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师大附中 2018 届高三摸底考试语 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所谓六艺乃春秋时固有之学问,先孔子而存在,孔子实未制作之。但孔子虽未曾制作六艺,而却曾以六艺教弟子。故后人以六艺为特别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亦非毫无根据。以六艺教人,并不始于孔子,据国语 ,士亹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已有“诗” “礼” “乐” “春秋”“故志”等。但此等教育,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受。不但当时之平民未必有机会受此等完全教育,即当时之贵族亦未必尽人皆有受此等完全教育之机会。吴王寿梦第四子季礼到鲁方能见各国之诗与乐,可见“乐” “诗”各书,在当时乃是极名贵的典籍学问。孔子则抱定“有教无类”之宗旨,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
2、焉” 。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故以六艺教人,或不始于孔子;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以后各家蜂起,竞聚生徒,然此风气实孔子开之。孔子之讲学,又与其后别家不同。别家皆注重其自家之一家言,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诵墨经 。但孔子则是教育家,他讲学之目的,在于养成“人” ,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所以颜渊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庄子天下篇讲及儒家,即说:“诗”以道志, “书”以道事,“礼”以道行, “乐”以道和, “易”以道阴阳, “春秋”以道名分。
3、此六者正是儒家教人之六种功课。唯其如此,所以孔子弟子之成就,亦不一律。 论语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可见孔子教弟子,完全欲使之成“人” ,不是教他做一家的学者。孔子又继续不断游说于君,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此等举动,前亦未闻,而以后则成为风气;此风气亦孔子开之。再说孔子以前,未闻有不农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讲学为职业,因以谋生活之人。古时除贵族世代以做官为生者外,吾人亦尝闻有起于微贱之人物。此等人物,在未仕时,皆或为农或为工或为商,以维持其生活。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4、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孔子以前,不仕而又别不事生产者,实未闻有人。 左传中说冀缺未仕时,亦是以农为业。孔子早年,据孟子说,亦尝为贫而仕, “尝为委吏矣” , “尝为乘田矣”(孟子万章下)。但自大收学生以来,即纯以讲学为职业,为谋生之道。不但他自己不治生产,他还不愿教弟子治生产。樊迟“请学稼” , “请学为圃” ;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 ”他这种不治生产的办法,颇为其时人所诟病。据论语所说,荷蓧丈人谓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此外庄子亦载盗跖谓孔子:“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
5、富贵者也。 ”庄子中所说,不可以为实事,但此等批评,则是当时可能有者。观此可知儒家之一种风气。唯其风气如此,于是后来即有一种非农、非公、非商、非官僚之“士” ,不治生产而专待人之养己。此士之阶级,孔子以前,似亦无有。以前所谓士,多系大夫士之士,或系男子军士之称,非后世所谓士农工商之士也。此种士之阶级只能做两种事情;即做官与讲学。此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即是此阶级之创立者,至少亦是其发扬光大者。(摘编自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艺是春秋时期固有的学问。孔子虽未创作六艺,却将其当作教学的教材,所以后世认为六艺与孔子关系密切,
6、也有一定道理。B. 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理念,不过问学生的出身,只要缴纳学费者,一律教给他们各种功课和名贵典籍,这在当时是一大解放。C. 孔子之所以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是因为他讲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儒家学派的学者,而在于培养能为国家服务的人才。D. 孔子一直以来不治生产,不农不工不商不仕,颇受时人诟病。荷蓧老人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即是批评其此种生活态度。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孔子以前为官的人有两种:世代为官的贵族,出身微贱但后来出仕的人物。第二种人在为官以前,都为维持生计而干过其他行业。B. 孔子的学生樊迟希望学习农耕和种植的技能,孔子斥其为
7、“小人” ,说明孔子认为读书人从事农业生产是品德卑劣的体现。C. 庄子记载的盗跖对孔子不耕不织,以如簧巧舌迷惑君主等批评虽然未必是实事,但可能确是当时的人对儒家的看法。D. 孔子创立或者至少是发扬光大了士人这一新兴阶层,这个阶层的人只能做为官与讲学这两件事,并且这两件事还能相互促进。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据国语 ,士亹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有“诗” “礼” “乐” “春秋” “故志”等,可见当时平民未有机会受此等六艺教育。B. 孔子欲使弟子成“人” ,而非成一家之学者,所以颜渊子路虽皆为孔子门生,但颜渊注重仁德修养,子路擅长政治事务,他们的成就并不一律。C. 因孔
