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5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 耒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
2、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 国朝二府年表 年号录 ,其未成者尚数十篇。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选自张耒集 ,有删节)1对下
3、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B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D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答 案 】 C【 解 析 】 本 题 考 查 理 解 常 见 文 言 实 词 在 文 中 的 含 义 的 能 力 。 申 : 表 达 。 要 善 于 运 用 学 过的 书 本 知 识 , 解 决 书 外 问 题 。 如 杜 甫 兵 车 行 : “长 者 虽 有 问 , 役 夫 敢 申 恨 ? ”这 里的 “申 ”就 是 “表 达 , 说 明 ”的 意 思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
4、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答 案 】 D【 解 析 】 本 题 考 查 归 纳 内 容 要 点 、 概 括 中 心 意 思 的 能 力 。 苏 轼 “让 张 耒 写 下 了 这 篇 墓 志铭 ”错 , 原 文 最 后 说 “而 宪 来 求 铭 ”, 意 思 是 欧 阳 宪 来 请 张 耒 写 了 这 篇 铭 文 。3把文中
5、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2 )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 答 案 】 (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2 )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4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 答 案 】 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参考译文】先生姓欧阳,名字叫发,字叫伯和,江西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文忠公欧阳修的长子。为人纯朴诚实,不会欺骗他人,表里如一,淡薄名利,没有特殊的爱好,他志向坚定,爱好礼义,学习刻苦。胡瑗掌管
6、太学,人称大儒,用制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这时欧阳修已官居高位,先生已经十五岁,就拜胡瑗为师,恭谨温顺,又完全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已经长大以后,先生更加重视学问,不去研究那些应对科举考试的文章词藻,只去探究古代那最早出现的议论文字,从上古时代始有文书以来直到现在,君主臣宦世代相传的系统,每个朝代的法令规范以及礼乐制度,其它至于天文地理等学问,没有不学习研究的。先生学习这些不是为了追求应对眼前而肤浅学习,而一定探本溯源,了解学问的前因后果。编辑整理资料都分门别类,考查研究一定要有收获,有收获还要能有所用。啊,先生的志向也算够大的了!但是,他与人相处不随意迎合他人,议论
7、事情坚持原则,即使遇到有权有势的人也不会有一点屈居其下的意思,关键时一定要陈述自己的意见,因此大家不敢轻易试探他的才华,任用他为官,因而,别人也很少能了解他的。现在,先生去世了,眉山苏子瞻(苏轼)为他而哭泣,认为先生继承了其父欧阳文忠公的学问,可以称得上是东汉蔡邕(字伯喈)、西晋张华(字茂先)一类的人了。先生做殿中丞时,曹太后去世,皇帝下诏确定皇曾孙服制。负责仪礼的官员陈襄犹豫不决,正要前往哭吊时,召见先生,询问服制之礼,先生从容应答,陈襄当即奏禀皇上,采纳了先生意见。在这时候,正值司天监讨论古代测候风云星月的占卜的书籍是否有不同,准备协调不同意见,创制天文书,很长时间没能完成,这时,陈襄正总
