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复习古诗文鉴赏主题.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4338457 上传时间:2018-12-24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古诗文鉴赏主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复习古诗文鉴赏主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复习古诗文鉴赏主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复习古诗文鉴赏主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复习古诗文鉴赏主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古诗文鉴赏第一讲 考纲点击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E。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第三讲 诗歌鉴赏五步程式第一步,先读全诗分类别。古诗鉴赏是较难的知识,拿到题后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知题材,定主旨。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叹观止矣。但就其题材划分,主要有这样几类:借景抒情诗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

2、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咏史怀古诗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

3、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伤春伤别诗(闺怨诗)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 “春 ”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羁旅行役诗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

4、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这类许多诗人的诗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隐、2柳永、秦观、李清照为著。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山水田园诗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

5、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托物言志诗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便有 6021 首,初唐 504 首,盛唐 746 首,中唐 1455 首,晚唐 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

6、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刘熙载艺概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即事抒怀诗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

7、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 。边塞征战诗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等。他们继承汉魏乐府及六朝、初唐诗人鲍照、陈子昂等的传统,多以诗歌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8、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赠友送别诗“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江淹别赋 )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

9、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 。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 ,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

10、下谁人不识君” ,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3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闲适隐逸诗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这类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山水田园诗相近或相同,在分析时可结合起来。悼亡游仙诗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以上对诗歌内容的粗略分类,目

11、的是让学生在具体鉴赏诗歌时,快速了解其内容,以便把握诗歌的要旨。分清是哪一类诗,其思想内容就有矩可循了,如: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如:韦应易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题中“送李胄:且在暮雨中,很明显这首诗表现了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心情。又如: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水光 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从题目“湖上” 、 “晴” 、 “雨“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应该是借景抒情诗。这样,我们接下来的鉴赏就有了方向性。近试上张水部 朱

12、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 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精心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 ,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在试前内心不安的心情的。根据诗词题材,深入体味并整合诗句大意与情调,取舍主次,即可得出诗词的主旨(主要思想感情)。常用的表达诗词主旨的词语有:v 心旷神怡 热情洋溢 豪情满怀 慷慨激昂 得意洋洋 徜徉山水v 欢快 欣喜 喜悦 舒畅v 自由 恬淡 闲适 惬意v 仰慕 追慕 留恋v 同情 孤独 寂寞 思念 郁闷 空虚 烦闷 抑郁v 感伤 辛酸 悲痛 悲愤 忧

13、愤 激愤 悲壮 壮志难酬v 忧国忧民 消极避世v 讽刺 指斥 控诉第二步,后半部分找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诗歌的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所在。古代诗歌往往是先写景而后抒情,而这个“情”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所在。例如:题临安邸 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 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宋王朝本在

14、北方,迁都于此亦是“游人” 。诗中“熏” “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 ,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第三步,前半部分寻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思是诗人的情意要融注在形象中。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

15、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关于意象和诗的关系,诗人郑敏有过十分精当的比喻,她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她又说:意象“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它对诗的作用好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对电子仪器的作用。”(郑敏英美诗歌研究4)这话也指出了意象即是诗歌的基本成分这一事实,一首诗也就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意象系统。可以这样说,意象既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没有了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换言之也就不能称之为诗了。从某种意识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

16、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诗歌常用意象的象征意义: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柳:送别 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松柏:坚挺 傲岸坚强生命力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7、”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

18、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桃花:象征美人或青春容貌 兰:高洁牡丹:富贵 美好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希望荒凉 偏僻 伤春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禾黍:黍离之悲(国家今盛昔衰)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菊:隐逸 高洁 脱俗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

19、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梅:傲雪 坚强不屈不挠逆境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

20、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

21、关的修5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3、动物类猿猴:哀伤凄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鸿鹄::理想 追求鱼:自由 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乌鸦(寒鸦):小人俗客庸夫 哀伤沙鸥:飘零 伤感鸟:象征自由莼c

22、h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音信消息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鸳鸯,指恩爱

23、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4、风霜雨雪水云类: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海浪:人生的起伏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暴雨:残酷 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东风:春天 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雪:纯洁 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云:游子飘泊以浮云比喻

24、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天晴:欢愉 光明金风:秋风“水”的意象(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5、器物类玉:高洁 地重游 脱俗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 (冠):官位 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西楼小楼:闺怨之情;丝竹:音乐;汗青:史册;须眉:男子;巾帼:妇女;桑梓:故乡

25、;轩辕:祖国;三尺:法律;寸管:笔;青鸟:信使吴钩:泛指宝刀、利剑。例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鼍(tu,6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船:兰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樯撸(借代大船

26、、战船)。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6、颜色类白:纯洁无暇丧事 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绿:希望活力和平 蓝:高雅 忧郁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 神秘黑:黑暗 绝望 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7、关于人的品质、行为活动的。英雄:追慕自愧自叹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六朝旧事、南朝旧梦:表示往日富贵繁华的生活。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娥眉(蛾眉):美女峨眉:高尚的德行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

