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析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docx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434594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浅析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摘要:儿童文学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形态之后才产生的一种新文学,是“五四”之后才有的新文学,而儿童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成人对于儿童的观念即儿童观根本相关。本文将以中国现当代几篇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为研究对象,浅析儿童文学中儿童观念的演变。关键词:儿童观念 儿童文学 儿童本位观一、绪论虽然我国古代诗词中就有许许多多的儿童形象,从春秋时代诗经邶风二子乘舟开始,到魏晋时期左思第一篇专门以儿童为主角作的娇女诗,再到唐代诗歌发展到最繁荣的时期,有了一些儿童自己创作的诗、描写儿童的诗和寄赠儿童的诗,如骆宾王的咏鹅,刘驾的牧童等。可是在现代之前,我们并不曾把儿童当作独立的文学

2、阅读对象,也不曾把儿童当作独立的文学创作对象,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儿童文学是出现在“五四”之后。而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儿童观是一个必然的客观存在。因为儿童观是一种哲学观念,它是成年人对儿童心灵、儿童世界的认识和评价,表现出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持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决定着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姿态。本文将以现当代几篇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五四”以来我国儿童观的发展及演变。二、儿童的发现与现代儿童文学的产生大英百科全书儿童文学写道:“儿童一旦被认为是独立的人,一适于他们的文学便应运而生。”所以儿童文学的产生是从发现“儿童”开始的。中华民族自古便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但儿童作为独立的“

3、人”的价值与尊严却长时间被成人所忽视。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卢梭被认作是发现儿童人,自从卢梭发现了儿童约二百年后,“儿童”也开始进入中国先进知识的讨论课题。“儿童本位”的思想一反过去“儿童是小大人”、“儿童是成人的附属物”的观念,渐传于中华大地。而这种新型的儿童学的兴起得益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求得人的解放的同时开始关注人的开始阶2段儿童,由“人的发现”再到“儿童的发现”。众多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首先解放了儿童,才能解放人 。周作人曾说过“盖儿童者,大人之胚体,而非大人之缩形”,否定了古来将“儿童”看作“小大人”的一般儿童观念,所强调的是将儿童看作未长成的“人”。二是西方先进

4、儿童观念的涌入,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五四运动爆发的前三天来华讲学,宣传他的“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五四时期中国凡对儿童及儿童文学感兴趣的人几乎全接受了杜威的观点,为中国儿童文学奠基的几位巨人鲁迅、周作人、郑振铎、叶圣陶等,也无一例外。先进的儿童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人的发现”相结合,就萌生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儿童文学。三、实例分析本文选取了“五四”以来几篇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从一个侧面展现近一百年来中国人儿童观念的演变。1、不可不听,陈伯吹,1927不可不听讲述的是冬天里,一条小鱼不听妈妈的话,偷偷游到水面玩耍。一只水鸟将它擒住,准备给自己的孩子小鸟吃。刹那间,小鱼记

5、起妈妈的教导,拼命挣扎着逃脱了。而小鸟则因为自己啄食时的笨拙懊悔不己,它感叹道:“母亲的话,不可不听。”作品讲的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小朋友要听大人的话。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儿童观是:儿童可以通过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教育。其具体的教育观点是:儿童凡事要听大人的话,否则就会吃亏。2、小布头奇遇记,孙幼军,1961小布头是一个布娃娃的名字,他是幼儿园送给小朋友苹苹的新年礼物。在一次晚餐时,由于苹苹批评小布头不爱惜粮食,小布头负气出走。小布头开始了他的种种冒险和奇遇,一路上明白了许多道理。其中大铁勺给小布头讲了郭大爷一家的故事。在过去,郭大爷的妻儿都病死、饿死了。新中国成立以后,郭大爷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

6、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公社社员的暖房里,麦子黄珠儿给小布头讲了社员勇擒盗贼、保护粮食的事迹,小金球讲了农民耕3种粮食的辛苦以及科学种田的钻研精神。在经历了老鼠洞遇险、坠落沟中等磨难后,小布头终于和下乡支援农业生产的一家快乐地重逢。作品表现的一个儿童观是:儿童是成人宜传社会思想的工具。为了配合政治宣传的任务,作品无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夸大了苹苹身上的种种优点。从小布头由胆小、淘气、任性到变成一个勇敢、坚强、懂事的男孩的经历,我们发现作品表达的儿童观还有:儿童可以通过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教育,使其改正其缺点。3、小鼹鼠的土豆,熊磊,熊亮,2003有一只流浪的小鼹鼠在地下不停地挖洞,寻找宝贝,有一天终于

