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火力全开】2018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之基础巩固1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基础夯实)考纲 考点 考法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重点)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重点)3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现象。(难点)4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重点)5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重点)6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的对应关系。(难点)7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难点)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以区域图文资料、自然带分布图或区域图为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环境
2、整体性原理的应用、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多以选择题或综合题形式呈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5 年 4 考)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概念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性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平衡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
3、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CO2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 CO2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件下,生产出有机物O2的平衡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 O2,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 O2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如下图所示1.在干旱、半干旱绿洲地区,若上游引水过度,会对下游带来哪些影响?提示上游引水过度,会导致中下游水量减少,下游植被缺水死亡,加剧土地荒漠化的发生;或
4、下游湖泊因注入水源减少而萎缩,周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下图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功能失调的例子。(3)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域的发展变化。如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周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就非常明显,示意如下2.一般情况下,河流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对中、下游的河床和湖泊以及下游三角洲有何影响?提示上游植被破坏严重,会引起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中下游河床和湖泊淤积,导致河床抬升和湖泊
5、蓄洪能力降低,易引发洪涝灾害;河流入海口处泥沙淤积,导致河口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各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如下表所示要素 相互作用气候大气中的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下垫面状况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绿色植物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水文各种水体之间以及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是各地理环境影响下的综合表现地貌 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风、波浪、冰川、地下水等影响生物 受光
6、、热、水、土等因素的制约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和意义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如下(1)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具体
7、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及应采取的措施(1)警示意义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
8、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由于盲目开垦农牧过渡地区的草原,破坏了植被,使地表土层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2)人类应采取的措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因此, “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并作出综合评价。自然地理环
9、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2016高考全国卷甲)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 13 题。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解析第 1 题,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受地形的影响,山地迎风坡的气流
10、抬升,在一定的高度产生丰富的地形雨,故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先增后减;坡度越大的地区,降雪留存的难度越大,则积雪厚度越小,但在高山苔原带,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故选 C;植被覆盖度与水分条件密切相关,而水分条件与海拔密切相关。第 2 题,东北地区位于季风区,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冬季,强烈的西北风使山地的西北坡成为迎风坡,受大风影响,产生冻害。第 3 题,积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雪层以下地面起到保温作用,降低气温大幅下降所造成的灾害程度。根据材料可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东北长白山地区的降雪期推后,使地面在初冬没有雪层保护下迅速降温,冻害加剧。答案 1.C 2.D 3.C4(2016高考全国卷
11、乙)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于 8 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解析第(1)问,读图可知,堪察加半岛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且山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或南北走向);堪察加半岛属于季风气候区,受地形影响,山脉东西
12、部的降水量存在明显差异;在山区,由于地形高差大,气候的垂直分异较为明显。第(2)问,影响某区域生物种类或生物数量多少的因素,有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和人文因素(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类型、居民的环保意识、生物保护政策等)两方面。第(3)问,甲地靠近河流,河流中有熊的重要食物鲑鱼,熊出没的概率大;甲地位于该半岛南部,且海拔较高,森林广布,易于拍摄者隐蔽;甲地位于山脉西侧,地处夏季风的背风一侧,降水较少,晴天较多,便于拍摄。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
