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历史教材.doc

上传人:hyngb9260 文档编号:4351303 上传时间:2018-12-24 格式:DOC 页数:101 大小:7.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教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高中历史教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高中历史教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高中历史教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高中历史教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中历史新课标最新人教版教材必修三 全册 1-8 单元 电子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 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 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 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汉武帝即位后,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魏晋隋唐 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两宋 时期一种新的儒学体系程朱理学

2、形成。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 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 导求实精神,开 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学习建议】采用密切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探究学习方式,将所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内容和身边的常见的事例结合起来,探讨中国传统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结合所学过的本阶段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第 1 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商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 术文化。那 时 ,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不能

3、进入校门。这种官学合一的文化 现象,被称 为“学在官府 ”。到了春秋 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 学在民 间”,这就为“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 现创造了条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4、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历史纵横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 发达。当 时学派很多,主要有十个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合为“十家”。由于小说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不能称其为一个学派,其他的九家被称为“ 九流”。其中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对当时和后

5、世的影响较为深远。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 ,要做到待人宽容,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因不满统治者所为他周游列国,晚年回国潜心办学和著述。他对促进 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 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万世

6、师表” 。他先后传授弟子三千人,学 业优秀者七十二人,时称“ 七十二贤”。孔子整理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后称为“六经”。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孔子被后人尊称为“ 至圣”。资料回放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为政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以德

7、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刚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他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采用,晚年退而与弟子著 书立说。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 继承者,有 “亚圣之称著有孟子 一书。荀子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著作荀子系统阐述了他的学 术思想。学思之窗孔子说:“性相近也。 ” 论语阳货孟子说:“人无有不善

8、。 ” 孟子告子上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荀子性恶思考: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道家和法家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希望回到小围寡民的理想社会,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战国时期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他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

9、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他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老子名聃,生平不详,传说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 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退隐后著有老子 ,又叫 道德经。资料回放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道德经历史纵横墨家创始人墨子,战国初期鲁 国人。他主 张“兼爱”,消除 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提倡节俭,反 对 奢侈浪费。

10、他的治国主 张是“ 尚贤”,反 对任人唯亲。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模块链接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 1 第 1 课,必修 2 第 1 课。本课要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二、学习延伸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请谈谈你对这

11、些言论的理解。第 2 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内的鲁壁。据 说它是秦始皇时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鲋藏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墙壁。秦 灭六国后,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 焚 书坑儒”。秦始皇 烧毁所有 诗书等诸子百家书,又坑杀了一大批儒生,儒家学派受到沉重打击。孔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护文献古籍,就把儒家经典藏起来。这批藏书,直到汉代才被发现。从“无为”到“有为”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如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历史纵横萧何是汉

12、初一位很有作为的相国,他死后,曹参为相。曹参整日饮酒,无所事事。他对萧何定的规章制度一律照搬,不做任何改变 。这引起惠帝的不满。曹参对惠帝说:陛下的才能比高帝如何?惠帝说:不如。曹参又说,我的才能也比不上 萧何。那么他 们制定的规章制度我 们为什么要变更呢? 惠帝表示赞同。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萧规曹随” 的故事。曹参的做法,就是继续实 行汉初的“ 无为而治”政策。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 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 积极有为的政

13、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在全国各地亲自选拔品行好又有才能的人入朝为官。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董仲舒,西汉时期广川(今河北 枣强)人。 汉武帝举贤良对 策,他上天人三策,受到重用。晚年辞职回家从事修学著 书,著有

14、 春秋繁露一 书。资料回放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 绝其道,勿使并 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15、并付诸实行。学思之窗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然而, 汉武帝在实行统治的过程中,并不是 纯粹都用儒家思想,也采 纳 了其他学派的一些思想,例如法家主张的重农抑商,以严峻刑法统治人民等思想,也被汉武帝纳入统治思想而 实行。思考: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 ,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他规定,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甚至还摧升平民、儒士为相。这样,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

16、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 136 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 书礼 易 春秋为“五经” ,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公元前 124 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西汉末年,太学生达到数千人,东汉时曾达三万余人。除太学外,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这样,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

