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免疫与病原生物GuGu_Tobacco.doc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4370339 上传时间:2018-12-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与病原生物GuGu_Tobacco.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免疫与病原生物GuGu_Tobacco.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免疫与病原生物GuGu_Tobacco.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免疫与病原生物GuGu_Tobacco.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免疫与病原生物GuGu_Tobacco.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7 页1.关于免疫器官,错误的是A.脾脏是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B.T 细胞和 B 细胞的前体细胞均来自于骨髓 C.淋巴结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D.B细胞是在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内分化成熟的 E.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是外周免疫组织2.下列哪一项不划入参与固有免疫的细胞A.巨噬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T 细胞 D.自然杀伤细胞 E. T 细胞3.下列哪项与固有免疫有关A.免疫记忆 B.克隆增殖 C.模式识别 D.抗原受体识别 E.免疫耐受4.合成和分泌抗体的细胞是A.T 细胞 B.巨噬细胞 C.B 细胞 D.浆细胞 E.NK 细胞5.直接介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是A.NK 细胞 B.T

2、细胞 C.T 细胞 D.B1 细胞 E.巨噬细胞6.免疫学中的“非己物质 “不包括 A.异种物质 B.同种异体物质 C.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D.胚胎期机体免疫细胞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 E.胚胎期机体免疫细胞接触过的非己物质7.参与 ADCC 效应的主要物质是A.T 细胞和抗体 B.NK细胞和抗体 C.B 细胞和抗体D.T 细胞和补体 E.NK 细胞和补体8.关于HLA分子,正确的是A.HLA 分子的肽结合区位于 1 和 2 B.HLA分子的肽结合区位于 1 和 2 C.HLA分子的 1 和 2 与 CD4 结合 D.HLA 分子的 1 和 2 m 可与 CD8 结合 E.B细胞既表达 HLA分

3、子又表达 HLA分子 9.具有 MHC 限制性的是A.吞噬细胞吞噬抗原 B.NK 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细胞C.T 细胞识别抗原 D.CD8+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E.肥大细胞脱颗粒10.下述哪一项关于 TCR 的描述是正确的A.只出现于 CD4+细胞表面 B.由. .等四条肽链组成C.识别由 CD8 分子与抗原肽形成的复合物 D.与天然抗原的表位形成空间互补 E.是 APC与 T细胞之间相互接触的一个环节11.关于免疫细胞,正确的是A.合成和分泌抗体的细胞是初始 B 细胞 B.CD8+T 细胞通常可辅助 CD4+T 细胞和 B 细胞活化 C.能直接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细胞是 NK 细胞 D.巨噬细胞可通

4、过其膜表面的 PRR识别异物 E.肥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都可介导型超敏反应12.关于免疫球蛋白的陈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IgG水平再次反应时较高,IgM 水平初次反应时较高B.分子量最大.含量最多的是 IgG C.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重链的 V 区D.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是sIgA E.mIgM是B细胞成熟的标志13.Tc 杀伤靶细胞的机制不包括A.FasFasL 介导的细胞凋亡 B.释放穿孔素 C.释放颗粒酶 D.释放 TNF E.形成攻膜复合体14.下列哪种免疫作用不需抗体参加 A.ADCC 作用 B.对吞噬细胞的调理作用 C.对毒素的中和作用D.CTL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E.补

5、体经典途径对靶细胞的溶解15.下列哪一组合不存在关联A.CD3TCR B.MHC I 类分子 TCR C.MHC I类分子CD4D.CD79a/bmIg E.CD28CD8016.T 细胞活化的第 I 信号来自A.CD4 与 MHC II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B.CD8 与 MHC I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C.IL-1 与相应受体间的相互作用 D.抗原肽-MHC 与 TCR/CD3间的相互作用E.CD80 与 CD28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17.Th细胞对B细胞活化的辅助作用A.不需要细胞的直接接触 B.不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C.不需要共刺激分子的相互作用 D.不需要CD4分子的参与E.不需要 CD8分

6、子的参与18.你觉得下列哪项不应属于免疫学发展中里程碑样的贡献A.牛痘的发明与应用 B.免疫球蛋白结构的发现C.过敏反应现象的描述 D.肿瘤坏死因子的发现E.Toll 样受体的发现19.对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细胞是A.NK 细胞 B.M 细胞 C.细胞毒性 T细胞 D.调节性 T 细胞E.中性粒细胞20.Th1.Th2 细胞的不同在于A.前者 CD4+,后者 CD4- B.前者产生 IL-4,后者产生IL-5C.前者产生 IFN-,后者产生 IFN- D.前者产生 IFN-,后者产生 IL-4E.前者受到 IFN- 抑制,后者受到 IL-4 抑制21.下列哪项不是 HLA、类分子的共同

