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德钦县德钦中学 2018-2019 学年 11 月份考试文科综合 历史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0 分,共 48 分) 1.余秋雨说:“中华文明的长寿秘密是汉字,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在下列汉字字体中,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是( )2.汉朝桑弘羊说“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 作者主张( )A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 重农抑商政策C 工商官营,反对豪民并兼 D 巩固统治,关注民生3.读19201940 年美国失业
2、率图表,对图中 C 段产生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胡佛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B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 一战的结束使经济得到复苏D 第三产业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4.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 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 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 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5.1909 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 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
3、本动力B 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 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 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6.1889 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选址汉阳建铁厂。如下图所示,他对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A 节约生产成本 B 便于官府监管C 带动民用企业 D 与洋商争利7.美国记者约翰里德写道:“他站在那里,扶着讲台,眨着眼睛巡视人群,显然没有注意长时间的欢呼,这欢呼持续了好几分钟。当欢呼声静下来后,他只简洁地说了一句话:我们现在将开始建立社会主义秩序!晾天动地的欢呼声便再次响起。”与这一场景直接相关的是(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巴黎公社的诞生C 俄国二月革命的胜利 D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8.宋代政治以“事任”
4、为中心,由“依事系任”为原则使其多机构和官职分担政务。该原则对宰相带来的重大影响是( )A 徒有虚名 B 职权明确 C 禁足军政 D 权力分割9.朱熹编著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这反映出他对儒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 )A 树立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B 初步建立儒学的教育系统C 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D 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10.19 世纪晚期在德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政治民主发展滞后”表现在( )实行联邦制 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A B C D
5、11.19271936 年,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日渐成熟,其表现是( )与国民党合作,共同领导了国民大革命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A B C D 12.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B 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C 二者均有弊无利 D 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分卷 II二、非选择题 13.(20 分)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
6、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据外国教育史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材料二中“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哪个学派的经典?经学在明清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14.(17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
7、之车,为其不惑也。”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材料四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道:“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把它拿来当饭吃”。请回答:(1)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地方
8、发挥了他辨别方向的功能?(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3)材料四中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历史选修 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15 分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56 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时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柬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材料二 1868 年 4 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
9、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摘自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
10、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请回答:(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上述三国采取的改革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上述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历史选修 3:20 世纪战争与和平】15 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经过腥风血雨,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然而即将到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甲、乙同学对此各有不同的看法。同学甲:战争已经永久地结束了。真正的持久的和平已经来临,你们看,各国不正在为争取和平而努力吗?同学乙:战争并没有结束。新的世界大战已经悄悄拉开序幕。
11、材料二 2006 年 10 月 13 日下午,第 61 届联合国大会 192 个与会国的代表以热烈的掌声通过决议,正式任命韩国外交通商部长潘基文为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从而成为联合国历史上第八任秘书长,也是继缅甸的吴丹之后第二位来自亚洲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当前,我们面临一个比任何时期都需要联合国有所作为的时代。我会认真履行联合国宪章所赋予的职责,为推动和平、发展和增进人权做最大的努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某一个观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当今世界局势特点,谈谈你对潘基文讲话的理解。17.历史性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晚年在患病休养
12、期间,一直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从 1921 年起,列宁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发生了重大改变。列宁指出,在农村还没有实行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之前,决不能过早地提出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目标。共产主义与商业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国营企业要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改变不讲核算、不要利润的情况。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期间,要健全货币,整顿货币流通,恢复财政信贷制度,使货币为过渡时期的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掌握市场规律,以此制定经济措施,来调
13、节市场和货币流通。摘编自季正矩列宁传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概括列宁关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列宁关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C 项中的字体是小篆,小篆是秦统一后规定的文字,但并不实用,大篆用的更加广泛。这就是说,先秦时就有了篆字。故 C 项正确。2.【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讲汉朝桑弘羊反对废除盐铁官营政策,故 C 项正确;A 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 A 项错误;“重农”在材料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关注民生”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故 D 项错误。3.【答案】B【解析】胡佛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发生在 B 段,故 A 项错误;C 段对应
14、的时间为 19331938年,罗斯福新政,加强对经济干预,失业率下降,故 B 项正确;一战的时间是 19141918年,故 C 项错误;新经济出现于 20 世纪 90 年代克林顿时期,故 D 项错误。4.【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倡导洋务的人冷嘲热讽,持鄙视的态度,这是因为历史上国人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排外,故选 A 项;材料没有提及崇洋媚外、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列强侵略的史实,故排除 B、C、D 三项。5.【答案】C【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材料: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可知强调报纸的教化作用。ABD 题干材料中无法在体现
