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诗歌创作教案.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4339592 上传时间:2018-12-2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创作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诗歌创作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诗歌创作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诗歌创作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诗歌创作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 题 什么是“诗”课 时 2 课时主要教材参考资料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诗的概念和特点。能力目标: 锻炼分析能力。德育目标: 美育的培养。教学重点 1、什么是诗?2、诗的魅力分析。教学难点 诗的文体特点。教学方法 讲读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内容 时间分配及教学方法复习导课 以学生熟悉的诗引入,简单分析。 提问(5 分钟)新课 一、诗的背景在古代中国,写诗与读诗,主要是一种文人雅趣名士风流,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一个人身份与品位的标志。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而君子的文采风流和儒雅谈吐,须得诗艺之助,所以他又说:“不学诗,无以言。”古典人文教育因

2、此形成了以诗艺为必修功课的传统。“五四”新文学运动倡导平民文学与大众文学,改用白话写诗,尽管如此,诗歌也并未成为真正的大众艺术。郭沫若、徐志摩、艾青等创作的诗歌杰作,读者对象并非普通大众。即使象李季王贵与李香香那样“为工农兵而创作”的通俗民歌体,其实也主要是在爱好文学的知识青年中流传。二十世纪的“大跃进”与“文革”时期,中国曾经轰轰烈烈地兴起过“民歌运动”与“工农兵诗歌运动”,但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那不过是在特定政治背景下由某种上层力量操纵的结果。那些顺口溜打油诗式的标语口号体,是对诗歌艺术的亵渎与嘲弄,绝非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二、诗的魅力实质古今凡能被称为“诗”者,无不是用一

3、种特殊的方式特殊的语言,表达着诗人对人生与自然的所思所感所悟。它也许让你喜悦,也许让你痛苦;也许让你宁静,也许让你震撼;也许让你沉思,也许让你愤激。总之,这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碰撞,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流,是一种精神生活的方式。我们所面对的现实世界,既有阳光鲜花,也有风雨雷电,人生有春风得意,也有痛苦烦恼。诗歌虽然并非人类生存所必需,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追求的不仅是肉体的温饱,还需要精神有所寄托心灵有所安顿,而诗歌艺术正是人类精神寄托心灵安顿的详细分析讲解(15分钟)讲授分析(20)方式之一。人不听贝多芬照样活着,但听贝多芬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感觉,就可能大不相同;同理,人要培养起一颗诗心,他

4、的生活与生命也会更加有声有色。他的生命将与古今诗人的生命交流,与大千世界的生命交流,他的人生将因此而变得更加富丽。他将从单调的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从人生的种种算计种种烦恼中超脱出来,去发现去感受人生与自然的诗情画意,哪怕是一片绿叶一朵白云一点星光一声鸟鸣,都会引起他心灵的震颤和共鸣。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感觉,人能活在这样的感觉之中,就是一种升华与超越。但是,选择这样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并非人人皆愿人人皆能,它不仅取决于你的人生追求,还需要文化底蕴(非指学历) ,更需要情趣与心境。三、诗的定义所谓诗歌艺术,是一种运用比散文语言更凝炼、更富于想象与联想的语言,表现人类心灵感受或感悟的方式。四、诗的几点

5、阐释首先,诗歌不一定分行。中国古典诗歌就从来不分行,甚至连标点符号也没有。古典诗词的分行、标点,是我们按照现代阅读习惯加上去的。其次,诗歌不一定押韵,这在现代白话新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再次,所谓语言的“音乐性” ,也就是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也主要是基于古典诗歌的形式总结出来的特点。四、作品分析:(一)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诗人想表现的也许是对平常人生的观照与联想,他在这里发现或感觉到某种趣味或诗意,于是传达出来与读者共享。这是一首写得很美也很有韵味的诗,但它言什么志,缘什么情呢?(二) 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