7、挖到了一颗小土豆。他想把他的土豆奉献给亲爱的鼹鼠姑娘,却遭来众人的嘲笑。望着越长越大的土豆,小鼹鼠忘掉了一时的沮丧,继续精心培育着他的希望。但是这颗长大的土豆却被农夫收走了,小鼹鼠很伤心,可是它没有痛哭,而是想:“我总会挖到什么吧?说不定就在下一次。”这篇作品表达了对儿童身上认真、执着、乐观的一面的赞扬的儿童观。同时,作品中小鼹鼠遭遇的种种挫折,他都没有绝望。可见,作品表达的儿童观还有:儿童可以通过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引导和教育,儿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要坚强,不要放弃希望。四、结论与启示虽然单单从几篇作品的分析中,不能全面地概括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念,但是我们也从发现了其中演变的一个特点,

8、那就是:不同时期的儿童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但唯一没有变的是“教育”在中国儿童文学观中的这种绝对主导的地位,这种教育的儿童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从“五四”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儿童本位观”是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人所极力倡导的。周作人、郑振铎等就明确将儿童文学定义为“以儿童本位的,儿童所喜爱所能看的文学”,认为儿童文学应当“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 周作人曾说 “近来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4十岁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价值。”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学者对“儿童本位观”的积极

9、倡导并不能证明当时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观就都是“儿童本位”的。不可不听这篇童话中,我们就发现了“成人本位”的观点。调小孩子要听大人的话,妈妈说的话总是对的,把成人的意志强加于儿童的现象普遍存在。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思想的中国早期知识份子大力倡导“儿童本位观”,使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开始注意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并试图了解其内心世界,但由于传统文化观念的深刻影响而没有真正把“儿童本位观”落实到文学创作中,如儒家就把文学、艺术作为道德教育的工具。1949 年新中国建国后,“教育的”儿童文学观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是“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是由鲁兵提出的。仿佛儿童都是迷途的羔羊,要等待着作家

10、来教育和点化,儿童的合理欲望和天性在儿童文学中常常得不到满足。儿童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固定的模式,如“骄傲的”、“贪吃的”、“邋遢的”,故事情节经常是这些主人公受到了某种惩罚,知错悔改了,如小布头奇遇记中小布头的形象。千篇一律的循规蹈矩的道德儿童形象,听话懂事的小大人形象,也特别受到当时儿童文学创作的青睐,如小布头奇遇记中苹苹的形象,儿童开始成为宣传政治思想的工具。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思想转变,儿童文学界已有了向文学主体回归的讨论。儿童文学被定义为“适合于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的,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但曹文轩等作家致力于倡导儿童文学“塑造民

11、族未来性格”的责任与使命,可以说是在更高的意义上诠释了儿童文学的教育性。进入 21 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开始逐步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而儿童文学要陶冶儿童多方面素质,如“小鼹鼠”坚强、乐观的品质,但“教育”仍然牢固地植入在儿童文学中。纵观中国儿童文学观的历史演变,“教育”一直是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核心元素。这与西方儿童文学逐渐弱化教育与训导目的趋向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其中的儿童形象是真理的5代言人,是敢于说出真话,敢于表现儿童的天性的,而不是成人笔下的“木偶”。“教育”在中国儿童文学上的主导地位,贯穿于近百年的中国儿童文学历史。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应该首先从性质与意义上回归文学本身,不要把教育儿童当作首要的责任与义务,而应更多承担陪伴儿童成长、慰藉儿童心灵的使命,解放儿童那狂野的、充满想象力的天性,儿童文学作家的儿童观应该回归真正的“儿童本位观”。参考文献1王利娟,“嘉孺子”:周作人的儿童理念,北京大学,20132杜乐,文学与启蒙的双重变奏,宁夏大学,20133华希颖,中国现代文学童话中的儿童观,南京师范大学,20044陈晖,中国当代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文艺争鸣当代百论,2013.25朱自强,儿童文学与儿童观,中国教师,200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