27、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后来也用户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怀桔:指孝顺双亲。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跑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

28、,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诗人常常用诗歌里的“山林”和“宫阙”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所谓“宫阙”也言“魏阙”,是朝廷的代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所谓“山林”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的形象的代称。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袁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

29、的才华。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南冠:指囚犯。典故出自左传成公九年一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8、地点: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 (国家) 衰败 萧条 (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乡村:思归 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城市 (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南山代表隐居的地方 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武陵人代表隐居的人柳营:指军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天地尘世:鸿蒙、希夷、太清、太虚。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

30、军之地。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9、其他类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 怀旧雪:琼玉、碎玉、冰花、六出; 信:鸿雁、尺牍、尺素7后庭花:亡国。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浮生: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酒: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评价诗歌的意境特点1什么是意境:

31、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名言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当一些人物景物的形象处在客观世界里被我们观察时,那些只是“无情无意”的物象。当诗人以自己个性化的带有特定情感的眼光观察了,并择取物象的某方面特征付诸毫端的时候,这些物象就被称之为意象。而统一于作者主要思想感情的一组意象,就是意境。2体味意境的基本方法:从意象的形声色味等特征开始,通过合理想象,设身处地,把握意象的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的美丑、高低缓急、明暗、香臭等属性,并依人之常情,由己及诗,对应推断诗中的感情基调与感情变化。推断过程中注意主次关系的取舍。3常见的评价意境特点的词语注意词意的轻重、侧重点等细微差别:壮阔 阔远(阔大悠远) 雄奇优美 雄浑

32、苍劲 雄浑壮观富丽堂皇 瑰丽 明丽 淡雅 恬淡自然恬静 安谧 幽静 和平 生机勃勃 繁华热闹 深远 幽深 奇险 迷濛 迷茫 飘渺 虚幻暗淡 幽暗 昏暗荒寒 肃杀 萧条 萧索/ 冷落 孤寂(孤独寂寞) 落寞(冷落寂寞)悲凉 慷慨悲壮 悲壮苍凉 凄凉 凄惨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碰,就是把握意境) 。例如:独坐敬亭山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 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

33、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 “尽” “孤” “独” “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第四步,详读全诗五必看: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题目犹如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作品打下基础。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 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类型

34、主要表现手法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借助诗歌的题目,推断诗歌的主题思想 古诗的写作往往有些传统的写法,同一类型的诗歌往往有几类大体相似的主题。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直接通过诗歌的标题推断诗歌的主题。如望月就可能思乡怀远,寄某某就可能表达对某某的怀念之情,登高就可能是思亲,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更何况有些诗歌本身就表明了作者的基本态度。如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题“悯”就表明作者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深深同情。元稹的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写的就是离别的

35、思念,即对亡妻的忠贞和怀念之情。再如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思故园”就可看出是思乡的主题。例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间景象, “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借助诗歌的题目,能够明确诗歌的意象,大体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诗歌的诗意美,往往是通过诗歌的意境创造出来的。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境,就能够很好的鉴赏诗歌。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含着“意” (主观思想)和“象” (客观景物)两个方面,意境就是由这两方面自然而有机融合而成的。很多诗歌的标题本身就直接用诗歌的意象命题,有的

36、诗歌甚至在意象前直8接加上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这都有利于我们借助诗歌的标题就能大体上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如果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那么考生可以从描写对象着手,通过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我们在鉴赏这首诗歌的时候切不能漏掉题目中的任何一个字。如“听”点明了事情,诗的后六句都是写作者听到的内容。“蜀僧”点明了弹琴者的身份,“僧”有自己的弹琴内容、弹琴风格,“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是写琴声的超脱世俗。“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更通过对景物的感受,

37、说自己沉浸在音乐之中,而不知道时间已经是傍晚了,这就从侧面来衬托琴声的曼妙超俗,表现了琴声的艺术魅力和蜀僧弹琴的高超技法。又如陆畅的惊雪“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诗题的“雪”就是诗歌的中心意象,即思想感情的载体。“惊”,惊讶,惊叹,借雪花飞舞的冬景,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美好生活的美好情操。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借“乌衣巷”这个具体的“象”的今昔变化来表现“意”写出历史的变迁和豪门贵族的兴衰。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借“山寺桃花”这

38、个“象”表现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如题李凝幽居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借助诗歌的题目,在事件或背景中体味思想感情如果题目点明了所写的事件或背景,如次北固山下秋夜江汉移居等,考生应该注意到这些诗歌的内容,或者与题目的内容有关,或者由题目中的背景引出,或者写在某个地方的活动。考生就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的信息。如次北固山下中的“次”就暗示了游子漂泊在外,秋夜既“秋”而“夜”,作者又是女词人朱淑真,如果不寄寓着思念和愁绪,岂不怪哉?江汉更是点明了杜甫晚年漂泊于江汉一带的事件,从而暗示了他晚年的颠沛流离,自然寄托了他的身世之感。2006 年北京卷的题目是移

