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4321673 上传时间:2018-12-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自 1974 年美国首先提出透皮给药系统(trawnsdermal drugdelivery system,TDDS)治疗方案并制成东莨菪碱贴片上市以来,透皮给药系统不断完善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透皮给药系统无肝脏的“首过效应” ,不被胃肠道消化液破坏,可提供预定的、较长的作用时间,可降低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可维持稳定而持久的血药浓度,从而提高疗效。因此,透皮给药系统已成为第 3 代药物制剂开发和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但是,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以及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等原因,很多药物穿透皮肤的通透率很低,经皮到达体内的药物很难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而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

2、ration enhancers,PE)的应用,为透皮给药系统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近年来,透皮吸收促进剂已成为了增加药物透皮吸收的首选方法,化学的透皮吸收促进剂的应用和作用机制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中药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以其具有起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从中药中寻找透皮吸收促进剂,具有广阔的前景。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文献报道,对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在中药中的分布按中药的分类作一综述。1 解表药11 薄荷薄荷主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薄荷醇、薄荷酮、异薄荷酮、薄荷脑、薄荷酯类等多种成分。其中薄荷醇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类中药 PE。在 1990 年,FDA 以市售非处方药中薄荷醇疗

3、效不确实为理由,宣布取缔在外用非处方药中使用。但在众多的实验研究中证实,薄荷醇对水杨酸、抗生素、5-氟尿嘧啶、曲安缩松、双氯灭痛等 10 多种药物都有促渗作用。王晖等以双氯芬酸钠和吲哚美辛为模型药物,发现薄荷醇对亲水性和亲酯性化合物的透皮吸收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对后者的作用更强;且两者均可使贮库效应的时滞明显延长。许卫铭等通过薄荷醇和氮酮对甲硝唑透皮作用进行比较,发现含 2薄荷醇和 2氮酮均能促进甲硝唑透过皮肤(P005),但薄荷醇价格比氮酮低廉,且薄荷醇为纯中药提取物,安全性大,外用还有清凉感,因此它作为外用制剂的促渗剂是很有价值的。朱健平等研究了薄荷醇对酮康唑的透皮吸收作用,结果与空白组

4、比较,3薄荷醇明显提高酮康唑的经皮渗透量,且从 6h 开始有显著性(P草果挥发油颅痛定溶液透皮吸收速率颅痛定溶液透皮吸收速率。提示草果挥发油对颅痛定的体外透皮速率在数值上有一定的增加。5 温里药51 高良姜高良姜含挥发油 0515,油中主要成分为 1,8桉叶素、桂皮酸甲酯、丁香油酚、蒎烯、荜澄茄烯及辛辣成分高良姜酚等。沈琦等考察了高良姜油、花椒油、细辛油、桉叶素以及高良姜醇提取物对 5氟尿嘧啶透皮吸收的影响,并与氮酮作比较,发现高良姜油对 5氟尿嘧啶的促渗作用显著大于氮酮,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高良姜醇提取物主要含高良姜素、大黄素等,其对 5氟尿嘧啶的促渗透作用较小。52 肉桂肉桂中含挥发油(桂

5、皮油 )198206,主要成分为桂皮醛,占 52926120,其他尚含有肉桂醇、肉桂醇醋酸酯、肉桂酸、醋酸苯丙脂、香豆素、粘液、鞣质等。沈琦等等考察了不同浓度的肉桂油对苯甲酸的促渗效果。结果显示:肉桂油对苯甲酸的透皮吸收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以 1浓度效果最好,与乙醇或乙二醇等常用溶剂合用时,苯甲酸的渗透系数和增渗倍数降低,表明无协同作用。郝葆华等等以肉桂的醇提取物与另一芳香提取物按 400:185 比例混合而成的 C2 一中药促进剂,使用时稀释为 6浓度,采用 ICR 小鼠腹部皮肤及简单透皮吸收样品池,考察 C2中药促进剂对扑热息痛的透皮吸收影响,并分别以 3氮酮和未加促渗剂的扑热息痛液作对

