟诗情诵读成韵,体验情感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
17、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1、讲究节奏,音韵优美 一般来说,诗歌的诵读,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五言有“二三”节奏,如“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 ;也有“二一二”节奏,如“思发/在/ 花前,人归/落/ 雁后”人日思归 。七言有“二二三”节奏,如“嫦娥/应悔 /偷灵药,碧海/清天/ 夜夜心”嫦娥 ;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独出/门前 /望/野田,月明/ 荞麦/花/ 如雪 ”村夜 。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2、把握感情,找准基调 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示
18、儿 ;朋友离别,乐观豁达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慈母情深,游子至孝的游子吟 ;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思乡诗忆江南 ;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桃花溪 ;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登金陵凤凰台 。这些诗歌大多句意比较简单,但是词句中蕴涵的感情是深长的,所以我们不必在疏通字词上花大量时间,只需引导学生在反复吟咏之间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的友情、亲情、拳拳的报国情。 3、借助想象,积淀修养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 。对于处在审美能力形成阶段的小学生来说,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的古诗正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通过吟咏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
19、而增加其艺术修养。古诗是作者由生活到文字、由面到点的结晶物。而通过驰骋想象,展开联想,将这“点”再次还原成“面” ,甚至可以扩大,从而得到深刻的审美体验。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作者把春天的细雨人格化,描述了春雨随春风一起悄悄地飘落大地,滋润着花草树木的幽远意境.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我引导学生在诵读时想象春雨飘落时烟雨迷离,而草木则在细雨中欣欣向荣的婉约景象。在师生感情诵读中较好地还原了杜甫对春夜之雨的喜爱之情。 三、炼句琢字剥数层,运思造境会诗意精析词句,领悟内涵 1、创设语境,感受诗情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融入诗歌的角色中去,设身处地感受诗歌的
20、意境、情趣。桃花溪位于湖南桃源县西南桃花洞的北面,溪水的两岸,满目桃林,暮春时节,那桃花的粉色如云似雾,就连清清的溪水也悠悠地飘动着片片的粉红。据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此作为背景的。而张旭描写的桃花溪,无疑也是暗用其意境,借一溪一桥,一矶一船,描绘出诗人心中的桃花溪,尽管它较之陶渊明的桃花源更显得虚无飘渺,可诗人心中的绵绵诗意却满溢纸背。 “隐隐飞桥隔野烟” ,诗人一起笔,就将读者引入一个梦幻般空灵的境地:“飞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野烟”袅袅娜娜,缠缠绵绵。静止的桥,在飘逸的烟中,飘飘欲动;浮动的烟,在静默的桥上,如梦似幻。荒山野谷,动态的物与静态的景交织一体,相映成趣。而一个“隔”字
21、,极为巧妙地点出人与物、景的遥遥相望的距离。这种距离又给物、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产生一种朦胧的美。 “石矶西畔问渔船” ,诗人的笔触,自然地由远山转及近水。远山的朦胧,近水的清澈,一下子使诗人恍若走进一个虚幻的世界,这世界实实在在是陶渊明的。于是,那“问”便由衷地脱口而出,这种情不自禁,最为逼真地折射出诗人心驰神往的情态,而这种情态,无疑就是诗人内心深处最为归真的情感的流泻。 2、品味哲理,感悟意境 古诗中不乏有借景抒情,借景喻理,借物喻人的佳作。通过欣赏回味,我们不仅体会到诗人的雄浑气魄,也能感悟出许多做人的道理来,并从中感悟到诗中的意境美:朱熹观书有感中,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问渠
22、哪得清如许”? 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自答道:”为有源头活水来.” 。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在品味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努力进取,学会了用辨证的方法看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发现美,审视美,欣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