6、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顾城:弧线 )这首诗由四个画面构成,给人以一种难以言传的阅读快感。所谓的“思想”几乎淡化到了零状态,而情感因素也朦胧得很,学生分析总结(6分)结合作品分析(20)(20)但它毫无疑问是一首绝妙好诗。其实,这类既非“言志”也非“缘情”的诗歌,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 2 分钟课后作业 分析再别康桥 , 1 分钟板书设计一、诗的背景二、诗的魅力实质三、诗的定义四、作品分析指导教师意见教研室主任意见教学后记课 题 诗的语言课 时 2 课时主要教材参考资料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诗的语言特点能力目标: 学习运用诗的语言能力德

7、育目标: 体会诗歌的美感教学重点 1、诗的语言特点2、理解教学难点 语言特点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内容 时间分配及教学方法复习导课 无论对诗歌如何定义,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这是无可争议的。因此,阅读欣赏诗歌,首先就应熟悉诗人所运用的语言。提问(5 分钟)新课 一、对词语的音调、色彩、修辞以及联想效果有一种敏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而这种语感,又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含英咀华潜移默化而来。二、语言的神韵也许你掌握了上万单词,能阅读翻译英文原典,但读英文诗歌,哪怕是一首意义明朗的小诗,也不一定能读出诗的感觉。原因很简单:你缺乏语感,对原文的词采、声音及其联想效果没有感觉。而这些恰

8、恰是诗歌语言的“神韵” ,一经翻译便丧失泰半。所以,有人认为,诗歌是不能翻译的。诗人何其芳曾谈到他读莎士比亚、雪莱、拜伦原文的感受,说翻译过来的英文诗如同走了气的葡萄酒。其实,岂止外国语,我们今人读古典诗词,也常苦于找不到感觉。因为,古代诗人多采用文言写作,而文言是一种精致典雅的书面语言,需详细分析(5 分钟)讲解 15长期浸润其中方能领悟其遣词造句之妙与声调抑扬之美。三、语感的培养培养一种语感,才可能欣赏古典诗词。而我们为应试而学习的文言,注重的是解读词语,忽略的正是语感。而古典诗词的节奏韵律之美与修辞之妙,非具有这种相应的语感不能体会。相反,我们读中国当代诗歌,就很容易产生共鸣,其中一个重

9、要原因,就是我们熟悉诗人所运用的语言。四、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语言又不等同于日常语言,也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语言有别。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特殊在什么地方?却很不容易回答。古今中外的诗学家曾经概括诗歌语言的特点,如抒情性、形象性、音乐性等等。一般而言,这没错。关键问题是,古今诗歌的语言风格千姿百态,我们很难归纳出古今通用的标准。如果说它是抒情的,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并不抒情的反证;如果说它是形象的,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并不形象的反证;如果说它富有音乐性,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并不富有音乐性的反证。诗学家的概括,其实也是不得已而勉力为之。稍加追问,便不能自圆其说。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诗歌语言是一种特殊的

10、语言,一种不同于寻常叙事的艺术语言,即使是民歌或现代口语化的自由诗,也与日常口语有相当的距离。事实上,古今诗人总是在苦心孤诣地寻找、试验或创造着风格独特的语言,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语言。李贺“银浦流云学水声” (天上谣 )姜夔写荷“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念奴娇 )诗歌语言本质上是一种非同寻常的表达方式。五、反馈分析理解35分析 207 分钟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 2 分钟课后作业 写作练习 1 分钟板书设计一、语感二、神韵三、培养四、语言特点指导教师意见教研室主任意见教学后记课 题 诗歌的节奏与格律课 时 2 课时主要教材参考资料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1、: 什么是诗歌的节奏和格律能力目标: 在诗歌中的运用能力德育目标: 体会诗歌的美感教学重点 1、对节奏和格律的理解2、运用教学难点 理解和运用教学方法 练习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内容 时间分配及教学方法复习导课 以新月诗派的诗引出 提问(5 分钟)新课 一、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基于古典诗歌艺术的观念,诗歌语言不同于日常口语或散文式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吟诵或朗读诗歌,你会有一种抑扬顿挫的感觉,即所谓“节奏感” 。这种节奏效果是由语音的顿挫与抑扬产生的。在古典诗词中,这种节奏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即所谓句式,节奏的单位是“顿” 。二、各种诗的节奏分析在四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两顿,二二句式:伐木丁

