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卿世禄制:即西周时期,天子通过宗法关系以及分封制、等级制,实行严密的政治统治。所分封的土地、人民、奴隶,都是世代承袭的一种制度。2.量入为出:这一思想是指国家在已经取得的收入的基础上,逐一安排支出,根据收入的数量来确定支出的规模。这是“三代”时期就有的财政思想。3.封土建国:即分封诸侯,根据爵位的高低给予不同的土地分封以作为其俸禄待遇的区别,建立诸侯国。这是“三代”时期实行的一项制度。4.政在养民:所谓“政在养民” ,是说制定政策特别是财税政策时,要多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这是“三代”时期提出的。5.分等征税:是指政府为了落实均平征收的政策,根据不同的植物,运输距离的远近,规定不同的税率,
2、实行分等征税。这是“三代” (周朝)时期实行的一项政策。6.赋役有常:这是三代时期所实行的一种赋役制度,是指要正常情况下,贡、赋、役的种类、时间、数量相对固定,不随意变更。7.赋役并重:是指赋与役都与天子的生存息息相关,所以,统治者既重视赋税,也重视徭役。因为赋和役不仅是天子(国家)赖以生存的经济源泉,而且是控制诸侯的重要手段。8.民有经产:这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提出来的民富思想,即国家稳定需要让老百姓有稳定的财产(即经产) ,只有“民有经产”才能使民富国也富。9.均地分力:所谓“均地”是指根据不同的土质,地理状况,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折合,以做“均”的目的,而“分力”是指对获得均地的人所取得的收
3、入,国家再按一定的比例分得一部分。这是春秋时期齐国所实施一项政策。10.官山海:即由国家管理盐、铁,实行盐铁专卖,将盐铁之利从商人手中夺回到国家手中,这样既可以避免百姓受到商人盘剥,又可以使国家得利,从而减少对百姓征税。这是中国专卖制度的滥觞。最早在春秋时期的齐国推出实施。11.节用以礼:是指按照“礼”的准则,规范士以上的大小官吏和有知识的人;以法律武器,约束普通百姓。这是由战国时期的荀子提出来的。12.平政爱民:“平政”就是要采取一系列符合“礼”的规范,不超越“法”的界限,实行公平的政策和措施,治理好官吏与百姓。 “爱民”就是运用轻税的政策平均税赋,流通货物,给百姓以实在的恩惠。这是战国时期
4、的荀子提出来的。13.农战:就是要把全国百姓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发展农业生产、为国而战、为国立功建业这个总方向上来。这是春秋时期的商鞅提出来的。14.裕民以政:就是按照既定的政策、制度向百姓征收赋税,就是轻征赋税,以促使百姓富裕起来。这是由战国时期的荀子提出来的。15.入粟拜爵:即凡是能将粟送给政府者,可以根据输入官府粮食的多少,给予大小不等的公权利,包括爵位、免于罪罚等权利。这是(西)汉时代的晃错提出来的。16.以工代赈:即通过政府举办公共工程的方式,使“浮食”的无业之民转变为自食其力的雇佣工人。这是(东)汉代的桓谭提出来的。17.五均:是指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实现士、农、工、商和国家这五个层面之
5、间的均平,在价格上,要求一视同仁,市无二价;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强不凌弱。富不役贫。这是新莽王朝时期所实施一项物价管理制度。18.六筦:是政府对六类经济事业进行管理的一项制度,是新莽时期实行的一项政策。六类事业主要是指:酒专卖、盐铁专卖、官铸钱、工商税收、平准和赊贷制度。19.义仓制度:即在已有的官仓之外,又创设一种民间自置粮仓,专门供作当地备荒赈恤之用,称为“义仓” 。这是隋代时期实行的一项政策。20.公廨钱制度:这是隋朝实施的一种解决官府办公经费不足的制度,俗称“公廨钱制度” ,即国家给诸州一笔钱,令其贷给老百姓,收取利息,以供官府公费,解决其经费不足的问题。21.公廨田:这是隋朝实施的
6、一种解决官府办公经费不足的制度,俗称“公廨田制度” ,即国家给诸州一些田产,令其租借给老百姓耕种,收取地租,以供官府公费,解决其经费不足的问题。22.输籍定样:这是隋初高颎提出的依照户籍确定赋税的制度。即官府根据户籍所确定的户口数,将人民所输的租税,依每家资产情况作出缴纳标准,从轻定额。1.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
7、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治国之道也。(以上管子治国第四十八)管仲以人为本,富国裕民的财政思想 翻译: 但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