8、子首以六艺教一般人,从而开创了教育的风气,其后各家蜂起,皆效仿孔子招收学生,故而后世推崇其为“万世师表” 。D. 孔子对先秦时期教育的普及、游说之风的兴起、士人阶级的出现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可见其在我国历史上享有的极高地位。【答案】1. D 2. B 3. A【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D, “孔子一直以来不治生产”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孔子早年,亦尝为贫而仕,但自大收学生以来,则纯以讲学为职业、为谋生之道
9、,不治生产。故答案选 D。【2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B, “说明孔子认为读书人从事农业生产是品德卑劣的体现”文中此处“小人”是指没有志气、目光短浅的人。故答案选 B。【3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的文本内容的归纳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选项 A,据国语 ,士亹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已有“诗” “礼” “乐” “春秋” “故志”等,说明
10、:以六艺教人,并不始于孔子。“当时平民未有机会受此等六艺教育”说法绝对,原文为“当时之平民未必有机会受此等完全教育” 。故答案选 A。【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牛张爱玲禄兴衔着旱烟管,叉着腰站在门口。雨才停,屋顶上的湿茅草亮晶晶地在滴水。地下,
11、高高低低的黄泥潭子,汪着绿水。水心里疏疏几根狗尾草,随着水涡,轻轻摇着浅栗色的穗子。迎面吹来的风,仍然是冰凉地从鼻尖擦过,不过似乎比冬天多了一点青草香。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紧了一紧束腰的带子,向牛栏走去。在那边,初晴的稀薄的太阳穿过栅栏,在泥地上匀铺着长方形的影和光,两只瘦怯怯的小黄鸡抖着粘湿的翅膀,走来走去啄食吃,牛栏里面,积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上面铺了一层纸,晒着干菜。角落里,干草屑还存在。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堵住了咽喉,泪水泛满了眼睛。他吃了一惊听见背后粗重的呼吸声,
12、当他回头去看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禄兴娘子已经立在他身后,一样也在直瞪瞪望着空的牛栏,头发被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微发抖,泪珠在眼里乱转。他不响,她也不响,然而他们各人心里的话大家看得雪亮。瘦怯怯的小鸡在狗尾草窝里簌簌踏过,四下里静得很。太阳晒到干菜上,随风飘出一种温和的臭味。后天的早上,鸡没有叫,禄兴娘子就起身把灶上点了火,禄兴跟着也起身,吃了一顿热气蓬蓬的煨南瓜,把红布缚了两只鸡的脚,倒提在手里,兴兴头头向蒋家走去。黎明的天上才漏出美丽的雨过天青色,树枝才喷绿芽,露珠亮晶晶地,一碰洒人一身。树丛中露出一个个圆圆的土馒头,牵牛花缠绕着坟尖,把它那粉紫色的小喇叭直伸进暴露在黄泥外的破烂棺材里去
13、。一个个牵了牛扛了锄头的人唱着歌经过它们。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温柔的大眼睛在两只壮健的牛角的阴影下斜瞟着陌生的禄兴,在禄兴的眼里,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值得牺牲十只鸡的,虽然它颈项上的皮被轭圈磨得稀烂。他俨然感到自己是王子的护卫统领,一种新的喜悦和骄傲充塞了他的心,使他一路上高声吹着口哨。到了目的地的时候,放牛的孩子负着主人的使命再三叮咛他,又立在一边监视他为牛架上犁耙,然后离开了他们。他开始赶牛了。然而,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伏在地上不肯起来,任凭他用尽了种种手段,它只在那粗牛角的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太阳光热热地照在他棉袄上,使他浑身都出了汗。远处的田埂上,农
14、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在他的焦躁的心头掠过时,都带有一种讥嘲的滋味。“杂种畜牲!欺负你老子,单单欺负你老子!”他焦躁地骂,刷地抽了它一鞭子。 “你你你杂种的畜牲,还敢欺负你老子不敢?”牛的瞳仁突然放大了,翻着眼望他,鼻孔涨大了,嘘嘘地吐着气,它那么慢慢地,威严地站了起来,使禄兴很迅速地嗅着了空气中的危机。一种剧烈的恐怖的阴影突然落到他的心头。他一斜身躲过那两只向他冲来的巨角,很快地躺下地去和身一滚,骨碌碌直滚下斜坡的田陇去。一面滚,他一面听见那涨大的牛鼻孔里咻咻的喘息声,觉得那一双狰狞的大眼睛越逼越近,越近越大和车轮一样大,后来他觉得一阵刀刺似的剧痛,又咸又腥的血流进口腔里去他失去了知觉,耳
15、边似乎远远地听见牛的咻咻声和众人的喧嚷声。又是一个黄昏的时候,禄兴娘子披麻戴孝,送着一个两人抬的黑棺材出门。她再三把脸贴在冰凉的棺材板上,用她披散的乱发揉擦着半干的封漆。她那柔驯的战抖的棕色大眼睛里面塞满了眼泪;她低低地用打颤的声音告诉:“先是先是我那牛我那会吃会做的壮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子陪嫁的九成银,亮晶晶的银簪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薰得迷迷濛濛,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生命就是一个漫漫的长夜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
16、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么寂寞的晚上呵!(节选自张爱玲文集)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暗示禄兴家以前有过牛,展示出禄兴家没有了牛后的贫困窘迫,也为后文禄兴去借牛作了铺垫。B. 小说很注重细节描写,禄兴在空空的牛栏里, “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 ,表现了禄兴对已经被牵走的牛的深厚感情,还有对生活困窘的忧虑等。C. 禄兴娘子的形象很饱满。她勤劳坚忍,与丈夫辛苦持家,却过着极为艰难的生活,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D. 小说颇具画面感,既有具体描写,又有简笔勾勒,比如对于禄兴死亡的场景
