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检测九 古代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第 12 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 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1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第 12 题。杂诗二首(其二)曹 丕西北有浮云,亭亭 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 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注:亭亭:远而无所依靠的样子。飘风:暴起的风。吴会:指吴郡和会稽郡。吴本是秦会稽
2、郡,东汉时分为吴和会稽两郡。1诗人开篇两句中塑造“浮云”这一意象的目的是什么?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第 12 题。送客还幽州李 益惆怅秦城送独归,蓟门云树远依依。秋来莫射南飞雁,从遣乘春更北飞。九日送别王之涣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1两首诗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分别通过什么意象表现出来?2两首诗中有“送独归” “且送归”的相似用语,但二者表现出来的诗人的心境是有差别的,请简要说明。四、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第 12 题。燕子矶 施闰章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树
3、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注: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形似燕子展翅欲飞。1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说明。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钓者的形象及其寄寓的思想感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 12 题。南海旅次曹 松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1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颈联作一赏析。2诗的尾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请简要赏析。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 12 题。送友人归郑思肖年高雪满簪,唤渡浙江浔。花落一杯酒,月明千里心。凤凰身宇宙
4、,麋鹿性山林。别后空回首,冥冥烟树深。1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试结合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尾联作简要分析。七、 (2012山西山大附中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 12 题。闽中秋思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为例,试作简析。2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 12 题。满
5、江红柳 永暮雨初收,长川 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 ?平生况有云泉约 。归去来,一曲仲宣 吟,从军乐。注:长川:即下阕中的桐江。成底事:一事无成。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 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1这首词的上阕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阕加以分析。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 12 题。子 规吴 融 举国 繁华委 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
6、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注: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 ,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国:指故国。委:舍弃,丢弃。1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2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 12 题。别舍弟宗一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1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2颈联中两处比喻
7、各有何妙处?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 12 题。泊歙浦方 岳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1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请结合全诗,谈谈颈联中“惊”字的好处。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 12 题。九日齐山登高 杜 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 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 何必独沾衣?注:此诗为杜牧在重阳日与前来拜访他的友人张祜到齐山登高而作。客:即张祜,他诗才横溢,但因被排挤而不得见用,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深表同情,同时对自己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
8、不得施展才能与张祜有同病相怜之感。牛山: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而流泪。1诗歌颈联“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从全诗内容看,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 12 题。听 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 ,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十四、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第 12 题。
9、山 歌无名氏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注:唐宪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疏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东去九江途中的一个深夜,诗人细读元稹诗卷,写下这首诗。1这两首诗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赏析。2这两首诗各表达了什么感情?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第 12 题。白 梅王 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绘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高尚品质?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10、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十六、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第 12 题。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怎样的哲理启示?十七、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第 12 题。夜泊钱塘茅 坤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1诗歌颈联“迸” “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歌尾句在全诗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十八、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第 12 题。秋 日高
