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针灸穴位.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307543 上传时间:2018-12-22 格式:PPT 页数:355 大小: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穴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5页
针灸穴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5页
针灸穴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5页
针灸穴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5页
针灸穴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头 针,针灸不仅可以在全身穴位遍体针刺,也可以仅在人体的某一部位或局部器官的穴位上进行针刺,来治疗全身相应的病证。它以人身某一相对独立的部位为系统,以该系统特定的点、线、区为具体刺激部位,施用针刺等法加以刺激,治疗全身各个系统的病证。这样的针灸方法,称其为“微刺针法”,头针便是其中的一种。,头针是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头针已成为仅次于耳针的一种微刺疗法。它取穴少,疗效高,操作简便,容易掌握,而且不受条件、设备及场所的限制,适用于各级医疗单位,目前是我国针灸界通用的治病方法,而且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普及应用。,头针概述,刺激部位,操作方法,临床应

2、用,注意事项,1,头针概述,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上施以针刺而治疗疾病的方法。,头皮部位为人体经络气血汇聚之所,也是各经腧穴分布之所在,针刺这些部位的腧穴能够运行气血,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目的。,这里的所谓“头皮”,是指头部有发的部分,为气血汇聚的重要部位。历代医家都很重视头部,如有“头者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诸经皆归于脑”之说。,由此可知,头部为全身四肢之统领,与人体各脏腑器官密切关联。根据头部发际区的经络穴位循行分布特点及与全身肢体、脏腑、五官九窍的关系,从而可以确定出头部治疗全身疾病的特定部位。,然而事实上是,头

3、针初期是根据现代医学脑回皮质功能及脑回在头颅表面投影的原理设计出来的。它在中国古代传统针刺手法的基础上,结合头部经穴宜浅刺、透刺的原则,创立了头穴透刺的独特针刺操作方法,并对各种不同的病证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治疗措施,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头皮针疗法。,因此说,头针是在传统的针灸学及现代的解剖学、生理学基础上,将二者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它既不同于传统的针灸疗法,又与脏腑、经络、腧穴理论有密切的联系。,中国头皮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针灸疗法的起源时代。,从古典文献黄帝灵枢经的记载来看,十二经脉中的六阳之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阳维脉、阳跷脉,以及许许多多的络脉、经别、皮部,都在头部发际区内有

4、分布。,针刺头皮部位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病目的。因此,针灸疗法的起源时代,其实也是头皮针的起源时代。,但是,头针作为针灸疗法中一门自成体系的新兴学科,其发展远不如其它的针灸方法那样历史悠久,它起始于二十世纪后期至七十年代初期。,1965年,山西的焦顺发医师在继承和学习祖国医学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头针治疗脑源性瘫痪并获得成功,从此在脑部区域便建立了第一个刺激区,即“运动区”。后来通过广泛的临床实践,反复验证,肯定了在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对应头皮部位设刺激区,进行针刺治疗,对脑源性疾病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多数都能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自此以后,焦顺发根据针感传导的规律和临床疗效,确定了其它与头

5、部相关的刺激区域。1971年经过系统总结,并成功地将头针麻醉应用于临床。,自此之后,陕西、上海、南京、北京的一些针灸工作者,相继对头部某些腧穴和根据大脑解剖功能在皮层投影部位的某些穴位进行探索,发现针刺头皮部的某些特定穴位,对脑源性疾病及一些全身性疾病等有特殊疗效,这是除头皮针以外其它部位的传统经穴所不能比及的,因而逐渐就形成了专门的“头针疗法”。,由于头部疗法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它问世不久即在全国各地广泛普及。同时被介绍到了其它的一些国家。自1973年之后,日本等国的医学杂志上先后刊载了介绍头针疗法的文章,使头刺疗法越来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目前,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和地区