12、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诗经伐木 )在五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三顿,二一二或二二一句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而在七言诗中,一般是四顿,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句式: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曹丕燕歌行 )三、古典格律诗南朝齐梁之后,随着汉字四声的发现,诗人注意到平上去入按照一定的规律交错互用,会产生一种特别悦耳的音调效果,于是反复试验,结果就形成了字数、句式、音韵等皆有严格要求的近体诗格律诗,也简称律诗。常见的格律诗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与七言绝句等。这里的关键是平仄。所谓平仄,是古人对汉字四

13、声的归纳,与现代汉语的四声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声和二声,仄声是上、去、入三声的总称,其中上声相当于三声,去声相当于四声,而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消失,转入到其它各声调中去了。再加上古今语音的演详细分析(5 分钟)分析 20讲授分析30变,古四声与今四声并不能一一对应,平仄交错互用产生的音韵之美,我们不一定能有古人的那种美妙感觉。格律诗与古体诗的最大区别,是要求词语平仄交错,以造成音调抑扬顿挫之美。所以,格律诗的节奏不仅来自顿数的安排,更来自平仄的交替互用。简言之,平仄格式是格律诗的要素。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基本句型(可当做两联来记):四、现代诗现代白话新诗是

14、古典诗体的彻底解放,它是一种没有格律限制的自由诗。 “自由诗”的观念来自欧美,最早创作“自由诗”的是美国十九世纪诗人惠特曼。当这种观念被移植到中国后,中国数千年的诗歌传统为之一变,变为一种更难界定的艺术形式。传统的形式,如节奏、韵律等,已经不能成为诗歌语言的要素。如艾青的名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这样高度散文化的诗句,按照艾青的说法,它的节奏就是“自然语言的节奏” ,完全是凭着情感的起伏而自然形成的。现代诗人如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等则进行了另一种尝

15、试,追求诗歌的节奏与韵律之美,如: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闻一多一句话 )诗人利用了汉字的语音特点,每一行字数大致相等,因而顿数也大致相同,这样便形成比较明显的节奏感,朗诵起来抑扬起伏音韵铿锵。这一类白话新诗,被人称为“现代格律诗”或“新格律诗” 。五、反馈分析讲解207 分钟课堂小结 学生独自小结 2 分钟课后作业 写作练习 1 分钟板书设计一、定义 二、分析三、在古诗中的运用四、现代诗的运用指导教师意见教研室主任意见教学后记课 题 第四章 意象课 时 2 课时主要教材参

16、考资料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意象的内容和运用能力目标: 写作练习德育目标: 意象所包含的内容。教学重点 1、意象的理解2、意象的运用教学难点 运用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教学用具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内容 时间分配及教学方法复习导课 以诗歌的例子引出 提问(5 分钟)新课 一、意象意象”原是中国古典哲学范畴, “意”指意义、意蕴,“象”指图象、形象,以形象或图象来表情达意,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这体现在诗歌艺术上,就是寄情于景寓意于象,借助可以被感知的具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思想。二、各种意象分析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枯藤老树

17、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杨柳” 、 “雨雪” 、 “枯藤老树昏鸦” 、 “古道西风瘦马”等等,在具体的语境中,已不是一种客观景象,而是诗人情感的外化。诗人通过这些景象或物象,表现内心的感受,这就是意象。简单地说,诗歌中所谓的“意象” ,就是“表意的象” ,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这种外在之象不仅是视觉详细分析(15 分钟)举例分析35的,也可以是听觉的、触觉的,甚至是心理的幻象。但之所以为“意象” ,就与纯客观的物象或景象有别,它是寄寓着诗人所思所感所悟的形象,或者说是情感化的物象或景象,它常常具有象征、明喻或隐喻的意义。2、千山

18、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这是一幅画面:寒冷的冬天,雪花飘飘,天地无声,万籁俱寂。山峦之间看不见鸟儿的踪影,山蹊也无人行走。江上一叶孤舟,舟上披蓑戴笠的老人在默默垂钓。这一系列意象暗示出诗人的一种心境。但“寒江独钓”显然不是实景的写照,而是诗人创造的意象,是一种隐喻。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孤寂与孤傲。3、独怜溪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这也是一幅画面。西人曰:“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这幅画表现什么心情?诗人没有点破,但如果将末句“野渡无人舟自横”理解为一种隐喻,那么画外之意就非常耐人寻味。事实上