8、管这件事,就推荐先生参加修订。先生推求考证,判断是非,取舍比较,编订完成后,皇帝下诏将此书藏于太史局。先生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编著的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他未完成的著述还有几十篇。先生夫人吴氏,是原丞相正宪公吴充的女儿,封寿安县君。儿子一个,名宪,做过滑州韦城县主簿。女儿七个。先生于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于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欧阳修)的墓地,其子欧阳宪前来,要我为先生写一篇墓志铭。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018 届高三四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亡姊王夫人墓志铭苏 辙伯父大中大夫生女子四人,仲姊适进士王君
9、东美器之,独享上寿,年七十有五。从其子肄为梓州铜山尉,官满而归,没于乡闾,实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庚寅也。前一岁,辙与兄子瞻皆自岭南蒙恩北还,将归扫先墓。是时兄弟惟仲姊在耳,而子瞻舟行至毗陵,复以疾不起。辙既哭之,则讣于乡曰:“天伦之爱,惟仲姊一人矣,东西相望,将谁诉者?”讣未达而仲姊又亡,盖哭之恸曰:“已矣,手足尽矣,何以立于世!”惟夫人幼敏而静,四岁而知丝纩,十岁而知馈膳,父母以为能。既长,奉己以法,不妄言笑。二十而归王氏,早莫不懈,舅姑亦贤之。舅秘书丞兼,没于耀州,贫不能归,夫人劝其家尽所有以归葬。未几而姑亡,器之亦即世。生事不给,人不堪其忧,夫人处之,哀而不伤;被服饮食,虽窭必修;与亲族交
10、,虽贫不傲,虽富不屈;训导诸子不失家法,遇其有过,未尝见声色。曰:“使尔自悟则善,勉强从我无益也。 ”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尝梦一老人,旁有赞拜者。既觉,犹拜未已,旦求其家绘像,则四代祖母也。自是并祭四代。肄及元祐九年进士第,时辙备位政府,以亲祀圜丘,恩赐冠帔,使肄以归奉夫人。肄迎养铜山,夫人常称内外祖父从政之方以敕之。及其疾病,肄剔股以具膳。既执丧,水浆不入口者累日,哀毁殆不能胜,乡人称之。将以崇宁元年十月六日袱于器之之墓。(选自栾城集卷二十四,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B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
11、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C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D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答案】A属于承前省略主语, “祠事”指祭祀的事情,故应从“事”和“必”之间断开,排除 BD两项;“视涤濯”和“执庖爨”是两个动作,且结构一致,故应在“视涤濯”和“执庖爨”之间断开,排除 C 项,应选 A 项。2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女子出嫁。如孔雀东南飞中“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B庚寅,是汉族干支纪法的干支之一,顺序为第 27 个。C天伦,原指自然的伦常关系,泛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D敕,帝王的诏书、命令。如敕命、敕书、敕封、奉敕、宣敕。【答案】D3下列对