6、都设立专门机构来研究头针疗法,使头针犹如盛开的鲜花,遍及五洲四海,深受世界人民的欢迎。,由于头皮针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学科,自然不会有统一模式,于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便形成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其中疗效好、影响大、理论体系较为完整的要数山西焦顺发的头针、陕西方云鹏的头皮针,上海汤颂延的头针,南京张鸣九的头部经穴疗法,以及北京朱明清的头皮针疗法等。这些不同风格流派的形成,又进一步推动了头针的向前发展。,山 西 焦 顺 发,陕 西 方 云 鹏,上 海 汤 颂 延,南 京 张 鸣 九,北 京 朱 明 清,为了适应国际间头针疗法的学术交流,并进一步促进其发展,中国针灸学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7、亚太地区的建议和要求,按 “分区定经,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透刺法 ” 的原则,制定了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该方案取穴方便,定位正确,符合经络原理和临床实际情况。,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1984年5月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上,通过了此项方案,并于1989年11月在日内瓦由世界卫生组织主持召开的 “国际标准针灸穴名科学组会议”上正式通过,向世界各国针灸界推荐。,在施术方式上,由于头部肌肉浅薄,血管丰富,主要采用“沿皮透刺”的针法,并结合其它的针刺方式,如浅刺、深刺、直刺、斜刺、捻转、提插、徐疾、迎随,以及对刺、交叉刺、接力刺、齐刺、扬刺、十字刺,井字刺等多针刺法。,

8、除毫针之外,在头针刺激线上用电针、三棱针、梅花针、艾灸、穴位注射和磁疗,也能取得相应的疗效。如果在头针治疗的同时,配合体针、按摩、气功等辅助方法,则可大大提高临床疗效。,在治疗适应症 上,头针主要脑源 性疾病,对中风后 遗症、颅脑外伤后 遗症、小儿神经系 统发育不全、脑炎 后遗症等中枢神经 系统病变,都很适 合运用头针治疗, 尤其对中风偏瘫收 效显著。,目前,头针疗法的临床适应症正在不断扩大,除脑源性疾病外,已经在内科、妇科、精神病、传染病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开始应用于针刺麻醉。,对于头针治疗原理的研究,尚且不够深入,至今仍在讨论之中。在头针疗法出现之初,多是用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原理来解释,后来

9、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采用经络及脏腑学说来阐述。,因为头针疗法虽然是在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相应的头皮投射区确定刺激部位,但离不开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它和针灸学的理论是分不开的。如 “顶中线” 能治疗肝阳上亢的高血压,即是从足厥阴肝经及督脉的角度来解释的。,在当今头针疗法的原理研究中,比较成熟的是大脑功能定位原理、传统的中医经络学说、现代全息生物原理等,可作为头针疗法的理论基础。近年来,也有在头针针刺前后用肌电图、脑电图描记来分析原理的。,但是,无论哪一种理论和方法,均处于幼稚阶段。相信在今后通过头针在临床应用的深入开展,不但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和疗效的提高,同时对头针治疗原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也将奠

10、定成功的基础。,2,刺激部位,目前,头针取穴存在着六大体系,包括传统经络腧穴和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的14条刺激线,以及焦顺发、方云鹏、汤颂延、林学俭、朱明清等各家的头针穴名体系,它们相互贯通,取长补短,各具特色,自成体系。这里着重介绍 “ 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 ” ,它有如下几个特点。,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一是博采头皮针诸流派之 长,集思广益,其标准线穴名 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的经络、 穴位、脏腑等传统理论和特点, 并对各条治疗线的主病和经脉 所属做出了明确的阐述。,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二是融合了部分大脑皮层 功能定位的方法,体现了经过 实践而确实有效的一些治疗

11、穴 位,使中医的经络学说和现代 的解剖学珠联璧合。,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三是此方案是经过临床实 践和科学的疗效观察后的经验 总结,因而具有实践性和科学 性。并且,其适应症还在临床 实践中不断地发展,所以具有 强大的生命力。,头针的刺激区域 不是一个穴点,而是 一条线段。对头针刺 激部位的命名,在过 去不尽相同,有的头 针体系将其称为“区” 或“带”,标准化方案 一律将其称为“线”。,在临床上,既便 运用标准化方案确定 头针的治疗刺激线, 也只能说是与头颅表 面的脑回投影位置基 本相应,从 C T 照片 考查,存在着一定数 量的个体差异。另外, 在划定头针治疗线时, 应适当考虑颅骨的形 状

12、。,为了取穴方便,“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将头皮分为额区、顶区、颞区、枕区共4个区位,确定了14条标准治疗线。,额 区(4条治疗线),顶 区(5条治疗线),颞 区(2条治疗线),枕 区(3条治疗线),额,区,额 中 线 MS 1,额旁一线 MS 2,额旁二线 MS 3,额旁三线 MS 4,额,中,线,MS 1,神庭,在前头部, 自督脉神庭穴起 向下引一直线, 长 1 寸。,神庭:DU24, 前发际正中直上5 分处。,本线定位在 额部正中的发际 内,由前发际向 上 0.5 寸, 向下 0.5 寸,共 1 寸, 即神庭穴向下针 刺 1 寸。单线穴 区,归属于督脉。,醒神宁志,宣利窍道,癫痫、失眠等神