13、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概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和意义(高考全国卷)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 56题。5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6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解析第 5 题,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的形成主要与该岛远离大陆,地理环境相对孤立有关,故 B 项正
14、确。第 6 题,科隆群岛受秘鲁寒流影响,虽位于赤道附近,但气候凉爽干燥,草木茂盛,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耐寒、喜暖动物均可生存,故 C 项正确。答案 5.B 6.C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5 年 3 考)1陆地自然带(1)成因(2)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3)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不同的气候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自然带,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1.同一种气候类型只能形成同一种自然带吗?提示同一种气候类型可能形成不同的自然带,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可形成温带草原带或温带荒漠带。2同一种自然带只能发育在同一种气候条件下吗?提示同一种自然
15、带可能发育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发育在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典型地区 图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热量 太阳辐射低纬和高纬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水分 海陆分布 中纬地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水热状况 海拔海拔较高的低纬山地3.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总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吗?提示不一定。南北美洲西海岸的自然带是南北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6、。(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纬度位置的差异。(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海陆位置的差异。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在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要特别关注海拔高度的差异。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所在纬度 相同海拔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海拔 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3.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温度(热量或纬度)因素雪线分布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地貌因素 坡度越
17、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图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现象(1)非地带性的含义陆地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影响使地带性分异规律发生变化的现象。(2)具体表现实际分布的自然带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应分布的自然带南美
18、大陆西岸 3S30S狭长的热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秘鲁寒流降温减湿热带雨林带(北);热带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南美大陆南端形成的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景观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信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暖流增温增湿热带草原带南半球缺少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相应纬度是海洋,缺少陆地分布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高山冰雪
19、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温带荒漠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高考山东卷)下图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读图,回答 12 题。1R 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 )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导致自然带沿 OF 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C风力 D光照解析第 1 题,读图可知,沿 OF 方向,由高山荒漠带山地荒漠带温带荒漠带依次递变,主要是热量发生变化,水分变化不明显;沿 OE 方向,由荒漠带草原带森林带依次递变,主要是水分发生变化,热量变化不明显,综合以上两方面因素,可推出 R 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温带草原带,故 B 正确。第 2 题,读图
20、可知,沿 OF 方向相同植被由高山类型逐渐过渡到温带类型,说明主导其变化的因素是热量,故 A 正确。答案 1.B 2.A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016高考全国卷乙)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 34 题。3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4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 2 0003 000 米处(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解析第 3 题,读图可知,磷高
21、累积区的海拔在 4 300 米左右;四川西部山地该海拔附近的自然带应为高山草甸带。第 4 题,该山坡海拔 2 0003 000 米处,磷累积量较少。由材料可知,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的磷累积量。由于该山坡海拔 2 0003 000 米处较磷高累积区的海拔低,因此气温较高,A 选项错误;该山坡海拔 2 0003 000 米处为森林植被,生物生产量较高,B 选项错误;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则土壤水分减少不利于磷累积,C 选项正确;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的磷累积量,因此地表径流量小有利于磷累积,D 选项错误。答案 3.A 4.C非地带性分异规律5(高考北京卷)海洋
22、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在达尔文看到的地景观和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解析处在巴西东南部,受东南信风(带来大量水汽)及巴西暖流(增温增湿)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出现了热带雨林景观。处在 30S40S 的大陆西岸,安第斯山的迎风地带,受地形影响,随高度变化,水热状况发生变化,出现了山地垂直自然带。答案地地处低纬,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地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山
