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教师用书:第5单元 相关读物 《百喻经》六则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347664 上传时间:2018-12-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教师用书:第5单元 相关读物 《百喻经》六则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教师用书:第5单元 相关读物 《百喻经》六则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教师用书:第5单元 相关读物 《百喻经》六则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教师用书:第5单元 相关读物 《百喻经》六则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教师用书:第5单元 相关读物 《百喻经》六则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相关读物 百喻经六则知识梳理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嗤(ch)笑 诣(y)市 譬彼(p)第 2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徒Error!(2)长Error!(3)当Error!(4)得Error!第 3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极渴须水(名词作动词,喝水)(2)我此树果,悉皆美好(名词作动词,结果)(3)我教汝出(动词作名词,出来的办法)(4)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鲜美)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昔有愚人,至于他家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2)昔有愚人,至于他家古义:别人家。今义:他的家。(3)即便断食古义:于是,就。今义:即使。(4)傍人语

2、言古义:对说。今义:话语。(5)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古义:过,经过。今义:亲身遭遇,亲自经受。第 5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判断句)译文:原来饭菜变得鲜美了,是因为有盐的原因。(2)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宾语前置句)译文: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能知道个个都很好呢?(3)诈现死相,卧死人中。(省略句)译文:(他) 装死,躺在死人堆中。(4)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被动句)译文:最后终因吃盐过多被其败坏了口味,反而引起口腔疾病。(5)默然无对,为人所笑。(被动句)译文:他无话可说,被人们嘲笑。常识速览识 作 者 天竺高僧伽斯那、求那毗地伽斯那,天竺(古印度) 高僧,佛教经

3、典百喻经的编者。求那毗地,天竺(古印度) 高僧,是伽斯那的弟子。聪慧强记,能诵大小乘经十余万言。伽斯那所集百喻,求那毗地悉数诵习,并深明其意义旨趣。知 经 典 善用寓言譬喻释理的佛经百喻经百喻经称“百喻” ,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 98 篇,全书两卷,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百喻经中的故事原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 ,这本书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不无启发意义。不仅百喻经如此,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

4、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 ,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 ,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 “空中楼阁” “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 1: 解惑: 疑问 2: 解惑: 疑问 3: 解惑: 整体感知百喻经的第一个故事愚人食盐 。经文的主旨是批评外道修持中过分强调“断食”而带来的弊端,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恰到好处。

5、渴见水这个故事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讽刺那些一时不能全部得到就索性舍弃不要的愚蠢人。入海取沉水的故事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心,如若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尝庵婆罗果中的小故事比喻说明了在生活中要学会见微知著,懂得变通,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诈言马死比喻有种人,在犯了错误的时候,不肯老老实实坦白认错,总以为别人不一定知道,于是,信口雌黄,编造谎言,结果弄得自己下不了台!驼瓮俱失比喻在通常情况下,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对多种意见比较分析,选取最佳意见,同时也要培养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做“驼瓮

6、俱失”的蠢事。文本层析1阅读愚人食盐 ,思考:该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_【答案】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和盐一样,适当地添加,可以使生活充满滋味,但太多了就会变得苦涩。比如有人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对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被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愚人之所以可笑,在于他的思维出了问题,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盐毕竟是调味品,它必须依托食物才能起作用,只看到盐能使食物鲜美,就误以为盐是鲜美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2

7、阅读入海取沉水 ,思考:该故事除去宗教这层意思,还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答案】 故事中的主人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辛苦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它告诉我们: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 ”的效果。3阅读尝庵婆罗果 ,思考:该故事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_【答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我们认识现实世界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另外也可以这样认识: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

8、,而且不可能做到。4阅读驼瓮俱失 ,思考:该故事在今天一定不会出现,那么这则故事还有没有寓意?请举例说明。_【答案】 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这样的事情,现实生活中自然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如果处理不当,结果也会两者俱失了。 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5阅