17、,作品虽稍事描绘,却能让人联想到当时的血腥画面。5. 小说为什么一再提及农人牵牛唱歌的情景?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充满了悲凉意味,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就调出了浓浓的悲凉味;也有人说,结尾一段是画蛇添足,可以删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D 5. 将雨后坟头的衰败景象与农人唱歌进行对比,表现春雨后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推动情节发展,农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而禄兴借来的牛却不与之合作,彼此构成对比,禄兴由此而变得焦躁,进而引发悲剧。 6. 观点一:小说的结尾深化了悲凉的主题。通过景物的凄清悲凉之色,体现禄兴娘子在丈夫死后的悲凉心境;将景物的不变和人事的变对
18、照,让人更能体味出禄兴娘子命运的悲苦;暗示了禄兴娘子今后人生的凄惨。观点二:结尾一段对于悲凉主题作用不大,可以删去。禄兴娘子在丈夫死后,感觉一切可恋的东西都飞走了,不用结尾就已经暗示出主人公的悲惨命运;结尾一段的景物描写,在前文已经多次出现,没必要重复;删去结尾一段,使小说的主题表达更含蓄。【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手法的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将文本内容与选项进行细致的对比。选项 D,作品中对
19、禄兴死亡的场景是作具体描绘,而非简笔勾勒。故答案选 D。【5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及作品写作方法的评价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小说为什么一再提及农人牵牛唱歌的情景?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这类试题一般要从内容上的效果和情节结构的效果去作答,根据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从内容上写农人牵牛和唱歌,描绘出一幅和谐的画面,体现了春雨后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从情节结构上,推动了小说的情节的发展,从开端看福禄和牛有深厚的情感,到后文牛在犁地中的不配合以至于最后导致悲剧,都在一步步推动情节的发展。【6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的表达效果评价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充满了悲凉意味,这篇小
20、说的最后一段,就调出了浓浓的悲凉味;也有人说,结尾一段是画蛇添足,可以删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首先考生要明确观点,例如不同意删除最后一段,原因是:最后一段描写的是环境,福禄死后妻子的悲惨的境遇,营造出了小说的悲凉的氛围及伤痛的情感。所以最后一段是不能删除的。总之,这类试题要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对文本的理解说明理由。【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
21、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 ,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散步”中体验美宗白华与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并称中国当代“五大美学家”,但宗白华是从研究哲学、文学艺术尤其是诗学而转到美学研究中来的。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心的萌动在童年时期就已有之。宗白华自认为他后来写诗同年幼时的性情特点有一定的关系。少年时的宗白华耽于幻想,对于山水风景的酷爱为一般人所不及。1914 年年初,宗白华在浙江上虞姨父家度寒假。
22、浙东的山水秀丽清奇,如梦似烟,湖光山色的美让他心中的诗情犹如泉涌。但他开始诗歌创作是移居上海之后,当时他住在外祖父家中,外祖父是一位诗人,每天早晨在家中小花园里高声吟唱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唐人的绝句,宗白华深受感染,他说:“我爱写小诗、短诗,可以说是承受唐人绝句的影响。 ”宗白华的美学理论和思想集中在他的美学散步一书里,以这部经典著作为标志,宗白华成为我国美学界“散步美学”的代表人物。这是一种不做严格的逻辑分析的方法,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艺术意象的方法。宗白华认为艺术意象是完整的,不可破坏,这种从总体上把握的方法更符合艺术自身的规律,符合美感把握的内在规律。他徜徉于中国古典艺术优美的意
23、境之中,显得是那样自由自在,游刃有余,如同他晚年在繁花似锦的未名湖畔悠然散步一样。他是从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品开始自己的“散步”的,20 世纪 30 年代就写了徐悲鸿与中国绘画 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等美文。如果说这几篇文章属于宗白华美学研究的试笔之作,那么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则是他在西方与东方两种大文化背景下圆融的比较之作,表明他已从研究中西绘画技艺的差异上升到研究中西文化哲学的差异,并开始辐射到中国书法、建筑、园林等艺术领域。到 40 年代,宗白华发表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标志着他的美学理论日趋成熟。这种“散步”方法决定了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不是从抽象的
24、理论出发,而是从大量具体的、感性的文学艺术品出发。因为,自然和艺术品本身是多样的、独特的,要以自然和艺术品为研究的中心,就需要认真地一一体验其真美所在。宗白华“散步”式体验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独树一帜。这种“散步式”研究方法与那些重逻辑统一的美学研究方法明显不同,使得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与各种各样以逻辑为基点建构美学体系的美学流派形成了对峙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美学研究形成了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统一派;后来又形成了以李泽厚、蒋孔阳为代表的实践派,以周来祥为代表的和谐美学派。这些成熟于当代的各种美学流派虽观点各异,但都是以逻辑统一去
