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5 月调研测试理科综合物理试题一、选择题: 1. 如图所示,两条虚线分别是等量异种点电荷的连线和其中垂线,a 点为点电荷连线的中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场强大小 EbEa B. 场强大小 EcEaC. 电势 c= b D. 电势 b a【答案】B【解析】根据等量异种电荷的电场线分布可知,a 点的电场线比 b 点密集,比 a 点稀疏,可知场强大小 EbEa,选项 A 错误,B 正确;在两电荷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各点的电势均为零,则 b=a,选项 D 错误;顺着电场线电势降低,则 ca =b,选项 C 错误;故选 B.2. 已知某种金属的逸出功为 2.29
2、eV,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所示,则处于 n=4 激发态的大量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所放出的光子照射该金属表面时,能发生光电效应的光子种数为A. 6 B. 5 C. 4 D. 3【答案】C【解析】从 n=4 到低能级的跃迁中,可发出 6 种频率不同的光子,其中能量大于 2.29eV 的有:41:(-0.85eV)-(-13.6eV)=12.75eV;31:(-1.51eV)-(-13.6eV)=12.09eV;21:(-3.4eV)-(-13.6eV)=10.2eV;42:(-0.85eV)-(-3.4eV)=2.55eV;则能发生光电效应的光子种数为 4 种,故选 C.3. 关于地球同步卫星,下列说
3、法正确的是A. 运行速度大于 7.9km/sB. 地球同步卫星可定点于极地正上方C. 地球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比地球近地卫星的角速度大D. 地球同步卫星加速度大于地球赤道上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答案】D【解析】任何地球卫星的速度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则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小于7.9km/s,选项 A 错误;地球同步卫星只能定点在赤道上空,不可定点于极地正上方,选项B 错误;根据 可知,地球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比地球近地卫星的角速度小,选项 C错误;地球同步卫星的周期等于地球赤道上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周期,根据 a= 2r 可知,地球同步卫星加速度大于地球赤道上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选项
4、 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了地球同步卫星的相关知识点同步卫星有四个“定”:定轨道、定高度、定速度、定周期知道第一宇宙速度的含义:最大环绕速度;最小发射速度4. 两个完全相同的线圈,在相同的匀强磁场中,以不同转速 na、n b匀速转动时产生的正弦交流电如图线 a、b 所示,以下关于这两个正弦交流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图线 b 交流电电压最大值为 20VB. 图线 a 交流电电压有效值为 30 VC. 转速 na:n b=2:3D. 图线 a 交流电的周期为 0.6s【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图线 b 交流电电压最大值为 20V,图线 a 交流电电压最大值为 30V,则有效值为 ,选
5、项 A 正确,B 错误;周期 Ta=0.4S,T b=0.6s,则线圈先后两次转速之比 na:n b=Tb:T a=3:2故 C 错误。由图可知图线 a 交流电的周期为 0.4s,故 D 错误。故选 A。5. 从地面上以初速度 v0竖直上抛一质量为 m 的小球,若运动过程中小球受到的阻力与其速率成正比,落地速率为 k v0 (0” 、 “”“=”“ (3). (4). 【解析】 (1)实验中,为了把重物所受的重力作为小车所受的牵引力,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在未挂重物时,通过垫木使木板适当倾斜,目的是平衡小车运动中所受阻力。(2)打下 B 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为 v= ,与之对应小车所受的牵引力做功
6、W=mgx2.10. 某同学为了测量一段电阻丝 AB 的电阻率 做了以下实验(1)首先利用螺旋测微器测量电阻丝的直径 d。转动旋钮使测微螺杆与测砧接触时,示数如图1 所示,将电阻丝置于测微螺杆与测砧间正确测量时,示数如图 2 所示,则电阻丝的直径d=_mm。(2)该同学设计了如图 3 所示的电路。已知滑片 P 与电阻丝接触良好,其它连接导线电阻不计。现有以下器材:A.待测电阻丝 AB B.电源(已知电动势为 E,内阻不计) C.电流表 AD.阻值为 R 的定值电阻 E.毫米刻度尺 F.开关 S,导线若干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 S,调节滑片 P 的位置,测出电阻丝 AP 的长度 x 和电流表的读数
7、/;改变 P 的位置,共测得多组 x 与的值。根据测出的的值,计算出 的值,并根据这些数据点作出 -x 图像如图 4 所示。由 x 图像可得电阻丝电阻率 =_。并可测得电流表 A 的内阻RA=_。(均用题给符号表示)【答案】 (1). (2). (3). 【解析】 (1)图 1 的读数:0.01mm11.5=0.115mm;图 2 的读数:0.5mm+0.01mm37.0=0.870mm;则电阻丝的直径 d=0.870mm-0.115mm=0.755mm。(2)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E=I(R+R A+ ),即 ,则由图像可得:; ,则 ; . 11. 如图所示,平行金属轨道由粗糙的水平部分
8、I 和倾角为 的光滑的倾斜部分组成,导轨间距为 d,整个装置处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金属杆甲在平行于轨道向上的力作用下,沿轨道向上做匀速运动,金属杆乙处于静止状态。已知两金属杆均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两金属杆的质量均为 m,电阻均为 R,长度均为 d,金属轨道电阻不计,重力加速度为 g。求:(1)金属杆甲所受拉力大小 F;(2)金属杆乙所受摩擦力大小 f;(3)金属杆甲运动速度大小 v。【答案】(1) (2) (3)见解析【解析】 (1)金属杆甲运动,产生的电动势:E=Bdvcos;电流 ;安培力: 对金属杆甲受力分析可知: (2)金属杆乙受摩擦力:f=F,则 12.
