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从《黄帝内经》“治未病”论高血压病防治.pdf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338583 上传时间:2018-12-2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3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黄帝内经》“治未病”论高血压病防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黄帝内经》“治未病”论高血压病防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黄帝内经》“治未病”论高血压病防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黄帝内经》“治未病”论高血压病防治.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I仑 坛 理潮活 。 J0 c航船 。Med ,20Jj 08 (目0国舀 固国窗 匠 翰 马永琦 成阳师范学院医院,陕西成阳712000 摘要通过阐述(黄帝内经 “治未病”理论的科学内涵,探讨“治未病”理论对高血压病防治思路及方法 的指导作用,以期拓宽高血压病防治思路及提高诊疗水平。 关键词】(黄帝内经;治未病;高血压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4-6852(2011)08-0044-04 Discuss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from the“HuangDi NeiJing”Theory

2、MA Yong-qi Xianyang Normal College Hospital,Xianyang Shanxi China 712000 atract Through explaining“HuangDi Neijingprevention theory to explore the theory of the guiding role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with a view to broaden the idea of hypertension prevention,and improve the therape

3、utic leve1 blnnn-&“HuangDi NeiJing;treating disease;hypertension;prevention “治未病”是黄帝内经创立阐发的一个重要 学术理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日:“圣人不治 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 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 而铸锥,不亦晚乎?呲文从正反两方面指出“治未 病”的重要性,历代医家也以此为源加以丰富和发 展,使治未病”成为中医一大特色。因此,整理(黄 帝内经中“治未病”的理论,深入探讨其应用前 景,对人类健康大有裨益。 l 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诠释 “治未病”思想源于先秦文化,形

4、成于黄帝内 经,是中华传统文化在维护人体健康领域的具体 体现,其内涵博大精深。 11“治未病”之“治”“治未病”之“治”多释为 预防和治疗。黄帝内经所 治,之含义为:治 疗、医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日:“善治者, 治皮毛,其次治肌肤”。素问标本病传论篇日: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治理、管理。如素问 太阴阳明论篇云:“脾者,土也,治中央”;素问 刺禁论篇云:“肾治于里”。调理、调养。如素 问宝命全形论篇云:“一日治神,二日知养身,三 日知毒药为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从 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 人之治身也”。条达、调顺。素问五常政大论 篇所说:“坚成之纪天气洁,

5、地气明,阳气随, 阴治化,燥行其政”。安定。灵枢五乱篇说: “何失而乱,何得而治。,此治理、管理、调理、调养、 条达、调顺、安定皆可引申为预防、防止。 12“未病”黄帝内经及后世对“未病”认识 有5个方面。健康未病态: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 信息的健康人,如黄帝内经提出:“平人者,不病 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的平衡协调是人 体健康的标志。前病未病态:指存在于机体内的 病理信息已有所表露,包括先兆、萌芽、微病等。 潜病未病态:是中医未病态范畴中的一个非常关 键的阶段,即是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 未出现任何临床表现的状态,即病理信息尚在潜 伏期,尚未达到显化。灵枢贼风篇提出:“此亦

6、 故邪留而未发”,黄帝内经中有多篇章对受邪而 未发病的“未病”状态有详细论述,如素问八正 神明论篇日:“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 逢虚风,其中人也为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 虽已有虚风中人,但邪浅病轻,尚无明显症状。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 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痃疟;秋伤于 湿,冬生咳嗽。”都描述了受邪后,邪伏体内而不 发,遗时乃发或新感诱发的现象,成为后世温病学 伏邪学说的源起。传变末病态:指在疾病发作初 期,病情有可能进一步发生传变或出现并发症的 情况。如素问疟论篇日:“夫疟之未发也,阴未 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病愈未 复态:

7、是指疾病在痊愈或控制稳定情况下未出现 _、44_ 两部r鏖 2 年第24卷第8期 论坛匿理溯活 复发状态。“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 病时段的状态,也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 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 13“治未病”“治未病”就是以健康为中心,预 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黄帝内经 所述“治”之对象,既指调治疾病的“先兆”“萌芽” “欲病”“微病”,也指防止已病脏腑向未病脏腑的 传变。“治未病”体现了黄帝内经以增强体质为 核心的健身、防病、治疗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 族保健养生、防病治病之指南,是中医精华之内 涵,祖国医学之瑰宝。 己 “治未病”理论内涵及在高血

