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齐家初窥大学,甚觉文言难解,晦涩难懂,无心下手。后在公司的读书活动倡议下,微 阅台湾商务印书馆注译的大学,在细细解释、咬文嚼字的帮助下,才能了解其中真意。古人的思维在现代人的解读下,更是充满了一种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的思想仿佛在那个年代就显露出来。而学以致用,汲取精华, 则是我们 需要做的。大学是大人之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又被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自然是儒家思想贯穿始终。始读大学,必会看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止至善”。何为 “明德”,怎 样“明明德”?读完整本书,也只能依稀理出思绪。 “明德”者,应是明白世 间是非,通 晓天地序列,先修身,后推行,将至善的思想境界贯穿始
2、终,这样的人,我认为才算得上“德”。而“明德”易懂, “明明德 ”实在不易,即修身先行,只需管好自己的眼、口、心、手;推行为后,却要干涉他人的吃、喝、拉、撒。对陌生人的行为做出规劝,这不就是没事找事、多管闲事么?这样看来,做一个拥有大智慧、身怀大德行的人真的很难。所以我认为,对于大道理,我们了解即可,能身体力行更是绝佳。而我们 能够做到的,除了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修身, 齐家才是最重要的。治国、平天下固然重要,但对于吃着家常便 饭的平民百姓而言,小家不和,大家何以和睦?所谓“治国者必先齐其家”,君主治理天下首先将家事妥善处理,将亲人暖颜相待,这样才能用尽心思治理国家。而我们有时却忘了这些
3、,面对压力、 纷争,坏脾气永 远都是在家中迸发,伤害的永远是自己最亲的人。父母花白了头发,耗尽了时间,等待的不过是一句问候,而我们有时却连被问候的机会都没给他们。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有的时候真的应该试问一下自己,为何不能多花些心思在亲人身上。或许我总觉得亲人会一直陪在身旁,不离不弃;又或许我们只是习惯了他们对待我们的好,好的甚至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或许只有身为父母时,才能理解为人父、为人母的良苦用心。而作为国学经典、儒学代表, 大学之中所谓的“齐家”更多的含义为“治理家族”。这样看来“齐家”难免有些生冷,这种站在高度集权的封建主义国家统治者的立场上提出来的思想,现在必须做出
4、新的诠释。 对于当今社会的主流家庭形式,即核心家庭, “齐家”则被我理解为无需治理,只需调理。 调理家庭中的小矛盾、调和亲人间的小摩擦,看似简单的社学会问题,实则是人生中的大学问。合理的选择与退让,适时的奉献与谅解,都是 处理家庭矛盾的基本手段,如何让意识流入方法,形成一套颇有见地的“美好家庭方法论”,那就是见仁见智了。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次”,古人尚且明白此理,今人又待何时?正心、修身是我们的分内之事,齐家更是责任、担当。我 总认为,家庭和睦是社会 风气和谐向上的基础,当然 这些也不过是我个人的愚见罢了。静静想来,书中字里行间讲述的道理若能变成行为的准则最好不过,正如 书中所言“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读毕大学,有所感悟足矣。王石安2014 年 4 月 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