8、,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怎么知道这个道理呢?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其王业。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先代圣王,正是善于为人民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
9、所谓兴利,就是有利于农业。所谓除害,就是禁害于农业。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国富则人民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则虽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对他们驱使和调遣,以至于有所杀戮,人民都是不憎恶的。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人君不发展农业则粮食必少,粮少则人民贫困,贫困则轻视家园,轻家则容易外逃,人民轻易外逃则君令不能做到“必行”,君令不能行则禁律也不能做到“必止”,禁律不能必止则战争不能做到必胜,防守也不能做到必固了。法令不能必行。禁律不能必止,出战不能必胜,防守不能必固,这叫作寄生的君主。这都是不发展农业缺少粮食的危害。所以增产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
10、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2.地辟而国贫者,舟舆饰,台榭广也;赏罚信而兵弱者,轻用众,使民劳也。舟车饰,台榭广,则赋敛厚矣;轻用众,使民劳,则民力竭矣。赋敛厚,则下怨上矣;民力竭,则令不行矣,下怨上,令不行,而求敌之勿谋己,不可得也。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是以臣有杀其君,子有杀其父者矣。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凡牧民者,欲民之可御也。欲民之可御,则法不可不审。法者,将立朝廷者也。将立朝廷者,则爵服不可不贵也。爵服加于不义,则民贱其爵服;民贱其爵服,则人主不尊;人主不尊;
11、则令不行矣。(以上管子权修第三)管仲的赋税思想(取民有度财政思想) 。翻译:土地开辟了,而国家仍然贫穷,那是君主的舟车过于豪华、楼台亭阁过多的原故。赏罚信实而兵力仍然薄弱,那是轻易兴师动众、使民过劳的原故。因为,舟车豪华,楼台亭阁过多,就会使赋税繁重;轻易兴师动众,使民过劳,就造成民力枯竭。赋税繁重则人民怨恨朝廷,民力枯竭则政令无法推行。人民怨恨,政令不行,而求敌国不来侵略,那是办不到的。土地生产财富,受时令的限制;人民花费劳力,有疲倦的时候;但是人君的欲望则是无止境的。以“生财有时”的土地和“用力有倦”的人民来供养欲望无穷的君主,这中间若没有一个合理的限度,上下之间就会互相怨恨,于是臣杀其君
12、、子杀其父的现象产生了。因此,对人民征收有度,耗费又有节制的,国家虽小也一定安宁;对人民征收无度,耗费没有节制的,国家虽大也一定危亡。凡是治理人民的,都要求人民服从驱使。要人民服从驱使,就不可不重视“法”的作用。法,是用来建立朝廷权威的。要建立朝廷权威,就不可不重视爵位。如果把爵位授给“不义”的人,人民就轻视爵位;人民轻视爵位,君主就没有威信;君主没有威信,命令就不能推行了。3.“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是故善平籴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汉书卷二十四, 食货 )李悝“
13、平籴”思想,即国家调控物价思想。翻译:粮价太高,就会损害居民的利益; 粮价太低, 又要伤害农民的利益。居民受到损害, 就会离散; 农民受到伤害,就会使国家贫穷。所以粮价过高和过低,它的伤害都是一样的。善于治理国家的,使士、工、商不受到伤害而使农民更加勤勉。所以善于按平价购粮储存的人,即使遇到荒年和水旱灾害,所买进的不贵就不会造成士、工、商离散,用有余的去补充不足的。把它在魏国实行,国家得以富强。4.“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夺施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
14、善之。小人使之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大学 )大学 ,理财需要“重德”思想。翻译: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贷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贷,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贷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5 “大道之行也,更天