8、压防治中的运用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 变、营养状况改善,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愈来愈高, 目前我国高血压病死数占全国人口总死亡数首 位1,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死亡的重要独立 危险因素,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已成为全球范围 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运用黄帝内经“治 未病”理论,对高血压病发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及病 理机制进行综合干预,都将起到积极的指导预防 作用。 21 未病重养生,防病于先养生是人类关于自 身保健最基本的认知空间和修为手段,是健康永 恒的话题,是治未病”的基石。黄帝内经基于对 生命活动规律的观察及疾病过程的诊察,制定了 相应的原则和具体措施。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

9、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为旨,对于健康无病之 人,重在养生调摄,通过内养正气,强健体质,外避 邪气,从而达到养生保健防病之目的,是治未病的 最高境界和重要内容,对此提出以下观点:法于 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内 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 和谐统一,提出顺应自然阴阳变化来调节人体阴 阳为养生保健的基本法则。该法则把“天人合一” 学说,作为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要求 养生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素 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顺四时而适寒暑”(灵 枢本神篇),“从之则苛蒺不起”(素问四气调 神大论篇)。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脾 胃安和,生化源旺,气血充盛,则体健寿高,反之则 殃

10、。调补脾胃,重在饮食,黄帝内经提出“食饮有 节 谨和五味”的原则。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 问五脏生成篇云:“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皆 从正反两方面指出饮食养生的重要性。此外人们 在生活起居方面也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到起居 有常,宜小劳莫大疲,劳逸适度。只 谨道如法”, 才能达到“长有天命”之目的。虚邪贼风,避之有 时。黄帝内经在强调保养正气以抗邪的同时,也 未忽视邪气的致病作用,提出要适时地避免邪气, 灵枢九宫八风篇日:“圣人避风,如避矢石。, 恬悛虚无,真气从之。老子提出“清静无为”的养 生之道,黄帝内经强调“恬恢虚无”,即心境安闲 清静,少私

11、寡欲,心安不惧,“以恬愉为务,以自得 为功”,“独立守神”,通过静神修性,来达到“精神 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的境界。 高血压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 用的结果,其不良生活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是养生保健,防治高血压病的 首要基点:顺应四时昼夜阴阳变化,有规律生 活。长期昼夜颠倒,或通宵加班等不规律生活以及 不注意四季气候变化均易导致高血压。合理膳 食。养生倡导以清淡素食为主,宜食低脂肪低胆固 醇、内含丰富的维生素、动物性优质蛋白质类食 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增加膳食钙摄入,饮食要 有规律,限盐,限酒。控制体质量。减少食量,少 吃肥肉及含油脂高的食

12、品和零食,制定个体化饮 食和运动方案。进行有计划的体育锻炼,剧烈运 动、危险作业、工作过度繁忙、紧张劳累、性活动过 度等均可使血压升高,适度活动、劳逸结合有利于 血压调节。戒烟。烟草中所含尼古丁及烟碱均有 明显收缩血管作用。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 衡。情绪激动、脾气暴躁、恼怒、嫉妒、精神压力过 大等均可使血压升高,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病是 一种心身疾病,与高级神经活动障碍及植物神经 中枢兴奋性增高有关,反复的精神情绪刺激可使 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造成儿茶酚胺增多,外 周血管阻力升高致高血压病2。减轻精神压力,坦 然处世,心胸宽广,保持乐观情绪、开朗性格、心理 平衡有利于血压稳定达标。避免不