19、,寄情于景寓意于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艺术手法。诗人言志抒情,常常不是直接道出,而是创造一系列意象,给人一种情景交融的美感,令人回味无穷。而许多经典意象,如“秋水伊人” 、 “巫山云雨” 、 “香草美人”等,更是被后人推陈出新反复运用。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离骚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遗之英琼瑶。 (张衡:四愁诗 )美人如花隔云端。 (李白:长相思 )三、诗歌意象的形象化意象的运用,可以使诗人的思想情感形象化,但又并非仅仅是为了形象化。它能营造某种氛围,创造联想的空间。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寂之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顾城:感觉 )这是

20、典型的意象诗。没有抒情,没有议论,而只是两组意象的对比,表现诗人的一种“感觉”:一片灰色之中的鲜红与淡绿。我们也许可以作这样的阐释:诗人厌恶成年人的世界,而感到孩子的世界总是很明朗的,尤其是诗人借助独讲解 练习25特的意象来象征、隐喻某种思想情感时,所象之意常常很晦涩,而且也难以解释。古人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是说表达的局限性。又云:“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是说解释的局限性。因此,对于诗歌中的意象,关键在于感悟而不是理解,这样即使不能完全理解诗人之意,也能领悟到诗人通过意象所营造的氛围与美感。四、反馈7 分钟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 2 分钟课后作业 写作练习 1 分钟板书设计一、意象二、

21、意象的分析三、意象的形象化指导教师意见教研室主任意见教学后记课 题 第五章 意境课 时 2 课时主要教材参考资料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意境的定义、理解和运用。能力目标: 理解德育目标: 对意境美的欣赏教学重点 1、对意境的理解2、运用教学难点 理解和运用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教学用具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内容 时间分配及教学方法复习导课 以王维的诗引出 提问(5 分钟)新课 一、意境“意境”则是“意中之境” 。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情”与“景”的艺术结晶。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薑斋诗话 )

22、,说的就是意境。须注意的是,这里的“景”的内涵大于一般意义上的景物、物象,而大致等同于“意象” 。二、意象和意境的区别详细分析(15 分钟)举例分析“意象”与“意境”之比较:“意象”和“意境”都是以“意”为前置词,都在诗人诗心的统辖之下,这是二者的共同之处;它们的不同在于:“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是“意象”的有机组合。一首诗的意境可以由多个意象叠加而成,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四首其三)一句一个意象,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动态、静态错落有致,构成开阔优美的境界,传达出诗人愉悦畅朗的情怀。意境也可只由一个主要意象构成:峨眉山

23、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全诗只有“峨眉山月”一个主体意象,以此作为诗人情感的传媒,就生成了一个月影随波、对景怀人的意境。三、意境的实质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境不仅是意象的组合,更是组合之后的升华。意境有更自由的创造天地,更辽阔的艺术空间,更丰富的想象余地。即使是一个意象构成意境,也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呈现出强大的艺术张力。四、常见的意境方式一是触景生情,情由境发。诗人猝然与某种物境相逢,随境生情,逐渐达到意境浑融的境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二是移情入境,情赖境显。诗

24、人主观的情、意很浓郁,在面对物境时,将自己的情感灌注于其中,即刘勰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客观的物境遂充满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色彩。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 、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 )都是移情入境。三是双向互动,物我情融。诗人把自己的性格、情感投射、灌注于外物,同时又汲取自然物的精神气韵于自己,物与“我”的情趣往复回流,浑然一体。四、反馈20分析 10分析练习307 分钟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 2 分钟课后作业 意境写作 1 分钟板书一、意境的定义二、意象和意境的区别设计三、意境的实质