7、特点A.均可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 B.与抗原肽结合 C.与 CD4分子结合 D.参与阳性选择 E.参与阴性选择22.免疫球蛋白的 Fab 段的效应是A.通过胎盘 B.激活补体 C.结合抗原 D.与细胞结合 E.引起过敏反应24.补体经典激活和替代激活途径的 C5 转化酶分别是A.C4b2a.C4b2a3b B.C3bBb.C3bnBb C.C4b2a3b.C3bBb D.C4b2a3b.C3bnBb E.C4b2a.C3bnBb 26.关于抗体,错误的是A.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是 IgM B.可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是 IgG C.对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有高亲和力的抗体是 IgE D.可以激活补体经

8、典途径的是 IgM和 IgA E.分泌物中具有的抗体是 sIgA29.BCR 可选择性结合A.MHC-肽复合物 B.MHC分子 C.未经APC加工处理的抗原D.经APC加工处理的抗原 E.CD79aCD79b32.下面不属于免疫耐受现象的是A.机体对自身细胞不应答 B.AIDS患者感染白色念珠菌 C.正常妊娠 D.对肿瘤细胞不应答 E.男性精子生理条件下不导致免疫应答第 2 页 共 7 页33.下列哪个属于模式识别受体A.LPS B.PAMP C.Toll 样受体 D.非甲基化 CpG E.磷壁酸34.耐药因子最常见的转移方式是A.转化 B.接合 C.转换 D.转导 E.溶原性转化35.关于

9、HDV 的顿挫感染,下列叙述中哪项正确A.因宿主细胞内有相应抑制酶 B.因宿主细胞 DNA 有关基因激活 C.因宿主细胞缺乏相关酶 D.因感染病毒有核酸缺失E.因感染病毒抗原性转变36.对病毒包膜的错误叙述是A.对脂溶剂敏感 B.表面刺突与吸附细胞有关C.具有病毒种,型抗原特异性D.其化学组成与宿主细胞膜完全相同 E.可保护病毒37.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最严重的危害是A.吸血造成贫血 B.毒素致敏和毒害作用 C.传播虫媒病 D.机械性传播病原体 E.寄生于人体组织造成损害38.蠕虫感染常伴有哪种外周血血细胞增多A.红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淋巴细胞 D.嗜酸性细胞 E.嗜碱性细胞39.病原生物

10、感染和免疫损伤在病因分类中属于A.生物性因素和非生物性因素 B.生物性因素和物理性致病因素 C.都属于生物性因素 D.非生物性因素和生物性因素 E.非生物学因素和化学致病因素40.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A.持续感染 B.肿瘤 C.移植排斥 D.自身免疫病 E.免疫缺陷病41.下列哪项不属于免疫现象A.青霉素干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B.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C.溶菌酶裂解革兰阳性菌细胞壁D.干扰素抑制病毒复制过程E.花粉引起过敏性哮喘42.下列哪个组合是正确的A.TCRCD3 B.BCRCD4 C.MHCCD25D.HIVCD8 E.EBVCD3243.寄生现象是A.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

11、双方受害B.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得利,另一方受害C.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受益D.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既受害又受益E.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而另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44.下列哪种消毒灭菌方式不合适A.空气紫外线 B.牛奶巴氏消毒法 C.接种环烧灼法D.血清高压蒸气灭菌法 E.皮肤碘酒 45.关于革兰阳性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B.细胞壁较革兰阴性菌厚 C.含有大量磷壁酸 D.脂质含量较少 E.肽聚糖的外层还有外膜46.肉眼直接观察细菌有无动力常选用A.固体平板培养基 B.半固体培养基 C.固体斜面培养基D.液体培养基 E.选择培养基 47.关于革兰

12、阴性菌 LPS,错误的是A.毒性部位主要成分是类脂 A B.可引起白细胞反应C.可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可引起表皮剥脱 E.可引起休克48.有临床症状,但血液中无细菌的全身细菌感染类型是A.菌血症 B.败血症 C.毒血症 D.脓毒血症 E.带菌者49.下列陈述哪项与细菌变异无关A.无毒白喉棒状杆菌因感染噬菌体成为产生毒素的致病菌B.耐药大肠埃希菌与志贺菌混合培养后使后者获得耐药性C.牛型结核杆菌近230代人工培养后,毒力减弱而成为疫苗卡介苗 D.致肠热证沙门菌因丧失鞭毛而导致肥达试验出现阴性E.革兰阳性菌细胞膜反折形成中介体50.溶原性细菌是指A.带有毒性噬菌体的细菌 B.带有前噬菌体的细