9、读渴见水 ,思考:这则故事原来用来说明什么?今天,它还能给我们什么启示?_【答案】 这个故事原来是用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就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怜也是很可笑的!今天,我们可以撇去“ 道”的说教不管了。那么除此之外,它还能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呢?愚人因为河里的水太多了,而自己一时又喝不了那么多,于是与河对视而不饮。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愚人最后只有被渴死。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管河水的多与少,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偏偏在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不懂得做好眼前事情的重要性,不知道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10、的道理。他们往往制定出很长远的目标,或树立很远大的理想,但往往又因目标的过于长远和理想的过于高远而放弃一切努力。如果这样,那就是跟“渴见水” 一样的人了。愚人食盐昔 有 愚 人 ,至 于 他 家 。主 人 与 食 , 嫌从 前 有 个 愚 人 ,到 别 人 家 里 做 客 。主 人 给 他 饭 吃 ,他 嫌 饭淡 无 味 。主 人 闻 已 ,更 为 益 盐 。既 得 盐菜 淡 而 无 味 。主 人 听 说 后 ,就 为 他 加 了 一 些 盐 。加 盐 之 后 ,美 ,便 自 念 言 :“所 以 美 者 ,缘 有味 道 鲜 美 ,于 是 自 言 自 语 说 :“之 所 以 饭 菜 变 得 鲜

11、美 了 ,是盐 故 ,少 有 尚 尔 ,况 复 多 也 。”愚 人 无盐 的 原 因 ,很 少 的 一 点 尚 且 如 此 ,更 何 况 再 多 一 些 呢 。”愚 人 没智 , 便 空 食 盐 。食 已 口 爽 , 返 为 其有 什 么 智 慧 ,于 是 空 口 吃 盐 。吃 完 后 觉 得 味 道 很 差 ,反 倒 遭 受患 。譬 彼 外 道 , 闻 节 饮 食 可 以了 痛 苦 。这 就 像 外 道 中 的 那 些 人 一 样 ,听 说 节 制 饮 食 对 修 行得 道 ,即 便 断 食 ,或 经 七 日 ,或 十 五 日 ,有 好 处 ,于 是 就 断 绝 饮 食 ,有 的 经 过 七

12、 天 ,有 的 经 过 十 五 天 ,徒 自 困 饿 , 无 益 于 道 。 如 彼白 白 地 受 一 番 饥 饿 的 困 苦 ,丝 毫 没 有 增 加 一 点 道 行 。就 像 那 个愚 人 , 以 盐 美 故 而 空 食 之 ,致 令 口愚 人 一 样 ,以 为 盐 可 以 增 加 美 味 ,于 是 空 口 吃 盐 ,以 至 于 觉 得 味 道爽 ,此 亦 复 尔 。很 差 ,这 也 是 一 样 。他 家 :别 人 家 。空 :空 口 。口 爽 :败 坏 了 口味 。爽 ,败 、伤 ,此 指 口 发 干 。复 :同 样 。渴见水过 去 有 人 ,痴 无 智 慧 。极 渴 须 水 。过 去

13、有 个 人 ,痴 呆 而 没 有 智 慧 。口 渴 极 了 ,想 要 马 上 喝 水 。见 热 时 焰 , 谓 为 是 水 ,看 见 由 热 气 流 升 腾 经 阳 光 折 射 而 成 的 幻 影 ,就 以 为 是 水 ,即 便 逐 走 至 辛 头 河 。既 至 河 所 , 对 视 不 饮 。立 即 追 赶 直 到 印 度 河 。到 达 印 度 河 之 后 ,面 对 着 河 水 却 不 喝 。傍 人 语 言 :“汝 患 渴 逐 水 ,今 至 水 所 ,别 人 对 他 说 :“你 因 为 口 渴 寻 找 水 ,现 在 到 了 有 水 的 地 方 ,何 故 不 饮 ? ”愚 人 答 言 :“若 可

