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伤仲永考点 1 内容理解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表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写仲永天资聪慧,表现:“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写仲永才能衰退,表现:“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才思平庸,表现:“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原因是“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没有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加强后天的学习与教育。考点 2 语言品析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用词生动传神,请你列举一个例子,并简要分
2、析。示例:“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忽” “即” “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示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用极其凝练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 “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 “不使学”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考点 3 写法探究文章对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材料有何好处?作者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
3、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后两个阶段,几笔点出,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基 础 积 累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世隶( ) 耕 忽啼( ) 求之邑( ) 人奇之 钱币乞( ) 之日扳( ) 仲永 环谒( ) 于邑人泯( ) 然众人矣 称( ) 前时之闻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未尝识书具_ (2)借旁近与之_(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 (4)父异焉_(5)余闻之也久_ (6)泯然众人矣_(7)稍稍宾客其父_
4、(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9)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父利其然也 泯然众人矣B于舅家见之 环谒于邑人C还自扬州 有朋自远方来D借旁近与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4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D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5理解文义,完成下面的填空。(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2)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6翻译下列句子。来源:gks
5、tk.Com(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_(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_(3)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来源:gkstk.Com_课 内 阅 读来源:gkstk.Com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题目。7幼年时的方仲永有哪些令人称奇的表现?(用原文回答)_8少年时期的方仲永与幼年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成年以后又如何?_9 “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10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_来源:学优高考网_1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_,属于侧面描写的有_。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6、F父异焉12方仲永的故事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写出其对不同人的启迪。(1)对家长:_(2)对学生:_(3)对教师:_(4)对社会:_语 言 运 用13(2016河北中考)下面文段中,第 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来源:学优高考网语文学习既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又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其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这里,教科书只是给你们搭建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你们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运用语文、学习语文、享受语文。这样,你们的语文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1)第句修改意见:_(2)第句修改意见:
7、_拓 展 阅 读【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 ,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 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 能讽诵 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
8、,博闻强志 ,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患:担心。俟(s):等待。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稍稍宾客其父_(2)泯然众人矣_(3)尝主编资治通鉴_(4)及长,遍览古籍_15翻译下列句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_16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 ,可到十二三岁时_(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 _(用自己的话作答 )。作者运用了_的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17试比较方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