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点解读】 考纲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1)经济:井田制崩溃(2)政治: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兼并,地主阶级势力壮大(3)思想:学术下移,私人办学兴起2、流派代表及主张道家 老子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无为而治”庄子 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儒家 孔子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以德治民;教育思想和方法至今影响深远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养浩然之气,性本善荀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法家 韩非子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变法革新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节用、节葬3、意义
2、(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深化拓展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w.w.w.k.s.5.u.c.o.m(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4)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考纲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及宋明理学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新儒学的形成原因: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
3、央集权的需要。特点:糅合了阴阳、黄老之学、和法家的思想基本主张: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2)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果: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2、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理”是万物的本原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2)陆王心学“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理”就在自己心中,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3)影响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
4、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 、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深化拓展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异同 (1)两者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2)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主张“心” 即“理”,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
5、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考纲三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李贽的思想(1)否定孔孟权威,鞭挞程朱理学。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之道和因循僵死的八股取士制度,反对绝对思想权威,提倡个性自由。(2)抨击道学伪善,强调个性发展。(3)提出世界源于阴阳二气的观念,否定“天理”的存在。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提倡“经世致用”思想。w.w.w.k.s.5.u.c.o.m(2)批判君主专制思想。(3) 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4)倡导“工商皆本”。深化拓展何谓“经世致用”?提示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
6、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难点突破】一、运用知识梳理的方法理清中国古代文化发展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特征,造就了各具时代特征的文化成就。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科学繁荣,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为后来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族联系加强,科学文化进一步发展。思想上“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取代了“百家争鸣”。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但民族大融合。佛教盛行、宗教画流行、石
7、窟艺术、齐民要术和北方民歌都体现了这一阶段特征。4、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科技文化水平世界领先,唐诗繁荣,影响深远,泽被东西,形成了“中华文化圈”。5、宋元时期,三大发明出现,科技文化继续领先于世界,并开始外传,宋词、元曲也盛行。6、明清时期,传统科技一度走在世界前列,但继而转为停滞。文化领域专制色彩浓厚,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文学艺术繁荣兴盛,古典小说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二、运用继承与发展的观点把握儒家思想的演变1、春秋末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奠定了儒学的思想基础。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初步发展,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代表。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系统的“仁政”学说。
8、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3、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既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和“仁政”思想,又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宋朝时期,“二程”和朱熹在继承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佛、道两教的某些思想,逐渐确立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儒学理论体系,即理学。5、明朝中叶,王阳明在继承宋代陆九渊的“心即理”的基础上提出“内心反省”,以“致良知”的主张,即心学,形成了儒学发展史上继宋代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6、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儒学弊端进行批判,
9、提出经世致用和君主批判的主张,从而使儒学重获新生。儒家思想开始受到冲击。可见,儒学经历了一个漫长发展过程,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通过对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分析,可以高度概括出思想的演变规律,即思想自身随着历史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影响;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扶植。【真题例析】1、(2008 上海)“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解析】正确解读材料是解体的关键。材料中的话大体意思是“孩子同父亲一同外
10、出,要让父亲走到前面,孩子在后边跟着。路上遇见长辈,要懂礼数。”反映了注重儒家的伦理道德,象孝道,尊敬长辈等。故答案为 D 项。2、(08 宁夏文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解析】本题以一段个性材料作为背景,考查了对明清之际四位思想家的评价和辨析能力,同时体现了高考的双基要求。在所给选项中,李贽最有个性,是为“离经叛道”,“非圣无法”,自称“异端”.他反正统,反传统,尤其是“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可作此题的解题提示。3、(08 广东单科)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11、。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解析】本题从世界本原问题的角度,体现了新课标高考对学生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禅宗六祖慧能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是第一性的,即心是世界的本原,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王明阳的心学也是强调人的意识是第一性的,因而 D 项是正确的。B、C 项人物的观点是承认理是万物的本原。4、(2008上海高考)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问题:(8 分)(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
12、想家?(3 分)(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2 分)(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3 分)【解析】本题以简洁的文字为切入点,考查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有效信息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解答本题应注意时间定位和材料解读。第(1)题,时间是“明清之际”,结合所学可以再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第(2)题,思想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此题考查他们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第(3)题考查对这三大思想家主张的再现。【参考答案】(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2)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刺激,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3)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或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