14、 饮 尽 , 我 当 饮 之 。为 什 么 不 喝 呢 ? ”愚 人 回 答 说 :“如 果 可 以 喝 尽 这 些 水 ,那 我 就 喝 。此 水 极 多 ,俱 不 可 尽 ,是 故 不 饮 。”尔 时 众 人但 这 里 的 水 太 多 了 ,都 不 可 能 喝 尽 ,所 以 我 不 喝 。”当 时 众 人Error!闻 其 此 语 ,皆 大 嗤 笑 。听 了 他 的 这 些 话 ,都 大 声 地 嗤 笑 他 。Error!入海取沉水昔 有 长 者 子 , 入 海 取 沉 水 。积 有 年 载 ,从 前 有 位 长 者 的 儿 子 ,到 海 里 打 捞 沉 香 。经 过 一 年 ,方 得 一

15、 车 ,持 来 归 家 。 诣 市 卖 之 ,才 打 捞 了 一 车 ,把 它 运 回 了 家 。他 把 沉 香 运 到 市 场 上 去 卖 ,以 其 贵 故 ,卒 无 买 者 。经 历 多 日 ,不 能 得 售 。由 于 价 格 昂 贵 ,一 直 没 有 人 买 。经 过 了 许 多 天 ,也 不 能 卖 出 去 。心 生 疲 厌 ,以 为 苦 恼 。 见 人 卖 炭 ,时 得 速心 里 感 到 很 厌 烦 ,把 这 当 作 了 苦 恼 的 事 情 。看 见 别 人 卖 木 炭 ,经 常 能 够 很 快售 。便 生 念 言 :不 如 烧 之 作 炭 ,就 卖 出 去 。于 是 就 产 生 了

16、 一 个 想 法 :不 如 把 沉 香 烧 成 木 炭 ,可 得 速 售 。即 烧 为 炭 ,诣 市 卖 之 ,可 以 很 快 就 卖 出 去 。于 是 就 把 沉 香 烧 成 了 木 炭 ,到 市 场 上 去 卖 ,不 得 半 车 炭 之 价 直 。结 果 只 卖 了 不 到 半 车 木 炭 的 价 钱 。沉 水 :即 沉 香 ,因 木 质 坚 硬 ,能 沉 于 水 ,故 名 。长者 子 :年 长 有 声 望 之 人 的 儿 子 。售 :卖 出 去 。 尝庵婆罗果昔 有 一 长 者 ,遣 人 持 钱 ,至 他 园 中 , 买 庵 婆 罗 果 ,从 前 有 位 长 者 ,派 人 拿 钱 到 别

17、 人 的 园 子 里 去 买 庵 婆 罗 果而 欲 食 之 。而 敕 之 言 :“好 甜 美 者 ,汝 当 买 来 。”来 吃 。他 吩 咐 说 :“质 量 好 、味 道 甜 美 的 果 子 ,你 就 买 回 来 。”即 便 持 钱 ,往 买 其 果 。果 主 言 :“我 此 树 果 ,于 是 那 个 人 就 拿 着 钱 去 买 。园 子 的 主 人 说 :“我 这 树 上 结 的 果 子 ,悉 皆 美 好 ,无 一 恶 者 。汝 尝 一 果 ,足 以 知 之 。”买 果都 很 好 ,没 有 一 个 不 好 的 。你 只 要 尝 一 个 ,就 知 道 了 。”买 果 子者 言 :“我 今 当

18、一 一 尝 之 ,然 后 当 取 。若 但 尝 一 ,的 人 说 :“我 现 在 应 该 一 一 品 尝 ,然 后 才 买 。如 果 只 是 尝 一 个 ,何 以 可 知 ? ”寻 即 取 果 ,一 一 皆 尝 ,怎 么 能 知 道 个 个 都 很 好 呢 ? ”接 着 他 取 来 果 子 ,每 个 都 尝 了 一 下 ,持 来 归 家 。长 者 见 已 ,恶 而 不 食 ,便 一 切 都 弃 。才 拿 着 回 了 家 。长 者 见 了 ,厌 恶 得 吃 不 下 ,于 是 全 都 扔 了 。庵 婆 罗 果 :一 种 水 果 的 名 字 ,果 形似 梨 。敕 :吩 咐 。当 :则 。寻 :接 着