13、志 疾病与头痛、鼻塞、咽 痛等头面五官病证。,额,旁,一,线,MS 2,眉冲,在前头部, 自膀胱经眉冲 穴起向下引一 直线,长 1 寸。,眉冲:BL3, 攒竹直上入发 际 5 分处。,本线定位在 “额中线”外侧,直 对目内眦角,前发 际上下各 0.5 寸。 即自眉冲穴起,沿 经向下刺 1 寸。左 右各一线,归属于 足太阳膀胱经。,宣肺化痰,宁心安神,咳嗽、气喘、心悸、 胸痹等上焦心肺疾病。,额,旁,二,线,MS 3,头临泣,在前头部, 自胆经头临泣 穴起向下引一 直线,长 1 寸。,临泣:GB15, 瞳孔直上入发际 5 分处。,本线定位在 “额旁一线”的外 侧,直对瞳孔, 前发际上、下各0.5

14、 寸。即自头 临泣穴起沿经向 下刺 1 寸。左右 各一线,归属于 足少阳胆经。,健脾和胃,疏利肝胆,胃痛、腹胀、泄泻、胁痛、黄疸等肝胆脾胃疾病。,额,旁,三,线,MS 4,头维,在前头部, 自足阳明经头 维穴内侧 0.75 寸处向下引一 直线,长 1 寸。,头维:ST8, 额角发际上 5 分处。,本线定位于 “额旁二线”的外 侧,直对目外眦, 前发际上下各0.5 寸,即自头维穴 内侧 0.75 寸(神 庭穴与头维穴之 间的外1/4)处沿 经向下刺 1 寸。 左右各一线,归 属于足少阴胆经 和足阳明胃经。,益肾调经,清利下焦,崩漏、带下、遗精、阳 痿、癃闭、淋证等泌尿生 殖系统疾病。,顶 区 各

15、 线 位 置 比 较,额中线,额旁一线,额旁二线,额旁三线,额区各线主治作用比较,额 中 线,神 志 头 面,额旁一线,上 焦 病 证,额旁二线,中 焦 病 证,额旁三线,下 焦 病 证,顶,区,顶 中 线 MS 5,顶颞前斜线 MS 6,顶颞后斜线 MS 7,顶旁一线 MS 8,顶旁二线 MS 9,顶,中,线,MS 5,百会,前顶,在头顶部, 即从督脉百会 穴至前顶穴之 间的线段,长 1.5 寸。,百会:DU20, 前发际正中直上5 寸,两耳尖连 线的中点。 前顶:DU21, 前发际正中直上 3.5 寸。,本线定位在 头顶正中线上, 自百会穴起向前1.5 寸, 即百会 穴至前顶穴之间 的线段

16、。单线穴 区,归属督脉。,平肝潜阳,益气升提,高血压、巅顶痛、阴 挺、脱肛、遗尿等肝阳上 亢或阳虚气陷的病证。,疏通经络,强健筋骨,腰、腿、足部的病证, 如瘫痪、麻木、疼痛等。,顶,颞,前,斜,线,MS 6,前神聪,悬厘,在头顶侧部, 从奇穴前神聪至颞 部胆经悬厘穴之间 所引的一条斜线。,前神聪:EXHNI, 百会穴前 1 寸 悬厘:GB6,在头 部鬓发上,当头维与 曲鬓穴弧形上 3/4 交 点与下 1/4 交点。,本线定位在 头面侧部,是从 头顶正中线斜向 头部侧面的一条 斜线,起始于前 神聪,终止于悬 厘穴。左右各一 线,贯穿督脉、 足太阳膀胱经和 足少阳胆经。,疏通经络,强健筋骨,自上而

17、下分别主治下 肢、上肢和面部的瘫痪, 关节疼痛等运动功能障 碍的病证。,上1/5主治对侧 下肢和躯干的瘫痪,中2/5主治对侧 上肢瘫痪,下2/5主治头面 部的运动异常如中 枢性面瘫、流涎、 脑动脉硬化,顶,颞,后,斜,线,MS 7,百会,曲鬓,在头顶侧部, 顶颞前斜线后方1 寸处,并与其 平行。从督脉百 会穴至胆经曲鬓 穴之间所引的一 条斜线。,曲鬓:GB7,在头 部,当耳前鬓角发际 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 平线交点处。,本线定位在头 面侧部,也是从头 顶正中线斜向头部 侧面的一条斜线, 它与“顶颞前斜线” 相平行,在其后 1 寸处,起始于百会 穴,终止于曲鬓。 左右各一线,贯穿 督脉、足太阳膀胱