17、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模块链接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 1 第 2、3 课。本课要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近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二、学习延伸材料一: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 ”春秋繁露茶义材料二: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祜,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第

18、 3 课 宋明理学“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唐朝诗人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 不安,士人 对儒家思想产生怀 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南朝梁武帝,就曾三次舍身入寺院,并“与众 为奴”,图谋 政教合一。儒家思想面 临着严峻的挑战。三教合一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历史纵横魏晋

19、南北朝时期,我国处 于战乱、 动荡和民族大迁徙时 期。北方各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也大力崇儒兴教,如羯族建立的后赵和鲜 卑族建立的北魏。北魏孝文帝时期大兴儒学。史书称当时儒学之盛况, “比隆周汉”。这样 ,经过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儒学不 仅 是汉族的正统_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程朱理学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

20、,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其中,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程颢、程颐被称为“二程” ,他们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同时, “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 ,天理也” ,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二程”提出

21、“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 ,只有 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他们把知识、道德和 联系起来,认为“进学则在致知” , “穷理格物” ,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 。朱熹更认为, “物” ,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二字,而不是求科学之真。学思之窗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 穷其理而已也。 ”就是说,格就是深刻探究、穷尽,物就是万物的本原。关于“格物致知”的 ,就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 贯通处”。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功夫,格一物,理会一 要穷尽。由近及 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22、,明辨之。成四 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思考: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方法有什么启发?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 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特别是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程颢,称名道先生,程颐,称伊川先生。程颢、程颐兄弟曾在洛阳讲学,故其学派称为“洛派” 。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一卷、 中庸章句一卷、 论语 集注十卷、 孟子集注七卷。后人因而称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为四书。宋朝书院讲学之风盛行。位于江西 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 书院因朱熹和学界名流陆九渊等曾在此讲学或辩论,这里成为理学传 播的中心。陆王心学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所以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 。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资料回放朱熹和陆九渊曾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进学术辩论,史被称“鹅湖之会”。陆九渊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 览。朱以 陆 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

24、之教人为支离。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所以,这一学派也被称为“陆王心学” 。历史纵横王阳明早年对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深信不疑。他曾面对翠竹,穷格七天七夜也没有得到其理,反而因思虑过度而致疾。从此,他开始质疑朱熹理学。后来,王阳明从禅学研究中受到启发,始知“圣人之遣,吾性自足” 。并用“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来否定“格物致知 ”说。在镇压农民起义时,他 进一步悟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的道理。王阳明更多地

25、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模块链接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 1 第 4 课。本课要旨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陆王心学认

26、为“心”是万物的本原, “心”就是“理” ,强调内心的修养。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学习延伸进行一次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又有哪些内容不科学和不正确?可以各抒己见。第 4 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饿死事小,失 节事大”,意思是 说贫困饿死是小事,失去 节操的事情就大了。这句话是北宋理学家程颐在回答别人关于寡妇能否再嫁时说的。南宋 时,理学家朱熹又重提,这句话得到进一步流传。到了明朝,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饿死事小,失 节事大”,逐渐成了专门束缚女子的教条。然而就在这个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对宋明理学的抨

27、击声,批判它的不近情理,乃至摧残人性。李贽的离经叛道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同时,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那时候,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道学家(道学家是指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北宋以后,道学家把儒家经典鼓吹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理论,一些貌似圣贤而实际品行恶劣的人以此为幌子,为自己涂脂抹粉。 )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扶天纲,立地纪”的神圣。正直清廉的思想家李贽,为官二十多年,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他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

28、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李贽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他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学思之窗有一次,李贽寄住在朋友家,朋友的弟弟耿定向是位大官,李贽给他写过一封长达万字的信。信中尖刻地 讥讽说:学问不 论官的大小,不会因为官做得大,学问就一定高,要不然古代的孔孟就不敢开口了。 还说耿定向与普通人一样,买田置地,读书考功名,做官求职, 谋福于子孙。种种日常生活,都是为自己打算,没有一丝一毫是为别人考虑的。然而自己却口口声声 说