15、,是错误的解读。故正确答案选 C。6.【答案】B【解析】题目的指向性,问选址的主要考虑因素,铁厂的选址,从成本,利润的角度都应该选在铁矿附近,看图汉阳铁厂距离铁矿很远,可见其选址主要考虑的是官府如何有效监管。7.【答案】D【解析】注意题干信息“我们现在将开始建立社会主义秩序”,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但没有实践,故 A 项错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但没能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因此不属于社会主义政权,故 B 项错误;俄国二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沙皇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 C 项
16、错误;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在社会主义国家,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故 D 项正确。8.【答案】D【解析】宋代宰相权力受到削弱,但不是徒有虚名,故 A 项错误;多机构和官职分担政务,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而非职权明确,故 B 项错误;削弱相权,并非针对军政,故 C 项错误;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分割相权,故 D 项正确。9.【答案】D【解析】由朱熹编著的课本名称、受教育的对象及提出的具体行为规范可看出 D 项正确。A项中的“治学”超出材料的主要意思;B、C 两项出现于西汉武帝时期。10.【答案】B【解析】本题要理解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实质,它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虽有议会
17、机构,但大权在皇帝手中,而题目所要求是“政治民主发展滞后”的表现,故符合,选 B项正确;实行联邦制有利于国家统一,这结束了德国分裂的局面,是进步的,而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是民主性的体现,也是进步的,故错误。11.【答案】A【解析】192 年 7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与国民党合作关系已经破裂,故错误;1935 年 1 月的遵义会议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共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故正确;1922 年的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故错误;1928 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共对中国革命“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是中共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故正确,选择 A
18、 项符合题意。12.【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制的弊端在于官员流动大,分封制的弊端(封建之弊)在于官员的世袭。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有利于地方发展,两者各有利弊,故 A、C 两项说法错误;郡县制容易造成皇权专制,分封制实行时期,皇权还没有出现,分封制对王权不利,故 D 项错误;分封制容易造成地方割据,故 B 项正确。13.【答案】(1)人文主义。背景:政治:中世纪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人们追求世俗人生乐趣;文化:意大利保留了较多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2)儒家。宋明时期理学有了新发展,“存天理、灭人欲”,有利于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朱熹的四书章
19、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3)变迁:近代教育的发展。思想解放,民权意识觉醒。教学课程的设置中传统经学地位逐渐下降并取消,改为能体现民权意识的公民课。【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时间“中世纪后期”以及材料“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等信息可以分析出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阐述。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直接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程朱理学是当时儒学的主流、宋明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角度阐述。第(3)问,注意三个学制的时间,即 1904 年、1912
20、1913 年、19151922 年,结合材料直接概括我国近代教育的变迁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中课程设置的变化进行阐述。14.【答案】(1)战国 ;生产(或)采玉、导航,看风水(2)马克思指出了中国的发明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到促进作用。(3)封建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科技没有能够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4)科学技术能否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解析】(1)依据材料中“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可以看出司南最迟发明于战国时期。依据材料一中“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材料二中“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21、、材料三中“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可以看出指南针在我国应用于采玉、辨别方向、看风水等方面。依据材料三中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化。依据材料中的“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把它拿来当饭吃”,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愚昧落后使得中国古代科技没有能够发挥其推
22、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指南针在西欧应用于航海,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在中国却用于看风水。结合第三问可以这说明科学技术能否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15.【答案】(1)俄国侧重于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日本侧重于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社会。中国主要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2)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态度、统治者的政策、方针是否得当等。【解析】解答第一问,我们要按照题干要求,结合所学知识。通过对知识的回忆,我们可以发现三个国家的当时面临的实际问题是不相同的,而且选择的解决办法也不一样,在解决社会危机的时候,
23、俄国主要侧重与解决内部矛盾,解决当时的焦点问题农奴制。日本则更侧重学对西方考察学习,而中国则是变法,三个国家虽然有所不同但是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回答第二问,我们把三个国家的进行对比可以得出影响改革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保守势力过于强大;以慈禧为首的实际统治者反对;改革还处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没有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等原因。16.【答案】(1)赞同甲同学的观点。理由: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各大国之间的关系,使欧洲和亚太地区基本维持了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建立国际联盟,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签署非战公约,主张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赞同乙同学
24、的观点。理由:凡尔赛体系加深了战胜国之间、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激起了德国的复仇情绪;当然也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战后,德国、日本、意大利的极端民族主义日益上升。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进行激烈的市场争夺,矛盾进一步激化;为了摆脱危机,德国、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形成了欧洲、亚洲战争策源地。(2)理解: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的总体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使命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敢于面对复杂的形势,
25、应用高超的技巧,处理好世界重大事务。【解析】(1)第一问是观点性题目,要求是论证某一观点,只需要证明某一观点的合理性即可。甲的观点可以从战后国家格局的形成、国际组织的建立和条约的签订等方面指明如何维系和平;乙的观点则强调战争的遗留问题、战后矛盾的累积以及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方面说明战争发生的危险性。(2)注意问题中的提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当今世界局势特点,从世界形势和联合国的职能等方面分析。17.【答案】(1)观点:农村不应过早取消商品货币(共产主义不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商业是沟通工业和农业的渠道;国营企业要实行商业化准则;健全货币财政体系为社会主义服务;要尊重市场规律。(2)简评:总结了战时共
26、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对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未能在苏联后来的建设中得以坚持);为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借鉴。【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决不能过早地提出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目标”得出,农村不应过早取消商品货币;根据材料商业是“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可得出,商业是沟通工业和农业的渠道;根据材料“国营企业要改变不讲核算、不要利润的情况”可得出,国营企业要实行商业化准则;根据材料“要健全货币使货币为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可得出,健全货币财政体系为社会主义服务;根据材料“要掌握市场规律,以此制定经济措施”可得出,要尊重市场规律。第(2)问,根据时间“从 1921 年起”并联系列宁关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从时代背景和这一观点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国内经济发展及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