18、 经和足少阳胆经。,调和营卫,通络止痛,自上而下分别主治下 肢、上肢和面部的疼痛、 麻木、瘙痒等感觉功能障 碍的病证。,上1/5主治对侧 下肢和躯干疼痛、 麻木,中2/5主治对侧 上肢的疼痛、麻木,下2/5主治头面 部感觉异常如面部 发麻、偏头痛、三 叉神经痛、牙痛、 颞下颌关节炎,顶,旁,一,线,MS 8,通天,在头顶部,前 正中线旁开1.5寸, 从膀胱经通天穴向 后引一直线,长约 1.5寸。,通天:BL7,前发 际正中直上 4寸,旁 开1.5寸。,本线定位于 头顶部“顶中线” 的外侧,两线相 距 1.5 寸, 亦即 从通天穴起,沿 经向后刺1.5寸。 左右各一线,归 属于足太阳膀胱 经。,

19、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下肢病证,如腰腿疼 痛、麻木、瘫痪等。,顶,旁,二,线,MS 9,正营,承灵,在头顶部,前 正中线旁开2.25寸, 从胆经正营穴向后 引一直线,至承灵 穴,长1.5寸。,正营:BL17,前 发际正中直上2.5寸, 旁开2.25寸。 承灵:BL18,前 发际正中直上4寸, 旁开2.25寸。,本线定位于 头顶部“顶旁1线” 的外侧,两线相 距 0.75 寸, 即 从正营穴起,沿 经向后刺 1.5寸, 至承灵穴止。左 右各一线,归属 于足少阳胆经。,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上肢病证,如肩臂疼痛、 麻木、手臂瘫痪不能上举等。,顶 区 各 线 位 置 比 较,顶中线,顶旁一线,顶旁二线,

20、顶 区 各 线 位 置 比 较,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区各线主治作用比较,顶 中 线,阳 亢 气 陷,顶 旁 一 线,下 肢 病 证,顶 旁 二 线,上 肢 病 证,顶颞前斜线,运 动 障 碍,顶颞前斜线,感 觉 障 碍,颞,区,颞 前 线 MS 10,颞 后 线 MS 11,颞,前,线,MS 10,颔厌,悬厘,在头颞部,即 从胆经颔厌穴至悬 厘穴连一直线。,颔厌:GB4,在头 部鬓发上,当头维与 曲鬓弧形连线上1/4 与下3/4交点处。 悬厘:GB6,在头 部鬓发上,当头维与 曲鬓穴弧形上 3/4 交 点与下 1/4 交点。,本线定位在 头部侧面,颞部 两鬓内,从额角 下向耳前鬓发处 引

21、一斜线,即自 颔厌穴起,止于 悬厘穴。左右各 一线,归属于足 少阳胆经。,疏调面颊,畅行气血,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 围面神经麻痹及口腔疾病等。,颞,后,线,MS 11,率谷,曲鬓,在头颞部, 即从胆经率谷穴 向下至曲鬓穴连 一直线。,率谷:GB8,耳尖 直上入发际1.5寸。 曲鬓:GB7,在头 部,当耳前鬓角发际 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 平线交点处。,本线定位在 头部侧面,颞部 耳尖直上方的鬓 发内划一斜线, 起始于率谷穴, 终止于曲鬓穴。 左右各一线,归 属于足少阳胆经。,疏利三焦,宣通耳窍,偏头痛、眩晕、耳聋耳鸣等。,颞 区 各 线 位 置 比 较,颞前线,颞后线,颞区各线主治作用比较,颞

22、前 线,面 颊 口 舌,颞 后 线,耳 病 眩 晕,枕,区,枕上正中线 MS 12,枕上旁线 MS 13,枕下旁线 MS 14,枕,上,正,中,线,MS 12,强间,脑户,在后头部,自 督脉强间穴向下至 脑户穴的线段,长 1.5寸。,强间:(DU18,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 脑户:(DU17,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 2.5寸。,本线定位 在枕部,为枕 外粗隆上方正 中的垂直线, 即自督脉强间 穴起,向下止 于脑户穴。单 线穴区,归属 于督脉。,益肾明目,疏利腰脊,各种眼病以及腰脊疼痛等。,枕,上,旁,线,MS 13,强间,脑户,在后头部,由 枕外粗隆督脉脑户 穴旁开0.5寸起,向 上引一直线至强