9、如图所示;光滑曲面与足够长的光滑水平面平滑连接。质量为 m 的小物块甲,从距水平面高 h 处,由静止开始下滑,与静止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 5m 的物块乙发生正碰。甲、乙两小物块均可视为质点,重力加速度为 g。求:(1)物块甲刚滑到水平面与物块乙碰前的速度大小;(2)如果甲、乙两物块碰后粘合在一起,物块甲损失的动能;(3)如果甲、乙两物块发生弹性碰撞,求两物块能发生碰撞的次数及甲损失的最大动能。【答案】(1) (2) (3) 2 次 【解析】 (1)滑块刚滑到水平面上与物块乙碰前的速度大小为 v0,则:mgh= mv02解得 (2)设甲乙两物块碰后粘合在一起的速度为 v,则 mv0=(m+5m)v
10、解得 物块甲损失的动能: 解得 (3)甲乙发生弹性碰撞,以向右为正方向,设第一次碰撞后,甲乙的速度分别为 v1、V 1,则:解得:V 1= v0,v 1=- v0,说明碰后甲水平向左运动;物块甲经曲面返回与物块乙碰撞,设第一次碰撞后,甲乙的速度分别为 v2、V 2,则:解得 V2= v0,v 2= v0由于 v2V2,随后两物块不再发生碰撞,即两物块只能发生 2 次碰撞,物块甲损失的最大动能:点睛:此题考查动量守恒定律及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涉及到的过程较复杂;解题时要搞清物理过程,按照过程发生的顺序逐步分析进行判断.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把很多小的单晶体放在一起,就变成了非晶体B.载
11、人飞船绕地球运动时容器内的水呈球形,这是因为液体表面具有收缩性C.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物体可以冷却到绝对零度D.第二类永动机没有违反能量守恒定律E.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经历等压膨胀过程,气体密度将减小、分子平均动能将增大【答案】BDE【解析】把很多小的单晶体放在一起,因内部结构不变,则仍然是单晶体,选项 A 错误;载人飞船绕地球运动时容器内的水呈球形,这是因为液体表面作用具有收缩性,选项 B 正确;绝对零度是低温的极限,不可能达到,选项 C 错误;第二类永动机没有违反能量守恒定律,只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选项 D 正确;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经历等压膨胀过程,因体积变大,则气体密度将减小,因温度升高
12、,则分子平均动能将增大,选项 E 正确;故选 BDE.14. 如图所示,一下端开口的竖直固定圆筒,圆筒内横截面积为 S,内有甲、乙两活塞,甲、乙质量分别为 m、M,竖立的劲度系数为 k 的轻弹簧下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上端与活塞乙连接,圆筒上端与下端开口均与大气相通。两活塞间密闭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两活塞间距为h,均处于静止状态。现对活塞甲施加向下的压力,使其缓慢下移。已知甲、乙都可沿圆筒无摩擦地上下滑动且不漏气,大气压强为 p0,环境温度不变,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重力加速度为 g。则当施加的压力为 F 时,求:(i)气体的压强 p;(ii)整个过程活塞甲下移的距离 x。【答案】(1) (2
13、) 【解析】 (1)活塞甲平衡, 解得:(2)初态:气体压强为: ,设末态甲乙间距为 h,有: 解得 活塞乙对弹簧施加压力 F,再下移h,k h=F,则整个过程中活塞甲下移距离: x=h-h+h解得 点睛:本题考查气体定律和胡克定律的综合运用,解题关键是要分析好压强 P、体积 V、温度 T 三个参量的变化情况,选择合适的规律解决,难度不大15. 一列简谐横波沿 x 轴正向传播,振幅为 4cm,周期为 T=6s。已知在 t=0 时刻,质点 a 坐标为(5,-2),沿 y 轴正向运动,质点 b 坐标为(15,2),沿 y 轴负向运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该列简谐横波波长可能为 4cm
14、B.该列简谐横波波长可能为 10cmC.在 t=0.5s 时刻质点 a 的位移为 0D.a、b 两质点可以同时在波峰E.当质点 b 在波谷时,质点 a 一定在波峰【答案】ACE.点睛:此题关键知道,当两质点振动情况总相反时,两质点之间的距离相差半波长的奇数倍;确定质点的位移可以用质点的振动方程,也可从波的传播的角度来分析.16. 图为玻璃材料制成的一棱镜的截面图,PM 为圆弧,O 为圆心,PQ 与 QM 垂直。一细光束从 A 点沿 AO 方向进入棱镜,B 为入射点,=30,棱镜对光的折射率 n= 。光束射入棱镜后,经 QM 面反射,再从圆弧的 C 点射出的光束恰好通过 A 点。已知圆弧半径 OB=R,OQ=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c。求:(i)光束在棱镜中的传播速度大小 v(ii)AB 间距 d。【答案】(1) (2) 【解析】 (1)光束在棱镜中的传播速度 (2)光路如图;由 可得 ,则 OC=R= OD解得 i=300;r=600;CAB=COB=30 0,间距 AO= RAB 间距 d=AO-BO解得 d=( -1)R点睛:本题的突破口是“光束射入棱镜后,经 QM 面反射,再从圆弧的 C 点射出的光束恰好通过 A 点” ,根据折射定律 、光速公式 v=c/n 相结合进行处理分析时要灵活几何知识求解相关角度和光传播的距离,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