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孔子创办私学;论性,主张“性相近” ;论政,把“举贤才”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这表明孔子A. 具有改革社会现实的思想诉求B. 否定职官世袭制度C. 将“仁”作为理想的道德标准D. 反对贵族等级制度【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孔子比较创办私学,开了私学之风,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等,与儒家的积极入世的观念相符,体现出其具有改革社会现实的思想诉求,A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世官制和仁的思想等,AC 不正确;孔子主张维护周礼,即强调尊卑等级,D 说法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孔子的思想的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的处世原则和儒家知识分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此作答即可。2. 汉代的铁
2、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具出土,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这反映了汉代A. 官营手工业以生产农具为主B. 农具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C. 铁犁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D. 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答案】B【解析】据材料“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可以得出汉代农业生产工具呈标准化、系列化的特点,B 符合题意;官营手工业主要为满足皇室和官员需求,不是以农具生产为主,A 不正确;C“开始”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农具完备成熟的信息,D 不正确。3. 明朝科举制度采取南、北、中分卷制度,录取比例为 55
3、:35:10。这种制度A. 增强了地方的政治势力B. 推动了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C. 实现了教育的地城平衡D. 导致了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答案】B【解析】材料中“分南、北、中卷录取,中卷(西南地区)占 10%”,能促进与边远文化交流,进而推动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B 符合题意;A 与材料无关;由材料中的录取比例,可以得出教育发展是不平衡的,C 不正确;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D 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科举制的发展的相关内容,关键在于对材料“采取南、北、中分卷制度,录取比例为 55:35:10”的理解,可以得出科举制的变革考虑到了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等。4. 宋太宗不仅
4、多次鼓励臣下直言,并将左、右补阙改为左、右司谏,左、右拾遗改为左、右正言。立此新名, “使各修其职业” 。宋代监察官员的更名A. 强化了监察官的责任感B. 确立了官员间相互监督制度C. 限制了官员的监察范围D.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材料“并将左、右补阙改为左、右司谏,左、右拾遗改为左、右正言”新官职的出现更能体现其监察职责,有利于增强监察官员的责任感,A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相互监督,而是设专门官员监督,B 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监察范围的大小,C 不正确;D 与材料主旨不符。点睛: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的相关内容,古代中国统治者为加强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督,往
5、往都设立了监察制度,材料体现的是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内容。5. 下表为两人对发生于 1839 年中英某次战役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双方林则徐(中国) 义律(英国)描述英舰开炮后,关天培立即下令座船回击,并指挥各船协力进攻,多次击中窝拉疑号。接仗约有一时之久,窝拉疑号“帆斜旗落,且御且逃” ,海阿新号亦“随同通去” 。英舰原泊于清军舰队的下面,开战后, “(英军)倾泄了毁灭性的炮火” 。 “中国人以他们的国有精神回击,但是,我方可怕效力的火力很快便显示出优势” 。战斗进行了不到 3 刻钟,清军便撤退了。A. 义律亲自指挥了战斗B. 清军在战役中占据优势C. 清军进行了英勇抵抗D.
6、 英军舰队率先退出战斗【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义律指挥战斗的信息,A 不正确;据材料“我方可怕效力的火力很快便显示出优势”可以得出,清军在战役中并不占优势,B 不正确;由两则材料均可以得出清军进行了英勇的抗击,C 正确;关于谁率先撤出战斗,两则材料所述不同,D 不正确。6. 1910 年 12 月清政府颁布大清新刑律 ,它以“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 ,而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采用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犹豫制定(缓刑)和假释制度等,取消因“官秩” 、 “良贼” 、 “服制”而刑的适应上所形成的差别。据此可知,新刑律A. 固守了中国文化传统B
7、. 照搬了西方模式C. 体现了近代法律精神D. 巩固了清朝统治【答案】C【解析】由材料“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 、 “采用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犹豫制定(缓刑)和假释制度等”可以看出大清新刑律引进了近代西方法制的一些内容,具有一定近代化的因素,C 符合题意;A 与材料所述不符;B“照搬”说法不正确;D 材料没有体现。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法制的相关内容,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的理解,并结合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加以回答。7. 下表年全国各出版社出版的各类论著数量统计有关社会主义有关辩证唯物主义有关历史唯物主义有关计划经济有关
8、国民党历史有关三民主义32 本 23 本 23 本 19 本 8 本 13 本据表可知A. 民众丧失了对国民党的信心B. 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 苏联对中国共产党控制加深D.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影响力扩大【答案】D【解析】由材料表明,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社会主义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计划经济的书籍较多,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D 正确;材料不能的出民众的态度,A 不正确;BC 说法均不正确。8. 据调查,山西忻县 143 个村 1949-1952 年有 8253 户农民出卖土地 39912 亩,出卖房屋5162 间;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