23、间 穴旁开0.5寸,其线 长1.5寸。,脑户:(DU17,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 2.5寸。 强间:(DU18,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本线定位 在枕部与 “ 枕 上正中线 ” 平 行且长度相应, 在其外侧 0.5 寸处。左右各 一线,归属于 足太阳膀胱经。,益肾明目,疏利腰脊,功用同“枕上正中线”,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眼等眼病,以及足癣、腰肌劳损等。,枕,下,旁,线,MS 14,玉枕,天柱,在后头部,从 膀胱经玉枕穴向下 引一直线至天柱穴 的上方,长2寸。,玉枕:(BL9, 后发际正中直上 2.5寸,旁开1.3寸, 平枕外粗隆上缘的 凹陷处。 天柱:(BL10, 项部大筋外缘之 后发

24、际凹陷中,约 当后发际正中旁开 1.3寸。,本线定位在 后枕项部,为枕 外粗隆下方两侧 旁开1.3寸的垂直 线,即自玉枕穴 起,止于天柱穴 的上方入发际0.5 寸处。左右各一 线,归属于足太 阳膀胱经。,平肝熄风,疏通经络,小脑疾病引起平衡障碍症 状,以及枕后疼痛。,枕 区 各 线 位 置 比 较,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枕下旁线,枕区各线主治作用比较,枕上正中线,眼 疾 腰 痛,枕 上 旁 线,眼 疾 腰 痛,枕 下 旁 线,小 脑 病 证,头针的14条标准治疗线都有其特定的起至部位和所主病候,其中有不少有具体的长要求,或者距离某穴多少寸、多少厘米,或者某线本身有多少寸、多少厘米,这些都应该熟

25、记。,由于头皮刺激线定位的正确与否,与临床疗效关系甚大,所以应用时一定要取线准确,定好起至穴位,把握好具体部位的长度,尤其应注意两穴位之间的直线不要随便偏向和弯曲。,为了使初学者能够正确取线定位,也可用紫药水在所选用的治疗线上划一条直线,以免偏离方向。,实际应用中,头针刺激部位不可拘泥于两穴位之间的一条“线”,而应该把它看成是这条线旁开0.5厘米左右宽的“带”状。在这条治疗带上,可根据其病变部位,取其正中或旁开的部位行针,同样可以达到针刺头针标准治疗线的目的。,刺激线主病机理,头皮针每一条治疗线的功用和主治病证,如“顶旁1线”治疗下肢病,“顶旁2线”治疗上肢病,“枕上旁线”治疗眼目病,“枕下旁

26、线”治疗小脑病。这些都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有一定客观依据的。,头,部,经,络,联,系,一是以治疗线所属的头部经络及联系脏腑的病候和主病作为理论基础。,人体的各条经脉,尤其是督脉、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经,统隶了头皮针的14条治疗线。而这四条经脉又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与手三阳经直接衔接,与上行于头部的奇经相互交会,再通过十二经的表里属络关系和十二经别的循行布散等进一步推演,连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经气贯通的经络系统,使头部成了经气集中、联系错综的重要部位,为头皮针的主治病证提供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头皮针的14条 治疗线,分别隶属 于头部的经络,因 此,它可以通过所 属经络的循行和与 之交会经络的

27、循行, 以及十二经别的循 行,来发挥其治疗 作用,并成为头皮 针临床配方选穴之 依据。,腧,穴,主,治,性,能,二是与所关联的腧穴主治性能相联系。,腧穴是经络脏腑之气聚集和出入于体表的地方,针刺腧穴能够调节经络脏腑和机能而治疗疾病。在头部有发的部位共有腧穴35个,与头针治疗线起止有关的腧穴有20个。因此,这些治疗与头部腧穴的关系相当紧密,可以说是头部腧穴主治性能集中汇合的区域。如“顶颞前斜线”相当于前神聪到悬厘穴,“顶颞后斜线”相当于百会到曲鬓穴,“枕上正中线”相当强间穴到脑户穴。,在14条头针治疗线中,除 “枕上旁线 ” 和 “额旁3线” 外,其余12条均与头部腧穴有关,其主治功能有些与腧穴

