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经济思想和经济发展(教案).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4338989 上传时间:2018-12-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经济思想和经济发展(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经济思想和经济发展(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经济思想和经济发展(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经济思想和经济发展(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经济思想和经济发展(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经济思想和经济发展(教案)目 标1、掌握我国古代重要经济政策、经济思想,认识其产生的根源,全面评价其历史作用。2、了解、掌握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概况和我国古代经济格局演变的表现、过程及原因。重 点重农抑商政策 江南经济开发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古代冶铸业与陶瓷业制作工艺、技术的进步 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难 点全面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 对农工商三者关系的认识教学过程古代经济问题,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故旧史家名之曰食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工作重心,因此迫切需要从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得到经验、教训。这一要求反映在高考命题中,就是经济史所占比分

2、不断上升。一、经济思想、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也叫重本抑末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经济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表现战国商鞅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明清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压制。原因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的来源;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工商业不能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商品交换不发达,拥有货币、店铺和作坊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从根本上来讲,它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反映,是生产力低下的必然产物。实质保护

3、封建经济,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评价对这一政策的评价,要注意它的历史阶段性。在封建社会初期,这一政策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从根本上重视农业的思想也是正确的。但是,到了明清时代,这一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清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抑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农业也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之上,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抑商的结果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

4、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2、孟子、商鞅、黄宗羲的经济思想例 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收为奴。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不切于民用者)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试结合相关背景评述以上两种思想。分析:商鞅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封建制度逐渐确立。各国忙于征战,粮草供应、士兵来源都仰赖农业。这一主张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秦国也因此而强盛起来,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

5、础。明末清初,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和传统观念严重阻碍了它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冲破这种阻碍,黄的思想正是这种社会要求的反映,因此具有进步意义。二、经济发展的表现表一: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力农具 耕作技术 农田水利 农作物品种夏商西周以木、石、骨、蚌制农具为主,青铜农具极少懂得施肥 有较大发展 种植“五谷”春秋 铁农具开始出现 牛耕出现 楚芍陂吴邗沟战国铁农具得到推广桔槔牛耕推广 魏西门豹渠秦都江堰、郑国渠魏晋南北朝曹魏马钧改进翻车水碓、水磨广泛使用嘉峪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牛耕法深耕细作、积粪肥田传播到南方南北大兴水利北有曹魏、北魏孝文帝隋唐创制筒

6、车江东出现曲辕犁江南圩田、烧山普遍隋开通大运河唐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种植茶树明清宋代以后,生产工具发明极少玉米、甘薯由国外引进(明)并得到推广种植(清) 棉、桑、茶、油等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特别注意:1、古代农具的分类 按用途、功用,有耕作、灌溉、谷物加工几类;按动力分,有人力、畜力、水力几类。试举例说明。2、古代水利工程的功能和作用有三:蓄水灌溉、防洪、运输。3、唐代以来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经济作物种植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加强。表二:手工业的发展矿冶业 纺织业 陶瓷业 其他夏商西周青铜铸造是商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夏尚少、商贵族化、西周生活化西周丝织品除平织物外,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和刺绣商

7、、西周遗址中出现原始瓷器商周玉器加工和漆工艺有较高水平春秋战国发明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青铜铸造出现金银错技术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纤维细密战国出现用夹 技术的精巧漆器;煮盐、酿酒业有较大发展;手工业专著考工记魏晋南北朝北魏相州军刀出名;百炼钢技术成熟;发明灌钢法曹魏:二中心;一机构吴八辈之蚕蜀蜀锦制瓷技术成熟,南方盛产青瓷,北方创制出白瓷纸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石油、天然气开采和使用隋唐冶铸业普遍采用切削、抛光、焊接工艺丝麻织品,遍布全国;丝织业分工细、品种多、融入外来风格瓷窑广布,邢州以白瓷、越州青瓷闻名,有“南青北白”之说;唐三彩;秘色瓷造船业发达,船大、有推进器明清广东冶铁业规模大并出

8、现资本主义萌芽明朝嘉兴出现纱绸机;苏州等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双色套印技术广泛传播,并出现多色彩色印刷品特别注意:1、冶铸工艺的进步;2 纺织原料的变化表三:商业、城市和交通的发展(不含对外贸易)商业 货币 城市 交通夏商西周商民善于经商,被后人称为“商人” ;商都是繁华的商业都市商以贝作货币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夏初具规模;西周建有驿道,道旁有旅店,并建立邮驿传递制度春秋战国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中原市场形成以龟贝、珠玉、银锡为货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魏晋南北朝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有所恢复;南方相对活跃不少城市遭破坏。北魏以后,洛阳、荆州、扬州、益州、建康等商贸活动

9、兴盛隋唐 城里有“市” ,市中有邸店和柜坊。农村有草市。 隋仍铸五铢钱;唐 长安、洛阳是全国政治中心,也是商业大都会。 交通要道上有店肆,备有驿唐后期出现夜市 高祖始铸开元通宝钱扬州、益州是长江流域商业都会,扬州后来居上,有扬一益二之称驴;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发达明清市场扩大,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很快,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白银和铜钱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贸城市众多,有全国性的,也有地区性的,江浙地区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补充说明:秦朝统一货币,统一用圆形方孔钱半两钱和黄金。三、经济格局的演变表现: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转移到南方1、历程商周时期,经济中心在河南、陕西一带;秦

10、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但淮河流域和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南北经济差距明显缩小;隋唐时期,经济重心仍在黄河流域,但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已与之接近;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元时期,长江中下游经济发展快,尤其是南宋时,江南经济已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明清时期,江南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注意教材中三句话: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2、原因南方自然条件(光

11、热、地形、气候等)总体上优于北方;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民南迁,增加劳力,并带去先进的工具、技术;南方统治者重视生产的发展;政治中心南移(如南宋)的推动。3、南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以烧山、围湖等方式过度开发,造成水旱灾害频发以致影响到今天。这是当前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应引以为戒的,注意开发与环保统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例 2 概述魏晋南朝、隋唐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有何新的突破与发展?简要分析这三个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影响。分析:六朝 成就: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存在问题:各地发

12、展不平衡; 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隋唐 成就:江南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江南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 存在问题:放火烧山、围湖造田,破坏了生态平衡; 影响: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明朝中后期新突破: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影响: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也表明封建经济日趋衰弱,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四、长不大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1、出现和发展出现:时间、地区、部门、标志发展:规模、部门、地区2、特点及成因特点 微弱、稀疏,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发展水平低;最初多表现为分散手工工场形式;没有瓦解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原因 腐朽封建制度的阻碍。统治阶级为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一方面在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另一方面采取各种压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措施,如征收重税、限制规模、闭关政策等,使这一萌芽直到清朝,也没有质的突破,未能进入真正意义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