15、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礼记 )礼记 , “大同”思想。翻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
16、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6.“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
17、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民有恒产”的财政思想。翻译: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
18、(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19、,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的“仁政”思想。翻译:五亩的宅地,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搞好学校教育,反复说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上了年纪的人就不会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老年人穿上丝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
20、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 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8.“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相以下必要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田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孟子正经界、均谷禄思想。翻译: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
21、确定田界开始。田界不正,井田(的面积)就不均,作为俸禄的田租收入就不公平,因此暴君污吏必定要搞乱田地的界限。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请考虑在农村实行九分抽一的助法,在都市自行交纳十分抽一的赋税。卿以下(的官吏)一定要有可供祭祀费用的五十亩田,对家中未成年的男子,另给二十五亩。 (百姓)丧葬迁居都不离乡。乡里土地在同一井田的各家,出入相互结伴,守卫防盗相互帮助,有病相互照顾,那么百姓之间就亲近和睦。一里见方的土地定为一方井田,每一井田九百亩地,中间一块是公田。八家都有一百亩私田,(首先)共同耕作公田;公田农事完毕,才敢忙私田上的农活,这就是使君子和农夫有
22、所区别的办法。9.“上好功则国贫,上好利则国贫,士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无制数度量则国贫。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坦窌仓廪者,财之末也。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荀子富国 )荀子开源节流财政思想。翻译:国君好大喜功,国家就贫;国君贪得利益,国家就贫;士大夫人数太多,国家就贫;从事工商的人太多,国家就贫;没有法制和度量标准,国家就贫。百姓贫穷,国君就贫穷;百姓富裕,国君就富裕。田地原野出产粮食的地方,是财富的根本
23、,仓库地窖储藏粮食的地方,是财富的枝节。百姓适合时令耕种,农业、手工业生产正常有秩序,是财物的源泉;按等级收赋税、收粮食入库,这是财物的水流。所以,英明的国君,一定要小心保护生产的正常秩序,节制那个水流,开阔那个源泉,时时刻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斟酌。要使财富的大水涌到,常有余剩,国君就不耽心不足。这样,国君和百姓,上下都能富裕,财物可以多得没有地方储藏,这才是懂得了国家财政的关键了。10.“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墯也。而欲索民之疾作而节用,不可得也。故明主之治国也,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厚其爵禄以尽贤能,重其刑罚以禁奸邪,使民以力得富,以事致贵,以过受罪,以功致