13、菌 C.带有R质粒的细菌 D.带有F质粒的细菌 E.带有 Col质粒的细菌51.病毒复制导致的细胞病变不包括A.细胞分裂 B.细胞溶解 C.细胞融合 D.细胞转化 E.包涵体形成52.干扰素抑制病毒增殖的作用机理是A.直接干扰病毒的 mRNA 转译 B.直接抑制病毒 DNA 的转录C.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 D.阻碍病毒吸附于细胞膜上E.阻止病毒进入易感细胞53.关于病毒,正确的是A.基质蛋白是病毒的早期蛋白 B.刺突是构成衣壳的结构亚单位 C.包膜是病毒特有的成分 D.衣壳或刺突有潜在的VAP作用 E.病毒核心通常含有RNA和DNA54.缺陷病毒指的是A.表面缺少刺突的病毒 B.缺少包膜

14、的病毒 C.缺少衣壳的病毒 D.缺少某些酶的病毒 E.基因组缺损不能独立复制的病毒55.芽胞决定了细菌的哪一种特性A.细菌的抗吞噬性 B.细菌的耐热性 C.细菌对上皮细胞的黏附性 D.细菌在体内的扩散能力 E.细菌的抗杀伤能力56.杀灭细菌芽胞最有效的方法是A.煮沸法 B.流动蒸气消毒法 C.间歇灭菌法 D.高压蒸气灭菌法 E.巴氏消毒法57.病毒的发现者是A.Loise Pasteur B.Robert Koch Antony C.van Leeuwenhoek D.Edward Jener E.Dmitri Ivanowski58.下列哪项不反映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A.细胞病变效应 B.红细

15、胞吸附 C.细胞代谢改变 D.干扰现象 E.细胞培养液混浊59.革兰氏染色的步骤是A.结晶紫-碘液-酒精-复红 B.复红-碘液-酒精- 结晶紫C.结晶紫-酒精-碘液-复红 D.复红-酒精- 碘液-结晶紫E.结晶紫- 复红-酒精 -碘液61.关于病毒的潜伏感染,哪项是错误的A.潜伏期病毒不复制 B.潜伏期病毒不排出 C.潜伏期病毒不引起临床症状 D.潜伏期病毒维持感染性 E.潜伏期病毒难以检出62.下列哪项不是病毒的特征第 3 页 共 7 页A.非细胞结构 B.只含有一种核酸 C.对抗生素不敏感 D.可寄生在任何活细胞内 E.基本结构由核心和衣壳组成63.下列哪种蛋白属于病毒的早期蛋白A.包膜子

16、粒 B.核蛋白 C.DNA多聚酶 D.壳粒 E.基质蛋白64.单纯疱疹病毒 I 型主要潜伏的部位是A.三叉神经节 B.口唇皮肤 C.局部淋巴结 D.口腔黏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E.脊髓后根神经节65.甲型流感病毒抗原的大幅度变异称为A.溶原性转换 B.抗原转换 C.抗原漂移 D.S-R变异 E.H-O变异66.反映乙型肝炎感染后产生免疫保护的指征是A.抗-Hbe B.抗-HBc C.HBsAg +抗-Hbe D.抗-HBs E.HBsAg +抗-HBc 67.逆转录酶是A.RNA依赖的 DNA多聚酶 B.DNA 依赖的 DNA 多聚酶 C.RNA 依赖的 RNA 多聚酶 D.DNA 依赖的 RN

17、A 多聚酶 E.RNA 非依赖的 DNA 多聚酶68.关于 HIV 的的传播途径,下列哪组描述是正确的A.母婴传播.使用血制品.与患者握手 B.经口传播.血源性传播.性接触传播C.使用公用剃须刀.产道传播.性接触传播 D.空气传播.血源性传播.性接触传播 E.血源性传播.产道传播.空气传播69.下列病毒中不能垂直传播的是A.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B.巨细胞病毒 C.风疹病毒D.单纯疱疹病毒 E.EB病毒71.下列哪项是错误A.葡萄球菌和链球菌都可以产生溶血素 B.葡萄球菌是主要的医院内感染细菌 C.肺炎链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荚膜 D.链球菌可引起自身免疫病 E.葡萄球菌的营养要求高,需用含血培养基

18、培养72.大肠埃希菌O157:H7株属于A.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B.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 D.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E.肠凝集型大肠埃希菌(EAEC)73.下列陈述哪项错误A.肺炎支原体的治疗可采用青霉素 B.衣原体与病毒都可形成包涵体 C.人是梅毒螺旋体的唯一传染源 D.虫媒传播是立克次体病的一大特征E.放线菌多为条件致病菌74.鉴别致病与非致病肠道杆菌的重要依据是 A.是否发酵葡萄糖 B.是否具有鞭毛 C.是否分解乳糖D.是否具有芽胞 E.是否具有菌毛 75.下列哪一项不是化脓性链球菌的致病物质A.致热外毒素 B.血浆凝固酶

