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对现代社会压力提升生存幸福感幸福,是一个充满困惑、充满神密的千古难题。古今中外,差不多每个思想家都论述过幸福。但是,关于幸福的每个问题,从幸福的定义、结构、类型到其规律,却一直扑朔迷离,没有定论。康德曾为之感叹:“幸福的概念如此模糊,以致虽然人人都想得到它,但是,却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意追求或选择的东西说的清楚、条理一贯”。为此,康德只好无奈而富有韧性地将幸福定义为:“幸福”乃是尘世间一个有的存在者一生中所遇到事情都称心合意的那种状况。霍尔巴赫也说过幸福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我们希望它延续不断,或我们愿意在它之中长久生存下去的存在方式 【1】 。幸福感是指人类意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及理想得到实现
2、时产生的一种积极情绪状态,是由需要、认知、情感等因素与外界的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2】 。幸福感有三个基本的特点:一是主观性,二是整体性,三是相对稳定性 【3】 。目前国内对幸福感的研究在医学(23篇) 、心理学(26篇) 及社会、卫生、管理学(15 篇)。胡军生等人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水平远低于城市老人 【4】 。宋晓飞等人研究发现:4009的农民幸福感水平较高,而679的幸福感水平较低 【5】 。余欣欣研究发现:贫困生的幸福感显著低于非贫困生 【6】 。赖晓红研究发现:中职生幸福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感到不幸福的人达到161 【7】 。雷燕研究发现:幼儿教
3、师的幸福感水平不高,生活满意度水平较高,正向和负向情感分别处于和低于中等水平。15的幼儿教师对自己的生活满意,675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不满意 【8】 。李玲、沈勤等人研究发现:护士的幸福感的均分为8004,J、于均分84,幸福感水平偏低 【9】 。叶建围等人研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慢性患者的幸福感水平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差异不显著 【10】 。周芬芳研究发现:杭州市女性社区工作者的正性情感体验水平远远大于负性情感和体验 【11】 。硕士生的幸福感水平比较高 【12】 。冯冬燕等人的研究表明,西安市下岗失业人员的总体幸福感水平不高 【13】 ;何彩平研究发现,寄养儿童的幸福感水平处于中等偏上
4、 【14】 。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人面对的社会竞争、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接踵而来的是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人们对生存幸福感的定义及评价也在发生着变化。现代人应如何面对高压环境,如何积极参与社会竞争,调整心理健康,获得生存意义,提升生活幸福感?现代科学研究正是在人类社会的需求中成长、发展,以符合人们的需要,而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应运而生。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产生背景1.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
5、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5】 。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 和 Csikzentmihlyi。1997年Seligman就任APA(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16】 。1.2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 【17】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断了,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
6、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似乎被遗忘了。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大大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广义思潮,以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心理学家对于心理活动的积极一面的重视。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念基础。但是,正如Se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 【18】 。”所以在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下
7、,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努力没有使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题发生根本的转移,心理品质中积极的一面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当然,人本主义主要依靠个人的观察、体验和传记资料,缺乏必要的实验手段及实证根据,也是一个原因。)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地关注。2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与理念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 【19】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有积极心向才会有更多的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的目标选择能力观:预定的
8、目标水平影响幸福感水平;积极心理学的社会比较能力观:攀比使人远离幸福;积极心理学的适应能力观:适应会推动人们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20】 。3 积极心理学的特征“人类有效地充分发挥自己功能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样的人能够获得更好的进化适应技能和学习性技能? 尽管面临许多困难。但大多数人仍然设法会使自己过一种有尊严、有目的意义的生活,对这一现象又怎样解释呢?”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就是想寻找到现象世界(主要是人性积极方面的现象世界) 背后的规律一种使普通人生活幸福的规律。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一是积极情感体验;第二是积极人格;第三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21】 。积极心理学从研究人的积极情感人手,如乐
9、观、幸福、愉快等。它认为人消极情感的去除并不意味着积极情感的生成,人只有通过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积极情感,才能使自己真正战胜消极情感。因此,积极心理学主要致力于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生成积极情感的能力、策略和手段等,期望通过培育积极情感来预防问题的产生。积极心理学相信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一股力量是消极的它代表压抑、侵犯、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自卑、怨恨、高傲、妄自尊大、自私和说谎等;另一股力量是积极的它代表喜悦、快乐、福乐、和平、爱、希望、负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心、慷慨、真理、忠贞和幸福等。这两股力量谁都可以战胜对方,关键是看个体自身到底是在给哪一
10、股力量不断注入新的能量,在给哪一股力量创造适宜的生存心理环境。积极心理学者主张心理学要以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力量以及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心态解读人的心理现象,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以帮助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4 积极心理学:奠定幸福人生之基4.1 快乐地生活,增加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心理学对积极情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幸福感研究上,认为幸福感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是个体主观感受显现、心理机能展现、社会价值实现的统一。它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第一,主观幸福感。幸福与快乐;兴趣:使人主动探索世界,追求新经验;满意感:使人享受过去与现在。第二,心理幸福感。自我接