12、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姐王夫人与哥哥苏子瞻的先后离世,使苏辙无比哀伤和痛苦,兄弟姐妹都已离世,他几乎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B王夫人的公婆和丈夫相继去世,家人沉浸在哀伤之中,王夫人在贫困中处之有度,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C王夫人曾经梦到一个老人,醒后找来夫家先辈的画像一看,原来老人是四代祖母。从此,她一并祭祀四代祖先。D王肄对母亲非常孝顺,在母亲生病时剜肉来给她做药膳,母亲去世后,王肄几天滴水不进,极尽哀伤之情。【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 项, “二姐王夫人与哥哥苏子瞻的先后离世”错误,文章第
13、一段中说苏子瞻去世后,讣告还未到家,二姐王夫人就去世了,故苏子瞻是先于王夫人去世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二十而归王氏,早莫不懈,舅姑亦贤之。(2 )训导诸子不失家法,遇其有过,未尝见声色。【答案】 (1) (王夫人)二十岁时嫁到王家,早晚勤勉不懈,公婆也认为她贤淑。(2 )教育训导几个孩子,她不偏离家法,遇到孩子有过错,不曾见她有过疾言厉色。【参考译文】伯父大中大夫生了四个女儿,二姐嫁给进士王东美(字器之) ,独享高寿,享年七十五岁。她的儿子王肄到梓州担任铜山尉,她跟了过去,儿子任期满后她回到家乡,在乡里去世,时间是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庚寅日。前一年,我和哥哥苏子瞻都蒙受
14、皇恩,从岭南回到北方,将要回乡祭扫祖先的墓。这时(其他)兄弟姐妹中只有二姐还在世,而苏子瞻乘船到了毗陵,又因为生病而不起。我哭完了他,就向家乡报丧说:“天伦之爱,只有二姐一个人了,我们东西相望,将跟谁诉说呢?”讣告还没有送到,而二姐又去世,我伤心地哭诉:“完了,兄弟姐妹都死了,我靠什么活在世上呢!” 王夫人幼时聪敏沉静,四岁的时候就认识丝绵,十岁的时候就懂得烹调膳食,父母认为她很能干。她长大后,用礼法约束自己,不乱说笑。 (王夫人)二十岁时嫁到王家,早晚勤勉不懈,公婆也认为她贤淑。她的公公秘书丞王兼,死于耀州,家贫不能归葬,她劝夫家倾其所有来使公公归葬。不久婆婆去世,王器之也去世。办理丧事不能
15、供应所需,家人不能承受忧伤,她处理这些事,悲哀而不过分;虽然穷,但是被褥衣服饮食这些她都会置办好;和亲戚交往,对待贫穷的,她不傲慢,对待富裕的,她不自卑;教育训导几个孩子,她不偏离家法,遇到孩子有过错,不曾见她有过疾言厉色。她说:“让你们自己觉悟就好,勉强听从我没有益处。 ”春秋两季的祭祀,她必定亲自查看洗涮,烧火做饭,通宵达旦,她一直这样做直到去世。她曾经梦到一个老人,旁边有唱礼的人。她醒后还不停地拜,早晨找来夫家先辈的画像一看,原来是四代祖母。从此,她一并祭祀四代祖先。王肄考中元祐九年的进士,当时我在政府任职,得以亲自到圜丘祭祀,朝廷恩赐帽子、披肩,让王肄带回去献给王夫人。王肄把王夫人迎接
16、到铜山奉养,王夫人常常称赞祖父和外祖父执政的方法来告诫他。等到她生病了,王肄剜取大腿上的肉来做药膳给她治病。等到(王夫人去世,)王肄奉行丧礼,几天滴水不进,哀伤得几乎不能承受,乡里人称赞他。将王夫人在崇宁元年十月六日合葬到王器之的墓里。二、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 2018 届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兵部侍郎巡抚贵州陈公墓志铭(并序)公讳步瀛,字麟洲,陈氏先世居歙,公曾祖讳时宾,迁江宁,遂为江宁人。祖讳应陛。考讳士鋐。家故殖财,至公考为文学,好施予,尽亡其赀,生四子,而公为季。公长益贫,精厉为学,闳杰于文词,中乾隆二十六年恩科会试榜第一,选庶吉士。公在兵部,职事修办,吏不能为奸。
17、服阕,其尚书奏请补车驾司郎中。逾二年,授河南陈州府知府,再擢至甘肃按察使,谳狱平。值平凉府盐茶厅回民为乱,党连数郡,人心皆耸。为逆者聚于通渭石峰堡,而总督李侍尧乃托以追逸贼,西往靖远,独留公扼陇上为守御。公亦愤发,不避险难,尽拘为逆者之家,又擒其分处他县为间应者。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逾月,贼平,公虽身未履战陈,而功足以埒。上乃擢为布政使,而旋调任于安徽,赐之花翎以奖焉。乾隆五十年,江淮大饥,米升至钱五六十,暴民胁
