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人的北平 教案【学习目标】:1、整体阅读,筛选重要语句,品味鉴赏北平的动人之处,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2、找出作者抒情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觉。3、结合文中语句,体会作者语言的特点。4、通过细读,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重点难点】:品味鉴赏北平的动人之处,理解作者情感【学习方法】:品读、鉴赏、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2 课时【学习过程】:课前准备:播放音乐北京 北京或者献歌一首(因时而异)1、导入新课有那样一个地方,夏天里胡同的槐花,秋天里胡同口烤白薯的香气,还有初冬时悬挂在树梢上仿佛咸鸭蛋黄似的红红的日头。依稀听见小贩的叫卖声,风车的嗡嗡声,茶馆
2、的说书声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北京,过去的北平。说起北平的往事啊,真是绵长而悠远,那你知道“北平”这一称呼的由来以及变迁么?元大都-北平府(1369朱元璋)-北京(1399朱棣)-北平(1928南京国民政府)-北京(1937日伪政府)-北平(1945日寇投降后)-北京(1949中国人民政协)1369年6月,常遇春荡平了大都附近元的残余军队。战报送达朝庭,朱元璋便以“蓟北悉平”为名,将元大都改为“北平府” 。这也就是北京也称北平的来历。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发动“靖难之变” ,历经近三年的征战,攻占了南京,从其侄子手中抢得了皇帝的宝座。并在1403年(即永乐元年)将北平府改为了“北京” ,后又迁
3、都北京。北京这个称谓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了。1928年6月4日,张作霖由北京退回沈阳,南京国民党政府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6月20日宣布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改北京为北平。1937年7月29日,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日伪政府于1937年10月12日,将北平又改为北京。1945 年日寇投降后,又改为北平。北平和平解放后,1949年9月21日,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9月27日,政协会议全体决议定都北平。自即日起改北平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播放北京景点图片)看完了我们印象中的北京,再来看看林语堂笔下的北平。2、走近作者:(检查预习收集的资料)林语堂,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
4、语堂。1924 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 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 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 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 年创办人间世 ,1935 年创办宇宙风 ,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 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 、 京华烟云 、 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2、读文入境:1、教师范读 13 自然段;2、指定一学生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3、同学们自由朗读中间段落。三、结构理解:(一)文章的第一段写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特点:老成、豪爽、宽大、包容、守旧融新作用:是全文的总起段,概括介绍了北平的特点,具有总领全文的作用。(二)
5、文章二三段写了北平的什么特点?是如何写的?特点:北平新与旧、雅与俗共存,体现北平包容新旧、宽怀大量。手法: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呈现了北平特有的各色共存的城市景象。例如:“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与着木屐的东北老妪并肩而行” , “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媲美” , “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 , “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等(三)在第四段结尾,作者为什么说“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第四段将北平比喻成“一株古木老树” ,它“根脉深入地中” ,树干枝叶“藉之得畅茂” 。把生活在此地的人(也包括作者自己)比
6、喻为“在它的树荫下与枝躯上寄生的” “数百万的昆虫” 。昆虫之于枝繁叶茂的大树,实在是难以看得全,认得清的。同样,一个生活在古老而深厚的北平的居民,是很难将北平形容得全面而恰当的。作者这样说,是在突出北平历史古老、内涵丰富的特点。四、内容赏析:(一)概括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几个原因。“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虽然作者说“可列举下列三点来加以说明” ,但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比较“散” ,没有鲜明的结构特征或高度概括的语句,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学会归纳概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道路极其宽阔;第二,生活“舒适可爱” ;第三,老百姓善良、淳朴。(二)找出文章中对北平进行
7、细致描写的句子,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的情感。此题不做统一答案,重在引导学生品味内容,言之成理即可。例如:1第七段有这样一段话:“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它有数百年的饭馆,招牌被烟熏得破旧不堪,还有肩上搭上毛巾的光头堂倌,他们的招待是十足和蔼的,因为他们在满清政府服侍过高官大吏,曾受了传统的特别训练。 ”这段文字着眼于饮食内容,落笔于饭馆的历史、招牌、堂倌等细节。由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饭馆里的氛围很是浓郁,堂倌的形象、声音、动作等都生动有趣,仿佛呼之欲出,北平饭馆那种特有的让人亲切、热情的感觉跃然纸上,作者对它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2第八段有这样的话:“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