13、良环境和气 候影响。拥挤、噪音、气温骤降、寒冷、遭受灾害等 恶劣环境与气候,可使血压升高;舒适安静的环境 有利于血压平稳控制。 22见微知著,救其萌芽疾病往往在发病之前 就已存在体质偏颇,即阴阳偏胜偏衰、寒热所属、 气血盈亏等表现。这是一种潜在疾病内因,一旦受 到致病外因干扰,便可显性发病。因此,补偏救弊, 平调阴阳、寒热、虚实,是消病于萌芽,防患于未 然。还有许多疾病,病虽未作,但邪气已蕴藏于内, 蓄势待发,当遇到适宜条件或诱因时就会发病,内 既有变,外必有现,此时当善于观察并发现微小的 _、45_ 坛 理溯源 。 把m m 如 。胁 加,2DJJ 。f 08 变化,分析其病因病机,防治于萌

14、芽欲发阶段。(素 问八正神明论篇云:“上工救其萌芽下 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灵枢逆顺篇也说:“上 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素问刺热 病篇云:“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 病。”上述萌芽、未生、未发均指病之早期萌芽欲病 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日:“见微得过,用之 不殆。”所谓“见微”是诊知微弱变化,即欲病,“得 过”是了解、掌握疾病所在和发生,“用之不殆”是 治疗欲病就不会发生疾病。黄帝内经提出早期 防微杜渐,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是医术高明者 的上乘技术,即“上工”,体现了察微知著,防治前 移的“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压防治中中医积极倡 导养生,纠正机体阴阳气血寒热偏颇,规避引

15、发高 血压病各种危险因素。现代医学认为,正常高值血 压人群约半数以上可能发展为高血压,为“高血压 前期”,发生心脏病、中风或心力衰竭的机会比拥 有理想血压的人要高1525倍。因此,高血压预 防应该前移,有必要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进行健 康干预。此外,超重和肥胖、高血脂、高血糖、血液 流变学异常,高钠、低钾、低钙以及中度饮酒也是 引发高血压病的诸多危险因素。对这些疾病因素 的早期防控也是扼制高血压病于萌芽的有效方 法。中医学认为阳亢质与痰湿质是引起高血压病 两大基本体质类型3,故应及早防治。 23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病之早期阶段,病势 轻浅,治之较易,故黄帝内经倡导“善治者治皮 毛”,力求做到早诊断

16、、早治疗;同时注意既病防 变,传变是疾病发展变化的规律,在黄帝内经 中,有表里传变、经络传变、脏腑传变、气血传变的 不同表现。疾病传变是一个由轻到重,由重到危的 过程。素问缪刺论篇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 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 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 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 于五脏之次也。”素问痹论篇说:“五脏皆有合, 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在掌握疾病发生发 展及传变规律的基础上,不仅要截断病邪的传变 途径,而且要“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即根据五脏 六腑之间相互资生、制约的规律及整体关系,从脏 病惟虚则受,而实则不

17、受,脏邪惟实则传,虚则不 传的原则,对未病之脏预先调理。素问玉机真藏 论篇认为,人体“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 则各传其所胜。”“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 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 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因而,黄帝内经认 为治疗疾病时应根据其传变规律,实施预见性治 疗,以控制其传变,就可避免多脏受损、疾病趋于 深笃、复杂难治4。高血压是慢性病,多数高血压 患者悄然起病,自我感觉正常,不易被察觉。许多 患者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病就诊时被偶然发现。也 有一些平常貌似“健康”而突然死亡者,多数是血 压骤然升高所致心脑血管病引起的猝死 。因此, 控制高血压的最有效方法

18、就是早发现、早预防、早 治疗,定期监测血压水平,对高血压低危患者先采 用非药物治疗,重点放在高血压知识的宣传教育 及不良生活行为的干预,3个月后达不到预期效果 应服药治疗;对高危及极高危患者应尽早规范化 个体药物治疗,防其传变及并发他脏受损等并发 症。因此高血压病防其传变的早期治疗尤为关键。 治疗高血压病的目的不仅要把血压降至正常,更重 要是要保护靶器官,即安未受邪之地,防止传变6。 24瘥后调摄,防其复发疾病好转或治愈控制 稳定后,若调理不当,容易复发或产生后遗症,令 病情日渐严重,预后更差。素问热论篇云:“病 热当何禁之?岐伯日: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 遗,此其禁也。”从禁忌方面强调热