23、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的判读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反映了该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它多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 1、图 2)呈现,也以某自然带分布高度等值线图(图 3)呈现,它们都反映了随着高度不同,水热状况不同,从而导致的自然景观的差异。图 1 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图 2 我国某山地东坡和西坡垂直带谱图图 3 我国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
24、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3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的时间长,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因而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海拔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同一山体的两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5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1
25、)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所示山地(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2)该山地位于( )A
26、喜马拉雅山脉B天山山脉C祁连山脉D昆仑山脉|)(1)C (2)A(2017福州质量检测)下面左图是非洲某区域示意图,右图是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1)当野生动物大量迁徙到达甲地时,当地受( )A西风带控制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C信风带控制D赤道低气压带控制(2)右图中序号、对应的垂直自然带分别是( )A热带草原带 积雪冰川带B热带荒漠带 高寒灌木林带C热带雨林带 高寒荒漠带D热带季雨林带 苔原带(3)形成图中同一自然带上限南、北两坡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C光照 D地形解析第(1)题,野生动物主要向水热充足、草地茂盛的地方迁徙,图中区域位于东非
27、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野生动物迁徙到甲地时,该地应为雨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D 正确。第(2)题,位于山麓地带,此处的自然带和该地水平自然带类型相同,为热带草原带;处位于山顶,且海拔在 5 000 米以上,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规律,可知山顶夏季最低气温在 0 以下,形成积雪冰川带。第(3)题,从右图可以看出,同一自然带在南坡分布的海拔高于北坡。该山地位于赤道附近,南北两坡热量相当。该山地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山地南坡位于东南信风带的迎风坡,降水多于北坡,因此同一自然带在南坡分布的海拔较高,故其影响因素为水分。答案(1)D (2)A (3)B(2017北京东城区期
28、末)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 13 题。1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A BC D2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C水文 D生物3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 B整体性C差异性 D开放性解析第 1 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故 A 项正确。第 2 题,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
29、主导因素是生物,故 D 项正确。第 3 题,图中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发生的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使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故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B 项正确。答案 1.A 2.D 3.B下图中甲、乙分别示意世界某著名山脉东西两坡山麓地带植被分布,、ad 均代表不同的植被。读图回答 45 题。4引起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C地形 D河流5造成和 a 的植被分布范围、与 d 的植被类型存在差异的根本因素分别是( )A地形、洋流 洋流 B洋流、地形 地形C洋流、风带 洋流 D海陆分布、地形 风带解析第 4 题,根据图中的信息可判断该著名山脉应为安第斯山脉,
30、对比和 b 可知,为热带草原,b 为热带荒漠,故甲为安第斯山脉的东坡。安第斯山脉东坡的山麓地带植被自北向南分别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亚热带草原、温带荒漠,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第 5 题,据上题,甲为安第斯山脉的东坡,乙为安第斯山脉的西坡,和 a 都是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在西坡的分布范围远远小于东坡,不但受地形的影响,还受西坡沿岸秘鲁寒流的影响;安第斯山脉在 30S50S 正好位于盛行西风的影响范围内,东坡为西风背风坡,受西风影响小,降水少,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为温带荒漠;西坡为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d 处对应的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答案 4.A 5.B6(20
31、17临沂一模)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回答问题。图中丙湖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不到 120 毫米,而年蒸发量达 2 500 毫米,湖泊经常干涸。甲河的主要特点是河流源于降水丰富的东部高地,流经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的广大平原地带,以致中下游流量较小,为使中下游发展农牧业,当地修建了引水工程。但在引水灌溉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生态问题,下图为灌溉增加引起的生态问题示意图。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说明甲河流中下游引水灌溉面积增加对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解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各要素是指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该题是引河水灌溉,即地表水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结合图示不难
32、作答。答案径流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上升;河流水质变差;土壤土地盐碱化;生物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遭破坏。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下图表示陆地植被类型与纬度、干燥度(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关系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不同的植被类型。读图回答 13 题。1图中字母 a 对应的自然带是( )A热带荒漠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k 在南美洲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 B海陆分布C洋流 D地形3若 t 遭到破坏,当地( )水循环更加活跃生物多样性减少,载畜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严重风力侵蚀减弱,流水地貌广布A BC D解析第 1 题,序号 a 位于热带、干