25、建构美学体系。他们与宗白华的以生命美学为内蕴的“散步派美学”相互争鸣。宗白华从感性的视角去观照中国艺术精神,与他深厚的精神底蕴有关。青年时代的宗白华醉心于德国古典哲学,康德哲学的时空观、叔本华对现象世界本体的思考,构成了宗白华意境学说的理论和思维基础。同时,宗白华把老庄思想以及禅宗学说等结合起来,从具体的艺术品出发,运用精密的思辨,拓开了中国艺术中的时空境界,阐发了关于中国艺术意境的绝妙思想。(摘编自邹士方宗白华传略 、李剑清被遗忘的宗白华等)【相关链接】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
26、唤作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不相容的。(宗白华美学散步)与西欧古代以来的美学相较而言,中国古代美学是零散的,不够体系化,也不够哲学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美学就没有自己的特色,而是意味着凭借某种特殊方式的介入才能将其挖掘出来而不至于隔靴搔痒,这种特殊方式其实正是一种召唤:生命的灵光。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也许正是这种“生命对学术的感应” 。(邹其昌散步者的灵光)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美学散步一书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宗白华的美学思想,集中展示了“散步美学”的研究成果,渗透着作者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意趣。B. 宗白华的美学研究涉及绘画、书法、建筑、园林等不同的艺术领域,他沉
27、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感悟美。C. 宗白华认为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不相容的,在长期的美学论争中,“散步美学”也注意吸纳以逻辑统一来建构美学体系的美学流派的研究成果。D. 宗白华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庄子思想和禅宗学说的影响,积淀了深厚的精神底蕴,使得他能够用感性的眼光去观察、审视中国艺术精神。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之路与其他美学家有不同之处,他最初研究的是哲学和文学艺术,在此基础上转而从事美学研究。B. 早年的成长经历和性情特点是宗白华走上诗歌创作之路的决定因素,而他的诗歌多为短诗,则是受到了唐人绝句的影响。C. 宗白华的美学
28、研究从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品起步,并最终发展到以东方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为背景来比较中西绘画技艺的差异。D. 以自然和艺术品为中心进行美学研究,需要认真地体验每一个研究对象的真美所在,这是因为自然和艺术品本身是多样和独特的。E. 中国古代美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也缺乏上升到哲学层面的研究,因而人们很难把握其特色,而宗白华的研究正好填补了这些空白。9. 宗白华的“散步美学”具有哪些独到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7. C 8. AD 9. 不做严格的逻辑分析,而是从总体上把握艺术意象。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从大量具体的、感性的文学艺术品出发体验艺术之美。以生命美学为内蕴,不注重以逻辑为基点
29、来建构美学体系。【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选项中 C 项,无中生有, “散步美学也注意吸纳研究成果”没有依据。【8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的综合考查。选项中 B 项“决定因素”有误;C 项“最终发展到比较中西绘画技艺的差异”不妥,原文“上升到研究中西文化哲学的差异” ;E 项“很难把握” “填补了这些空白”不妥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
30、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
31、发现错误。【9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 “宗白华的散步美学具有哪些独到之处”角度进行概括,联系文章内容答题,找到相关答题区间,筛选关键语句,概括形成答案。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 。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
32、,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 ,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九龄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陆九龄,字子寿。他的父亲陆贺,凭学问品行被乡里人尊崇。陆九龄年幼时聪颖持重,十岁时母亲去世,他像成人一样悲伤异常。年纪大些,就填补了郡学弟子员
33、的空缺。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当时秦桧把持朝政,没有人讲程氏之学,只有陆九龄尊崇程氏的学说。吏部员外郎许忻在朝廷里很有名望,退隐居住在临川,(许忻)很少接待宾客,一见到陆九龄,跟(他)说话觉得很愉快,就把当时的文学典籍全部告诉他。从此以后陆九龄更加努力学习,翻看百家书籍,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对阴阳、星历、五行、卜筮这些学说都很熟悉。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