11、纳:对自己拥有积极的态度、承认和接受多样化的自已、积极面对过去的生活;机能自主:具有自我决定和独立性、能抵制要求自己以某种方式思考或行动的社会压力、由自我内部调节行为、用个人标准评价自己;生活目标:感觉现在和过去的生活有意义、持有给予生活以目的的信念、有生活的目标和方向:个人成长:敢于尝试新鲜经验、有实现自己潜力的感觉、不断看到自己和自己行为的进步;积极关系:与他人建立温暖、满意、信任的友谊。关心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关系亲密、有较强同情心,懂得人际关系的给予和获得;环境控制:感到自己有能力应付复杂的环境、选择和创造适合个人的环境。第三,社会幸福感。社会整合:相信自己属于某一团体并和其他成员一
12、起分享共同利益,将团体看做是幸福的来源;社会贡献:相信自己是重要的社会成员。能给社会创造价值;社会和谐:对社会充满兴趣并且认为社会是可以理解和预测的:社会认同:积极地看待和接受他人,相信他人是善良的;社会实现:对社会发展和社会潜力具有信心 【22】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快乐生活就是这种主观与客观、享受与发展、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的实现 【23】 。4.2 投入地生活,发挥积极的人格特性Csikszentmihalyi其快乐,从心开始一书中阐述了“幸福流”理论,把“幸福”定义为美好的感受,或所谓“最优经验”。西卡森特米哈依的研究认为,最愉悦的一刻通常出现在一个人为了一件充满挑战但自认为是最值得努
13、力的事,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刻这就是“幸福流”,是一种最接近“幸福”的状态,是在生活中的最优经验。心理学研究证明。流畅的“幸福流”体验,不仅是人类心灵的无上经验还能帮助人们渡过诸如恐惧、忧郁与缺乏自信等难关。对目标的追求要求人们利用诸如创造力、社会交往能力、幽默感、坚强、对美和优秀的鉴赏力等人格力量特征。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品质是人们感受幸福的一种素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Peterson和Seligman发展24种积极人格力量的测量量表 【24】 ,首次以人格力量为核心,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使人精神愉悦的人格力量与美德作出了描述与分类,作为对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I
14、V的补充。以DSM作为借鉴,性格力量包括了6种美德和24种人类力量,这些性格力量被归纳为是在历史沿革中始终如一的优秀的道德品质,涉及所有文化都认同的6种重要美德的是:睿智、勇敢、仁慈、公正、自律、卓越。在美德的条目下,分列24种人格力量:创造力、好奇心、开明、好学、洞察力、诚实、勇敢、坚持、热情、善良、爱、善于交际、公平、领导才能、合作、宽恕、谦虚、谨慎、自律、鉴赏、感恩、希望、幽默、笃信。投入地生活。不仅与以上的积极品质有关,而且能因之而奠定幸福人生之基石。4.3 有意义地生活。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人类在追求幸福中进步,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幸福的追求史,不断探究人的存在意义、存在方式、存在内
15、容。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具有“三重性”。即“生理生命”、“内涵生命”和“超越生命”。“生理生命”指人作为生物体的存活; “内涵生命”指人生的丰富程度,亦即单位时间里经历的事情越多。内涵生命就越丰富,就等于增长了生理生命的存在: “超越生命”则是人对生理生命圃限的超越,即人寻找永恒与不朽的冲动与努力。因此。幸福的实现,不能停留于生理上一时的快感,而是要不断超越与实现人生价值。有意义地生活,不断地创造和奋斗。这样的人生是充实的、快乐的,因而也是幸福的。幸福也总是在引导着人去过这种有意义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在合理价值目的性的引导之下,人有意义地生活。实现人生价值,体验幸福感受。结语积极心理学高
16、举着“快乐”与“幸福”的旗帜,把人类从工业化下的人性泯灭的废墟中唤醒激起人们对幸福的渴求使人们从绝望症结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行动正在让科学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宣告了心理学为人类谋取幸福时刻的来临 【25】 。参考文献【1】姬杨.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及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2】李焰,赵君幸福感研究概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8):22-26【3】Diener E,Sapyta J S,Suh ESubjective well-being is essential to well- being【J
17、】Psychological Inquiry 1998(9):3336【4】胡军生,肖健,白素英江西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J】2005.19(5):342【5】宋晓飞,徐凌忠,王兴洲.威海市农民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6):407409【6】余欣欣贫困生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教论坛,2007(3):97100【7】赖晓红中职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J】中等职业教育,2009(29)【8】雷燕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9】李玲,沈勤医院护士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
18、5):109一110【10】叶建国,肖强,史琼,陈军,樊嘉禄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死患者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7,42(1):108一110【11】周芬芳,夏泳女性社区工作者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09,21(11):8-10.【12】郑霞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2007【13】冯冬燕,王敏艳西安市下岗失业人员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8,22(5):610613【14】何彩平寄养儿童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15】Sheldon M.King L. Why
19、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16】张倩,郑涌. 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 心理学探新,2003,87(3):6-10.【17】Seligman M E. 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5-14. 【18】Ruark J. Redenfining the Good Life:A New Focus in the
20、 Social Sciences. APA online Heep:/www.apa.orgied/good life.htm/【19】崔丽娟,张高产.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 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20】张忠仁. 积极心理学的幸福能力观【J】.理论界,2006,(5):140-141.【21】石明,许丽君. 心理弹性:积极面对挫折心理弹性与积极心理学的契合【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1):118-121.【22】刘翔平,曾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08(2).【23】苗元江,龚继峰超越主观幸福感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5).【24】 Peterson C,Selignmn M E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se: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J】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25】陈浩彬,苗元江. 积极心理学:为幸福人生奠基【J】. 教育导刊,2008,(2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