25、四、指导教师意见教研室主任意见教学后记课 题 第六章 想象与联想课 时 2 课时主要教材参考资料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什么是想象和联想能力目标: 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德育目标: 作品所蕴含的深意。教学重点 1、对想象和联想的理解2、想象和联想在诗歌中的运用教学难点 想象和联想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内容 时间分配及教学方法复习导课 用一个例子进行想象和联想的练习 提问(5 分钟)新课 一、想象“想象” ,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相关形象的心理过程,人类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26、。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二、想象的特点特点一:与科学思维相比,艺术想象具有超越时空的无限广阔性和丰富性。这种广阔性和丰富性还表现在艺术想象往往可以超出常情、常理之外,不受其束缚。这在科学思维的想象活动中,是不能成立的。“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惠洪冷斋夜话引苏轼语) 。特点二:诗人波澜起伏的感情活动,触发和激起丰富多彩的想象。情感因素和艺术想象密切相关。例:李白梦游天姥 、郭沫若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 。三、联想详细分析(5 分钟)举例分析1510“联想” ,是一种由此人、此事、此景而想到与之相关的彼人、彼事、彼景的思维方法,

27、是由一事物过渡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联想极为丰富,产生的效果也十分美妙。例:牛希济生查子想象和联想,既是人类的思维方法,也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离开了想象和联想,文学艺术就如同折翼的鸟儿,无法海阔天空自由飞翔。四、想象和联想在诗歌中的作用想象和联想,既是人类的思维方法,也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离开了想象和联想,文学艺术就如同折翼的鸟儿,无法海阔天空自由飞翔。分析 7 分钟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 2 分钟课后作业 联想和想象的写作练习 1 分钟板书设计一、什么是想象二、想象的作用三、什么是联想四、联想的和想象的运用指导教师意见教研室主任意见教学后记课 题 第七章 时间与空间课 时 2

28、 课时主要教材参考资料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时间和空间在诗歌中的运用。能力目标: 写作能力训练德育目标: 诗中所含的深意理解。教学重点 1、时间和空间的妙用2、写作练习教学难点 写作练习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内容 时间分配及教学方法复习导课 以诗句引出 提问(5 分钟)新课 一、中国式的时空观时空观念折射着人们的宇宙观、人生观。详细分析(7 分钟)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对时间的飞逝甚为敏感。庄子一死生,齐万物,认为自然、人生可以一种变化的观点看。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

29、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逍遥游 )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齐物论 )时间、空间,一切都在变化中,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因而,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苏轼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时刻在变)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但人之为人,依然伤情。王羲之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

30、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盛事不常,修短随化,人总为“情”所牵,无可奈何。 )有这样的哲学背景,中国传统的时空观是既达观又感伤的。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都是纯中国式的。二、诗歌的现实时空与艺术时空现实时空是写实性的,艺术时空则是诗人有意识进行了艺术处理的。倒错、剪辑,重新组合。时间上可以顺叙,也可倒叙、插叙;空间上可使用蒙太奇镜头似的组接,可尺幅千里。有独特的艺术效果。雍陶望月怀江上旧游 (由此一时空忆彼一时空) 、李商隐夜雨寄北时空变化中凸现人

31、的悲欢离合之情。时间:现在将来(现在) 空间:巴山客舍西窗(巴山客舍)存在于诗歌中的时间是不能以我们生活经验中的时间来衡量的。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曰“神与物游” 、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英国诗人布莱克()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正是指这种属于诗的心理时间与空间状态:超越了、或是说独立于现实生活之外-诗人在一刹那间顿悟到人生的奥秘、在一瞬间里走过人生的百年;在历史与未来间任意穿梭、融入属于永恒的历史长河里,或者让时间在某个临界点戛然停止这种感觉,经过漫长的心理酝酿,混入诗人的记忆、经验和当下的生存状态,形成无限的心理空间,代表着整个人类的记

32、忆在说话-因其凝练,所以无限。被后人赞为“孤篇压倒盛唐”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全讲授分析10篇采用“移步换形”的手法,以明月为线索层层牵出与之相关的各种意象。从眼前之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起,悟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哲思;然古今之人,又有多少能参透人生的无奈,于是那独自在皓邈宇宙悬挂了亿万年的明月,便将她幽幽的孤寂穿过了秦时长城汉时关,淡淡的洒在所有离人思妇的眼前、心头:夜光下的一叶扁舟、寂寞的明月楼、尘埃堆积的妆镜台只怕是“碣石潇湘无限路”,此无尽的思念终无相聚的一日。三、跳跃的时空感在中国的古典诗歌里还有这样一类诗歌:其时空的变幻与跳跃并不像前引作品那样明晰