28、的主治功能相吻合,有些与腧穴的有关交会经络的主治功能相吻合。,在头针临床上,与治疗线有关的20个头部腧穴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头针治疗线取线的正确性。而这些腧穴的穴性和主治功能,也势必影响到头针治疗线的性能和主治作用。,大,脑,皮,层,功,能,三是根据大脑皮质功能投影区域的定位来确定头针治疗线的主治作用。,头针是结合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的投影区确定刺激区域,从其主治病证来看,以治疗“脑源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为主。因为脑源性疾病的病灶在脑,选用头皮针的穴位,类似于传统针灸学中“募穴”治病的道理,符合近部取穴的原则,自然会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如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的偏瘫,其病变在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大脑皮质中

29、央前回为“运动区”的倒象,中央后回为“感觉区”的倒象。所以在中央前回投影区内的“顶颞前斜线”自上而下可分别主治下肢、上肢、头面部的运动障碍病证;在中央后回投影区内的“顶颞后斜线”自上而下可分别主治下肢、上肢、头面部的感觉障碍病证。,再如“枕下旁线”所在的区域,相当于小脑半球在头皮上的投影,故能用于治疗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症状。,“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中的每一条治疗线,都有其不同的功用和主治,可以用来治疗全身各个系统的疾病。这些治疗线的主治病证,是经络学基础的具体体现,也是观察临床疗效后经验总结的升华。掌握每一条治疗的功用主治,可以在临床中根据不同的疾病,准确地选配不同的头针治疗线进行治疗,

30、有利于获得预期的疗效。,刺激线选配应用,在明确了头针治疗线的定位、功用和主治后,如何在临证时选配这些治疗线,具有很重要意义。选配头针治疗线,主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其中包括疾病诊断辨证分析、症状表现等各方面的情况来确定。,根,据,主,病,范,围,每一条头皮针治疗线,都有相应的主治范围。在用它来治疗疾病时,必须根据其主治范围对症配用。,额中线,“额中线”主治面 部疾病,凡有头 痛、鼻塞、咽痛 等症状的,都可 配用此线。,额旁一线,“额旁1线”主 治上焦病证,凡 心、肺疾病可选 配此线。,额旁二线,“额旁2线”主 治上焦病证,凡 脾胃、肝胆疾病 可选配此线。,额旁三线,“额旁3线”主治 下焦病证,

31、凡泌 尿、生殖病证和 妇科疾病可选配 此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旁一线,“顶中线” 、 “顶颞前斜线上1/5” 、 “顶旁 一线” 等均有主治下肢疾病的功用,对于下肢 瘫痪的病证,可选配这三条头针治疗线。,根,据,中,医,理,论,头皮针治疗线是根据中医理论定位的,临床上选配头针治疗线同样要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主。在运用脏腑学说选用时,可根据脏腑的所主、功能及相应五窍选配。,额旁一线,如肺主气、司呼吸、开 窍于鼻,外合皮毛,与大 肠相表里,而 “额旁1线 ” 主治上焦病证,故凡呼吸 系统疾病,如咳嗽、气喘 可选额旁1线。,额旁一线,鼻塞、流涕等 鼻部疾病,可选 配额旁1线。,额旁一线,“皮肤疾病

32、如 风疹、瘙痒证, 可选用额旁1线。,额旁一线,肺失清肃、津 液不能下润大肠所 致的大便干结,也 可选配额旁1线。,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额旁二线,肝开窍于目,各种眼目病 在取用有针对性治疗作用的 “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 时,也应配用能够主治肝胆 疾病的“额旁2线”。,选配头穴时,也可把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一个选穴原则加以应用。如高血压患者,因肾阴亏虚而致肝阳上亢,这其中既有阴阳的偏盛偏衰,又有水不能涵木的五行生克乘侮关系。在选配头针治疗线时,就可以用额旁 3 线、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等补其肾阴,同时再取额旁 2 线、顶中线等泻其肝阳。,高血压,额旁 3 线、枕上 正中线、枕上旁线 (

33、补肾阴)。,额旁 2 线、顶 中线(泻肝阳)。,根,据,现,代,医,学,头皮针治疗线的确定,也要根据现代医学的生理、解剖等有关理论,特别是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区域来选配。如根据CT定位来确定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大脑皮质受损部位,取用相应的头针治疗线。,癫痫患者可根据脑电图的显示确定其病变部位,来选用相应区域的治疗刺激线。如额叶癫痫取额区各线,颞叶癫痫取颞区各线,顶叶癫痫取顶区各线,枕叶癫痫取枕区各线。,枕下旁线,震颤麻痹为小脑病变, 小脑在枕叶,故可取枕叶 的“枕下旁线” 。,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眼之视区也在枕叶,故眼病同样可取枕叶, 一般取用“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头皮针治疗线的选配,主要