19、C.链道酶 D.链激酶 E.溶血素76.下列哪项不是白假丝酵母菌的生物学特性A.酵母样孢子 B.形成芽管 C.假菌丝 D.厚膜孢子 E.形成荚膜77.引起皮肤癣真菌病的致病真菌是A.申克孢子丝菌 B.新生隐球菌 C.黑色根霉菌 D.毛癣菌 E.组织胞浆菌78.目前疟疾防治中最大的技术性难题是A.恶性疟很凶险 B.疟原虫和媒介蚊的抗药性C.对疟疾的流行情况不明确 D.感染后不产生消除性免疫E.疟原虫的生活史非常复杂79.哪项不是吸虫生活史共同具有的特点A.与水关系密切 B.均有保虫宿主 C.均有幼体增殖现象 D.感染阶段均为囊蚴 E.均需中间宿主80.真菌的致病性一般不包括A.中毒性疾病 B.畸

20、胎 C.机会性感染 D.肿瘤 E.超敏反应81.关于真菌,错误的是A.菌丝是多细胞真菌的营养体 B.气生菌丝可产生孢子C.多细胞真菌的形态包括菌丝和孢子 D.孢子是休眠体,无繁殖能力 E.孢子可分无性和有性孢子两类82.关于宿主的概念下列陈述哪项正确.A.寄生虫幼虫期和无性生殖阶段的宿主称为终宿主B.川卷螺.豆螺.钉螺都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C.转续宿主是寄生虫幼虫寄生的不适宜宿主 D.世代交替是指寄生虫生活史中出现宿主的交替E.保虫宿主是指寄生虫成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的宿主83.关于日本血吸虫的描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对人的感染阶段为尾蚴 B.中间宿主是钉螺 C.有口无肛D.雌雄同体 E.

21、虫卵是主要致病阶段84.疟原虫感染人体的发育阶段是A.小滋养体 B.大滋养体 C.裂殖体 D.配子体 E.子孢子85.非消除性免疫是指A.能够消除寄生虫,不能抵抗再感染 B.能够消除寄生虫,能够抵抗再感染C.不能够消除寄生虫,不能抵抗再感染 D.不能够消除寄生虫,能够抵抗再感染E.不能够消除寄生虫,能够部分抵抗再感染88.吸虫纲的形态特征不包括A.成虫背腹扁平 B.外形呈叶状 C.具有口.腹吸盘D.消化系统有口有肛 E.除血吸虫外多为雌雄同体89.细胞器较发达的微生物是A.链球菌 B.真菌 C.放线菌 D.衣原体 E.支原体92.在细菌生长曲线中细菌数量增加最快的是A.迟缓期 B.对数期 C.

22、稳定期 D.衰亡期 E.全部生长过程93.人体微生态系中各种微生物构成比改变,出现数量或种类比例异常的现象称为A.菌群失调 B.菌群变异 C.菌群易位 D.菌群入侵 E.以上都不对94.下列哪组感染分类方式是从同一角度出发的A.外源性感染呼吸道感染 B.临床感染持续性感染C.显性感染内源性感染 D.呼吸道感染接触感染 E.隐性感染机会性感染96.日本血吸虫的感染阶段是 A.虫卵 B.毛蚴 C.囊蚴 D.尾蚴 E.胞蚴第 4 页 共 7 页97.支原体的结构特点之一是缺乏A.脂质 B.细胞质 C.核质 D.细胞膜 E.细胞壁 98.流感病毒的核酸特点是A.完整的单负链RNA B.完整的双链RNA

23、 C.完整的双链DNAD.分节段的双链DNA E.分节段的单负链RNA99.单纯疱疹病毒型主要潜伏的部位是A.口唇皮肤 B.局部淋巴结 C.口腔黏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D.三叉神经节 E.骶神经节100.血清中不易检测到的HBV成分是A.HbsAg B.HBcAg C.HBeAg D.PreS1抗原 E.PreS2抗原101.下列哪种疾病的病原体是病毒A.猩红热 B.Q热 C.破伤风 D.沙眼 E.水痘102.能引起毒素休克综合征(TSS)的病原菌是A.大肠埃希菌 B.艰难梭菌 C.空肠弯曲菌 D.霍乱弧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103.引起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是A.溶血素 B.细胞素 C.致热外毒素