33、而有踪迹可循;与之相反的是一种混乱、甚至迷狂的状态。但显然,这不是中国古典诗歌所谓的“传统”,中国古典诗歌习惯的是或“意境宏大”、或“含蓄婉约”、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总之,没有“迷乱”的存在。于是,这类诗歌便被后人无数次地努力,试图分析出它清晰的逻辑: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无题 )诗是联想的、感悟的。那急促出现的、紧迫的空间的转移代表了一种流离失所的悲楚,一种人生无常的感叹,一种爱情若即若离的牵挂,一种执着的追寻你仅从那些字面“昨夜” 、 “画楼西畔” 、 “桂堂东” 、 “

34、走马兰台” 、 “隔座送钩”便可以察觉出一种心随着牵引忽东忽西的焦灼及永不放弃的期盼四、作品分析温庭筠菩萨蛮 (水精帘里) 。李贺浩歌时空变幻更多。卞之琳尺八尺八,古管乐器。竹制,竖吹,六孔,长一尺八寸。中国传入日本,今仍流行于日本。尺八写故国式微和东邻日本强盛对比的哀感。在诗中,盛极的昔日长安与今日(上世纪三十年代)相互换位,交往主客换位。于是,听到故国传去的尺八,便深感“霓虹灯的万花间,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音。 ”沧桑感,祖国衰微的哀感。尺八寄寓着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感受, “人”是 30 年代的诗人,也是唐朝长安的日本客人。时空交互幻化中展现历史意识。讲授 8分析 12 分课堂小结 根据课堂内

35、容由学生自已小结 2 分钟课后作业 写作片断练习 1 分钟板书设计一、中国式的时空观二、诗歌的现实时空与艺术时空三、跳跃的时空观四、分析作品指导教师意见教研室主任意见教学后记课 题 第八章 象征与隐喻课 时 2 课时主要教材参考资料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德育目标: 教学重点 1、什么是象征,什么是隐喻。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教学难点 理解和使用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内容 时间分配及教学方法复习导课 以文学手法的象征和隐喻引出,简单讲解。 提问(5 分钟)新课 一、什么是象征象征,是一种人类文化现象。其内涵相当大。此节

36、论的是作为诗歌创作表现手法的象征。所谓“象征”,就是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情感。原始部落的图腾、现代各国的国徽国旗、奥运会的会徽,以及公司的标识等,都可以视为象征艺术。二、就文学创作言,何为象征?1、象征是指甲事物与乙事物有重要且密切的关系,甲事物暗示着乙事物;2、象征是用小事物来暗示、代表一个远远超出其自身涵义的大事物(如十字架基督、兰草君子) ,用具体的人可以感知的物象来暗示抽象的不能感知的情感、观念等等(如狼贪婪、狐狸狡猾、白或雪或清泉纯洁、玉君子所具有的一切美德) ;3、因为象征是甲事物代表、暗示乙事物,是具体物象暗详细分析(5 分钟)分析作品10示抽象情感和观念,所以甲事物

37、和具体物象的创造决定象征的成败。三、隐喻是最普遍的象征形式之一(寓言、符号易之阴阳爻、佛教手印等等都是象征的形式。 )修辞的隐喻是比喻的一种,诗歌的隐喻概念比修辞大,说的是表现手法,比修辞的比喻深奥曲折得多。四、中国传统诗歌中的象征隐喻(比兴、寄托)比兴在诗经中原分得清楚“比显而兴隐” 。比是明比,可以有象征义(关雎 ) ,也可以只是修辞(卫风硕人 );兴是暗比,有了隐喻义(周南桃夭 ) 。但到离骚就不易分得太清了。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用草木比美人,用美人比贤人(或君王) ,可说是比,但用草木零落引起美人迟暮,又象兴。只好笼统说有寄托,其实就是有象征义。而离骚几乎创造了一个象征隐