34、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 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陆九龄)生性考虑问题周密严谨,对学问不肯苟且简单涉猎。进入太学,司业汪应辰推举陆九龄为学录。在乾道五年中了进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还没上任,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风声传到了邻郡,人心惶惶。旧时有义社来防备盗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陆九龄主持义社,他的门人学生大多不乐意。陆九龄说:“文事武
35、备,是一致的。古时候有征战讨伐,公卿就是将帅,一乡之长,就是军营的表率。士人如果以此为耻,那么豪侠武断的人就专横了。 ”于是他就接受任务,调遣屯兵防御都有章法。盗寇虽然没有到,但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劝绥引翼,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等到了兴国,陆九龄不因为是闲职而自我放松,规矩更严格了,他劝勉安抚百姓,引导辅助人们求学,于是士人逐渐增多。不到一年,因为继母去世而离开。服丧期满,调任全州教授。还没上任
36、,就得病了。一天早晨起来,陆九龄坐在床上和客人聊天,仍旧把天下的学术人才作为惦记的事情。到了晚上,整理好衣襟正面躺着就去世了。去世时四十九岁。宝庆二年,皇帝特地追赠陆九龄为朝奉郎、直秘阁,赐谥号为文达。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陆九龄曾经继承他父亲的志向,更注重研修礼学,治家有法。陆九龄和弟弟陆九渊互相做师友,友好相处而见解各异,学者号称“二陆” 。有求学的人来咨询,陆九龄从容地告诉他们,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获取的
37、。有的人没有什么和他交谈,他就不阐说。(陆九龄)曾经说:“人总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糊涂之处,言词激烈,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稍加等待,未必不会自己明白过来。 ”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吕祖谦经常称赞陆九龄说:“志向远大,脚踏实地。有关键之处的阻碍,即使累积了九仞高山般的功夫也不敢满足;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即使作为很多人的表率也不敢心满意足。他听取意见并且观察思考,站在那儿四下观看,不达到极平正极精通的境地,不会放弃。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注】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
38、。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观测风向。10. 对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学行为里人所宗 宗:尊崇B. 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 领:管辖C. 九龄不以职闲自佚 佚:放松D. 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 遂:满意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由此五要素构成,其盛衰消长能使大自然产生变化,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还能影响人的命运。B. 太学,其名始于西周,因汉代董仲舒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 ,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始设于京师,是当时全
39、国最高教育机构。C. 床在古代不仅是卧具,还是坐具,一般指能使身体安稳的器物,由此引申出起承托稳定作用的东西,如底座等。 静夜思中的“床”便是指井边的围栏。D.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君子和而不同。 ”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为了保持和谐的关系,即使不赞同别人的观点,也要附和别人的言论以示友善。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陆九龄聪颖好学,知识渊博。得到许忻的肯定和帮助后,他更加发奋攻读,日日夜夜不知疲倦,通晓了阴阳、星历、五行、卜筮等学说。B. 陆九龄长在治学,亦通武略。在湖南茶寇剽掠庐陵时,应众人之求主持义社,调遣屯兵防御有章法,虽盗寇没来,但使此事得到了郡
40、县的重视。C. 陆九龄研修礼学,治家、治郡有方。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学者称他们为“二陆” ;在兴国任上,他安抚百姓、劝士兴学,使当地学风大振。D. 陆九龄循循善诱,讲究方法。面对求学的人,他等待他们自己主动提问,启发他们自悟其道,不强以为师,不固执己见。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2)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答案】10. B 11. D 12. B 13. (1)人总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糊涂之处,言词激烈,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过一段时间,未必不会自己明白过来。(2)他听取意见并且观察思考
41、,站在那儿四下观看,不达到极平正极精通的境地,不会放弃。【解析】【10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 B,领:接受。故答案选B。【11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
42、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选项D,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即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故答案选D。【12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 、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选项 B, “应众人之求主持义社”不合文意,
