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玻璃体混浊论治心得丁勇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重庆北碚中医医院眼科 400700关键词 玻璃体混浊 分型论治玻璃体混浊是一种常见症状 , 常见于葡萄膜炎 、视网膜脉络膜炎 、高度近视等 , 病情顽固 , 不易消除 , 严重影响患者的视觉质量 。近十余年来 , 本人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 , 分型论治非血性玻璃体混浊取得良好疗效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玻璃体混浊属中医眼科 “云雾移睛 ”范畴 。本病的临床表现和病因 、病机与 证治准绳 七窍门 所述之“云雾移睛证 , 谓人自见目外 , 有如蝇 、蛇 、旌旗 、虾蝶等状之物 , 色或青 、黑 、粉白 、微黄者 , 在眼外空中飞扬缭乱 , 仰视则下 , 俯视则上也
2、 。乃玄府有伤 , 络间津液耗涩 , 郁滞清纯之气而为内障之证 ”相似 。本病属于广义的瞳神疾病 。根据五轮学说 , 瞳神属水轮 , 内应于肾 , 肝肾同源 , 故发病常责之于肝肾 。同时因 “五脏六腑之精均上注于目 ”, 故与其他脏腑关系也很密切 。总的认为本病主要由痰浊上犯 、瘀血停滞或肝肾不足 、气血亏虚所致 , 所以临证时应局部结合整体 , 四诊合参 , 辨证求因 , 审因论治 。分型论治1 实 证11 肝胆湿热 肝胆湿热循经上犯目窍 , 致神膏混浊而为本病 。本型患者多起病急 , 突然发现眼前黑影飘动 , 色呈灰黑 , 形状各异 , 全身兼见口苦 、咽干 、心烦 , 舌苔黄腻 ,脉数
3、 。治以清热除湿 , 化瘀散结 , 方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 同时加上活血化瘀中药如红花 、郁金 、丹参等 , 加用软坚散结的海藻 、昆布 , 收到良好疗效 。12 痰浊上犯 痰湿内蕴 , 浊气上犯 , 致神膏不清而为本病 , 本型多起病较急 , 自觉视物模糊 , 眼前黑花飞舞 , 全身兼见胸满闷 、痰多 、不思饮食 , 舌苔白腻 , 脉滑 。治以燥湿化痰 、化瘀散结 , 方选二陈汤加减 , 同时加上活血化瘀中药如红花 、郁金 、丹参等 , 加用软坚散结的海藻 、昆布 。2 虚证 ( 肝肾亏虚 )肝肾亏虚 , 精血不足 , 血不养膏 , 致神膏混浊而为本病 。本型起病缓 , 多见于老年患者及屈
4、光不正患者 。自觉视物模糊 , 眼前又黑影飞舞 。全身兼见头晕 、耳鸣 、腰膝酸软 , 脉细弱 。治以补益肝肾 、化瘀散结 , 方用驻景丸加减方加减 , 同时加上活血化瘀中药如红花 、郁金 、丹参等 , 加用软坚散结的海藻 、昆布 。结 论玻璃体混浊是一种较为顽固 、不易消失的症状 ,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 。中医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如张伟等 1利用软坚散结法治疗 , 有效率达 9583%, 李点等 2利用补益肝肾治疗 , 有效率达 91 8%, 刘桂霞等 3利用清肝利胆 、活血化瘀治疗 , 有效率达 90 0%。但对本症的分型较复杂 , 如卓耀等 4分为肝肾亏虚 、湿热郁蒸 、气滞血瘀 、气血
5、亏虚 4 型论治 , 本人总结十余年的临床经验 , 将非出血性的玻璃体混浊分为肝胆湿热 、痰湿上犯 、肝肾亏虚 3 型论治 , 以简驭繁 。而将眼底出血引起的血性玻璃体混浊归到血灌瞳神范畴论治 。上述 3 型均加入活血化瘀中药以及软坚散结的海藻 、昆布 。中医学认为 , 一切有形之物均有瘀滞 , 故加以活血化瘀药物 。药理研究表明 ,昆布含有碘 , 能很好地促进玻璃体混浊物的吸收 5, 故必加昆布 、海藻 , 收到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1 张伟 , 刘征利 , 谢静华 软坚散结法治疗玻璃体混浊疗效观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10, 17( 4) : 662 李点 补肾定睛丸治疗玻璃体混浊
6、40 例总结 湖南中医杂志 ,2007,( 5) : 353 刘桂霞 , 钟佳音 长春复明丸治疗玻璃体混浊临床观察 中国社区医生 , 2007,( 1) : 494 卓耀 , 彭廷云 中西医结合治疗玻璃体混浊 79 例 中医药导报 ,2008, 14: 425 李景德 日本研究活血化瘀的动态 国外医学 中医中药分册 1996, 8: 15 收稿日期 : 2012 06 18 责任编校 : 刘家生中医小辞典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 , 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 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辨证 ”简而言之就是辨别证候 ,是把四诊 (
7、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 所收集的资料 、症状和体征 , 通过分析 、综合 , 辨清疾病的病因 、性质 、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 概括 、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 比症状更全面 、更深刻 、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论治就是在辨证的前提下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大特点 , 它与针对某一症状具体对症治疗的方法如头痛止痛 、发热退烧完全不同 , 也根本不同于单纯辨病治疗即用同样的方药治疗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 ,但主要不是着眼于 “病 ”的异同 , 而是将重点放在 “证 ”的区别上
8、, 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譬如感冒要辨分风寒 、风热治疗 , 一个感冒的病人初起有发热 、怕冷 、头痛 、鼻塞流涕等症状 , 再结合舌苔 、脉象等体征进行辨别 , 若病人发热较轻 , 恶寒怕冷 , 流清鼻涕 , 舌苔薄白 , 脉象浮紧 , 就可诊为 “风寒表证 ”, 应辛温解表 , 用麻黄汤之类 ; 相反 , 病人发热较重 ,稍有怕冷的感觉 , 流浓鼻涕 , 舌苔薄黄 , 脉象浮数 , 则诊为 “风热表证 ”, 应辛凉解表 , 用银翘散 、桑菊饮之类 。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 八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经络辨证 。 ( 黄辉 2012 03)589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 年 10 月第 24 卷第 1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