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1、 P 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形态:P 波的形态在大部分导联上一般呈钝圆形,有时可能有轻度切迹。心脏激活动起源于窦房结,因此心房除极的综合向量是指向左、前、下的,所以 P 波方向在、aVF、V4-V6 导联向上, aVR 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均可。时间:正常人 P 波时间一般小于 0.12s。振幅:P 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一般小于 0.25mV,胸导联一般小于 0.2mV。2、 PR 间期:从 P 波的起点至 QRs 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的时间。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 间期为 0.12-0.20s。在幼儿及心动过速的情况下,PR 间期相应缩
2、短。在老年人及心动过缓的情况下,PR 间期可略延长,但不超过 0.22s。3、 QRS 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时间:正常成年人 QRS 时间小于 0.12s,多数在 0.06-0.10s。波形和振幅:正常人 V1、V2 导联多呈 rS 形,V1 的 R 波一般不超过 1.0mV。V5、V6导联 QRS 波群可呈 qR、qRs、Rs、R 型,且 R 波一般不超过 2.5mV。正常人胸导联的 R波自 V1-V6 逐渐增高,S 波逐渐变下,V1 的 R/S 小于 1, V5 的 R/S 大于 1.在 V3 或 V4 导联,R 波和 S 波的振幅大体相等。在肢体导联,、导联的 QRS 波群在没
3、有电轴偏移的情况下,其主波一般向上。aVR 导联的 QRS 波群主波向下,可呈 QS、rS、rSr 或 Qr型。aVL 与 aVF 导联的 QRS 波群可呈 qR、Rs 或 R 型,也可呈 rS 型导联的 R 波小于 1.5mV,aVL 导联的 R 波小于 1.2mV,aVF 导联的 R 波小于 2.0mV。6 个肢体导联的 QRS 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振幅的绝对值相加)一般不应都小于0.5mV, 6 个胸导联的 QRS 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振幅的绝对值相加)一般不应都小于 0.8mV。否则称为低电压。4、R 峰时间(R peak time):过去称为类本位曲折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指
4、QRS 起点至 R 波顶端垂直线的间距。如有 R 波,则应测量至 R 峰;如 R 峰呈切迹,应测量至切迹第二峰。正常人 R 峰时间在 V1、V2 导联不超过 0.04s,在 V5、V6 导联不超过 0.05s。5、 Q 波:除 aVR 导联外,正常人的 Q 波时间小于 0.04s,Q 波振幅小于同导联中 R波的 1/4.正常人 V1、V2 导联不应出现 Q 波,但偶尔可呈 QS 波。6、 J 点: QRS 波群的终末与 ST 段起始之交接点称为 J 点。J 点大多在等电位线上,通常随 ST 段的偏移而发生移位。有时可因心室除极尚未完全结束,部分心肌已。还可由于心动过速等原因,使心室除极与心房复
5、极并存,导致心房复极波(Ta 波)重叠于 QRS 波群的后段,从而发生 J 点下移。7、ST 段:自 QRS 波群的终点至 T 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正常的 ST 段多为一等电位线,有时亦可有轻微的偏移,但在任一导联,ST 段下移一般不超过 0.05mV;ST 段上抬在 V1-V2 导联一般不超过 0.3mV,V3 不超过 0.5mV,在 V4-V6 导联及肢体导联不超过 0.1mV。8、 T 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电位变化。9、 QT 间期指 QRS 波群的起点至 T 波终点的间距,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QT 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心率越快,QT 间期
6、越短,反之则越长。心率在 60-100 次/分时,QT 间期的正常范围为 0.32-0.44s。10、u 波:在 T 波之后 0.02-0.04s 出现的振幅低小的波称为 u 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其产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u 波方向大体与 T 波相一致。u 波在胸导联较易见到,以 V3-V4 导联较为明显。u 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总结心电正常值范围如下:正常窦性心率 60100bpm (对应的 RR 间期为 1s0.6s)PR 间期:(120200)msQRS 宽度:(60100 )msQT 间期:(340430 )ms(跟心率很相关,此为对应 60100bpm 的 QT 间期正常最
7、高值)QTc 间期:460ms 判断为 QT 延长,350ms 为缩短)ST 段:( -0.050.3)mv ,(超过正常范围下移常见于心肌缺血或劳损,上移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P 波幅度 0.25mv ,宽度0.11sQ 波幅度同导联 1/4R 波振幅 宽度0.04sQRS 波群较复杂,一般可认为 0.5mv2.0mvT 波幅度同导联 1/10R 波幅度,胸前导联 T 波幅度高达 1.2mv1.5mv,T 波低平或者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低血钾等.U 波:振幅很小,在胸前导联特别是 V3 较清楚,可高达 0.20.3 毫伏。Q-T 间期延长见于心动过缓、心肌损害、心脏肥大、心力衰竭
8、、低血钙、低血钾、冠心病、Q-T 间期延长综合征、药物作用等。Q-T 间期缩短见于高血钙、洋地黄作用、应用肾上腺素等。J 波又名 Osborn 波,是指心电图 J 点从基线明显偏移后,形成一定的幅度,持续一定的时间,并呈圆项状或驼峰状特殊波形1 。J 波常起始于 QRS 波的 R 波的降支部分,大多出现在心电图胸导联。J 波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但认为与低温、高钙、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等有关。J 波是紧随 波群之后的一个小的半圆形波。 1953 年, Osborn 在犬的实验中对其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 因而 J 波又称 Osborn 波1。近年来研究表明,J 波是心室颤动的先兆,而心室颤动是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本文报告 1 例经 12 导联动态心电图(AECG )证实 J 波综合征诱发心室颤动致患者心脏性猝死。王忠鑫等2的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 J 波的出现是心肌缺血严重导致复极异常的标志,它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