24、 D.黏附素 E.透明质酸酶105.关于新生隐球菌的感染方式,下述哪项是正确的A.飞沫传播 B.接触传播 C.尘埃- 创口感染 D.粪-口传播E.鸽粪-土壤-呼吸道传播106.指出下列不关联的组合A.霉菌多细胞真菌 B.酵母 单细胞真菌 C.白色念珠菌鹅口疮D.小孢子菌发癣 E.新隐球菌假菌丝107.以下病原体与所致疾病组合错误的是A.脊髓灰质炎病毒小儿麻痹症 B.水痘病毒带状疱疹C.苍白密螺旋体梅毒 D.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E.单纯疱疹病毒-1生殖器疱疹108.疟原虫进入人体后首先入侵、定居、发育的人体细胞是A.红细胞 B.脑细胞 C.肝细胞 D.单核细胞 E.白细胞109.在学习了免疫系

25、统的功能和各种病原生物的致病机制以后,你对免疫系统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有何认识?请展开论述。阻止疾病发生发展:免疫防御机体排斥“异物” 、抵御病原体、维持物种与个体独立的能力。表现:抗病原微生物侵袭。免疫稳定机体识别与清除自身衰老、残损及过度反应细胞的能力。表现:对自身组织成分耐受、清除衰老细胞。免疫监视机体杀伤与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表现:防止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免疫损伤机体免疫应答活动造成的自身病理变化。表现: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110.联系免疫球蛋白的结构,阐述抗体以哪些方式发挥免疫效应?非受体介导:中和作用:抗体 Fab段与抗原表位空间互补,封阻抗原活性

26、部位,阻止抗原的毒害作用。激活补体系统:IgG13 和 IgM与抗原特异结合后,Fc 段上的补体结合位点与 C1q结合,激活补体经典途径;IgG4、IgA 和 IgE的凝聚物激活补体替代途径。Fc受体介导:调理作用:抗体与细菌等抗原结合后,Fc 段与巨噬、中性粒表面 FcR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ADCC 作用:抗体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特异结合后,Fc 段与带有 FcR的 NK等 TCL结合,激活 TCL,杀伤靶细胞。介导型超敏:IgE 的 Fc段与肥大、嗜碱粒表面的 FcR结合,促使这些细胞活化而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引起型超敏。跨细胞输送作用:sIgA 和 sIgM与黏膜上皮细胞表面

27、 pIgR结合,通过上皮细胞的转运到达黏膜表面,承担黏膜表面的免疫防护。免疫调节作用:游离抗体 Fc段与 T、B 细胞表面各类 FcR结合来反馈性调节 T、B 细胞的活化。111.联系 MHC 分子的基因和结构,阐述其遗传特点及主要生物学作用如何体现? MHC基因:类基因区、类基因区、类基因区MHC分子 肽结合区 Ig样区 跨膜区 胞质区类分子 1、2 3、2m / /类分子 1、1 2、2 / /遗传特点:单体型遗传:同一染色体上紧密连锁的基因群,作为一个完整的遗传单位由亲代传给子代。原因:HLA 基因复合体是染色体上紧密连锁的基因群。高度多态性:随机婚配群体中一个基因座上有多个等位基因。原

28、因:1)HLA 基因复合体多数基因座上都存在复等位基因;2)HLA基因复合体中每一等位基因均为共显性。连锁不平衡: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与随机出现的几率不相一致。原因:HLA 单体型适应环境而选择。生物学作用:参与抗原提呈:1)HLA类分子对外源性 Ag的加工提呈:Ag 被 APC吞入形成吞噬体与溶酶体结合后被降解成抗原肽,同时在内质网生成的 MHC类分子 、 链与i 链结合成九聚体,经高尔基体与吞噬/溶酶体融合,抗原肽在 HLA-DM分子协助下置换 CLIP而与 HLA类分子的1、1 区结合并运送至 APC表面,供 CD4+T细胞识别,识别时2 区与 C

29、D4结合。2)HLA类分子对内源性 Ag的加工提呈:胞质内合成的 Ag以线性进入 LMP并被分解成抗原肽而与 TAP结合进入内质网,同时合成好的 MHC类分子 链和 2m 在伴随蛋白参与下结合为pMHC,抗原肽与其 1、2 区结合,经高尔基体通过分泌泡运送至靶细胞表面,供 CD8+T细胞识别。识别时 2 区与 CD8结合。参与诱导 T细胞分化成熟:1)阳性选择:获得抗原识别的 MHC限制性。2)阴性选择:获得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约束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T 细胞在识别 APC提呈的抗原肽的同时还须识别与抗原肽结合的 MHC分子。参与调控 NK细胞:1)非经典 HLA类分子与 NK细胞表达的 KI