18、众为攘。公遍至所部,颁布上恩,督吏赈恤,防捕盗贼,全护疲困,自夏迄秋末,安徽得宁,而公劳瘁成疾。其后,擢贵州巡抚,抵治所,旧疾大作,遂薨,为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某日,年六十。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安徽布政司书吏皆江宁人,公临之有恩谊,而不以奸公法。公自奉俭陋,其在陈州,尝举家食稷。于族戚故旧,助恤常厚,岁时馈问无间,所在官舍,来居者常满。少工文章,喜诵书,老而不倦。承学弟子多材,而秦中丞承恩与公进士同榜,又同一年为巡抚,人以为美谈。(节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
19、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B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C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D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 /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 /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答案】A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墓志铭,刻在石碑上埋在墓中的铭文。铭文多记载死者姓名、世系、卒葬日月以及生前主要事迹等内容。
20、B讳,有忌讳、回避的意思。中国古代讲求“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即避讳直呼尊长其名,以表达对其尊敬之心。C迁,在古文中有调动官职的意思,和此意相似的词汇有很多,如徙,调,转等,文中陈步瀛曾祖父陈时宾提升为江宁巡抚。D稷, “五谷”之一。 “五谷 ”,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
21、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 项, “文中陈步瀛曾祖父陈时宾提升为江宁巡抚”有误,从文中来看,陈公的曾祖父陈时宾迁居到江宁,“迁”为“迁居,迁移”之意。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步瀛家以前是经商的,到了他致力于文学,由于乐善好施,家财全部被他散尽。B平凉府回民作乱的时候,陈步瀛把叛乱的人的家属全部抓了起来,又抓住了分散居住在其他县里的内应。C平定回民作乱时,陈步瀛虽然没有亲自出阵杀敌,但建立的功劳却足以和出阵杀敌相比,于是皇帝升他为布政使。D陈步瀛平时非常节俭,他在陈州州的时候,曾经全家以稷谷为饭,可对于家族亲威和朋友,帮助救
22、济却极为优厚。【答案】A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公在兵部,职事修办,吏不能为奸。服阕,其尚书奏请补车驾司郎中。(2 )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答案】 (1)陈公在兵部任职的时候,主管的事务整治处理得好,官吏不能做违法的事情。守丧期满除服,兵部尚书上奏请皇上补授车驾司郎中的官职。(2 )陈公为人襟怀坦白和气平易,即使对待下属官吏,也没有夸耀的面容和严厉的神色;但是能审视察觉部下是否有才能,提拔官职一定符合他们的才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
23、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 “修办” ,整治处理得好;“为奸” , “为” ,做, “奸”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奸邪的事情,或违法的事情;“服阕” ,守丧期满除服;“补” ,补授。第二句中, “易” ,平易;“虽” ,即使;“于” ,对于;“矜” ,夸耀;“然” ,然而;“进退” ,提拔官职;“当” ,符合。【参考译文】陈公讳名步瀛,字麟洲,陈氏家族早年居住在歙县,陈步瀛的曾祖父陈时宾迁居江宁,于是就成了江宁人。祖父陈应陛。父亲陈士。家里先前经商,到了陈步瀛父亲,致力于文学,喜欢施舍周济他人,钱财都用尽了,生了四个儿子,陈步瀛是老四。陈步瀛长大后家里更加贫