6、照。结果表明:C2中药促进剂有良好的促渗作用,起效比氮酮快,在 2h 即有明显差别,氮酮则有 10h 的滞后期;而 10h 后 2 组的透过量比扑热息痛组均提高 26 倍(P005) 。53 丁香丁香含挥发油 1619,油中主要成分是丁香油酚、乙酰丁香油酚,微量成分有丁香烯醇、庚酮、水杨酸甲酯、丁香烯、胡椒酚、苯甲醇、苯甲醛等。沈琦等等采用裸鼠皮肤为试验模型,并以氮酮为对照,研究了丁香挥发油、丁香油酚、丁香提取物对 5氟尿嘧啶的经皮渗透作用。结果显示:丁香对 5氟尿嘧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丁香挥发油的增渗倍数为不含促进剂对照组的 110 倍,丁香油酚为 107 倍,丁香提取物为 18 倍,氮酮为

7、 97 倍。表明丁香挥发油、丁香油酚的促渗作用强于氮酮。沈琦等等考察了不同浓度的丁香挥发油、高良姜油、肉桂油对苯甲酸的促渗效果以及丁香挥发油与乙醇、丙二醇合用后的情况。结果显示:丁香挥发油对苯甲酸有促渗作用,为不加促渗剂的 223 倍,肉桂油对苯甲酸的透皮吸收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以 1浓度效果最好;与乙醇或乙二醇等常用溶剂合用时,苯甲酸的渗透系数和增渗倍数降低,表明无协同作用。54 花椒花椒果皮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柠檬烯,占总油量的 2510,1,8桉叶素占 2198,月桂烯占 1199,还含有 蒎烯、蒎烯、香烩烯、紫苏烯、芳樟醇、艾草脑等。沈绮等考察了高良姜油、花椒油、细辛油、桉叶素以及高

8、良姜醇提取物对 5氟尿嘧啶透皮吸收的影响,并与氮酮作比较,发现花椒油对 5氟尿嘧啶的促渗作用与氮酮相当,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55 小茴香小茴香含挥发油约 36,主要成分为反式茴香脑、柠檬烯、葑酮、艾草脑、松油烯、蒎烯、月桂烯等,少量的香桧烯、茴香脑、茴香醛等。沈琦等研究了小茴香油及主要成分茴香脑、茴香醛对 5氟尿嘧啶的促透作用。结果显示:上述药物对 5氟尿嘧啶均有一定的促渗作用,增渗倍数分别为 714、417、954。结果表明:小茴香油、茴香脑、茴香醛对 5氟尿嘧啶具有一定的促透作用。沈琦 LIsJ 等采用扩散池技术,以裸鼠皮肤为试验材料,考察了茴香脑、茴香醛以及肉桂醛对 5氟尿嘧啶体外透皮吸

9、收的影响。结果显示:以上 3 种挥发性成分(2,w v)在联合使用 20乙醇或者 30丙二醇时,都可以显著提高 5 一氟尿嘧啶的透皮吸收系数(P4枫香挥发油4氮酮。表明 5枫香挥发油对替硝唑溶液有显著的透皮促进作用,与其他浓度的枫香挥发油和氮酮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 05) 。结果提示蛇床子挥发油具有良好的促透效果,但其与油酸无协同作用。103 急性子急性子含凤仙甾醇、帕灵锐酸、皂甙、脂肪油、多糖、蛋白质、氨基酸、挥发油,以及槲皮素的多糖甙和山奈酚的衍生物等黄酮类。郝勇等采用体外透皮吸收试验方法研究了中药急性子的不同浓度的乙醇提取液对对乙酰氨基酚的促透皮吸收作用。结果显示,30和 40急性子

10、75的乙醇溶液提取组具有促进对乙酰氨基酚的透皮吸收作用,且 30和 40组比 20促透皮性强,其累积渗透量在 2lOh 与时间基本呈直线关系。证实了急性子的乙醇提取液具有促进对乙酰氨基酚透皮吸收的作用。11 讨论经皮给药是一种古老的给药方式,早在公元二世纪已见于我国医典内经素问中,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已有可用于局部治疗或透皮吸收的膏药。清代名医徐灵胎曾谓“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效力,此至妙之法也” 。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对膏方及膏药糁面所选药物,主张多用猛、毒、香药,除此之外,还指出膏中用药必须有通经走络、开骨透窍、拔病外出之品为引,如姜、葱、韭、白芥子、花椒等等。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中药宝库中寻找透皮吸收促进剂时,首先应以我国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等特点,结合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对常用中药中有透皮吸收促进作用的中药进行分类整理;其次,应从大量的古今中医药文献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与中药透皮吸收有关的外科、皮肤科等医籍,选取书中记载的有透皮促进作用的中药;然后以现代化学分析法,提取分离其有效组分或单体,从而获得新型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为透皮给药系统的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