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生问题的调查分析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 20 世纪 20 年代,孙 中 山 给“ 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 、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
2、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 第 一 个 层 面 的 内 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 ”,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 “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 二 个 层 面 的 内 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
3、来源” 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 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 ”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其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 ,等等。 第 三 个 层 面 的 内 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 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准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
4、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主要包括:民众应当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比如,未来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得到免费的教育;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社会成员的权利应当得到全面的保护,等等。应当看到,这一问题属于较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目前的中 国 社 会 尚没有能力全面解决这一问题。不过,应当将这一层面的民生问题作为未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列入改善民生的中长期目标体系当中。 改善民生问题实际上有一个规律,这就是:从现实和操作逻辑看,民生问题上述三个层面上的内容具有一种逐层递进的关系,即:前一层面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
5、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当前一层面内容基本实现之后,应当顺理成章地开始后一层面内容的努力。这个顺序千万不能倒过来。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我们党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到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同一高度来对待,改善民生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 的重要内容。报告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六大 民生问题,单列一章详细阐述,首次系统提出了改善民生的价值理念和政策取向,描绘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
6、社会”的民生建设目标。在报告的其他部分,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等表述也贯穿着关注民生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党对民生的关切,宣告了全面改善民生时代的到来。 当前现状 当前,民生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说明改革开放近 3O年来,中国社会在飞速发展中已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发展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带来的成果是现阶段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在社会政策方面,必须摈弃以往那种单一的思维方式,寻找新的系统方法,即在制定政策时注意政策的协同性、针对性、稳定性,并把政策落到实处。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主要是就业、教育、分配、社保、医疗等,其中每一个问
7、题都有生存和发展的两个层次,比如社会分配问题,既是生存问题,也是发展问题,能否维持生存是生存问题,而生存的质量却是发展问题。如就业问题,能否就业是生存问题,在什么岗位、在什么层次上就业是发展问题;再如社会保障问题,拥有社会保障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而社会保障的完善能够明显促进个人发展。教育问题也是如此,它涉及的是生存的基本权力和发展的公平性问题。以就业问题为例,似乎是教育问题,许多学者也将它归结到高校扩招后教育质量的滑坡上。实际上这并不单单是教育问题,它涉及社会分配、社会保障、农村发展、企业垄断等问题。从社会分配来说,工人与干部的收入存在巨大差距,小城市与大城市存在巨大差距,人们自然千方百计地向
8、高收入职业和地区流动,而这些职业和地区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就业岗位,就业自然困难。从社会保障来说,事业单位比企业单位的社会保障水平高,城市有社会保障,农村没有社会保障,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到企业单位和农村基层工作,这也增加了就业难度。从农村发展来看,农村的经济收入、社会保障、文化生活比城市的要差,尽管国家鼓励大学生向边远地区、向农村流动,并设立了大学生“村官” ,但真正流动到农村的大学生少之又少。从垄断企业来看,电信、石油、铁路等垄断企业收入高,一方面加大了社会分配不公,另一方面独占了庞大的市场,减少了社会投资和就业岗位,所以,就业问题更加难以解决。就业问题实质上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教
9、育问题也是如此,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教育问题,并以改革高考制度,促进素质教育的社会政策来应对,可是时至今日,教育问题依旧严峻。其原因也是由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没有解决,学生无法有效地分流。学生如果考不上大学,当工人,工资低,没有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渠道,没有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个别地方虽然也给予了技工较高的工资,但毕竟是少数,大量的工人处于企业的最低层,基本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还随时可能失去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只能干军万马挤高考的“独木桥” 。中学教育面对着这样迫切想要改变自身命运的孩子和家长,又遑论素质教育呢?教育问题、就业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它们又与社会公平、社会保障问题联系在一起,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也必须铲除教育的不平等和就业歧视,所以,这些问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紧紧地扭在一起。当然,中国已经解决了不少低层次的问题,正在向解决高层次问题渐进。现在已经不能与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现在的民生问题已经不是老百姓流离失所,吃不饱饭的问题,而是老百姓如何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在就业、教育、分配、社保、医疗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待遇的问题。民生问题的层次性也要求中国的经济发展应该更加注重老百姓的利益,维护老百姓的生存,促进老百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