30、R分子结合,阻止 NK细胞对自身正常组织或胎儿的杀伤。2)当病毒感染或细胞突变导致 MHC类分子减少时,抑制作用减弱,促使 NK细胞清除这些异常细胞。112.参与固有免疫的细胞和分子有哪些类型,有何共同特点? 细胞:固有淋巴NK、NKT、T、B1APCDC、单核/巨噬其他粒细胞、肥大分子:Ig、HLA类分子、CD、CK 等共同特点:识别对象为分子模式,包括作为外源信号的 PAMPs、作为内源信号的 DAMPs识别受体为 PRRs,包括 TLRs、清道夫受体、甘露糖受体效应方式包括吞噬杀灭作用(吞噬细胞) 、体液抗感染作用(补体系统) 、抑制病原体作用(IFN 分泌细胞) 、2 型免疫反应(NH

31、s) 、炎症过程。113.你认为 T 细胞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异质性的存在具有哪些生物学意义?异质性体现:第 5 页 共 7 页1)膜分子表达类型不同(CD4 +T、CD8 +T)2)生物学作用不同(Th、Tc、Tr)3)激活状态不同(Tn、Te、Tm) 。生物学意义:Th1:辅助 Tc、NK、巨噬的活化增殖,形成以细胞毒作用为主导的细胞免疫效应,同时抑制 Th2活化及效应。Th2:辅助 B细胞增殖并产生抗体,形成以抗体生物学作用为主导的体液免疫效应,同时抑制 Th1活化及效应。Th17:刺激多种细胞产生前炎症因子,主导炎症的形成过程,同时受 Th1、Th2 抑制。Tc:经抗原受体介

32、导产生细胞毒作用。机制:分泌穿孔素、颗粒酶介导靶细胞凋亡;分泌 TNF、淋巴毒素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介导靶细胞凋亡;高表达 FasL介导 Fas(+)靶细胞凋亡。Tr:以转录因子 Foxp3为特征,抑制性调节其他 Te的活化增殖。114.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与构成是什么?他们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有何互补性?探讨这两种免疫应答机制对形成人类进化的意义?固有免疫应答特点:识别对象:分子模式,包括作为外源信号的 PAMPs、作为内源信号的 DAMPs识别受体:PRRs,包括 TLRs、清道夫受体、甘露糖受体效应方式:吞噬杀灭作用(吞噬细胞) 、体液抗感染作用(补体系统) 、抑制病原体

33、作用(IFN 分泌细胞) 、2 型免疫反应(NHs) 、炎症过程。固有免疫应答构成:细胞:固有淋巴NK、NKT、T、B1APCDC、单核/巨噬其他粒细胞、肥大分子:Ig、HLA类分子、CD、CK 等适应性免疫应答特点:识别对象为抗原识别受体为 BCR和 TCR效应方式分为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适应性免疫应答构成:细胞:T 细胞、B2 细胞分子:Ig、MHC 分子、CD、CK 等两者关系:固有免疫的成分为 T细胞激活提呈抗原:DC 和巨噬属专职 APC固有免疫的成分为 T细胞亚群的分化提供指令性信息:DC 及其分泌的 IL-12适应性免疫的效应也会由固有免疫的参与而更有

34、效和完善:抗体清除抗原作用须依赖补体系统以及吞噬、NK 细胞的激活。互补性:固有应答识别对象广泛、响应迅速、天然形成,弥补适应性应答的对象特异、响应缓慢、需后天习得适应性应答针对性强、效应递增、形成免疫记忆,弥补固有应答的针对性差、效应恒定、无免疫记忆。对人类进化的意义:固有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天然防御机制,能抵挡大多数致病因素;适应性免疫是高等生物在原有的固有免疫基础上进化演变所形成,能就生存环境和人体的需要对某些致病因素进行针对性防御。两者相互促进,共同保护人体免受致病因素侵害。115.什么是 APC?具体包括哪些细胞,它们是如何对抗原进行加工提呈的?它们在固有免疫

35、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中起到什么作用?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捕捉、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专职 APC包括DC、单核/巨噬、B 细胞;非专职 APC包括内皮、成纤维、上皮、间皮、嗜酸粒细胞等。对抗原的加工提呈:溶酶体途径:Ag 被 APC吞入形成吞噬体与溶酶体结合后被降解成抗原肽,同时在内质网生成的 MHC类分子 、 链与i 链结合成九聚体,经高尔基体与吞噬/溶酶体融合,抗原肽在 HLA-DM分子协助下置换 CLIP而与 HLA类分子的 1、1 区结合并运送至 APC表面,供 CD4+T细胞识别。胞质溶胶途径:胞质内合成的 Ag以线性进入 LMP

36、并被分解成抗原肽而与 TAP结合进入内质网,同时合成好的 MHC类分子 链和 2m 在伴随蛋白参与下结合为 pMHC,抗原肽与其 1、2区结合,经高尔基体通过分泌泡运送至靶细胞表面,识别时 2区与 CD8结合,供 CD8+T细胞识别。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DC:抗原提呈、诱导和维持耐受、维持记忆、参与 T细胞和 B细胞的分化发育和激活。单核/巨噬:吞噬抗原、抗原提呈、合成分泌多种免疫分子。116.什么是补体?包括哪些成分,它们是如何作用的,有哪些功能?它们与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是什么关系?补体是一组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介导固有免疫防御的酶反应系统。成分:参与 MB