38、喻的系列,香花草喻君子,夫妇喻君臣,相思喻渴望报效君王,妃嫔受宠幸喻为国君重用,弃妇喻政治上被排挤,美人迟暮喻士不遇。五、作品分析不过,象征与隐喻作为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一种自觉的创作方式,却主要是源自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象征诗派要求诗人通过可感知的形象来表现内心世界,反对直抒胸臆和客观白描,强调暗示、幻觉和联想的表现方法。象征与隐喻的意义被凸显出来。这一诗派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法传播到中国,影响深远,不仅形成以李金发等人为代表的早期象征诗派,而且徐志摩、戴望舒、闻一多、艾青等人也无不受其影响。试读艾青的短诗树: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立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

39、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这当然不是风景诗,而是传达一种耐人寻味的哲理。什么哲理?诗人并未一语道破,而是通过“树”的形象暗示给读者。可以这样认为,象征与隐喻给诗歌带来一种朦胧美,一种浮想联翩意味无穷的诗意。尤其是那些奇特的象征与隐喻,给人心灵上的震撼绝不亚于直抒其情的“放声歌唱式”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那是十多年前,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讲授 5分析 512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后来,我的钥匙丢了。心灵,苦难的心灵,不愿再流浪了,我想回家,打开抽屉,翻一翻我儿童时代的画片,还看一看那夹在书页里的翠绿的三叶草。而且,我还想打开书橱,取出一本海涅歌谣 ,我要去约会,我向她举起这本书

40、,作为我向蓝天发出的爱情的信号。这一切,这美好的一切都无法办到,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诗歌表达的是“迷惘的一代”的“信仰危机” ,你也可以解读为是对十年文革的控诉,但诗人却采用了一系列隐喻式的诗句, “我的钥匙丢了” 、 “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奔跑” 、 “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 、 “我想回家” 、 “翻一翻我儿童时代的画片” 、 “夹在书页里的翠绿的三叶草”等,凡是文革过来人,谁参不透这些隐喻所暗示的人生经历?由此可以看出,当代诗人之创造象征与隐喻,与古典诗人运用“比兴” ,已不能同日而语。古典诗歌中的大多“比兴”,例如“闺情” 、 “咏物”之类,主要是美化诗人的

41、“意兴” ,这在当代诗人看来,简直就是“小儿科” 。他们着力于表现独特的自我感受,苦心孤诣地去寻找创造独具特点的象征与隐喻,以给读者以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所以,中国当代诗歌中的许多象征与隐喻,常常是怪诞离奇出人意表。当代诗人的情感世界比古代诗人要复杂得多,绝非文字符号所能完全表现,他们试图冲破语言的藩篱,去寻求一种超越语言表层意义的表达方式,象征与隐喻正是他们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因此,尽管当代诗人用白话写作,但阅读与理解当代诗歌并非易事,破译其中的象征与隐喻就常常比解读古典诗词中的“比兴”还要考验读者的理解能力。课堂小结 学生根据内容小结。 2 分钟课后作业 写作练习 1 分钟板 一、什么是象

42、征书设计二、传统的象征意味三、什么是隐喻四、隐喻的理解指导教师意见教研室主任意见教学后记课 题 用典艺术课 时 2 课时主要教材参考资料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什么是典故。能力目标: 学习对诗的理解能力。德育目标: 典故中深含的教育意义。教学重点 1、典故的理解。2、典故的运用。教学难点 典故的恰当使用。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教学用具 录音机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内容 时间分配及教学方法复习导课 以古诗的内容导入。 提问(5 分钟)新课 一、概念“典”即“典故” 。诗中用典故及前人成辞成语是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常用手法。这些典故、成辞都有较早的出处和基本涵义。经过历代

43、诗人的运用,每一典故都积淀了某种特定意蕴,读者一接触,即可由其简炼的字面深入进去,到达“事源”或“语源”的层面,会通古事今情,充分领略诗歌丰富的意蕴。二、分类“典故”分为“事典”与“语典”两大类。“事典”往往是出自典籍的某一故事,其来源可以是历史、神话、传说、寓言等。“语典”则是前人经典性的语言,来源极广,无论经、史、子、集,其中的语言材料都可能成为“语典” 。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 、 “履霜,坚冰至” (易经 ) 、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 ) 、 “青青河畔草” (汉乐府) 、 “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诗)等,一经诗人化用入诗中,就都成为“语典” 。三