9、3 年比 1952 年都增加 5 倍多。这一现象A. 表明了土地改革成就显著B. 反映了农村土地性质发生改变C. 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步伐D. 奠定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基础【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三大改造之前,广大农村出卖土地的现象日益增多,体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加快,C 符合题意;1952 年土改完成,A 不正确;材料所述没有改变所有制形式,B 不正确;D 与材料无关。9. 西西里远征失败以后,面对惨痛的失败,雅典人不是总结教训反省自身的原因,而是转而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好像他们自己没有表决赞成似的。由此可见雅典A. 精英政治的特征B. 民主政治的暴民性C. 公民精神的消解D. 演
10、说家的非理性心态【答案】C【解析】据材料“转而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好像他们自己没有表决赞成似的”可以得出,雅典公民的做法缺乏对雅典负责的态度,说明公民精神的消解,C 正确;A 与雅典史实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暴民性” ,B 不正确;对外远征不仅仅是演说家的决策,而是广大公民的集体决策,D 不正确。10. 16 世纪 20 年代,欧洲的冶金家发展了战舰铸炮技术,铸成的新型大炮在大小、射程、威力等方面均大幅增加。这一技术的应用A. 推动欧洲海外殖民扩张B. 改变欧洲海战的性质C. 导致欧洲封建制度解体D. 促使欧洲新航路的开辟【答案】A【解析】材料“,欧洲的冶金家发展了战舰铸炮技术,铸成的新型
11、大炮在大小、射程、威力等方面均大幅增加”反映的是武器装备的改进,武器装备的改进为欧洲的殖民扩张奠定了军事基础,A 符合题意;BC 均与材料无关;D 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点睛: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内容,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欧洲的冶金家发展了战舰铸炮技术,铸成的新型大炮在大小、射程、威力等方面均大幅增加”的理解和掌握。11. 18 世纪末期,欧洲大陆的许多君主,如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俄国的叶卡特林娜等都鼓吹自己是国家“第一仆佣” ,以此拉拢人心。这反映了A. 民主政治已普遍建立B. 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C. 君主对法国大革命的认同D. 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各国君主
12、将自己打扮成国家的仆佣,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君主,其意在消弭人们反对君主专制的呼声,从侧面反映的启蒙思想的影响较大,B 符合题意;ACD 均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12. 二战后,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别定都波恩和柏林。1990 年,两德签署统一条约,东德作为 5 个州加入联邦德国。1991 年,德国决定将联邦议院和政府所在地从波恩迁往柏林。德国定都柏林旨在A. 消除德国东西部的差异B. 缓解美苏在欧洲的对抗C. 加速欧洲的一体化进程D. 增强统一国家的凝聚力【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柏林是德国传统意义上的首都所在地,是德国的政治中心,德国将联邦议院和政府迁往柏林,有利于于增强国
13、家的凝聚力,D 符合题意;A 与材料无关;德国政府机构的迁移属于内政问题,与 BC 无关。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平民教育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金陵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为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 ,到农村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他们认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愚” “穷” “弱” “私” ,是西方近代文化的输入引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或崩潰。因此,只需要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进行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摘编自郑大华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
14、题材料二 1983 年中央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确立了“乡政村治”二元基层治理体制新模式,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逐步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进入 21 世纪,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制度,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先河。2006 年,中国农村结束了 2600 多年“皇粮国税”的历史,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向着统筹城乡的方向发展, “全民低保”进入攻坚阶段。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二
15、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背景和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改革的意义,并说明取得成效的原因。【答案】 (1)背景:民族危机;农村落后;西方文化冲击;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特点:民间自发组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以救亡为主要目的;以改良为主要手段(2)意义:促进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农村人民的生活品质。原因:正确的思想指导(用工业反哺农业) ;国家大力扶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政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需要;
