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故乡【知识目标】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情节,学习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能力目标】理解对比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品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重点)【情感目标】探究文章的主题,理解文章所揭示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旧中国日益破产的社会现实。(难点)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导入一:故乡是飘零落叶的根,是漂泊游子的归宿,古人有许多描写思乡之情的诗句,乡情已积淀为生命的血肉精魂,感人肺腑。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马致远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鲁迅先生的故乡。导入二: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
2、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2写作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思想家的敏锐感觉,在故乡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透视。3字词积累:(1)字音字形:(
3、注意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 ) 秕谷(b) 鹁鸪(b ) 颧骨(qun) 折本(sh)潺潺(chn) 伶仃 (ln dn) 恣睢 (z su) 阴晦(hu)脚踝(hui) 嗤笑(ch) 愕然() 惘然(wn)(2)词语解释: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如许:这么些。鄙夷:看不起。恣睢:放纵,放任。学法指导二:【分析人物形象】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典型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所以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
4、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也可以是具体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有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正面描写直接描写。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A外貌描写:外貌描写指通过对容貌、姿态、服饰、语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B语言描写:指通过人物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 与别人交谈)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描摹
5、人物的语态,能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4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后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内容,找出本文的线索。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2)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5段):写故乡萧条的景象,“我”回故乡的目的、原因以及复杂心情。第二部分 (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故乡人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 :写“我”离开故乡时感受和心情。(3)课文出现了哪些人物?作者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闰土、杨二嫂、“我”;对比。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一)分析人物
6、,探究对比写法。1分析闰土形象。(1)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语句填写下边的表格,并归纳出闰土的形象。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有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饱经风霜。动作、语态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活泼机智。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对“我”的态度
7、“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知识丰富。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悲哀、痛苦,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而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闰土形象:小说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多角度对比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典型农民形象。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2)闰土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
8、像一个木偶人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严重束缚,人与人之间冷漠,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2分析杨二嫂形象。(1)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来写杨二嫂的变化。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语句填写在下边的表格中,归纳出杨二嫂的形象。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外貌“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说明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外貌描写。说明杨二
9、嫂老、丑且瘦。动作 “终日坐着”“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贪婪)“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动作描写,讨不来,又骂又偷。表现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表现杨二嫂自私、贪婪。对“我”的态度虚伪地吹捧,尖酸地嘲讽贵人眼高,迅哥儿,你阔了放了道台,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对生活的态度虽靠姿色招揽客人,但仍是本分生活。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
10、候,一齐搬回家里去。”(贼喊捉贼)杨二嫂形象: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2)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3分析“我”的形象。(1)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 的心情变化的脉胳。回故乡急切;见故乡悲凉;忆故乡沉重、忧愤;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见杨二嫂惊吓、困窘;见闰土兴奋、惊异;离故乡茫然、气闷、悲哀、希望(2)“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二十
11、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段知识分子形象。 (二)品味语言,感悟小说主题。1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的,典型人物只有在典型环境中才能形成。所以,我们读小说,一定要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1)课文中哪些地方对故乡的景物作了描写?第2、12自然段分别对眼前的故乡景色和记忆中的故乡景色作了描写。另外第6自然段中插入了老
12、屋景象的描写,第88自然段中又再现了故乡的神异景色。(2)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故乡萧条的景象。“横着荒村”形象地写出了故乡死气沉沉的状况。这是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真实写照。这段景物描写,既烘托了“我”的悲凉心情,又揭示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给中国农村经济带来的灾难。第6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写出了老屋的破落,更写出了主人的伤感。“枯草”“断茎”毫无生气,“当风抖着”更使人心寒。下文中“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只是收不起钱来”都反映了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当然也就“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而“我”也难免悲上加悲了。因此,此句表面写
13、“枯草的断茎”,实际上,正暗示了当时农村的凋敝。同样,它也起到了烘托人物悲凉心情的作用。第1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我”记忆中故乡的美好景色,烘托了少年闰土机智勇敢的形象。这幅神异的图画,与眼前故乡的衰败景色形成对比,突出了故乡的变化;画面中活泼机智的少年闰土与下文中迟钝麻木的中年闰土对比,突出闰土的变化之大,从而启发人们深思故乡每况愈下、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最后一自然段中再现了故乡的神异景色。此幅图景中,明丽的色彩依旧,而略去了少年闰土的形象,这是因为记忆中的美好形象已被残酷的现实抹去,(“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 因此,联系上下文看,这幅故乡神异图画已不是前段的简单重复,而
14、是对主题的升华,展示了对未来故乡的美好憧憬。这段景物描写表现了“我”创造新生活的热切愿望。小结: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景物描写,要体现人物的喜怒哀乐,要为作品的主题服务。同学们在写作中也要注意这一点,千万不能为描写而描写。2分析文中议论的作用(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我”为什么害怕?“我”怕的是:希望不能实现;实现希望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实现希望要作出牺牲;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实际就被粉碎。(2)“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为什么“我的愿望茫远”?对这句话应怎样理解?“我的愿望茫远”的原因是: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当时大
15、多数人还不想去实现这种愿望;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不如求神拜佛那样能给人带来慰藉。这也表明:由于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鲁迅并没有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的“路”。(3)“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的,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来源:学优高考网总体来看,小说通过上述议论,层层深入地揭示了中心,并使主题得到了升华。(4)提问:第8488自然段中的议论与议
16、论文中的议论有何区别?议论言语中的议论,是为了发表见解,阐明道理,而文学作品中的议论是为了对中心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较之议论文中的议论,它更形象化,更具感染力。同学们在写作记叙文时,若能恰到好处地进行议论,定能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力度。3感悟主题。作品发表以来,人们对其主题产生了许多分歧,以下四种作为代表,读完文章后,你赞同哪一种?请你根据本文内容,说说理由。(1)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关系:隔绝一气。(2)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3)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 磕头、打拱。(4)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祭祀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
17、荒,苛税,兵,匪,官,绅。 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4课堂小结本文描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以“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所见故乡的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以及在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与束缚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膜。(三)板书设计故乡 创造新生活回 故 乡 :萧 条 景 况 悲 凉 心 情在 故 乡 老 屋 冷 寂 母亲 凄 凉少 年 闰 土 活 泼 可 爱豆 腐 西 施 尖 酸 刻 薄中 年 闰 土 愚 昧 麻 木 )离 故 乡 :打 破 隔 膜 探 求 新 路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交流点拨】1.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4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7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8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10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1这节课“我”学会了:2这节课“我”得到的启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