44、、用典的理解及作用详细分析(5 分钟)讲授 5 分分析 10著名学者启功先生有一个有趣的比喻:用典是把事物压缩成为“信号” 。即把一个复杂的故事(或一项详细的理论)及其蕴涵的意义,经过剪裁、压缩、简化等,作成一个小小的集成电路放到读者脑子里,这样就在有限的文字中表达了尽可能多的信息。 (汉语现象论丛比喻与用典 )因此,与其说典故是诗的一种特殊语汇,不如说它更像一种艺术符号。它凝聚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哲理性美感内涵,在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形式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使诗歌在简练的形式中包含丰富的、多层次的内涵,使诗歌显得典雅,富于书卷气,精致含蓄,意味深远。中国古代诗人,只有用典的多寡精粗

45、之不同,而罕有全然不用典者。不仅陶渊明、李白这样崇尚自然天真的诗人出入于六经诸子,甚至通俗诗人、民间诗人也都能娴熟地使用这种艺术手法。典故的五个主要功能:(1)有助于说理;(2)有助于修辞;(3)有助于丰富表达的内涵;(4)有助于发表不便直说的思想;(5)有助于联想。四、作品分析1、 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一组诗作艺术技巧十分高超,从以上诗作的用典就可看出这一点。此诗是一首思妇诗,表现女子思念运行异乡的丈夫或情人。

46、 “与君生别离”语出楚辞九歌少司命 “悲莫悲兮生别离” ,暗示“悲莫悲兮”之意;“道路阻且长”语出诗秦风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暗示“从之”不得,内心苦恼。此诗用典的高明就在于用典而使人不觉其用典。全诗自然流畅,读者若不知典故的涵义,并不影响一般性的阅读,但若懂得典故,就可借助于作者引用的成辞的上下文,通过联想领会作者未说出的意思,更深入地体会本诗深厚缠绵的情感。用典而毫不影响诗的流畅,风格雅致而又平易。2、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47、?分析讲解22 分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下片连用三典表达抑郁和悲愤情怀。 “休说”三句用张翰事,晋书张翰传说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便弃官归里。辛弃疾反用此典,说自己不象张翰那样贪图家乡风味。 “求田问舍”三句典出三国志陈登传 ,许汜见陈登(字元龙) ,陈登上大床睡,让许睡下床。许对刘备抱怨陈登,刘说:当今天下大乱,你虚有国士之名,不能忧国忘家,只是求田问舍,陈元龙对你还算客气的,如果是我,一定自卧于百尺楼上,让你睡在地下。辛弃疾用此典表白自己绝不象许汜那样不顾国家而求田问舍。但一腔抱负又哪里有机会施展呢

48、?于是,他不得不象东晋桓温那样叹息:“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世说新语言语载:“桓公(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此词连用三个典故,吐一腔英雄气,洒一掬英雄泪,委宛动人,艺术表现力远在直说之上。课堂小结 学习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小结。 2 分钟课后作业 1 分钟板书设计一、什么是典故。二、古诗的典故的运用。三、写作指导教师意见教研室主任意见教学后记课 题 第十章 神韵课 时 2 课时主要教材参考资料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诗的神韵能力目标: 神韵的理解和写作。德育目标: 对美的追求。教学重点

49、 1、理解神韵2、写作。教学难点 理解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教学用具 录音机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内容 时间分配及教学方法复习导课 以意境引出。 提问(5 分钟)新课 一、诗的“神韵”,就像一阵袭人的幽香,你能感觉到并为之陶醉,却看不见、摸不着,甚至说不清楚。它建立于诗的运篇、词藻、意象、意境等因素之上,却又不能像这些因素一样被拆开来分析;它是高于这些因素的,是一种总体上的、浑然一体的美,只可凭直觉去把握。神韵,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最高境界,严羽沧浪诗话曰“诗之极至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二、神韵在古代:而“神韵”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文论里却有着纷繁复杂而又模糊不清的定义(从南朝品评人物、论画到清王士禛“神韵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