11、 翥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1古人说“一叶而知秋” ,作者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请作具体分析。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十九、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第 12 题。上太行 于 谦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注: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二十、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第 12 题。钱塘 逢康元龙 谢肇淛黄梅细雨暗江关
12、,我入西吴君欲还。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注: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1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2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二十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第 12 题。浦口逢春忆禁苑旧游杨 基春冰消尽草生齐,细雨香融紫陌泥。花里小楼双燕入,柳边深巷一莺啼。坐临南浦弹流水,步逐东风唱大堤。还忆当年看花伴,锦衣骢马玉门西。1诗中“坐临南浦弹流水”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二十二、阅读
13、下面这首明诗,完成第 12 题。秋晚书怀高士谈 肃肃霜秋晚,荒荒寒日斜。老松经岁叶,寒菊过时花。天阔愁孤鸟,江流悯断槎 。有巢相唤急,独立羡归鸦。注:高士谈:宋宣和末期任忻州(今山西忻县)户曹参军,出使金国,被留,官至翰林直学士。后因参与宇文虚中密谋南归而被拘,遭杀害。断槎:槎,木筏。张华博物志记载,海边每年八月都有槎如期而来,于是备好食用之物,乘槎到天河(即银河)之上。因为槎断,自然无法归来。1诗歌颈联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2诗歌中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二十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第 12 题。蝶恋花 纳兰性德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 如环,昔昔都成玦 。
14、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注:这首蝶恋花是词人为悼念亡妻卢氏而作的悼亡词。昔:同“夕” 。玦:有缺口的环形佩玉。1细读开头画线句解答以下三个问题。(1)突出的修辞方法是:_。(2)词人“怜”的是:_。(3)词人要表达的情感是:_。2有人说纳兰性德词善于设色点染,就这首蝶恋花中选取的意象赏析其绘色。二十四、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第 12 题。独游南湖查慎行 外吏 无交旧,归人应简酬。烟波宜独往,风雨感重游。远影千帆暮,孤亭万树秋。多情天井派 ,日夜向南流。注:查慎行:浙江海宁人,清代诗人。曾任南书房编修,后受株连下狱,
15、雍正时被赦还家。外吏:指在地方衙门做官的人。天井派:指济宁城南运河上的天井闸。派,水流。1诗的颈联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具体分析。答案与解析专题检测九 古代诗歌鉴赏一、1孤独忧愤;高洁不群。2以动衬静。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哀鸿、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二、1 “浮云”喻意为身不由己、无所依靠,诗人塑造这一意象一方面暗示了游子的孤独无依,另一方面为下文的“东南行”埋下伏笔。2采用象征的手法,用浮云来象征游子;诗歌前六句借“浮云”写出了游子的遭遇,表达了游子生不逢时、遭遇乱世、漂泊不定的凄苦之情,七、八两句抒发了思乡
16、但无法归家的抑郁、痛苦之情。三、1秋季。李诗中用南飞雁表现,王诗中用芳菊酒表现。2李诗表现的是在友人已经远行后,自己一人回城的惆怅与孤独;王诗表现的是明日即将和故人分离的凄凉与不舍。四、1 (1)比喻(或象征) ,以流水喻时代更替,以白鸥喻心志之悠闲,使单纯的画面有了深邃的意蕴。 (2)对比,如“流水急”与“白鸥闲” ,对照鲜明,为暗喻世事、抒发感慨奠定了基础。 (3)对偶,如“六朝”对“终古” , “流水”对“白鸥” , “急”对“闲” ,使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表意更为凝练生动。 (答出两点即可)2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悠闲垂钓的隐士形象:他孤身独坐燕子矶头,仿佛已经许久了;夕阳落山,暮霭渐渐
17、笼罩,他却浑然不知。诗人借钓者形象,抒发了对朝代更替、世事浮沉的沧桑之感,表达了对恬淡宁静、独守高洁的生活的向往之情。五、1颈联描写了早角、残潮、霜、月等最能牵动归思的景色,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2比喻。把归思比作含苞待放的百花,被春风催开,不由自主竞相怒放,生动地表现出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六、1 “花落一杯酒”一句,实写分别之景:暮春时节,友人归去,唯有一杯酒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月明千里心”一句虚写别后之情:分别之后,虽相隔千里,但可共享一轮明月,寄托相思之心。颔联由眼前之景想到别后之情,由实到虚,虚实结合,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18、和对朋友的一片真情。2尾联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送友人归后怅然若失、离愁满怀的情感。在友人的归帆渐远渐隐之际,诗人回眸凝望,只有烟雾缭绕的林木,昏黑幽暗,深不可测,诗人的离愁别绪已蕴涵其中。七、1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的色彩,浸润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弄”字形象地写出清风拂动芭蕉叶所发出的清脆乐音,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 “丛丛”与“叶叶”用叠字,不但增强了韵律感,而且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秋景的美好。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所写之景明丽欢愉、气象开阔,与末句“不堪
19、行”形成强烈的对比。诗人客居福建,旅途艰辛,又时逢秋日,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全诗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客居异乡、旅途劳顿的隐痛。八、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词人先写了一系列的静景:傍晚雨停,桐江波静,夜幕来临,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芦苇萧索。然后写了动景:江上渔船飞快地行进,闪烁着灯火回归村落。做到了动静结合。 “飞短艇” “载” “归村落” ,这些动景衬托出环境的静寂。2表达了词人厌倦仕途,渴望归隐之情。上阕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作者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作者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出作者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下阕写桐江雾浓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