34、依据以上三条原则。当然,治疗线的选配不能拘于一法,而应灵活多变。如可以根据临床上的“经验”配取,因为中医针灸的许多疗效,都来自于临床经验的摸索和积累。头针作为一门新兴治疗方法,尤其如此。,枕上旁线,额中线,如选用“枕上旁线”治疗足癣,选用“额中线” 治疗面部器官疾病,都具有较好效果。,在头皮针治疗线中,有一部分位于正中线或与正中线平行的矢状线上,而另一部分则分别位于正中线两侧的斜线上。临床上治疗疾病选用头针刺激线时,并不是任意选一侧或两侧均刺,而是根据不同的病位来决定针刺的部位。,同 侧 刺,凡在颈部以上的疾病,可取用与病位同侧的治疗线,称为“同侧刺”,如左侧的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就可取用左侧顶

35、颞前斜线的下2/5节段进行治疗。,交 叉 刺,凡在颈部以下的疾病,则要取用病变部位对侧的治疗线,称为“交叉刺”,如左侧的坐骨神经疼痛影响行走时,多取用右侧顶颞前斜线和顶颞后斜线的上1/5节段进行治疗。,这种左右互取头针治疗线的道理,主要与大脑交叉支配躯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原理相关。,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临床上所取用的头针治疗线不能一成不变,而应分组交替更换。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来说,尤其应该如此。,临证应用时,一般是将有相同主治功用的治疗线进行交替,如“顶颞前斜线”和“顶旁1线”、“顶旁2线”交替使用,“顶中线”和“额中线”交替使用。,一些左右对称的头针治疗线,往往也可以交互更迭。这样

36、一则可以减轻局部疼痛,二则可以避免穴位疲劳而使针刺的反应性降低。,3,操作方法,头针的操作方法是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由于头皮部的肌肤浅薄,一般多采用沿皮透刺的方法,并以快进针、快捻针、快出针的“三快”针刺术为主,兼采众家手法之长。,快 进 针,快 捻 转,快 出 针,为了提高头针操作水平,减轻患者痛苦,增强临床疗效,必须苦练针刺技术。苦练针刺技术主要是苦练指力、间距定向力、各种动作的协调以及捻针技术。针刺操作时要稳要准,捻针时要速度快,每分钟达200次以上。只有苦练头针的操作技术,才能在针刺时做到灵活准确,运用自如。,刺 前 准 备,针,具,选,择,在目前尚未有头皮针专用针刺工具时,临床一

37、般选用2628号毫针,如果病人痛觉敏感,也可用3032号毫针。,根据头针操作上的需要,对针具必须严格选择,起码的要求是针尖锋利,针体端直,针柄牢固,无锈蚀,无折痕。,毫针的长度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和治疗部位等不同情况加以选择。一般而言,婴幼儿用5分针,成年人用1.52寸针;体质弱者用1寸针,体质壮者用1.52寸针,甚至可用更长些的针。,取用额区、颞区的刺激线时用较短的毫针,取用顶区、枕区的刺激线时用较长的毫针。,体,位,选,择,使用头皮针治疗疾病时,病人一般取用正坐体位,面部朝向医者。这样一来便于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和治疗效果,二来便于医生正确取穴和施行针刺操作,同时也为运针时结合患部运动提供良

38、好的条件,有利于提高头皮针的疗效。,若是治疗内脏疾病,不需要做患肢活动,或是病人体质虚弱不能正坐时,也可采用仰卧位(但不能针刺枕区)。,婴幼儿可让家长怀抱正坐。对一些有特殊要求的,其体位可灵活掌握。,头,皮,消,毒,头针治疗线分布于发际区内,针刺前暴露头皮,分开局部头发十分必要,一则是为了方便取穴,二则可防止针尖刺入发囊引起疼痛。,施术前一般要将患者的头皮清洗干净,因为毛发丛生的部位最容易积藏污垢,所以应将刺激区域部位的皮肤做常规消毒。,消毒时应分开头发,仔细地消毒头皮,不要因头发的妨碍而使头部的消毒不完全,造成针刺部位的感染。可先用2%的碘酒擦拭局部,再用酒精棉球脱碘。也可单用75%的酒精棉