37、L途径前端反应:MBL、MASP1、MASP2、C2、C3、C4参与经典途径前端反应:C1q、C1r、C1s、C2、C3、C4参与替代途径前端反应:B 因子、D 因子参与共同末端:C5、C6、C7、C8、C9。MBL途径:MBL 识别结合病原体甘露糖苷,激活 MASP,其中 MASP2裂解 C4和 C2,形成 C4b2a(C3 转化酶) ,C3 转化酶裂解 C3,形成C4b2a3b(C5 转化酶) ,C5 转化酶裂解 C5,C5b 结合 C6、C7,插入细胞膜后再结合 C8与 1215个 C9,形成 C5b6789n(MAC) ,其中C9贯穿细胞膜,形成小孔。大量小孔形成会导致包内渗透压降低,

38、使细胞肿胀溶解。经典途径:C1q 同时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 2个以上 Fc段结合,激活 C1r,进一步活化 C1s(C1 酯酶) ,C1 酯酶裂解 C4和 C2,形成C4b2a(C3 转化酶) ,C3 转化酶裂解 C3,形成 C4b2a3b(C5 转化酶),C5 转化酶裂解 C5,启动末端通路。替代途径:C3b 与 B因子结合形成 C3bB,D 因子裂解结合态 B因子,形成 C3bBb(C3 转化酶) ,C3 转化酶结合 P因子才稳定,稳定的C3转化酶裂解 C3,形成 C3bBb3b(C5 转化酶) ,C5 转化酶裂解C5,启动末端通路。补体的功能:溶细胞膜作用:MAC 导致细胞膜溶解,可杀灭各

39、类病原生物,也可引起免疫损伤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作用:1)调理素作用:产生的调理素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物质的吞噬。2)炎性介质作用:裂解产物引起机体炎症反应,C5a 还有趋化作用,促使吞噬细胞向抗原周围聚集。3)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补体与 Ig的结合在空间上干扰抑制新IC的形成,或使已形成的 IC易被裂解。4)促进 B细胞活化作用:裂解产物结合抗原和 CD21,增强 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MBL途径和替代途径激活于感染早期,参与固有免疫;经典途径激活于感染后期,参与体液免疫。117.什么是生物安全?国际卫生组织对病原生物是如何分类和界定的?生物安全指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以及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不

40、受人类的生物技术活动和其他开发利用活动侵害和损害的状态。危险度 1级:一般不构成个体和群体危险。危险度 2级:对人或动物致病,但不易导致严重危害。危险度 3级: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不易传播,有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可构成较高程度的个体危险和较低程度的群体危险。危险度 4级: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易传播,无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可构成很高程度的个体危险及群体危险。118.病毒的致病机制有哪些?其感染类型如何界定和分类的?体会人类免疫系统在其中的作用及其可能产生什么后果,并作出你的评价。第 6 页 共 7 页致病机制:对宿主细胞直接作用:杀细胞效应:1)干扰细胞大分子物质合成2)细胞和溶酶体结

41、构和通透性改变3)毒性蛋白的毒性作用4)对细胞器造成损伤稳定状态感染:1)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并感染其他细胞2)邻近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3)可被特异性抗体和 Tc识别包涵体形成:镜下可见胞内出现不同偏嗜、大小、数量、形状的斑块结构,破坏细胞正常结构和功能,有时引起细胞死亡细胞凋亡:激活宿主细胞凋亡基因细胞转化:病毒整合使细胞增殖加速,失去细胞间接触抑制,导致细胞转化。包括:全基因组整合(逆转录病毒) 、失常性整合(DNA 病毒) 。免疫病理作用:抗体介导:1)抗原表达于细胞表面,结合抗体,激活补体,引起型超敏2)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引起型超敏细胞介导:抗原表达于细胞表面,被 Tc杀伤,引

42、起型超敏细胞因子介导:诱导机体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导致代谢紊乱免疫抑制:抑制免疫功能,激活体内潜伏病毒或促进肿瘤生长感染类型分类:隐性感染:病毒复制、无症状、可传染、可获得免疫显性感染:1)急性感染: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短2)持续性感染:a.慢性感染(症状轻或无、持续带毒 e.g.HBV)b.潜伏性感染(激活前不复制、无症状,激活后可检出 e.g.HSV)c.慢发感染(潜伏期长,不可检出,无症状 e.g.HIV)d.急性感染迟发并发症(潜伏期长,发病后为亚急性进行性,直至死亡 e.g.麻疹病毒)免疫系统作用:固有免疫:IFN 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NK 通过 IgG Fc受体介导 ADCC

