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高考模拟题 2018.31. 1976 年,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其中著名的史墙盘有铭文曰:“宪圣成王,左右绶刚鲧,用肇彻周邦,渊哲康王,勔尹亿疆。 ”与铭文密切相关的制度是A.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D. 祖宗圣人,百世不迁【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宪圣成王,左右绶刚鲧,用肇彻周邦,渊哲康王,勔尹亿疆。 ”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说明天子“勔尹亿疆”主要是为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C 正确;“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反映的是宗法制的内容,与题干反映的分封制不符,故 A错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的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
2、与题干反映的分封制不符,故 B 错误; D 反映的是宗法制的内容,与题干反映的分封制不符,排除。2. 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 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该措施A. 阻碍了经济发展B. 促进手工产品规范统一C. 动摇了农本观念D. 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秦朝统一度量衡影响的认识与理解。 “为器同物者,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 ,说明制作同一种器物,规格必须一样。这样的规定有利于促进手工产品规范统一。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3. 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
3、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的“反动”指A. 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B. 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C. 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D. 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答案】B【解析】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神学政治上而在伦理道德上,理学的“反动”就是指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不属于“反动”而属于对汉唐儒学的继承,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是汉代董仲舒的,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属于对汉唐儒学的继承而非反动,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
4、键点在于要分清哪些选项属于理学的“继承”哪些属于理学的“反动” 。4. 隆庆元年(1567 年) ,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这表明A. 明朝白银货币化始自于民间B. 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 明朝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D. 白银取得法律上的合法地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白银是允许流通的,即材料表明白银取得法律上的合法地位,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官方而非民间,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的一钱以下只许用钱来看白银尚未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银贵钱贱的信息
5、,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5.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评价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其中“识”的重要例证是A. 剿杀太平天国,挽救清朝统治B. 力主预备立宪,实现政治改良C. 投身洋务运动,成为中兴名臣D. 签订屈辱条约,留下千古罪名【答案】C【解析】 “识”指的是李鸿章的见识,指李鸿章学习西方技术投身洋务运动而成为中兴名臣,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剿杀太平天国不属于见识,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李鸿章并未力主预备立宪,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签订屈辱条约,留下千古罪名属于吾悲李鸿章之遇,即遭遇的意思,不属于见识,选项 D 不符合题意,
6、排除;故本题选 C。6. 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A. 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B. 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C. 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D. 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 ,说明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故答案为 C 项。AB 项材料没有反映;D 项不符合材料,材料所述为作用减弱,并非“民众观念西化” ,故排除 ABD
7、项。7. 从 1931 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在红军较为活跃的湖北、江西、福建等省份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在不触动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推广“温和的土地革命” ,即“合作制” ,使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A. 积极贯彻执行新三民主义B. 抵制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C. 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D. 工作重心转向了农村【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文字“从 1931 年开始” 、 “在红军较为活跃的湖北、江西、福建等省份推行农村合作运动” 、 “在不触动地主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推广温和的土地革命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些地区红军实行的是打土豪、分田地,而国民政府的做法体现了当时
8、国民政府抵制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C 正确;题干所示做法与三民主义思想没有直接关联性,而且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 A;B 与题干“在不触动地主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不符,排除;仅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 D 项结论,直接排除。8. 1952 年 3 月,毛泽东在修改中共中央统战部的一个文稿时写道:“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即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存在的时期” “不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有自己的立场和思想”的想法,是“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是一种幼稚可笑的思想” 。这表明毛泽东A. 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重大的发展B. 承认当时国内存在阶级对立和斗争C. 认识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D. 认为资产阶级应该保留自己的
9、立场【答案】C【解析】A、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大意,新民主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存在的时期,应该正视这个现实,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有自己的立场和思想,表明毛泽东认识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故 C正确。9. 古代雅典举行公民大会的时候,执政官就派人两头牵着一根长绳,从市场和街道上横扫而过,把人们赶向会场,绳上沾着赭色矿石粉,谁的衣服沾上这种粉末,就成为极大的耻辱。这种做法A. 有利于坚持民主制度B. 体现了雅典民主的不宽容性C. 是对公民人身的侮辱D. 扰乱了民众的正常生活秩序【答案】A【解析】材料描述了用带有赭色粉末的绳子驱赶