24、困,他精勤奋勉地做学问,在文章方面很杰出,考中了乾隆二十六年恩科会试的第一名,被选为庶吉士。陈公在兵部任职的时候,主管的事务整治处理得好,官吏不能做违法的事情。守丧期满除服,兵部尚书上奏请皇上补授车驾司郎中的官职。两年后,被授予河南陈州府知府,再次提拔,为甘肃按察使,审问案情公平。正遇上平凉府盐茶斤回民叛乱,数个郡县的叛民结起伙来,人心惊动不安。叛乱的人在通涓石峰堡聚集,总督李侍尧就假托追赶逃跑的贼寇,往西到靖远县躲避去了,只留下陈步瀛扼守陇上作为防御。陈步瀛也发怒了,不避危险艰难,把叛乱的人的家属全都拘押起来,又抓住了分别在其他县作为内应的人。第一次交战官军失利了,陈步瀛推测贼兵趁着胜利一定
25、会向东进犯陕西。因为隆德、平凉阻挡住了下陇的险要位置,可是防守保卫的力量单薄弱小,就调回了原先的军队分兵把守,然后把消息上奏给朝廷。后来,贼兵果然向东进犯,不能通过。陈步瀛奏报皇上,皇上认为他懂得用兵,命令大臣率领军队来(增援) ,并且下诏让(大臣)凡事都跟陈步瀛商议。陈步瀛推算叙说当前形势,事情道理没有不穷尽的。又筹措粮食给养,使军队进入险峻的山区都能及时补给。一个多月过后,贼兵被平息,陈步瀛虽然没有亲临战场,但功勋足以相比。皇上就提拔他做了布政使,不久又(将他)调任到安徽,赐给他顶戴花翎来褒奖他。乾隆五十年,江淮发生大饥荒,米价每升达到了五六十钱,暴民聚众抢夺粮食。陈步瀛走遍了所管辖的地方
26、,布皇上的诏令,督促官吏赈济、抚恤灾民,防卫、抓捕盗贼,保全了疲惫贫困的百姓。从夏天忙到秋末,安徽渐渐得以安定,但陈步瀛却因为过度劳累生了病。后来,又被皇上提拔为贵州巡抚,到达驻地后,旧病发作去世,死时为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某日,享年六十岁。陈公为人襟怀坦白和气平易,即使对待下属官吏,也没有夸耀的面容和严厉的神色;但是能审视察觉部下是否有才能,提拔官职一定符合他们的才能。安徽布政司的官署吏员都是江宁人,陈公对待他们有恩德情谊,却从不因此扰乱公法。陈公自身把节俭简陋当作生活的准则,他在陈州的时候,曾经全家吃稷谷。但他对于家族亲成和故交朋友帮助教济却极为优厚,一年四季馈赠慰问从不间断,他所住的官家宿
27、舍,前来借住的人常常住满。年少时善于写文章,喜欢读书,到年老了还孜孜不倦。继承他学业的弟子有很多成材的,秦中丞承恩与陈步瀛是同榜进士,又是同一年做的巡抚,人们把这件事当作美谈。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屯田郎中石君墓志铭宋文同公字君瑜,世居关中。少举进士,授扶沟县主簿。民狃悍猾,务不直以乱治,亡所尊畏,侮慢骄狠。公至,不能耐,绳以国律,无所借宥。久之,恶少相教敕避去,曰:“是不如他人,慎无犯,入即齑汝肉矣。 ”令尝间语公,谓寰内之治,难以比诸外,当少宽,取无事以去;不尔,忽失虑,中其奇,安可悔?公曰:“用法有内外之异,非朝廷所以待天下之意也。愚职在奉助,惟知以殉公为称,不知其余矣。 ”
28、改知虹县。虹俗尚杂恶,昧利而嗜讼。公初来,谒守。守视公少年,易之。撼以虹治,留公假州局。公曰:“奉诏书,不敢私自免,试往临之。苟有可以上关,愿府无见爽相庇赖,事不枝柱,政无难为矣。 ”守颔之,曰:“然。 ”既至,严肃闭默,众莫测其端涯。但密记奸桀,疏捕几辈,白府逐他所。自是一境平静,以善誉闻。富人责租,使其奴殴逋者。公曰:“奴罪当然,教之者主耳。 ”并录之。主惧,匿不出;捕急,其徒计赂人代焉。至廷下,公曰:“是富人耶?衣冠则尔,其质乃贱隶。 ”袒视之,肤革皲瘠,果其家役仆也。杖去,直得其主而坐之。自是强宗大姓,俯首蹑地,谓神为公矣。移绵州罗江县,蜀人柔良畏事,索摩抚,公易虹治,一用清简。未逾时
29、,县事已告无所设。簿书凝然,械杻积蠹,庑下徒吏,偃居门宇终日。居甿不识追胥之扰,尽力田事。新黉舍,聚良子弟,置师教之,亲为讲说义训,使循服,其父兄感泣入谢。迁屯田郎中,宰相方将汲用,而公遂病至不起,享年五十二。呜呼!公为人器宇傥荡,望之魁崛伟人也。喜大节,善论议,于世务纤悉无不该究,听之灼灼,皆可立施用者。与人款曲,接以恩决,无一不相能,故死之日,上下咸嗟悼之。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绳以国律,无所借宥 借:宽容B富人责租,使其奴殴逋者 逋:拖欠C居甿不识追胥之扰 胥:差吏D迁屯田郎中,宰相方将汲用 汲:引导【答案】D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