13、“明君贤相”(或答“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王夫之:主张实学,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如将三者的主张概括回答也给分。【强化训练】1、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它是: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秩序 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2、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3、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到今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和谐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
14、精髓。下列各项中,属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主张是“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入任焉,敏则有助,惠则足以使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也”“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A B C D4、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思想家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A. 庄子、韩非子 B.老子、孔子 C. 庄子、孔子 D.孟子、荀子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一观点是下列哪一派别的思想(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6、提倡大丈夫气节,
15、提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品格和“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精神的是 w.w.w.k.s.5.u.c.o.m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7、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C认为“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8、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
16、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w.w.w.k.s.5.u.c.o.m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9、稷下学宫创立于齐桓公时,至战国末结束,前后达 150 多年,因建于临淄城南的稷门而得名。稷下学宫的出现说明A.齐鲁大地有重视文化的优良传统B.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发展的重要表现C.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D.齐鲁大地思想活跃、哲学家辈出10、“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一副中国近代比较典型的双关语对联,对于“朱子高于孔子”隐含意思的最
17、佳解释是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对于儒家学说贡献大于孔子C朱熹的心学理论比孔子的学说高明 D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儒家学说11、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12、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朱熹在湖南岳麓书
18、院的题字:“忠、孝、廉、节”D“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13、宋代是我国儒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辩化的阶段。下列有关“理”的理解,较为确切的是A.理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理是人生来就固有的思想观念C.理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 D.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14、李贽称赞汉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还赞扬寡女改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称赞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15、顾炎武在日知
19、录一书中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A封建王朝的更替 B外族入侵带来国家危难C统治者不施仁政,导致民不聊生,社会退步 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使国家分裂16、下列何者,不可以代表士人的经世致用思想A“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B“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C“出而为帝王师,处而为天下万世师”D“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17、济宁是孔子和孟子的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下列各项能够体现儒家思想与时俱进
20、精神内涵的是( )汉代董仲舒将“春秋大一统”融入儒家思想 宋代儒学家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明清时期的儒学家将儒学神圣化 当今为建立和谐社会充分发掘儒家思想的深层内涵A. B. C. D.18、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 )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环绕之。子为政,焉用杀,予欲善而民善矣。孔子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
21、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遏,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以言词激烈而名噪一时。他在文章中公然称呼孔子为“盗丘”,提出了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者的不同结局及共原因。(4 分)(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朱熹的观点。指出宋代儒学至
22、此发展到了怎样的新阶段?它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4 分)(3)你是否同意材料四中吴虞的观点?(1 分)简要说明你的理由?(2 分)答案:(1)孔子主张“仁”,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4 分) (2)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天地万物各有其理;三纲五常也是理的表现。(答出 1 点即给 2 分,意思相近的也可给分。) 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性。 (2 分) (3)同意: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3、“打倒孔家店”是宣传民主和科学的需要。不同意: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能一概否定。(本问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给 3 分)20、(11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材料二 17-18 世纪当欧洲出现启蒙运动时,我国也在明朝和明末清初产生了一些反封建的早期民主思想.材料三 1981 年,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参观曲阜孔庙,在大成殿门前龙柱下席地而坐,似有所思。著名诗人公刘为照片命名倾听三千年的回声,后改名为倾听龙的心声。材料四 1988 年,世界诺贝
24、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 2540 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在你看来,伏尔泰为什么会对孔子的学说如此感叹,并称之为“新的精神”世界?(2 分)(2) 材料二中,东西方两种社会思潮产生的时间大致相同,为什么它们的内容却有较的差异?(3 分)(3)从材料三中,公刘先生为密特朗照片的命名,谈谈你对其用意的理解和感悟。(3 分)(4)全世界的科学巨匠为什么会发出“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 2540 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呼吁?(3 分)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提倡“为政以德”,对伏尔
25、泰等人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更与他所鼓吹的开明专制思想有很大的一致性。(2 分)(能答出“孔子理论中的某些思想适合了启蒙思想中的反封建需要”,也同样给分)。(2)原因:中国当时旧制度根深蒂固,新经济处于萌芽状态,思想专制强大,只萌发了早期的反封建思想。而西欧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也突飞猛进,旧制度的统治相对较弱,人们思想有较大的解放。(答出其它知识点也可)(4 分)(3)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通过了解孔子,进而让世界了解中国,弘扬中华文化;孔子学说不仅在中国影响深渊,而且泽被周边,远播世界;传达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友好合作、平等交往的愿望。(能答出其中任何两点均给 4 分)(3)联系孔子所倡导 “仁”的观念、“中庸”之道、重德教化等人文关怀思想;结合在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与弊端,如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问题,说明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需要道德约束和教育等。 (3 分)(本问为开放性设问,请采意给分,不必拘泥于本答案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