39、居: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注释:将:岂 纪:经营。如果考生能够对这首诗的题目产生足够的重视,认识到陶渊明写的是搬到新家之后的事情,那么就会考虑到新家的环境和与邻里的关系。再根据诗歌的细节,就不难理解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谊”。这一类题目在诗歌中的数量最大,考生们应该重视。借助诗歌的题目,初步判断诗歌的类型,明确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作者拟题往往绞尽脑汁。诗歌的题目包含

40、着丰富的信息,只要细加分析,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大体上明白诗歌的表现手法。一些以事物命题的诗很可能就是咏物诗。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以事物命题,可以初步判断为咏物诗,而咏物诗的基本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虞世南的咏风、贺知章的咏柳于谦的石灰吟等便是如此。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和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从标题可以推断为边塞诗,而边塞诗的表现手法多为写景叙述抒情相结合。又如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一看便可以断定为写景诗,其基本表现手法必定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41、象这样的还有杜甫的江村,张旭的桃花溪等等。注意诗歌的题目,了解诗歌的作者,知人论诗, 以察诗情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譬如说杜甫:现实主义的手法,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旅居四川时也有些描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浪漫主义的手法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 气势雄壮的主调,壮志未酬的遗憾。王维诗含蓄生动,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表达思乡,反战,建功立业等主题。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怀古诗为主,借古讽今,借古抒

42、怀,吊古伤今。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9人词风既有农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李煜词颓糜伤感却又细腻感人。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陆游的诗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从题目切人,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有些诗歌的题目有提示全篇作用,如果从此切人,便容易抓住理解诗歌的关键。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如杜甫五律倦夜 ,此诗题目,就颇令人感觉跷蹊。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怎

43、么会“倦”?这是怎样的夜?诗人为什么会倦?这些问题都与诗歌内容紧密相连,若能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诗歌,则必事半功倍。例如:送友人 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题目为“送友人” ,从题目我们即可推知这应该是一首送别诗,表达的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题中的“闻笛”不可忽视。全篇四句,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其中“暗飞声” 、 “满洛城”写出了笛声的韵味, “闻折柳”则写出了笛声的内涵,末句“故园情”写出了“闻笛”的感受。抓住题中“闻笛” ,笛声“折柳”的内涵也便迎刃而解了

44、。再如王维的过香积寺 ,题中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意谓“访问” 、 “探望”。诗题的显性信息就是探访著名香积寺院。诗中描写的重点就是在深山密林中的所见所闻,最后流露出的“安禅制毒龙”的佛学情感也是由探访而来的。就解题而言,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容易找出诗里第三联中的“诗眼”“咽” 、 “冷” ,因为只有这两个字才能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雍陶题君山的题目直接点明赋写对象。赵师秀约客的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我们能够在约客未到的特定情景中去感悟诗人的失落和孤寂。再如月夜忆舍弟 ,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在未读诗句时,就已明白了诗的情感主

45、旨思念。再如杨炯的从军行 、李白的越中览古 送孟浩然之广陵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从题目都可推知诗歌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当然,要真正透彻地了解诗歌内容,领会抒情主人公的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还得对内容做精微的鉴赏。然而,因为题目是诗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应该把仔细揣摩题目意思作为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起始环节。只有这样,才能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必看作者。即注意诗歌的题目,了解诗歌的作者,知人论诗,以察诗情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考试时,试题有时在注释中指

46、出一些相关于作者和背景的信息。知人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比如读到建安七子的诗歌,就应该想到那些诗人刚健的人格与明朗的诗风,了解什么叫“建安风骨”;读到陶渊明的诗歌就想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淡泊名利的精神,于是可以把握他的诗歌风格基本是淡而远的。读到李白、杜甫的诗,就应该想到他们曾经历唐的全盛期以及安史之乱,一个是狂放的、一个是沉重的,有浪漫和现实的区别。(杜甫:现实主义的手法,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旅居四川时也有些描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浪漫主义的手法)读到王维,就应该想到他喜好山水丹青,修学释道的特点,所以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风格含

47、蓄生动,清新明快淡远,有“诗中在画,画中有诗”、“诗佛”等美誉。读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写边塞士兵的生活,表达思乡,反战,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主题。读到刘禹锡就应想到他处于晚唐政治倾颓时期,所以其作品以沉郁的怀古诗为代表。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怀古诗为主,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吊古伤今。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词风既有浓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气势雄壮的主调,壮志未酬的

48、遗憾。陆游10的诗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还要重视作家们的思想倾向。儒家的“入世” (也叫“用世”)思想。常见理念有:“进取求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忠君爱民”,“仁义礼智信”等。 例如,“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雨漏被湿,仍吟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高适、王昌龄、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辛弃疾、岳飞、陆游等都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倾向。佛家的恬淡虚无静修。主要理念有:“四大皆空”、“色即是空”、“参悟宇宙自然妙谛”等。例如“诗佛”王维在鸟鸣涧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鹿柴中写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道家的清静无为崇尚自然主要理念有:“清心寡欲”、 “不为天下先”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等。例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又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儒释道互补。李白:儒道兼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苏轼:三家互补- 临江仙下片:“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