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310948 上传时间:2018-12-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湖南省邵东一中 2018 年下学期高二年级中考试题生 物(文科)本试题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6 页。时量 60 分钟,总分 10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40 个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哪项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 )A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条件所能承受的数量C不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会被淘汰D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2下述不属于达尔文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 )A生存斗争中颈和前肢较长的个体得以生存B长的前肢和颈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积累C

2、长颈鹿的长颈和长前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的前肢 和颈是经常伸长颈和前肢的结果3目前对于自然选择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 )A个体发展到群体 B微观发展到宏观C低等发展到高等 D以个体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 位4云南某旅游区有 8 群猕猴共 240 只,我们称这群弥猴为( )A8 个种群 B一个种 群 C8 个种族 D一个群落 5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 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B对所有 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隔离阻止了种群间基因交流D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6原本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某种群,现人为地把其分隔成 A、B 两个种群,如果 A 种群的

3、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而 B 种群的生活环境保持原状 ,则( )A A 种群进化速率比 B 种群快 B A 种群进化速率比 B 种群慢C两个种群进化速率一样 D两个种群都保持原水平不变 7下列说法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A生存斗争仅指种内斗争 B不遗传的变异在进化上是有意义的C生存斗争与生物进化无关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8在一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基因型分别为 AAAaaa,比例分别为18%78%4% ,则基因 A 和基因 a 的频率为( )A18% 82% B36% 64% C57% 43% D92% 8% 9在一个基因库中,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比例相等,如果每一代隐性基

4、因型的个体都不能产生后代,则( )A对基因型的比例影响很小 B会降低隐性基因的比例C会使隐性基因完全灭绝 D会提高杂合子的比例10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所有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 理隔离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11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说明 ( ) - 2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12枯叶蝶的翅膀颜色和形状极似枯叶,这种拟态的形成是由于枯叶蝶的祖先( )A变异后经人工

5、选择的结果 B变异后经自然选择的结果C自然选择再变异的结果 D人工选择后再变异的结果13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评价是( )A它只能正确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B它能正确解释遗传和变异 的本质C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D它能解释自然选择作用,不能阐明生物的多样性14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 )使用抗生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 抗生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抗生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

6、A B C D15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比例逐渐增加。对该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人工选择 B适者生存 C用进废退 D定向变异16.下列物质中不应该出现在内环境中的是( )A葡萄糖 B钙离子 C呼吸酶 D血浆蛋白17.血细胞、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血浆、细胞内液 B组织液、血浆 C血浆、组织液 D血液、组织液18.在下列图式中,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关 系的是( )A B C D19.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 淋巴液和 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 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 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

7、量高于血浆中的20.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O2、CO 2、血红蛋白、H + B. 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 2OC. 纤维蛋白原、Ca 2+、载体 D. Na +、HPO 42-、葡萄糖、氨基酸21.属于体液而不属于内环境的液体是( ) A. 血浆 B. 细胞内液 C. 淋巴D. 组织液2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 A. CO2、O 2 B. H2O、Na C. C6H12O6、尿素 D.血红蛋白、氧化酶23.高等动物细胞内产生的 CO2排出体外的途径是( ) A. 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 B. 细胞,内环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体外

8、C. 细胞,循环系统,内 环境,呼吸系统,体外 D. 细胞,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环境,体外24.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处的 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 -A. 若为肝脏细胞,则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 B. 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C. 毛细血管管 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 D. 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25.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 血浆蛋白质的合成 B. 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C. 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D. 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26.下列的哪项事实,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 ) A. 牛奶喝

9、进胃内 B. 肾脏集合管收集尿液 C. 服用驱虫药D. 注射胰岛素27.下表表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 +等 B. 属于血浆,属于组织液,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增多C. 肝细胞中的 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至少需穿过 6 层磷脂分子层 D. 与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28.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29.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10、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30.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A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B使体液的 pH 值保持相对稳定C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3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内环境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外环境的变化一定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 D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恒定不变32.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4 种器官或系统。、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人体