20、和“区区成底事”的宦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继而借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然的归隐心理。九、1对比。作者将在“他山” (指异乡)啼血、飘荡的杜鹃与“旧苑” (故国)春来时,依然是一片草木荣生,青葱拂郁,含烟吐雾,丝毫也不因子规的伤心而减损其生机,构成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杜鹃鸟孤身飘荡、哀苦无依的悲惨命运。2既表达了作者由于受累罢官,流寓荆南时的仕途失意的痛苦之情,又表达了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作者用漂泊孤苦、痛苦悲啼、居无定所的杜鹃自况来表达情感。十、1远谪异乡,报国无门,经年投荒,历尽劫难,兄弟离别,形单影只。2前一比喻,描写自己所处之地,瘴气弥
21、漫,乌云似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处境的险恶;后一比喻,想象宗一行经洞庭之时,春色已近,水天相接,含蓄地表达了天涯相隔相思之情。十一、1诗人运用了“秋雁” “霜月” “寒渚” “夜船” “孤城”等意象,展现了深秋时孤舟漂泊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身为游子的羁旅愁苦之感。2 “惊”为“惊醒”或“惊起”之意。深夜的涛声惊醒了夜泊江边的诗人。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江声”人格化,与寒江有机融合,寒上加寒,展现出广阔凄清的背景。表现出游子夜中被涛声惊醒,更感旅途凄凉的情态。十二、1诗人在这一联中想说明的是:只管酣酌畅饮,愉快地度过重阳佳节,不要再去想那些关乎人生、仕途等烦恼的事情。2从全诗看,诗人表现出既郁闷
22、又旷达的双重情调。 “尘世难逢开口笑”足见其心中的郁闷不乐,而头插菊花,酩酊酬佳节,何必沾衣等表述,则表现出他不计得失,只求快乐的旷达心理。十三、1这首诗主要通过联想想象,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2 “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 “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十四、1两首诗都是反复使用一个字词的类迭修辞。第一首第二句通过“几家欢乐”与“几家愁”的对比来发问,这个问句的涵盖面极大。此诗三、四句是二句发问的具体化,选择了爱情生活与家庭
23、生活的满足与欠缺来打动人心,引起共鸣。通篇连用四个“几家”发问,而不作答,发人深省,有悠悠不尽的情思。第二首诗人从“点灯”到“灯残” ,再到“灯灭” ,巧妙地从时间上交代诗人心事重重,通宵未眠。2第一首短短四句,道尽了世上苦乐,人世间的不平。第二首表达了诗人郁闷、凄苦、悲愤的感情。十五、1作者描绘的主要对象是梅花;突出了它坚忍不拔、直面艰难、高洁清远、不同于众、自信乐观、坚持操守的品质。2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用梅花写精神品质) 、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 、对比(与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坚信自己高洁品质可以传扬天下的思想感情。十六、1 “深
24、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2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 。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或: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着对“儿辈”的殷殷教导。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的时候展露才华。十七、1 “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 “迸”字显示了力量,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
25、。或:从语音上看, “迸”字为去声,发音急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为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澎湃起伏,无休无止。2第八句总括全诗。 “短愁”指羁旅之愁、思乡之感(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 “一雁”所表之情, “离心” “乡梦”之感) 。十八、1衔。作者通过一个“衔”字,把无形的秋具体化了,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2长长的豆荚藤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弯弯曲曲地越过墙头
26、,伸向隔壁邻居院中。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十九、1动静结合,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衬托,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壮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二十、1此诗起句用一“暗”字,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
27、情调) 。2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 。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 “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二十一、1诗句中借高山流水的典故,并通过回忆与旧友同游的情景,寄寓了对故知的思念,抒发了知音难求的感慨。2 (1)借景抒情。诗歌借明丽的春景抒发了对春色的喜爱。(2)反衬。以深巷中的莺啼来反衬环境的静寂。(3)虚实结合。以飞行的双燕和隐身于柳荫中的黄莺写出了春日的情调。(4)烘托。用繁花之胜烘托出了小楼的雅致。二十二、1比喻, “孤鸟”比喻淹留
28、金国的孤独的诗人自己。拟人,赋予鸟以人的情感“愁” 。用典, “断槎”妙用典故,这不再如期而来的木筏子,比喻与故国隔绝,无法归来。反衬,以天空的广袤衬托飞鸟的孤单。寓情于景,作者的漂泊无依、思念故国之情寄托在广袤的天宇中一只孤飞的鸟儿之上。 (答出两点即可)2岁月流逝,对自己行将就木的伤感;有国难归的孤寂无奈;对故国家园的无尽思念。首联借肃肃秋风,荒荒寒日渲染出一片晚秋萧条景象,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切的感情基调。颔联以“老松” “寒菊”自喻,写自己已风烛残年,行将就木。颈联借用典故,表达自己故国难归的孤寂伤感。尾联写鸟儿尚有巢,而自己却只能孤独的羡慕它们,抒写了无尽的对故园的怀念之情。 (能结合具
29、体诗句进行赏析,言之成理即可)二十三、1 (1)比喻(或拟人)(2)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或用自己话表述对应词句的意思)(3)表达了词人与妻子聚少分多的怅惘追悔之情2这首词先以素淡之色为主,只见清白的月色,又见帘前的双燕,最后却让我们看见那春丛双蝶的想象中色彩绚烂的特写,映衬之下,分外地美。即令悼亡,也不尽是寒素之色。二十四、1寓情于景。将伤感孤独之情融于对“远影” “孤亭” “千帆暮” “万树秋”等凄凉景物的描写之中。2仕途失意的孤寂、苦闷之情,客居异地的思乡之情,英雄迟暮的叹惋之情。通过对交游甚少的境况的叙写和秋天日暮时分的景物的描摹,表现出内心的落寞和抑郁;最后两句则是借运河水流的“多情”和日夜南流,写出了浓重的思乡之情。高考试题库w。w-w*高考试题库高考试题库w。w-w*高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