30、公认为朝廷立法的用意是天下无别,所以治理京城近处不应与外地有所不同,执法不可稍加宽松。B虽然虹县难以治理,但石公并不畏缩,毅然赴任,他希望如有政务需要禀报,州府不要对自己的差失加以庇护。C有富人教唆奴仆催租伤人,为逃避治罪,逼迫奴仆冒充自己去顶罪,被石公识破,最终被抓捕到案,依法治罪。D石公善于品评人事是非,洞悉世情时势,分析问题清楚明白,处置方法切实可行,他对人殷勤应酬,与人亲善相处。【答案】C【解析】本 题 主 要 考 查 考 生 分 析 和 概 括 文 本 内 容 的 能 力 。 此 题 要 在 准 确 把 握 文 意 的 基 础上 , 带 着 选 项 回 到 原 文 , 从 人 物 、
31、 时 间 、 地 点 、 事 件 的 混 淆 和 关 键 词 语 的 误 译 等 角 度 进行 比 较 分 析 , 作 出 判 定 。 由 原 文 可 知 , 题 中 C 项 , 不 是 逼 迫 奴 仆 冒 充 他 去 顶 罪 , 而 是 他的 党 羽 谋 划 收 买 别 人 来 代 他 顶 罪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不尔,忽失虑,中其奇,安可悔?(2 )簿书凝然,械杻积蠹,庑下徒吏,偃居门宇终日。【答案】 (1)不如此,一旦考虑疏忽,中了他们的诡计,哪里还有后悔的机会呢?(2)公文簿册静置不用,刑具都生了蛀虫,堂下厢房中的差吏们,整天闲居在屋里。(报任安书有“受械于陈”句
32、)4石公治理虹县与罗江县,施政方略主要有哪些不同?为什么?【答案】治理虹县打击奸邪与豪强;治理罗江县无为而治,兴办教育。因为两县民风不同,虹县民俗驳杂而邪恶,蜀人柔弱驯良,胆小怕事。 【解析】作 答 本 题 先 找 出 答 题 的 区 间 , 治 理 虹 县 对 应 的 信 息 为 第 二 、 三 段 , 治 理 罗 江 县对 应 的 信 息 为 第 四 段 。 文 章 的 第 二 段 和 第 三 段 主 要 写 其 打 击 奸 邪 与 豪 强 , 因 为 “虹 俗 尚杂 恶 , 昧 利 而 嗜 讼 ”; 而 罗 江 县 “蜀 人 柔 良 畏 事 , 索 摩 抚 , 公 易 虹 治 , 一 用
33、 清 简 ”, “新黉 舍 , 聚 良 子 弟 , 置 师 教 之 , 亲 为 讲 说 义 训 , 使 循 服 , 其 父 兄 感 泣 入 谢 ”。【参考译文】石公字君瑜,其家世代在关中定居。年轻时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扶沟县主簿。当地百姓习于凶悍、狡猾,做非法的事来破坏法治,心中无所敬畏,轻侮散漫,骄横凶狠。石公到任之后,不能容忍,以国法来惩治他们,绝无宽恕。一段时间之后,那些卑劣胡为的年轻人相互商量决定要逃离,他们说:“这个官员和别人不一样,小心不要触犯他,一旦被他抓住,那就粉身碎骨了。 ”县令曾经私下对石公说,认为京城近处的治理,难以和外地相比,执法应当稍加宽松,争取能平安无事地离任。如果
34、不能这样,一旦考虑疏忽,中了他们的诡计,哪里还有后悔的机会呢?石公说:“执法如果京城近处和外地有所不同,这不是朝廷用来公平对待天下人的用意。属下的职责在于辅佐上级,我只知道为国家利益而献身,不懂得还有其他的选择。 ”改任虹县知县。虹县的习俗多驳杂而邪恶,贪图利益且嗜好诉讼。石公初到任,拜谒知州。知州见石公年轻,轻视他,就以虹县难以治理来动摇他,要留他暂且辅助处理州府事务。石公说:“我奉朝廷诏令,不能为个人考虑不去赴任,我想尝试前往。如果有需要向上禀报的政务,希望州府不要因见我有了差失就庇护我。事情如果没有抵触,政务就没有难办的了。 ”知州同意他的意见,说:“好的。 ”到任之后,他态度严正庄重,
35、不与外界往来,保持缄默,那些挑衅闹事的人无法揣测他的底细。他只是秘密地查清了那些奸邪暴横的坏人,搜捕了几批,上报州府将他们驱逐到别处。从此全县境内平安无事,他因政绩优异而闻名。有一个富人催逼租粮,让他的奴仆打伤了拖欠租粮的人。石公说:“奴仆的罪责应当惩处,然而教唆者是他的主人。 ”下令一并抓捕审讯。主人害怕,藏匿不出。官府追捕得很急迫,他的党羽就谋划收买别人来代他顶罪。人犯被抓到了公堂,石公说:“这是富人吗?衣服和帽子的确是富人的,但本人却是个低贱的奴仆。 ”剥下衣服一看,这个人皮肤皴裂,身体瘦弱,果然是富人家的奴仆。石公对他处以杖刑后把他赶走,直到最后抓捕到了他的主人,依法治罪。从此豪门大族