11、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内的葡萄糖通过进入血浆C.表示重吸收作用,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4 -D.内环境与交换气体只须通过肺泡 壁即可完成33.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 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A若饮食过咸,则 Y 中渗透压会升高BX 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 Z 进入 Y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 X 的 pH 降低DX、Y、Z 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34.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 3 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

12、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35. 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活性最高,在血浆中活性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A. 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B. 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C. 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D. 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36. 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B. 稳态是机体进行 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 艾滋病患者出现病症与

13、内环境稳态的失衡有关D. 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很强的,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绝对稳定状态37.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 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 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为养料和氧气D. 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38.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下列事实不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是 ( )A. 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B.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C. 人在水中“憋气”一段时间出来后,呼吸运动会明显 加强D. 长期处于高

14、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39. 对人体内环境中 pH 及调节途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人体血液的 pH 通常维持在 7745 之间B. 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 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C. 血液中 Na2CO3过多,就与 H2C03结合成 NaHCO3D. 血液中 C02过多时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将 CO2排出40关于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约占人体体液的 2/3B一个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可能不止一个C抽搐反应是内环境成分稳态失调所引起的D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时,内环境稳态可能遭到破坏- 5 -二、非选择题:共 60 分,共 6 个小题,每空 2

15、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41 (10 分)如下图为对一块甲虫成灾的农田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试分析:(1)曲线回升是通过甲虫与_之间的_来实现的。(2)杀虫剂的使用对 甲虫起了_作用,这种作用是_(定向、不定向)的,结果导致甲虫的抗药性_ (增强、减弱)。42.(10 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 1 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 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Y 分别是 、 。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 ,这是生物进化的 。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 。 43. (10 分)如 图是人体

16、内环境的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写出下列标号所示结构或物质的名称: _ 、 _ 、 _ 、 _ 、 _ - 6 -44. (10 分)如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_。(2)从图中可以看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 Na 和 Cl 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_、_系统。(3)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_、_系统。45. (10 分)根据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问题:(1)水由消化道进入 A,即过程 b 中水是以_方式进行的。(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_(只写字母)。(3)A 中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

17、表示的外,还应有_。(4)过程 e 表示渗透作用和过程 d 表示_作用。(5)E 和 A 相比,E 中不含有的成分是_ _。46. (10 分)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回答相关的问题:一、实验材料和用具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Na 2CO3溶液、乳酸、pH试纸。二、实验流程步骤 A 组 B 组1 号试管 2 号试管 3 号试管1 号试管2 号试管 3 号试管? 20mL 缓冲溶液 20mL 血浆 ? 20mL 缓冲溶液 20mL 血浆- 7 - 滴加 5 滴 Na2CO3溶液 ? 记录结果 记录结果预测结果 ? ?结论 ? ?(1)步骤中向 A 组和 B

18、 组的 1 号试管中加入_。(2)步骤中向 B 组 3 支试管中滴加_。(3)A,B 两组均设计 1,2 号试管的作用是_。(4)预测结果:A 组:1 号试管 pH 变化明显,pH 明显上升;2 号试管 pH 变化不明显 3 号试管_。B 组:略。(4)从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动物血浆成分中含有_。- 8 -高二中考生物(文科)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40 分)1 2 3 4 5 6 7 8 9 10D D D B B A D C B B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D B C C B C C A D D21 22 23 24 25 26 2

19、7 28 29 30B D A A C D C D C D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B D D B B D C C A A二.简答题(每空 2 分,共 60 分)41.(10 分) (1) 杀虫剂 生存斗争 (2)选择 定向 增强 42.(10 分)(1)突变和重组(变异) 自然选择(2)种群 基本单位 (3)基因库 43. (10 分)淋巴 血浆 红细胞 组织液 组织细胞44. (10 分)(1)内环境(或细胞外液) (2)消化系统 循环 (3)循环系统 泌尿 45. (10 分)(1)自由扩散 (2)A、B、D (3)汗液 (4) 重吸收 (5) 大分子蛋白质 46. (10 分)(1) 20mL 蒸馏水 (2)滴加 5 滴乳酸(3) pH 变化不明显 (4)做对照(4)缓冲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