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口老龄化问题 与 “ 问题化”1.占总人口比重大*2015年 65 岁 以上老年 人口 比重将超过 10.47%, 预计 2036年 将超过20%,到 2050年将达到 23.2%。2. 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市*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2010年,我国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城镇为3102万人,乡村为 6667万人 。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为 7.8%,乡村为 10.06%; 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为 1.35%,乡村为 1.8%。3. 老年人口女性多于男性*老年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 464万人, 2049年将达到峰值,多出2645万人。 21世纪下半叶,
2、基本稳定在 1700-1900万人 。4.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我国 60岁、 65岁及 80岁以上老人增长趋势*一 、被 “ 问题化 ” 的老年群体*当前对老龄化现象的研究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每一位专注于研究老龄化的学者都希望社会能够更多地关注老龄化现象,并希望推动社会福利、医疗保障和养老制度的发展来解决老龄化所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然而,当这些 “ 善良目的 ” 集中到一起,不断地对老龄化现象进行探讨和分析的同时,却无形中给老龄化现象笼罩了一层 “ 问题化 ” 的浓雾,而且给老年
3、人的形象蒙上了一层消极的色彩。这种 “ 问题化 ” 带来了负面的意外后果。 *西方 自 1940年以来 ,关于 老年人、老化和老龄化 的研究一直呈指数比例发展 ;*中国 自 2000年以来,国内对于老龄化现象的关注日趋高涨 ,有 大量的调查研究与科研立项。然而 从这些 研究 成果 与调查结果 来看 ,老年 人口的增多都一直被当作一个 “ 社会问题 ” 在进行讨论 , 我们 将这种以强调 “ 问题 ” 为主的研究偏好称作为 “问题化 ” 倾向。*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这种问题化倾 向主要 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以医疗保障系统负担为视角的老年人口研究。这类研究发端于生物学的衰竭理论,最先
4、将老年人的医疗卫生作为关注对象。从社会成本的角度出发,这类研究担忧老年人口的增多对医疗技术、卫生条件甚至医疗 保障 体系 的威胁和挑战。*从个体层面 ,他们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老年人口的功能性依赖、抑郁以及痴呆症等问题上。从宏观层面,人们普遍担心老年 人口的增多将会使医疗 、养老 保障体系 难以维系 。*人社部:尹蔚 民表示, 2015年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总收入是 2.7万亿元,总支出是 2.3万亿元,当期结余是 3000多亿元。*未来 20年,中国的养老金现金缺口 可能高达 70万亿。*其二,对人口红利消失的担忧。这类研究认为老龄化的到来意味着中国巨大人口红利的减少,以及非劳动人口的增多。因而
5、,这部分学者们一方面担忧人口红利的消失,思考如何延长此种人口优势;另一方面,担忧 “ 未富先老 ” 所造成的经济发展减缓,并不断地思考缩小 “未富先老 ” 的办法。无论哪种担忧,在这种经济视域的理解中,老年人口被视为 “ 依赖人口 ” 、 “ 纯消费人群” 是 “ 给社会发展拖后腿 ” 的一群人,因而在他们看来,老年人口更多的被强调为社会的负担,而非社会的财富。*其三,从家庭赡养和青年一代的负担角度出发的担忧。这类比较关注 “ 空巢家庭 ” 和 “ 少子化 ” 现象和 “ 四二一 ” 家庭结构,担心子女需要承担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事务。他们担心老龄化现象会引起家庭在经济的代际转
6、移和养老的保障方面出现断层,从理论前提来看,这类研究也将 老年人 假设 为 “ 无生产力人群 ” 或 “ 造成家庭负担的人群 ” 。二、 “ 问题化 ” 研究与 社会福利内卷化*老年问题化 研究的积极方面在于:使人口老龄化引起社会关注,促使政府出台相应的福利政策。*二 战 以后 , 为了让人们更加关注 老年群体, 并更好 地 推动 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学者们通过挖掘和分析老人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断地强调老年人口比例增高,以及老龄化所必然带来的严重问题,以此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策略让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向老年福利上。其所影响的结果,在早期的确起到了推动福利政策和社会服务发展的作用。因此,作为一种 “
7、策略 ” ,“ 问题化 ” 的研究倾向对老人福利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老龄化现 象的加剧,以及老年福利需求的多元化 , 问题化研究 逐渐演化为学术 界的一种研究惯习,并以压倒性的优势成为老龄化研究中的主流。*当其广泛地影响大众认识时,负面的外部性效应逐渐呈现,从两个层面对社会福利发展产生消极影响:首先, “ 问题化 ” 会以自我实现的方式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老年歧视现象;其次,当 “ 问题化 ” 深入人心并成为歧视的根源之后,原本增长的福利政策因社会歧视的产生而有所抵消,而老人福利事业可能出现一种有增长无发展的 “ 内卷化 ” 趋势 。 由此引发代际之间的矛盾。*从思路上,我国开始强调
8、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协调和配合,逐步发展为目前 “ 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 ” 。从政策上, 2012年之后中国老年政策更是密集出台 。 本世纪 我国 政府先后共制定了近 200个涉 老政策。 所以老龄化现象的 “ 问题化 ” 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老年政策的发展。 *然而,福利制度的丰富并不能等同于福利效果的提升。 *一方面,从社会认识层面看,过分地强调老年人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会让公众对老年人的角色定位倾向于负面。当实际社会资源缺乏,不同年龄人群之间需要针对某一资源进行争夺时,其他年轻群体就容易对老年福利制度产生抵触情绪,阻碍原福利服务的实施,从而使相应福利政策所预期的目
9、标就会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从社会效果层面看 ,世界卫生组织有证据显示,成人保护服务和警察及社 工的探访工作事实上可能也会产生反面后果,会加剧对老人的歧视和虐待。 *三、对策:中国老年价值研究视域的开启*我们应该积极挖掘 老年人与老龄化在 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和价值。对 老年人价值的强调不仅能够引领公众从积极的一面去思考老年人,更可以在价值明确的基础上寻找到老年人在社会当中应有的位置,以及在社会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比如强调老年人在家务劳动、志愿者活动、社区参与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在这些方面,老年人相对于其他年龄群体所具有的特殊的生产性角色和社会价值 。*具体地说 :*其一 ,从市场层面,以劳动时间
10、为核心讨论老年人生产劳动与宏观就业状况、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职业领域对老年人延迟退休的接纳程度 ;*其二 ,从家庭层面,以生活照顾时间为核心讨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生活需求与老年人生产性参与的可行性 ;*其三 ,从社会层面,以社会活动时间为核心,讨论老年人生产劳动对老年人社会参与行为的影响。通过挖掘老年人的生产性角色和价值,进而在合理的社会结构当中,为他们有机地构建出基于平等角色的福利资源 。*注重对 老年人价值的回归 ,并不是要否定对老龄化现象所导致 的问题的分析 。*在未来的 老年或老龄研究中,应当适当的偏重于 “价值 ” 分析,适当地加强对老年人在实际生活中所具有的价值的关注,通过挖掘老年人在现代社会中所具有的特殊的生产性价值、社会参与价值和文化影响价值,以平衡以往老龄研究中 “ 问题化 ” 所造成的意外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文化特色,建立有中国特色的 老年 社会 学 ,实现老龄化研究的本土化转型,从而重建社会对老年人口的价值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