19、病初愈应少食 及以饮食清淡为宜,以防食复或病遗。高血压病控 制达标后的难点是容易反复,不注重定期体检及测 血压,生活方式不正常,高血压病确诊后治疗不规 范、用药不按时或忘记服药是造成高血压难以控 制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中风、心脏病、肾功能不 全、眼底病等多脏器受损最常见的因素,故瘥后应 采用综合康复手段,必要的健康教育、养生保健、 规范性个体药物治疗,做好疾病后期的善后治疗 与调理,防止可能出现的三复(食复、劳复、情复), 方能巩固疗效,以收全功。 小结 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临床实践的 重要指导思想之一,贯穿于防病治病的全过程。其 内涵与国际卫生组织1996年在迎接21世纪的 挑战中确立

20、的医疗卫生发展方向有着理想的契 合: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 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 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环境 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 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 视患者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从以疾病为中心向 以病人为中心发展。因此医学关注的对象应从已 病人群向未病人群扩展,医学防治的切入点应前 _46- 两部呻【羞 2DJJ年第2 卷第8期 论坛屋理溯源 国蕊露髓密回国 0固亘目值 钱红霞 四川省肿瘤医院,四川成都61 0041 摘要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均证实肿瘤是一种本虚标实的疾病,通过中医扶正法治

21、疗可明显改善患者 临床症状,减缓化疗药物毒副作用,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关键词肿瘤;本虚标实;辨证论治;扶正,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 0046852(2011)08004703 Upright Importance in Cancer Therapy QIANHong-xia Sichuan Province Hospital of CanceChengdu Sichuan China 610041 b8椭et From the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to conftrme the tumor

22、 is the vacuity ofthe disease, TCM treatmen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clinical symptoms,slow the chemotherapy side effects,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prdll0Ilg survival time blnnatumor;the virtual real;syndrome;rightingTcM treatment 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生命和健康的 疾病,据统计当前国内外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都 很高,两者都呈不同程度的增长,且已经

23、超过其他 疾病,成为人类第一致死原因。所以,如何更有效 地治疗癌症、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成 为临床治疗的重要课题。目前手术、放疗、化疗、中 医药、生物治疗等均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但 手术、放化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对患者都有不同程 度的损害,致患者生存质量进一步降低,痛苦增 加,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体会到扶正治疗是 弥补其他治疗手段不足、减轻患者痛苦的重要方 法,该治法应贯穿肿瘤治疗的始终,现从以下方面 论述扶正法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l 病因病机 中医对肿瘤的记载分散于历代医籍中,如 “瘤”“积聚”“瘾瘕”“恶疮”等病名,其病因有外 邪、七情、劳伤、饮食等,病机有“正虚

24、气滞”“血 瘀”“痰阻 毒害”,但正气虚弱是发生一切疾病的 基础。黄帝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壮 人无积,虚则有之”。诸病源候论进一步提出: “积聚者,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寒,搏于脏 腑之气所为也。”医宗必读更针对性的指出,“积 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夕 证医案则 指出:“正气虚则成岩。”说明脏腑气血虚弱是肿瘤 发生的病理基础,虚是致病的根本,正气先虚,癌 毒侵袭,客邪留滞,气滞血瘀,则邪毒积聚成块。现 移。然而这一超前进步的学术思想在当代还没有 得到很好的应用。因此,开展治未病”理论在高血 压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那开宪社区是心脑血管疾病

25、综合干预的最好场所J】中国 临床医生,2009,37(9):7375 2 洪嘉禾实用肝病学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 563-564 3】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214 4】 范哗,段延萍,周杰,等从内(傩经入手看“治未病”思想 的源流及价值【J】陕西中医,2009,30(2):222 【5】王丽颖,李元,丁教,等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动态研究进展【J】 河北中医,2010,32(11):1715-1717 【6周倩倩,李应东从“治未病”理论看高血压的三级预防J】 甘肃中医,2011,24(3):1920 收稿日期:2011-04-25 作者简介:马永琦(1961一),男,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心脑 血管疾病的防治。 47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临床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