43、第三段“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 ,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九龄主持义社;“而郡县倚以为重”应理解为“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 。故答案选 B。【13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1)口舌:用语言;固:使坚定;少需:稍待。 (2)平:平正,准确;粹:精通;措:弃置,放弃。【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 “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
44、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 ,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 ,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 。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 ,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陆九龄,字子寿。他的父亲陆贺,凭学问品行被乡里人尊崇。陆九龄年幼时聪颖持重,十岁时母亲去世,他像成人一样悲伤异常。年纪大些,就填补了郡学弟子员的空缺。当时秦桧把持朝政,没有人讲程氏之学,只有陆九龄尊崇程氏的学说。吏部员外郎许忻在朝廷里很有名望,退隐
45、居住在临川,(许忻)很少接待宾客,一见到陆九龄,跟(他)说话觉得很愉快,就把当时的文学典籍全部告诉他。从此以后陆九龄更加努力学习,翻看百家书籍,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对阴阳、星历、五行、卜筮这些学说都很熟悉。(陆九龄)生性考虑问题周密严谨,对学问不肯苟且简单涉猎。进入太学,司业汪应辰推举陆九龄为学录。在乾道五年中了进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还没上任,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风声传到了邻郡,人心惶惶。旧时有义社来防备盗寇,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叫陆九龄主持义社,他的门人学生大多不乐意。陆九龄说:“文事武备,是一致的。古时候有征战讨伐,公卿就是将帅,一乡之长,就是军
46、营的表率。士人如果以此为耻,那么豪侠武断的人就专横了。 ”于是他就接受任务,调遣屯兵防御都有章法。盗寇虽然没有到,但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等到了兴国,陆九龄不因为是闲职而自我放松,规矩更严格了,他劝勉安抚百姓,引导辅助人们求学,于是士人逐渐增多。不到一年,因为继母去世而离开。服丧期满,调任全州教授。还没上任,就得病了。一天早晨起来,陆九龄坐在床上和客人聊天,仍旧把天下的学术人才作为惦记的事情。到了晚上,整理好衣襟正面躺着就去世了。去世时四十九岁。宝庆二年,皇帝特地追赠陆九龄为朝奉郎、直秘阁,赐谥号为文达 。陆九龄曾经继承他父亲的志向,更注重研修礼学,治家有法。陆九龄和弟弟陆九渊互相做师友
47、,友好相处而见解各异,学者号称“二陆” 。有求学的人来咨询,陆九龄从容地告诉他们,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获取的。有的人没有什么和他交谈,他就不阐说。(陆九龄)曾经说:“人总有难以用语言说得清楚的糊涂之处,言词激烈,恰好强化他们的想法;稍加等待,未必不会自己明白过来。 ”吕祖谦经常称赞陆九龄说:“志向远大,脚踏实地。有关键之处的阻碍,即使累积了九仞高山般的功夫也不敢满足;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即使作为很多人的表率也不敢心满意足。他听取意见并且观察思考,站在那儿四下观看,不达到极平正极精通的境地,不会放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杨万里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
48、游。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借详细描绘池州的美好风光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一句一景,感情真切。B. 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一词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C. 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D. 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 ,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E. 颈联中, “谪仙”性
49、情洒脱,诗风豪放,即使在遭受人生厄运之时,也豪情万丈地吟诵“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15.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4. BC 15. 首联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颔联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颈联表达对李、杜两位大诗人文采风流的敬慕、赞美;尾联抒写作者因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而徒生的寂寞苍茫之感。【解析】【14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理解和手法赏析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选项 A,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的美好风光,更未一句一景。选项 D,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