36、,对石公低头蹑足,认为石公真是神人。调任绵州罗江县令,蜀地百姓柔弱驯良,胆小怕事,需要安抚,石公改变了在虹县的治理之道,全都采用清静简单的方式。不久,县府已没有多少政务布置。官府公文簿册静置不用,刑具都生了蛀虫,堂下厢房中的差吏们,整天闲居在屋里。百姓都没见过有催交赋税的官吏来骚扰,都尽力于耕作。石公新建了学校,招集了良家子弟入学,任用良师教诲他们,并亲自给他们讲授道义,让他们遵从,他们的父兄为此感动流泪,前来致谢。升任屯田郎中,宰相正要提拔任用他,可是石公却卧病不治,享年五十二岁。呜呼,石公器宇轩昂,洒脱不羁,看上去魁梧高大。他重气节,善于品评人事是非,对于世情时势的精细之处无不分析得完备详
37、细,让人听得明白清楚,都可以立即实施使用。他对人殷勤应酬,以恩意待人,没有人不能亲善和睦相处。所以他逝世的时候,所有的人们都嗟叹悼念他。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欧阳修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而完;所至官舍
38、虽卑陋,其庭宇洒扫,必肃而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从容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俊岂其屈己下之邪惟以道德焉故合者尤寡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此类。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
39、著其不朽。且其生时,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 ”若此,予忍不铭? 夫人享年三十七,用夫恩封南阳县君。二男一女。以其年七月七日卒于高邮。梅氏世葬宛陵,以贫不能归也,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润州之某县某原。铭曰:高崖断谷兮,京口之原。山苍水深兮,土厚而坚。居之可乐兮,卜者曰然。骨肉归土兮,魂气升天。何必故乡兮,然后为安。(选自欧阳修诗文集笺注居士集卷三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年版,有删改)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丐我以铭而葬焉 丐:求,乞求B年二十以归吾 归:女子出嫁C殓以嫁时之衣 殓:安葬D抑吾妻之助也 抑:或许【答案】C【解
40、析】本 题 考 查 考 生 对 于 重 点 实 词 含 义 的 理 解 , 题 干 要 求 选 出 正 确 的 一 项 , 将 解 释 带入 原 文 中 , 依 据 上 下 文 推 断 含 义 , 题 中 C 项 , “殓 ”指 穿 衣 入 棺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俊/岂其屈己下之邪/惟以道德/焉故合者尤寡/今与是人饮而欢邪B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俊/岂其屈己下之邪/惟以道德焉/故合者尤寡/今与是人饮而欢邪C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
41、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俊岂其屈己下之邪/惟以道德焉/故合者尤寡今/与是人饮而欢邪D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 /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 /皆一时贤俊/岂其屈己下之邪/惟以道德焉/故合者尤寡今与/是人饮而欢邪【答案】B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B谢氏出身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心百姓疾苦。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