19、 。诈言马死昔 有 一 人 ,骑 一 黑 马 入 阵 击 贼 。以 其从 前 有 个 人 ,骑 着 一 匹 黑 马 进 入 阵 地 攻 击 敌 人 。由 于怖 故 ,不 能 战 斗 。便 以 血 污 涂 其 面 目 ,诈 现 死 相 ,卧 死 人 中 。害 怕 ,不 能 战 斗 。就 用 血 涂 在 脸 上 ,装 死 躺 在 死 人 堆 里 。其 所 乘 马 为 他 所 夺 。军 众 既 去 , 便 欲 还 家 ,他 所 骑 的 马 也 被 别 人 夺 去 了 。士 兵 们 撤 离 战 场 后 ,他 就 想 回 家 ,即 截 他 人 白 马 尾 来 。既 到 舍 已 ,有 人 问 言 :“汝

20、所 乘 马 ,就 割 了 别 人 所 骑 白 马 的 一 截 尾 巴 。回 家 后 ,有 人 问 他 :“你 骑 的 马 ,今 为 所 在 ? 何 以 不 乘 ? ” 答 言 :“我 马 已 死 ,现 在 在 哪 里 ? 为 什 么 不 骑 呢 ? ”他 回 答 说 :“我 的 马 已 经 死 了 ,遂 持 尾 来 。”傍 人 语 言 :“汝 马 本只 好 带 着 它 的 尾 巴 回 来 。”旁 边 的 人 听 后 说 :“你 的 马 本 来 是黑 , 尾 何 以 白 。” 默 然 无 对 ,为 人 所 笑 。黑 的 ,尾 巴 怎 么 变 成 白 的 了 ? ”他 无 话 可 说 ,被 人 们

21、 嘲 笑 。诈 现 死 相 :装 死 。 驼瓮俱失昔 有 一 人 ,先 瓮 中 盛 谷 。 骆 驼 入 头从 前 有 一 个 人 ,先 是 在 瓮 里 盛 着 谷 子 。骆 驼 把 头 探 进瓮 中 食 谷 , 又 不 得 出 。既 不 得 出 ,以 为 忧 恼 。瓮 中 吃 谷 子 ,结 果 头 出 不 来 了 。骆 驼 头 无 法 出 来 ,使 他 感 到 很 烦 恼 。有 一 老 人 来 语 之 言 :“汝 莫 愁 也 ,我 教 汝有 一 个 老 人 过 来 告 诉 他 说 :“你 不 要 愁 ,我 教 你 一 个 可 以 让 骆 驼 出出 。 汝 用 我 语 , 必 得 速 出 。 汝

22、 当来 的 办 法 。你 听 我 的 话 ,一 定 能 够 很 快 使 它 出 来 。你 应 该 把斩 头 ,自 得 出 之 。” 即 用 其 语 ,骆 驼 的 头 砍 下 来 ,骆 驼 自 然 就 出 来 了 。”于 是 那 人 就 听 了 他 的 话 ,以 刀 斩 头 。 既 复 杀 驼 , 而 复 破 瓮 。用 刀 把 骆 驼 的 头 砍 了 下 来 。杀 死 骆 驼 之 后 ,又 打 破 了 瓮 。如 此 痴 人 , 世 间 所 笑 。这 样 愚 蠢 的 人 , 被 人 们 嘲 笑 。 语 : 告 诉 。 速 : 很 快 。 既复 : 之 后 , 又 。 课内素材绸缎盖骆驼皮从前有一个