29、是为了大家,忽而怜 悯东 家没饭吃,忽而想到西家没衣穿,等等。李贽揭露他言行不一,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 还不如市镇田野的普通人。思考:李贽给耿定向的这封信,说明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他在明亡后,投入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致力于著书讲学。黄宗羲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

30、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资料回放(上古的君王)“以千万倍之勤 劳而己又不享受其利” ,他们“以天下为主,君 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世君主恰恰相反, “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因之古之君主,受到人民爱戴:“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今之帝王, 则人民 “视之如寇,名之为独夫” 。根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明末统治者日益腐败,朝政混乱。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顾炎武放弃科举,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张

31、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他到过许多州县进行实地考察,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 。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历史纵横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中谈到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他说亡国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指整个民族的沦亡。他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就是说,维护 一个王朝的政权,是 统治者的事情;接着又说“保天下者,匹夫之 贱与有责焉耳矣”,就是 说,保 卫整个国家民族,则是天下人都有责任的事情。后人在传习和引用时,把后一句话概括 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王夫之的唯物

32、思想与黄宗羲、顾炎武同时代的王夫之,也是一位进步思想家。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历史纵横据说,有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山岩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无关,你认为呢? 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 树就不存在。这个故事反映了王阳明的心

33、学思想。王夫之则认为 世界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他说: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座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提出了与王阳明针锋相对的观点。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模块链接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 1 第 4 课;必修 2 第 2、3 课。本课要旨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对社会产生巨大冲击。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促进儒家思想发展的?二、学习延伸近代戊戌变法

34、的主将梁启超,以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警句自勉。他以忧国忧民的精神,参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结合史实,查找资料,谈谈顾炎武和梁启超为什么会有同样的感受?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人从哪里来? 自然界为 什么有变幻莫测的无穷力量? 古人无从知道,他们寄托于神,于是对神的敬畏和崇拜成为人类社会早期共有的现象。在古代希腊,有些学者把对神的关注转向人间,试图从实际出发探究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智者学派, 还 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他们的思想都蕴涵着西方人文主义的萌芽。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的一千多年间,在基督教会的统治下,人文主义思想受到压抑。14 世纪以后,随

35、着资本主 义萌芽的不断成长,文 艺 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并 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人们以各种方式宣 扬人性的力量,抨 击教会的虚伪。随后,宗教改革运 动、启蒙运动相继展开,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潮流,猛烈冲击着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科学和理性成为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学习建议】联系必修一和必修二学过的相关内容,认识政治经济与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古代希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的历史发展进程,理解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梳理人文主义发展线索。第 5 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万物都是由水形成的” ,这是公元前 6 世纪希腊思想家泰勒斯提出来的命题。而在此前

36、,希腊人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 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的,于是有了许许多多的动听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神的敬畏与崇拜,也表达了人们借助神 话解释疑惑的愿望。泰勒斯的命 题是错误的,但是,他用自然界的水来解释 世上万物,表明人 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周 围的世界。“人是万物的尺度”公元前 5 世纪,在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于是,出现了所谓的智者学派。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他们以人的眼光去考察和认识社会、政

37、治和法律问题,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历史纵横公民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需要提高文化素质和能言善辩 ,于是,出现了一批有偿传授辩论、演说、修辞的技巧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这些职业教师自称为“ 智者”,形成了智者学派。反对智者学派的人认为他们巧言善辩、假冒智慧,称其为“ 诡辩学派”。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 自由, 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

38、的产物,因此约束力也都是相对的,其兴废都要以人为尺度。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学思之窗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普罗泰格拉思考:这句话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它的局限性是什么?美德即知识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他针砭时弊,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苏格拉底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于是他提

39、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他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他进一步指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资料回放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 们认为美德即知识 就将是对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不像智者们那样靠传授知识 收取学费。他喜欢在大街上市场里或朋友家的 客厅里以提问和交谈的方式讨论 各类问题。 他喜欢针砭时弊,批判雅典政治领 袖。公元前 399 年苏格拉底受到雅典陪审法庭的审判被判有 罪处以死刑。罪名是腐蚀雅典青年,并否定传 统的神,