16、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保障方面) 。(2)第一问,据材料“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逐步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 、 “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向着统筹城乡的方向发展”从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加以分析。第二问,据材料从国家政策、生产力的进步和正确的思想指导等方面加以回答。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以华夏文明为标志的前现代东亚,无论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还是政治制度、贸易、经济的发展,都曾经在人类发展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从而給世界以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早期的西方思想界。十七八世纪英
17、国和法国都曾经出现“中国热” ,华夏文化深深渗入欧洲文明。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在经历了世界大战的空前灾难之后,有见识的欧洲学者又一次面向东方,谈论起东方中国传统文化。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围绕材料,结合中外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与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到欧洲,打破了教会对文化的垄断,有利于欧洲人接受文化教育,为欧洲走出黑暗中世纪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指南针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和整个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火药传入欧洲,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的重要武器。
18、总之,中国古代科技,对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它参考论题:战争与中国和谐世界观;儒家思想与启蒙运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请考生在第 45、46、47 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15.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差官录问制度是指审理结案之后,议刑之前,对重案再次差派官员提案最问案犯的程序。宋代继承前制制定了更加完善的规则。要求录问过程皆审查案状、读示结款、核实供词, “令实则书实,虚则陈冤” 。如果犯人承认所供属实,无有异同,再进行议刑程序;如果犯人在录问中称冤,则另差官别勘。对县级重案的
19、录问一般由县令、佐集体进行。对州级重案的录问,规定由“邻州选官”录问。对命官刑案的录问,皆由上级审判机构差。官进行。京师刑案则一般选御史官担任录问官。御史台狱案差派其他部门的官员进行录问。 庆元条法事类还规定:录问官如能驳正死罪一人,命官减磨勘二年,吏人转一资;二人者,命官转一官,吏人转二资.案有当驳之情,而录问官司不能驳正,致罪有出入者,减推司罪一等.这对于减少刑狱冤滥确实具有积极意义。摘编自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完善差官录问制度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差官录问制度作简要评价。【答案】 (1)制定了严格的录问程序;规范了录问官的分级选
20、任;明确了录问官考核。(2)一定程度上减少冤假错案的出现;有利于审判过程的相对公平;促进了宋代司法制度的发展完善;为后世司法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本质上仍属于封建社会下的“人治” ,实际效能有限。【解析】 (1)据材料“要求录问过程皆审查案状、读示结款、核实供词” 、 “对县级重案的录问一般由县令、佐集体进行。对州级重案的录问,规定由邻州选官录问。对命官刑案的录问,皆由上级审判机构差”加以归纳概括即可。(2)据材料“这对于减少刑狱冤滥确实具有积极意义”并结合第一问措施,从减少冤假错案、促进司法的完善和公平以及对后世影响等角度加以考虑,结合封建君主专制的社会特性分析其局限性。16. 【二十世纪的战
21、争与和平】材料日本投降后,如何依照盟国意图处置日本军国主义、铲除远东战争策源地,并在民主化基础上实现对日本的重建和改造,是世人关注的一件大事。但美国战后的对日政策,则是要实现多年来使日本臣服于美国的梦想,进而带来整个东亚地区“在美国统治下的和平” 。杜鲁门说, “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地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 。他坚持把日本作为一个整体由美国自行处置。日本投降后盟国曾就最高统帅人选问题进行磋商。莫洛托夫代表苏联政府建议最高统帅“由美苏将领各一人担任” 。美驻苏大使哈里曼怒气冲冲地说,最高统帅不由美国人担任是“
22、不可思议的。 ”事后苏方收回其建议,并同中、英政府一起,同意接受美国提出的以麦克阿瑟为盟国最高统帅的意见。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独占日本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独占日本的历史影响。【答案】 (1)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对日本处置规定;美国制定独占日本的计划;美苏矛盾的加剧;二战结束,日本投降(2)加剧美苏矛盾;使日本依附于美国;影响到战后对日本战犯的处置不彻底;强化了美国霸权主义的野心;推动了日本政治、经济改革。【解析】 (1)据材料“如何依照盟国意图处置日本军国主义、铲除远东战争策源地” 、 “则是要实现多年来使日本臣服
23、于美国的梦想,进而带来整个东亚地区在美国统治下的和平 ”、“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2)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国际关系格局、对日本的处置不彻底和美日关系、美国霸权主义的影响,以及对日本政治、经济改革,军国主义传统等的保留等方面加以回答。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明代浙江倭患严重,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
24、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 “戚家军”名闻天下。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挂陵江尽死。摘编自明史戚继光传(1)根据材料,概括戚继光抗击倭寇胜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抗倭的意义【答案】 (1)戚继光个人通晓文武,意志坚定,善于用兵;戚继光锐意进取,改革军制,改良武器,练兵有术;戚家军英勇善战;广大人民支持;倭寇失道寡助。(2)打击了倭寇势力,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稳定;促进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维护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解析】 (1)据材料“通经史大义” 、 “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 “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戚继光个人,戚家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的支持和战争性质等角度加以分析。(2)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利益和东南地区的社会稳定,及促进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加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