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鉴赏(十)艺术手法之修辞一、规律探究修辞手法是指诗歌的某一句或某几句之间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格,常见的如比喻、借代、夸张、比拟、对偶、反复、用典一般也放在修辞中来。 答题时先点明运用什么修辞,结合诗句作具体解释,然后写出这种修辞的表达效果。修辞除单独命题还隐含在炼字的题目当中。例: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周德清(12771365) ,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通过诗歌可以看出明显的修辞方式、比喻、排比、对偶、夸张,答题时对这
2、些修辞进行解释,然后说明效果即可。答案:这首散曲运用比喻、对偶、夸张、排比的手法,把长江的白比作白练,把山的请比作蓝色的染料,把江帆比作箭,把山泉的流动比作闪电,同时“万里” “练” “江帆” “几片” “疾” “箭”分别和“数点” “靛” “山泉” “千尺” “电”对仗,加以排比、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了一幅动静结合浔阳江景图。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趱:赶快。苫:用草覆盖。1
3、、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全诗。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3、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全诗。4、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最爱东山晴后雪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注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句中的一 首。5、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 、 “涌”二字的妙处。鹧鸪天 预报 金王 寂秋后亭皋 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
4、,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 ,沙鸥相对不惊飞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注 亭皋:水边的平地。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6、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答案:1、春残花谢,触景伤感,听杜鹃声声,叫道“不如归去” ;秋寒月冷,霜降叶落,看燕子南归,亦令人长叹月圆人不圆。况且世道险恶,时不我容,人情淡薄,炎凉难堪;而风光景物,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光阴似箭,离开繁华闹市赶紧走入田园,割茅苫房,种桑纺织,栽秧施肥。农事之余,则读书写诗,以诗酒自娱。特拈出陶潜、杜甫,抄之以赏玩。
5、2、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 , “风景”比为“箭”等;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写出了作者对世事的感慨。3、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 , “重九无聊” 。 “端阳” 、 “重九”代麦了南方的重大节日,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4、此句运用借代和反问的修辞手法,用“粉黛” “笙箫”代当年的繁华,和现在的衰败之景对比,突出了昔盛今衰、繁华不再的感慨,用一反问句强化了这种情感。5、 “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6、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