43、作用适应性免疫:细胞免疫:1)Tc(释放穿孔素;释放颗粒酶;激活 Fas)2)Th(刺激 B细胞增殖、活化 Tc和巨噬)体液免疫:Ig 对游离病毒的中和作用、对感染细胞的调理作用可导致的后果:病毒感染细胞的清除与损伤病毒抗原介导的超敏反应病毒诱发的自身免疫反应病毒引起的继发性免疫缺陷评价:免疫系统是一把双刃剑。119.如何观察细菌形态?具体有哪些方法,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是什么?染色标本检测法:单染色法(可观察形态、大小、排列方式,不可鉴别)复染色法:1)革兰染色法(鉴别细菌最常见染色法)2)抗酸染色法(鉴别结核分歧杆菌、麻风分歧杆菌等抗酸菌)3)特殊染色法(芽孢:孔雀绿-番红花红染色法;鞭毛:

44、镀银染色法;异染颗粒:奈瑟染色法)120.比较各类主要寄生虫病的病原体种类,生活史和宿主类别,试归纳其危害性取决于哪些因素?疟原虫: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宿主类别:人(中间宿主) 、按蚊(终宿主)生活史:人体内:1)红外期(肝细胞内):子孢子随血液进入肝细胞,速发型子孢子进入红外裂体增殖阶段,产生大量裂殖子,胀破肝细胞,进入红细胞;迟发型子孢子(休眠子)需休眠一段时间再增殖。2)红内期(红细胞内):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先后发育成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裂殖体胀破红细胞,释放大量裂殖子,裂殖子再进入别的红细胞,循环往复;部分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直接发育成配子体。按蚊体内:雌、雄配子体进入蚊

45、胃发育成雌、雄配子,两者结合形成合子,数小时后变成动合子,动合子到蚊胃弹性纤维膜下形成卵囊,卵囊的内核和胞质进行孢子增殖,形成大量子孢子,后者进入唾液腺。危害性因素:血中原虫密度(主要) 、发作次数、病程长短、毒性血吸虫:华支睾吸虫、日本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宿主类别:钉螺(中间宿主) 、人(终宿主) 、牛(储存宿主)生活史:虫卵在水中孵出毛蚴,进入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成熟的尾蚴从螺体出来,浮于水面。当人与水接触,尾蚴经皮进入人体变成童虫,童虫随血循环到门静脉发育为成虫,雌虫产卵。部分虫卵孵出毛蚴,部分落入肠腔,排出体外。危害性因素:虫卵(T 细胞介导的型超敏)121.试对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

46、毒的结构、传播方式、繁殖规律、致病机制、感染类型及与宿主的免疫关系进行横向比较?你觉得人类可以具体采取哪些方法有效控制它们,分别适合于哪些场合,能否列表具体说明?病原生物是如何应对人类这些措施及各种不良环境的,你觉得人类在与病原生物的较量中有多少胜算,说说理由? 原核(细菌) 真核(真菌) 病毒结构细胞壁(荚膜)细胞膜(鞭毛、菌毛)细胞质(质粒)核质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完整(有高尔基体、线粒体等)核心、衣壳、包膜传播方式垂直传播(产道)水平传播(呼吸道、消化道、创口、性)接触 垂直传播(亲子)水平传播(人人;动物动物人)繁殖规律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单细胞(芽殖、裂殖

47、、无性孢子、有性孢子)多细胞(断裂增殖、无性孢子、有性孢子)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成熟、释放致病机制侵袭能力a.黏附素:使细菌吸附于宿主细胞上b.分泌系统:分泌黏附蛋白或结合蛋白来黏附侵入宿主c.荚膜:防止白细胞吸附吞噬d.侵袭性酶:溶解细胞、破坏组织毒性作用(外毒素、内毒素)免疫损伤作用:a.LPS激活巨噬、中性粒,引起发热反应、毒素、黏附、抑制免疫功能杀细胞效应、稳定状态感染、包涵体形成、细胞凋亡、细胞转化、超敏反应、导致代谢紊乱、抑制免疫功能第 7 页 共 7 页白细胞反应、中毒性休克、DICb.金葡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的超抗原作用感染类型按病程(急性、感染)按部位(局部、全身)其中,全身感染分为: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菌血症浅表真菌感染、皮下组织真菌感染、深部真菌感染隐性显性:急性、持续性(慢性、潜伏性、慢发、急性的迟发并发症)与宿主免疫关系针对胞外菌:固有(屏障、吞噬杀灭、补体溶菌、体液因子抑菌) ;适应性(抗体阻断、抗体中和毒素、补体经典途径激活、抗体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基础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