42、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答案】C【解析】本 题 主 要 考 查 考 生 分 析 和 概 括 文 本 内 容 的 能 力 。 答 题 要 在 准 确 把 握 文 意 的 基 础上 , 带 着 选 项 回 到 原 文 , 从 人 物 、 时 间 、 地 点 、 事 件 的 混 淆 和 关 键 词 语 的 误 译 等 角 度 进行 比 较 分 析 , 作 出 判 定 。 题 中 C 项 , 表 述 错 误 , “西 兵 未 解 ”、 “盗 贼 暴 起 于 江 淮 ”, 是 指西 部 边 境 战 事 未 能 解 除 , 江 淮 地 区 盗 贼 作 乱 , 并 非 指
43、“西 兵 进 攻 江 淮 地 区 ”。8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而完。(2 )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答案】 (1)饮食器皿虽然达不到丰厚奢侈,但一定精致且甘美;衣服无论新旧,洗涤缝纫,一定洁净而妥善。(2 ) (她)去世后能得到这篇墓志铭,希望用它来安慰她的灵魂,并且弥补我的悲痛。这就是我向您请求写墓志铭这样勤密的原因。【参考译文】庆历四年的秋天,我的朋友宛陵梅圣俞先生从吴兴来看我,拿出他悼念亡妻的诗作,并悲伤地说:“我的妻子谢氏死了。 ”请我写一篇墓志铭来安葬她。我当时没有
44、空闲写作。过了一年,他写了七八封书信来,书信中没有不提到给谢氏写墓志铭的。 并且说:“我妻子是已故太子宾客谢涛的女儿、希深的妹妹。希深父子当时都是举世闻名的人,世家荣耀。谢氏生于一个富盛的家族,她二十岁嫁给了我,总共过了十七年就去世了。死的时候,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可是谢氏却安适自在(不嫌弃) 。治理家庭,有她自己的办法:家里的饮食器皿,虽然不是很多,但(饭菜)一定做得精细又有味;我们的衣服不论旧的新的,都一定清洗得干干净净,并缝补得整整齐齐;所居住的房舍虽然简陋卑微,但一定把庭院洒水清扫得干净整洁;她的一言一行和日常起居,都很和悦从容。我一世贫穷由
45、来已久,外出时有幸能与贤士大夫共游而感到快乐,回家则能见到我妻子的淡静怡然从而忘掉烦忧。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我经常与士大夫交谈,谢氏多从屏风后悄悄听我们谈话,过后,她对某人的才能、品德好坏以及时事的得失都能作出评价,都评说得有条有理。我在吴兴做官,有时从外面喝醉了回来,她一定会问:今日和谁饮酒这么快乐呢?听说是与贤能的人饮酒,就高兴;如果不是,就感叹道: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这一年,南方大旱,她仰头看见飞蝗而感叹说:如今西夏的战争威胁还没有解除,天下苍生赋税很重、生活困难,盗贼又在江淮地区出来作乱,而且天又大旱
46、、飞蝗灾害又来。我作为妇人,死了还能有夫君埋葬我,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她能安然面对贫困的生活而不感到困苦的情形,她见识高明而且懂得道理,大多像这样。唉!她一生受我贫困所累,而去世后也没有得到厚葬,只有文字可以彰显她的不朽。而且她的平生尤其懂得文章是最珍贵的;死后能得到这样的墓志铭,希望能以此安慰她的灵魂,而且弥补我的悲痛。这是我经常向您请求为她写墓志铭的原因啊。 ”像这种情况,我能忍心不写吗?夫人去世时三十七岁,因为丈夫的恩泽被封为南阳县君,育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这年的七月七日死于高邮。梅氏一族世世代代葬在宛陵,谢氏因为贫困而不能归葬祖茔,某年某月某日,葬在润州某县的某原上。铭文说:“高岸深谷啊,京口的平地。山青水深啊,泥土厚实坚韧。住在这里能够快乐啊,占卜的人这么说道。身体虽然埋入泥土啊,灵魂升上天。何必一定要在故乡啊,然后才能获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