23、商人,带了两个学徒,牵了一头骆驼外出去做生意,把那些珍贵的绸缎和上等的毡毯一类的商品都载在骆驼背上,在路上那头骆驼死了,这个商人,剥下骆驼的皮,自己先走了,留下两个学徒在那里看守。临走时对两个学徒说:“你们要好好看守这些货物。这张骆驼皮也不要使它潮湿。 ”商人走后不久,天就下雨了,两个学徒怕骆驼皮被雨打湿,就连忙拿那些绸缎和毡毯去覆盖。这样,比骆驼皮价值高很多倍的绸缎和毡毯都烂掉了。百喻经之四十二【应用角度】 “舍本逐末” “呆板” “灵活处事”等。热点素材华人首富李嘉诚他是商界的常胜将军,创业 60 多年,虽经历经济危 机,但从未亏损过;他善觅商机,屡屡书写财富传奇;他散 财有道,自称公益是

24、他的第三个儿子。他,就是李嘉诚。2 月 25 日,胡润研究院正式发布“2014 胡润全球富豪榜” ,86 岁的李嘉诚以财富 2 000 亿元稳保“全球华人首富”的宝座。在几十年的艰苦创业过程中,他白手起家,经过不懈的努力,已经发展成为多元化的企业王国。对商人来说,觅得商机就是找到财富。而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李嘉诚能洞悉业界之兴衰定律,在商海自由遨游。他还是一个危机感很强的人,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考虑未来的事情,等到危机真来时,他早已做好了准备。【媒评文摘】 李嘉诚始终坚守这样的经营理念:“进取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进取。 ”他所创建的庞大的商业帝国,几十年屹立不倒,除了他勤奋、节俭、有毅

25、力、恳求知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外,还与他对商机的把握能力和他的危机意识有很大的关系。腾讯网基 础 巩 固 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寻即取果,一一皆尝 寻:接着B而敕之言 敕:吩咐C既得盐美 既:既然D经历多日,不能得售 售:卖出去【解析】 “既” ,已经。【答案】 C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解析】 C 项,连词,就。A 项,代词,代沉水;助词,的。 B 项,介词,把;介词,拿,用。D 项,动词,作为;介词,表被动。【答案】 C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26、食已口爽,返为其患B傍人语言C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D默然无对,为人所笑【解析】 古今义都是“沉默的样子” 。A 项,古义:败坏了口味;今义:清爽可口。B 项,古义:告诉(他)说;今义:话语。C 项,古义:年长有声望的人;今义: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年高有德的人。【答案】 D4下列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汝马本黑 B食已口爽,返为其患C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D其所乘马为他所夺【解析】 A 项是判断句。【答案】 A5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B既得盐美C尔时众人闻其此语 D汝所乘马,今为所在【解析】 A 项,美,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鲜美。【答案】 A阅 读

27、 提 升 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

28、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

29、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 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 /诘盗/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 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

30、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选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的内容。然后运用排除法断句。 “盗悉窜他境”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齐全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D 两项。 “移书诘盗”意为下发公文追究盗贼,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 项。【答案】 B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31、【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古代官职、君主制度、古国情况等。“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答案】 C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32、。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解析】 本题从张冠李戴和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项“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表述不当。派赵滋前去的是皇上而不是曾公亮;另外,派使者去告诉赵滋,并没说让使者偕同。【答案】 C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译文:_(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译文:_【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判断句、省略句等。(1)“ 锡”是

33、通假字,通“赐” ,赐予。 “虔” ,恭敬。 “必” ,一定。 “是不虔君命也”是判断句, “而必使(之)亲临”是省略句。(2)“尝” ,曾,曾经。“救正” ,指纠正弊病。 “讥” ,讥讽。 “固宠” ,加固宠幸。【答案】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是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做了会稽县的县令。百姓的农田在镜湖旁,常常担心湖水泛溢。公亮立起闸门,将水排入曹娥江,百姓受益。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管理郑州,治政有能干的名声,盗贼都流窜到外地,

34、以至百姓都夜不闭户。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东西,下公文追问盗贼,公亮上报:“我们境内没有窝藏盗贼,大概是随从之人偷藏的。 ”(对随从)进行搜查,果然如此。公亮清楚熟习公文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知朝廷台阁的典章制度,位居首位的宰相韩琦常常咨询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确立储君,与公亮等一起共商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将其当强盗论处。公亮说:“这是禁物,获得它虽是强行盗取,却与盗窃民家有所不同了。 ”坚持争论,于是(皇帝)交付给有司讨论,依照劫取禁物的法令,盗贼得以不死。契丹听任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通行盐船,官吏不敢制止,都说:与他们较量,将要生出事端。公亮说:“事情刚开始不加制止,以