40、而宣传自己的新神。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 也是人类社会,在理想国一书中,他根据 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 各司其职,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则负责生产。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历史纵横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对 雅典的民主制度彻底失望, 觉 得由于个人利益的存在,人们没有办法正确认识真理。因此,他认为人本身和周围世界都

41、是不真实的,世间万物之外存在着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理念是万物的本原。理念存在于人类的灵魂中,人类的正确目标就是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理念。亚里士多德非常尊敬柏拉图,但他 说“ 我爱我师,但我更 爱 真理”。他在 强调理性的同时,也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源,没有感觉、人们不可能理解任何东西。他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充分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模块链接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 1 第 5 课。本课要旨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 ,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权威。苏格拉底关注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42、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二、学习延伸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阅读以上材料,想一想,孟子的思想与古代希腊哪位思想家有何相似之处?第 6 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幅图是 16 世纪初意大利的一幅著名画作 雅典学园。画面表现了学者们在柏拉 图创建的雅典学 园探讨学术问题的情景,其中不仅有古希腊 时期的亚里士 多德等许多古代雅典先贤,也有一些当 时人物,他 们同先 贤们一起自由地讨论。这幅画清楚地表明: 经过近千年中世 纪的黑暗时期,人们终于在希腊、罗马的文化中

43、找到了充 满活力的思想和人性的光芒,开始冲破教会的束缚。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这些城市各自独立,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这些工商业城市中,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日益自信,贵族和教会失去了昔日的权威。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也追求现世的享乐;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胜过关心虚幻的神学说救。但是,当时统治文化思想的教会却要求人们听从上帝的安排,祈求来世幸福。这样,一场思想变革首先在这里出现了。 文

44、艺复兴意大利是古代罗马的故乡,意大利人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还有机会得到拜占廷帝国保留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典籍。于是,一些对宗教文化钳制思想不满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找到了共鸣。他们通过欣赏、闸释古典文化充满人性的美,表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希望,从而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因为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因而被人们称为文艺复兴运动。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不是在提倡复古,只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虽然信

45、仰宗教,但他们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救会的腐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文艺复兴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薄伽丘是佛罗伦萨人,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是用意大利方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这部书里的很多教士和贵族显现了荒淫伪善的面目,而商人和手工业者却都表现得机智勇敢。通过故事的讲述,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历史纵横十日谈第一个故事讲的是:外号叫齐亚帕雷托的切帕雷洛是一名做尽了坏事的无赖。临终忏悔时,他胡吹一通,把为他祷告的神父 骗得晕头转向,竟相信他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位神父很

46、有声望,他告诉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齐亚 帕雷托是如何圣洁。 这样,无赖居然变成圣徒,称圣齐亚帕雷托。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还有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 ,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领域更是群星灿烂,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作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对人类世界的细致观察,自由发挥,表现了高超的技艺。学思之窗拉斐尔、米开明琪罗和达 芬奇被誉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拉斐尔 擅长画圣母

47、像,虽然是宗 教题材,但画中的圣母和圣子有母 亲的柔美、孩子的天真,反映了人间 母子的亲情。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 艺术家的创作特征,通过宗教题材展 现人性的美,抒发作者的情感。思考:请你就此谈谈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对宗教持什么态度?16 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在文学、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硕果累累,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卓越的戏剧家,他创作了哈姆雷特等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他借助作品中的人物之口,热情讴歌人的伟大和高贵,称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极富个性,充分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使

48、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人们对教会精神禁锢和腐败的批评更加激烈,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16 世纪时,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1517 年,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教会宣称“只要买赎罪券的钱币落进钱柜叮当一响买主挂记的那个罪人的灵魂会立刻从炼狱直飞天堂” 。这种骗人的谎言激起了德意志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的极大反感,他在当地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 ,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从此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马丁路德的说法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新教纷纷简化了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资料回放第 36 条 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第 86 条 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 的钱呢? “九十五条论纲”在宗教改革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简明教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