10、公民参加公民大会,身上沾有这种粉末会被认为是极大耻辱,这种做法保证了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有利于坚持民主制度,故 A 正确;B、C、D 过度夸大了雅典民主政治的消极影响,用其实施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掩盖了其本质,排除。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制,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广大公民直接参与,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利决定和管理国家大事,参加公民大会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0. 狄更斯描写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这是个令人绝望的冬天;我们前面什么都有,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 ”这表明了工业革命A. 引发了社会的动荡B. 使民众与政府的矛盾不断加深C. 促进了
11、经济的发展D. 导致经济和民众生活产生反差【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既强调了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又强调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一方面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贫富分化,即导致经济和民众生活产生反差,选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只强调了消极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B 也只强调了消极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只强调了积极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1. 在历史上,英国曾是拥有最大的殖民地的国家,但在 1852 年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却说:“殖民地是挂在我们(英国)脖子上的沉重磨盘。 ”这深刻反映了A. 当时的英国已无力统治更多的殖民地B. 不同时期的英
12、国面临的发展需要不同C. 自由贸易的发展改变殖民掠夺的方式D. 北美独立导致英国殖民大国地位丧失【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随着自由贸易的发展、殖民掠夺的方式的改变,殖民地会成为英国的负担,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的英国仍然是强国,仍然有力统治更多的殖民地,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B 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1852 年北美早已经独立,选项 D 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12. 西方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其所著的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中认为,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这是通过文化与信息的传播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而展开的战
13、争。作者意在说明A. 文化竞争背后所隐藏的政治角逐B. 美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影响减弱C. 世界在多极化下矛盾趋向于缓和D. 文化碰撞引发新的地区矛盾冲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属于政治角逐,材料体现了表面上文化竞争背后其实隐藏着激烈的政治角逐,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美国仍然是文化大国,美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影响并未减弱,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了矛盾趋向于加强而非缓和,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化碰撞引发新的政治角逐而非地区矛盾冲突,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 36
14、41 题为必做题,4246 题为选做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代自宣德以后,在我国大部分省区内发生过规模巨大的流民浪潮。这些流民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皇族、勋戚、官僚地主通过赐田、投献、圈占等手段,侵占小农土地;苛重的赋役,使农民不堪负担而逃亡。其直接诱因是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地区不时出现严重自然灾害,迫使无数失去土地的农民携老扶幼、背井离乡。汇集成一股洪流,对当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
15、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 。摘编自流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明代农业生产的衰变材料二从 16 世纪开始,英国通过社会流动给整个社会注入了活力,英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社会流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贵族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中间阶层向全社会成员开放,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阶层;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十八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贵族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甚至一跃而成为贵族。摘编自姜德福1618 世纪英国贵族的成员
16、流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明代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特点以及引起阶层流动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近代英国阶层流动的因素,并说明社会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相同影响。【答案】 (1) )特点:社会分化明显,多阶层出现;行业特征突出,主要从农业流向商业、手工业等部门;双向流动(地位由高到低、由低到高).原因: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的发展) ;政府的控制放松(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朝廷赋役沉重;土地兼并加剧;科举制度的推动;自然灾害频繁等等.(2)原因:近代早期民族国家兴起,孕育了大量职业官僚人员;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新航路开辟产生大量富有的商人、新贵族;以文艺复
17、兴、宗教改革为形式的文化革命,培养了大批适应社会新发展的知识分子.影响:促进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是资本主义萌芽,英国是资本主义经济) ;具有民主色彩的思想产生.【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代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特点要从流动的行业、流动的方向、流动的阶层等方面进行分析,而原因则要从经济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土地兼并、赋税沉重、政治方面政府对人身控制的放松多层次分析即可。(2)导致近代英国阶层流动的因素要从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国家因素民族国家的兴起、阶级因素商人、新贵族的出现、以及思想解放方面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开展等多因素分析。社会流动对中英两
18、国产生的相同影响主要从经济方面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方面都出现了民主思想等之类的内容。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些大陆的学者对中国近代史的划分形成如下共识:(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农民起义时期,18401864 年;(2)半殖民地和半封建主义形成时期,18641895 年;(3)民族危机加深和爱国主义运动兴起时期,18951905 年;(4)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和失败时期,19051919 年。中国近代史的这四个时期据称构成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与之相对的是从 1919 年到 1949 年之间的中国现代史时期,它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运用中国近代