35、后将怎么办?雄州赵滋勇猛有计谋,可以任用。 ”朝廷派人前去向赵滋传达皇上的旨意,边境的危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授予公亮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职位,不久又加封为户部尚书。皇帝身体不适,辽使到了却不能召见,命公亮在客馆设宴,使者不肯赴宴。公亮质问他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前来赴席。熙宁三年,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举用管理永兴军。过了一年,返回京师。不久以太傅之职辞官归居。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皇帝亲临悼哭,罢朝三天。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周密,平时谨守法度,循规蹈矩;但天性吝啬,家产增至巨万。 当初推荐

36、王安石,等到一起辅政,知道皇上正偏向他,暗中为子孙考虑,凡是改革各事,一概听从,但表面上装作不亲附。曾经派儿子孝宽参与谋划,在皇上面前几乎没有什么异议,于是皇帝更信任安石。安石感激他帮助自己,所以提拔孝宽至枢密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语 言 运 用 层 10阅读下面一则百喻经的故事,概括其寓意。乘船失盂从前有一个乘船渡海的人,不慎把银制的盆子掉到海里。当时他想:“我现在就在水面上做个记号,以后再来打捞。 ”过了两个月,他到达师子国,看到一条河,就到水中寻找那只丢失的银盆。旁边的人问道:“想做什么呢?”他回答:“我以前丢失了一只银盆,现在想找回来。

37、 ”旁人又问:“在什么地方丢的?”回答说:“在刚渡海的时候。 ”又接着问:“丢了多长时间?”回答说:“丢失了两个多月了。”又问:“丢失两个多月了,为何在这里找呢?”他回答:“我丢失银盆时,在水面做了记号。原来在水面划的记号,与这里没有不同,所以在这里寻找。 ”旁人又接着再问:“水虽没有不同,但你以前丢失是在别处,现在却在这里寻找,怎么可以找到呢?”这时周围的人都对此大笑不止。_【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概括故事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总结出蕴含的道理。【答案】 不应不顾客观条件的变化,泥古不化,不知变通。11下面是某杂志编辑部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的部分内容,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要求修改

38、后语言得体,语意连贯。我是一位退休的先生,长期以来一直自费订阅贵刊。我之所以如此,除了它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之外,也有一点就是它格调高雅。因为贵刊今年第 1 期刊载的烟酒与健康一文不仅与你们一贯的风格明显不合,况且还有一些科学性错误,让我大感意外。_【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涉及用词错误、衔接不当、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语言不得体。“一位”含有尊敬之意,一般用于称呼别人,不用于自己。 “一位”应改为“一个” 。“先生”一般不用来称呼自己,应改为“医生”或其他职业性称谓。“也”应改为“还” ,才能与前面的“除了之外”意思相符。“因为”后面的内容意思上与前面是转折关系,应改“因为”为“不过” 。“况且”后面

39、的内容意思上与前面是递进关系,应改“况且”为“而且” 。【答案】 “一位”改为“一个” ;“先生”改为“医生”或其他职业性称谓;“也”改为“还” ;“因为”改为“不过” ;“况且”改为“而且” 。12仿照下面示例,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组事物。要求合乎事理,句式和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青天” “月亮” “芭蕉叶” “露珠”作为描述对象。【示例】青天,是一片芭蕉叶,月亮是一滴露珠。手指,轻轻一点,它就落了。_【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解答仿写类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本题例句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中的暗喻,采用“是”的形式,而且两个比喻的本体和喻体都有内在联系;最后一句要承合第二个比喻写一个哲理性句子。仿写的句子要符合上述要求。【答案】 (示例) 心灵,是一片夜空,烦恼是一颗流星。眼睛,微微一眨,它就灭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