24、赏而不念慈惠之赐,此帝王之政也。 ”(韩非子六反 )荀子,反对轻赋敛(或反对惠民、足民)的思想。翻译:现在君主向富足的人家征收财物去散给贫穷的人家,这是夺来勤俭节约者的财物而送给奢侈懒惰的人;这样还想督促民众努力耕作,省吃俭用,就根本办不到了.所以,明君治理国家,顺应时务来获得财物,确定赋税来调节贫富;厚赏爵禄使人们竭尽才能,加重刑罚来禁止奸邪;使民众依靠出力得到富裕,依靠功业获得尊贵。因犯罪受到惩罚,因立功获得奖赏,而不考虑仁慈恩惠的赏赐,这是通往帝王大业的政治措施。11.“夫财赋,邦国之大本,生人之喉命,天下理乱轻重皆由焉。是以前代历选重臣主之,犹惧不集,往往覆败,大计一失,则天下动摇。先
25、朝权制,中人领其职,以五尺宦竖操邦之本,丰俭盈虚,虽大臣不得知,则无以计天下利害。臣虽待罪宰辅,陛下至德,惟人是恤,参校蠹弊,无斯之甚。请出之以归有司,度宫中经费一岁几何,量数奉入,不敢亏用。如此,然后可以议政。惟陛下察焉。 ”(旧唐书 卷一百一十八, 列传之杨炎传 )杨炎保证公赋独立的财政思想。翻译:财政收入,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是人民生存的关键,国家秩序是有条理还是混乱都是有它决定的,以往历代都是选重要的臣工主持这件事,就是怕不集中,而导致彻底失败,这项工作一旦失败,就会造成天下动荡.前朝规定,宦官任赋税的管理者,用宦官操纵国家的根本,支出用度,大臣如果不知道,就无法计算衡量国家的问题及政策
26、的走向.我是一个准备犯错误的宰相,皇帝您德行极高,特别体恤人民,能够观察到细微的弊端,请您将赋税的权利交还给原来的管理部门吧,计算宫中一年的花费有多少,按实际数量提供,绝对不敢少给.这样做了,就可以讨论政事了,请皇帝考虑.12.“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明君不厚其所资,而害其所养,故必先人事而借其暇力,先家给而敛其馀财。遂人所营,恤人所乏,借必以度,敛必以时。有度则忘劳,得时则易给。是以官事无阙,人力不殚,公私相全,上下交爱。古之得众者,其率用此欤。 ”(陆贽翰苑集 卷二十二, 均节税赋恤百姓六条 )陆贽以人为本思想。翻译:设置百官,创立国家,是以养民为目的的;向百姓征收赋
27、税,索取财货,是以供给国家为目的的。贤明的君王不肯为了丰厚的供给而使所养的人民受到损害,所以必须首先办好人们应做的事情,而后借用人们的余力,必须首先使家家富足起来,而后征收人们剩余的资财。13.“然而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而有司不能度世之宜而通其变耳。诚能理财以其道,而通其变,臣虽愚,固知增吏禄不足以伤经费也。国有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 (临川文集,卷三十九,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王安石肯定理财在政治中的首要作用的财政思想。翻译:然而公家或者私人都担心穷困,大概是由于管理财政没有正确
28、的方法,有关部门不能估算社会的实际需要而采取变通措施,果真可以用正确方法理财并且适当变通的话,即使我再愚蠢也知道增加官员的俸禄不会妨害国家的经费。国家用度不足,不是当前一时的紧急事务。国用之所以不足,是因为没有得到善于理财的人管理政务为什么要管理钱财,是因为管理钱财是有制度的,一本周礼,其中讲理财的内容就有一半,周公岂不是为了牟利呢?14.“臣观书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此言圣人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善民之政必先务农,农政既修则衣食足,衣食足则爱体肤,爱体肤则畏刑罚,畏刑罚则寇盗自息,祸乱不与,是圣人之德发于善政,天下之化民起于农亩。 ”(范文正奏议卷上, 答手诏陈十事 )范仲淹政在
29、养民,重视农业思想。翻译:执政者的德性在于推行善政,在于改善民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的德行在于推行善政,善政的基础在于民生;民生的出发点是农业优先;农业上去了那么衣食就丰足了,衣食丰足人民就会爱惜保养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就会畏惧刑罚,畏惧刑罚则寇盗之心自然止息,不参预祸乱之事.所以说圣人之德在于改进民生,天下的教化在于农牧.15. “唯通市以无所隐,而视敌国之民犹吾民也,敌国之财皆吾财也,既得其欢心,抑济吾之匮乏,金钱内集,民给而赋税以充,耕者劝耕,织者劝织,山海薮泽之产,皆金粟也,本固邦宁,洞然以虚实示人,而奸宄之径亦塞。利于国,惠于民,择术之智,仁亦存焉。 ” (王夫之读通鉴论 卷二十七, 唐昭宗 )王夫之通关和市与赡用思想。翻译:唯有畅通市场没有隐蔽,把敌人国家的人民看作是我国人民,敌人国家的钱财看作是我国的钱财,既得到他们的欢心,又救济我国的物质匮乏。金钱在国内聚集,人民供给上交的赋税得以充足,种田的人劝人种田,织布的人劝人织布,山中海洋湖泊的物产,都是金钱粮食,根本稳固国家才会安宁,深入透彻地把虚实给人看,那么奸诈犯法作乱的人的途径就会堵塞,对国家有利,于人民受恩惠,选择决策明智,仁义也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