33、燥度小,应该是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故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第 2 题,图中 k 是温带荒漠带,应该位于南美洲南部的大陆东岸,即处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的背风坡所致。第 3 题,图中 t 为温带草原带,若草原被破坏,易出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载畜量下降等现象。植被遭到破坏,气候会更干旱,水循环、流水作用会更弱。答案 1.C 2.D 3.C(2017广东四校联考)位于南极洲麦克默多湾以西的麦克默多干燥谷,大约有 200 多万年没有降水,是地球上条件最严酷的荒漠,是南极大陆唯一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干燥谷中有冰层达数米厚的盐湖。干燥谷的边缘有时还能看到一条从冰川中流出的富含铁的河流,被称为“血瀑布”
34、 。下图为南极洲麦克默多干燥谷景观图。据此完成 45 题。4麦克默多干燥谷全年平均气温为30 ,而冰层下的湖水水温却高达 25 ,比较温暖,其主要原因是( )A湖底地壳活跃,释放大量热能B夏季冰川融水注入,增加了湖水的温度C阳光透过冰层,冰层阻止其热量散失D纬度高终年寒冷,湖水温度变化小5有关麦克默多干燥谷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推论正确的是( )A该地深受极地东北风的影响,风力强劲,干燥B该地多为 V 型谷、角峰、刃脊、冰斗等冰蚀地貌C每年 7 月在干燥谷附近可以看到“血瀑布”现象D在干燥谷谷底可能有风成沙丘的分布解析第 4 题,由图文材料可知,谷区中并没看出什么地热活动,排除 A;麦克默多干燥谷全
35、年平均气温为30 ,B 不对;南极洲夏季时,昼比较长,阳光透过冰层,使下面的水升温,加上冰层的阻挡作用,形成温室效应,水温较高,C 对;纬度高终年寒冷,湖水温度变化小,不能说明水温高,排除 D。第 5 题,南极洲极地东风为东南风,A 错;该地区气候干燥,没有冰雪覆盖,冰蚀作用不明显,B 错;7 月份为南极洲冬季,气温很低,冰层较厚,不易看到“血瀑布”现象,C 错;由于南极洲风力大,麦克默多谷是地球上条件最严酷的荒漠,故可能有风成沙丘分布,D 对。答案 4.C 5.D(2017岳阳模拟)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据此完成 68 题。6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
36、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最可能是( )A1 8001 900 mB1 9002 000 mC2 0002 100 mD2 1002 200 m7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 )喜光 抗风 喜湿 耐寒 喜阴 耐贫瘠A BC D8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是( )A土壤肥力增强 B封山育林C降水增加 D气候变暖解析第 6 题,图示四条折线都是在海拔 1 8001 900 m 林带比重最大,故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最可能是 1 8001 900 m。第 7 题,图示林带比重,阴坡高于阳坡,迎风坡高于背风坡,故可推断该森林植被喜湿、喜阴。第 8 题,高山苔原带海拔高而气温低,不适
37、宜森林生长,故主要制约森林生长的因素是气温;但近年来森林增长趋势明显,说明气温有所改善,即气候变暖是主因。答案 6.A 7.C 8.D(2017福建八县期中)琵拉大沙丘坐落于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市(东经 0 度 34 分,北纬44 度 50 分)的大西洋畔,它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琵拉大沙丘以每年 5 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它吞没了部分房屋、道路乃至森林,给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据此完成 911 题。9琵拉大沙丘东侧的森林为(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10琵拉大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盛行西风将沙吹向岸边,使沙丘增生B山地阻挡海洋水汽的深入C副热带高压控制
38、,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D寒流流经具有降温减湿作用11该地景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非地带性分异规律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解析第 9 题,依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可知,该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第 10 题,该沙丘向内陆移动,即由西向东移动,与该处的盛行西风风向一致,故 A 正确。第 11 题,该处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但现在出现了沙丘,为温带荒漠景观,属于非地带性现象。答案 9.A 10.A 11.C二、综合题(共 46 分)12下图示意三座山地气候垂直带谱分布。读图,完成下列要求。(24
39、分)(1)对比规弄山南坡和大瑶山南坡山地气候垂直带谱,可得出什么规律?(8 分)(2)从热量条件上解释大明山东坡与西坡垂直气候带谱分布差异。(10 分)(3)总结三座山地植被类型分布的相似之处。(6 分)解析第(1)题,通过图示注记可知两山纬度位置相似,大瑶山距离海洋更近;通过图示山地气候垂直带谱,可得同一类带谱宽度和海拔差异。第(2)题,结合大明山图示带谱和位置分布,调用季风气候知识分析带谱分布差异。第(3)题,从图示、气候类型注记和分布位置,可推知主要植被类型分布和垂直变化。答案(1)在相似纬度上,从沿海向内陆,山地气候垂直带谱中同类气候类型的海拔分布高度下限逐渐升高,垂直带谱宽度也略有增
40、加。(2)大明山位于东部季风区,主要盛行东南季风,东坡是迎风坡,西坡为背风坡,同等热量(温度)分布迎风坡海拔低、背风坡海拔高,因此促使同种气候带海拔东坡较低,西坡较高。(3)以常绿阔叶林为主,随着海拔升高,植被种类和密度减少。13(2017无锡一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 分)材料一 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其神秘的色彩吸引了许多富有探险精神的驴友。材料二 图 1 为驴友手绘雅鲁藏布大峡谷简图,图 2 为南迦巴瓦峰南北坡的垂直带谱图,图 3 为青藏高原隆起带来的环境变化图。(1)驴友们发现在峡谷两侧有古海洋生物化石。试分析古海洋生物化石存在于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原因。(6
41、 分)(2)南迦巴瓦峰垂直带谱中,甲地的植被为_,南北坡垂直带谱的差异,说明了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地的_、_密切相关。(6 分)(3)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10 分)解析第(1)题,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化石的出现说明该处原是古海洋环境,现在是山脉,说明经历了地壳抬升作用。第(2)题,甲地下面自然带为雨林、季雨林,上面为阔叶林,该处则应为常绿阔叶林;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地的纬度与海拔有关。第(3)题,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及相互影响,一要素的改变会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同时一区域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域的变化。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此处气候、植被及动物、土壤等都会产生影响。答案(1)古海洋生物化石先形成于沉积岩中,后受到地壳抬升作用。(2)常绿阔叶林 纬度 海拔(3)地壳隆起,地势抬高;气候变冷、干燥;多冰川、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耐寒的食草动物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