19、史的史实,对上述中国近代史的划分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中国近代史的划分中一个时期或四个时期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中国近代史的划分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划分标准,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 (1)示例:将第一个阶段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农民起义时期,18401864年修改为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基本史实: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商品输出、两次鸦片战争、新思想的萌发、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太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资政新篇成为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等。【解析】本题属于开放
20、性试题,要求学生对材料中对中国近代史的划分进行分析,可以就其中一个时期加以说明,也可以就几个时期之间的关系加以说明,如选择第一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其划分的合理性即可。也可以针对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提出不同的见解,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请考生从 2 道地理选考题、3 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教育敕语是日本近代思想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对此,美国日本学学者赖肖尔称之为“保守主义宣言” ,日本著名思想史家石田一良评论它是“国家主义者的圣典” 。朕唯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
21、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于此。尔等臣民尽孝于父母、友爱于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持己、博爱及众、修学习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进广公益、开展世务、常重国宪、遵守国法。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之忠良臣民,又足以彰显尔等祖先之遗风矣。斯道也,实为我皇祖皇宗之遗训,子孙臣民俱应遵守。通诸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朕庶几与尔等臣民俱应拳拳服膺咸一其德。摘编自邹晓翔论教育敕语的思想史意义(1)根据材料,归纳教育敕语的要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教育敕语 。【答案】 (1) )忠孝是“国体之精华” ;教育的目的是
22、培养忠臣孝子;十大德行是“德育”的主要内容;天皇臣民都要遵守教育约法. (2) 教育敕语揭示了日本战前教育的本质,即以被赋予神权的天皇的名义,建立绝对服从天皇的教育和国家意识形态.这样,教育成为灌输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工具. 【解析】 (1)根据材料,归纳教育敕语的要点,需要结合材料信息逐一提取相关内容,注意将材料信息转化成历史语言,可以从教育敕语的内容、目的、具体要求等方面回答。(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教育敕语 ,需要结合材料信息以及时代背景加以分析,评价时注意抓住问题的本质。【点睛】结合所学概括信息型非选择题具体解题方法如下;1. 变化、趋势类:答题要求一般遵循“从到”格式答题。这
23、类题在高考试题中是常考题型,值得关注。2. 特点、特征类:这类的题目一般要求“从具体到一 般” , “从现象到本质” 。这类题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 3. 归纳要点类:这类题目主要要求点要全,面要广,注意问题的角度和层次。16.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第二部分“盟国的权力”中关于“与日本政府的关系”规定, “最高统帅将通过包括天皇在内的日本政府机构及其代理机构行使其权力,但以能圆满地推行美国的政策为度” 。美军进占日本之初,由于对日作战刚刚取得最后胜利,推行以非军事化和民主化两大原则为指导思想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
24、措施包括解散日本军队、逮捕战犯、整肃军国主义分子、进行农地改革、解散财阀等。材料二波茨坦公告第十一条对日本赔偿问题的原则是:“日本将被准许维持其经济所必需及可以偿付实物赔偿之工业,但可以使其重新武装作战之工业不在其内。 ”美国占领日本初期,对处理日本赔偿问题持比较积极的态度。 日本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占领政策关于“经济上的非军国主义化”的规定严厉要求:“日本军事力量的现有经济基础,必须加以摧毁,并且不容许其恢复。 ”美国最初打算大量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作为赔偿,并在分配时向中国倾斜。1949 年 5 月 12 日,美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停止实施 1947 年 4 月开始的拆迁赔偿方案。两年来实际拆迁的
25、日本军工企业只有 17 家陆海军兵工厂,拆迁的机器设备 16736台(件) 。中国的对日索赔也半途而废。摘编自徐康明战后初期美国主导下的日本拆迁赔偿计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占领当局主导推行二战后日本改革的目的和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日本赔偿问题的重要性,分析美国停止日本拆迁赔偿计划的原因。【答案】 (1) )目的:打击日本的反美势力,迫使日本统治集团投靠和追随美国.意义:基本上符合波茨坦公告的精神,摧毁了战前日本军事封建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从而为战后日本发展扫清了道路,同时也在客观上有利于日本民主力量的发展.(2)重要性:惩罚日本军国主义的侵
26、略罪行;防止日本东山再起;恢复各国遭战争破坏的经济的重要措施.原因:“冷战”开始,美苏对抗加剧,中国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政府的统治濒临崩溃,美国调整其远东战略,把日本作为抗衡社会主义的主要基地.【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首先概括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后日本赔偿问题的重要性,然后从美苏对抗、美国调整远东战略等角度分析美国停止日本拆迁赔偿计划的原因。考点: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波茨坦公告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69 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并在外交政策方面制
27、定了“和平的新结构”的总构想和总战略。1969 年,尼克松给国会的第一个外交政策报告宣布:“国际关系中的战后时期已经开始。”1969 年,尼克松说:“我感到美苏关系可能会是决定我的政府任期的之内和之后世界能否生活在和平中最重要的国家关系。 ”1969 年,尼克松说:“把越南共和国放弃给共产党人将使我们在寻求牢固、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努力中付出无法估量的代价。 ”1969 年,尼克松说:“美国对亚洲的任何政策都必须着力对付中国这个现实我们显然不能把中国永远留在世界各国大家庭之外。 ”1971 年,尼克松对时代周刊记者说:“如果美国、欧洲、苏联、中国、日本强大而健全,互相平衡,而不互相作对,从而形成
28、一个稳妥的均势,那么我想世界会更安全、也更美好。 ”摘编自【美】丹考德维尔论美苏关系1947 年至尼克松、基辛格时期(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尼克松“和平的新结构”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尼克松的外交思想。【答案】 (1) )内容:正视国际关系力量对比变化;重视美苏关系;坚持全球霸权政策;重视中国问题;倡导国际力量均势与和平. (2)尼克松的外交思想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根据世界局势变化,对外交政策作出适当调整,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但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仍然是世界和平的威胁. (2)本题根据材料“国际关系中的战后时期已经开始我想世界会更安全、也更美好”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国家利益、世界局势、外交政策调整、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全球霸权政策等方面简要评析尼克松的外交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