8、院落,每院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这段话写了居民院落的细节,由院落写到院内的陈设,院内栽培的树木;又由树木写到院里种植的果木蔬菜。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清静明亮,而且表现了它的丰富闲适,突出北平宜居的种种好处。总之,处处流露出对北平的喜爱欣赏。3第十三段细说了北平建筑布局。以紫禁城为中心,写了城壕、墙垣、亭台、中轴路、鼓楼等,内容具体而繁多,如数家珍,似有不嫌啰唆之意,其实是作者自豪、赞美之情的真实表露。5、现场演练: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什么特点?能用平实的语言写出来吗?6、作业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知识二、结合文中语句,体会作者语言的特点。 (提
9、示:形象化、抒情性、句式等)作者对北平的感情显而易见,但通篇几乎没有直白的评价,而读者的感受又很鲜明。这与语言表达的高妙有直接关系。第一段:北平好像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开篇第一句,以人物写地方,以品格写城市特点,是非常文学化的表述,充满诗意。并且用宽怀大量,豪爽达观写城,开篇就将读者领进了一个独具魅力的城市。第三段:比如写北平的包容宽大。 “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前四句都是六个字,结构还一致,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尽”和“任”两个词,尽显随意、惬意、满意,最后一个反问句,更是透着无比的欢愉之情。第四段: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
10、入地中,藉之得畅茂。形象性强,画面感很强,语言节奏感也很强,如果分行排列就近似于诗了。第六段:“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 ”虽是散文语句,内在情感丰富,词句很工稳,像诗的语句一样有韵味。第八段:此外写北平院落里的果蔬新鲜。作者不具体写是怎么新鲜的,而是说“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两个“就是” ,让读者在尽想这种水果的独特形、色、味的同时,也为作者的强烈情绪所感染。第八段:“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更富有诗意,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一句,表达了一种优雅的审美情怀,令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总之:全文都是形象
11、化的语言,创设一种浓厚的诗意;全文都是抒情的句子,充满诗意;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长短句,对称句,排比句。三、深度探究:总述:感受到林语堂笔下的北平的动人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一)作者通过一幅幅小画面介绍北平,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的画面?在作者看来,古老而时新的北平无处不动人:1、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宽大的,包容着新旧两派摩登女郎与木屐老妪、画家与大学生对住、汽车与洋车驴车并行、高耸的北京饭店与一千年不变的生活、协和医院与古玩铺同在、驼背的老人、可爱的老画家、踢毽子的老人、一个刀手、一个太太、一个人力车夫、一个前朝县太爷;2、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
12、树3、北平是个珠玉之城紫金的御色屋顶、宫殿庭园楼榭、西山、玉泉、公园杉树、天坛、先农坛、九个公园、三个御湖(中南北“三海” ) 、蓝天洁月、雨夏凉秋、高爽的冬日;4、北平是个国王的梦境宫殿、御苑、宽道、艺术博物院、专校、大学、医院、庙塔、艺商、旧书摊林立;5、北平是饮食家的乐园数百年的饭馆、受过训练的堂倌;6、北平是贫富共居的地方7、北平是采购者的天堂8、北平是个住家的城市农村幽静与城市舒适媲美;9、北平有多样的人;10、北平有五颜六色旧的与新的色彩有历史的,有现实的;11、北平是个理想的居住城市建筑有皇室的华贵,雅适而且宽阔,适于居民生活;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或追求学问、娱乐、嗜好,或赌博、
13、搞政治,或游玩、品茶等;城外多是村庄麦田,可见裸体的儿童,还可去游览颐和园、逛西山;12、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人力车夫,朴实、乐观、真诚。可以概括为:a、自然风光动人b、城市景象动人(珠玉之城)c、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d、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动人。e、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包括新旧共融的文化气息)动人以上是本文的形,那么读出这篇散文的“神”是?作者对古老而时新的北平城和北平古都文化的爱之深,感之切(二) 、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中在也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在本文中就变得如此的美丽动人呢?(学生讨论作答,教师总结)一方面当时当地的社会确有美丽动人之所在,另一方面作者带有
14、审美的眼光,他看见最平常的人、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都觉得是审美的对象。说到底,作者写的不只是客观外物,而是写自己的内在感受,写一种审美的心境,写一种心灵的镜像。3、文章描写“动人的北平”采用了什么角度? 作者意在写尽故都北平的全貌,各种景象、各色人等尽收眼底,可见文章采取一种全景式的描写角度。不过文章又避免了粗线条的抽象勾勒,而是采取类似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即把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小景小物尽情地描绘出来。从一个个局部看,是微观的,但合在一起就是整体描绘。所以全文的描写所取角度是总与分的结合、大与小的结合、粗与精的结合。4、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能发现美呢?懂得美呢?将文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引发思考,表现文学的教育、认识的作用。(三)文章看似“散” ,它是怎样整合起来的呢?初读本文确实会产生散而无序的感觉,好像面面俱到,什么都说到了,可是又什么都没有说充分。其实深思细察,会发现文章的一些内在肌理,即组织成文的特殊方式。首先,它采用总一分的结构方式,以第一段为全文总起,提纲挈领,统领全篇,余下各段是第一段的展开分述;其次,文章围绕北平的“性格”老成、豪爽、包容、守旧融新等来写,尽管撒得开,但在精神上聚得拢,这正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6、作业完成学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