39、球擦拭消毒。,对局部感染、溃疡、创伤和瘢痕,避免在该处针刺,而选用对侧相应区域的头针治疗线。,进 针 方 法,头针的进针动作要快,尽量减轻针刺时的疼痛。特别是额区、颞区进针时疼痛感较强,进针时需要让患者憋气屏息,即深吸一口气,暂停呼吸,则可减轻痛感。,在进针操作时,快速进针包括“飞针刺入”和“快速推进”两个步骤。,进针,飞 针 刺 入,快 速 推 进,飞,针,刺,入,飞针刺入即是用拇、食指尖捏住针体下端(距针尖2厘米处),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约510厘米,将手腕背屈后,再突然手腕掌屈,运用弹力使针尖冲进头皮下或肌层。,飞针刺入明显地缩短了针刺的时间,使进针在瞬间之内完成,因此多数病人基

40、本上没有痛感。,临床上也可用指切进针法沿皮刺入,但必须快速透皮,进入皮肤之下或帽状腱膜下层。,快,速,推,进,快速推进是在飞针刺入之后,用拇、食指指尖捏住针柄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针体与头皮呈30度左右的夹角,沿头皮刺激区治疗线方向,将针体快速进,至帽状腱膜下层。,根据不同的穴位,一般刺入0.51.5寸,有些穴区刺激线较长,可深刺至3寸。,快速推进也可用双手配合操作,即用一手拇、食指指尖捏住针柄的下半部,另一手拇、食指捏住针体近皮处,以免针体弯曲,然后将针快速沿皮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向里推进针体时,如果发生疼痛或出现抵抗感,应停止继续推时,可将针体退出少许,改变针体的角度和方向,再行推

41、进。,在针体的推进过程中,不施加任何捻转的进针法对多数患者都可以使用,但少数病人因头皮较为坚韧发硬,或针刺的部位有疤痕,不捻转不易推进,这时可稍做捻转以助推进针体。,对于婴幼儿来说,头皮针虽然不在禁忌之列,但因颅骨闭合不全,不能用以上的方法进针或针刺到这样的深度,只需用0.51寸的毫针,在选定的头针治疗线上轻轻点刺即可。,在头皮针的进针操作中,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至关重要。一般说来,针刺角度必须与头皮呈30度角,这样才符合头针的操作要求。,30,帽状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帽状腱膜,皮下组织,头 皮,颅骨外膜,因为成年人的头皮厚度仅有0.2寸左右,而且头皮是由皮肤、皮下组织(头皮浅筋膜)、帽状

42、腱膜及颅顶肌、帽状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颅骨外膜等五层所组成的。,在这五层结构中, 前三层(皮肤、皮下 组织、帽状腱膜及颅 顶肌)紧密相连,不 易分开,可视为一体。 倘若针刺角度过小, 将针刺入该三层中, 不但患者感觉疼痛, 而且由于这三层结构 致密,针体刺入后会 感觉指下十分重滞紧 涩,造成行针困难。,但倘若针刺 角度过大,则会 刺到第五层的颅 骨外膜,同样引 起剧烈刺痛。,头针的进针 唯有刺到第四层 才是最适宜的, 第四层是帽状腱 膜的下层,是一 层疏松的结缔组 织。,针体到了这一层,指下感到阻力减小,针下会有不紧不松的吸紧感,不但可运针自如,增强针感,而且可以减少病人的痛觉,提高临床疗效。

43、,为了能够使针刺到帽状腱膜下层,在快速进针后,其针刺角度必须与头皮呈30度角。如果进针的角度不当,会使针尖仅达头皮下层或刺至颅骨,患者有剧痛感,针下有抵抗感。此时应改变进针角度,重新刺入。,根据具体病变部位和不同的治疗需要决定进针时的针刺方向,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一般针刺方向的规定是:凡是病变部位在内脏、胸腹、头面部和肢体前面的,针刺由后向前。,凡是病变部位在躯干、腰背、头项和肢体后面的,针刺由前向后。,至于枕区、颞区的头针治疗线,一般都采用由上而下的针刺方向,这样既便于针刺操作,也可避免局部疼痛。,行 针 方 法,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应立即采用不同的行针手法,以激发经气,达到有效的刺激量,

44、并根据疾病的性质采用相应的针刺补泻手法。 头针行针以捻转手法为主,可辅以提插手法。,行针,捻 转 手 法,提 插 手 法,捻,转,手,法,这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行针方法,其基本操作特点是只快速捻转而不提插。,此法要求在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到达一定深度时即固定针体,食指呈半屈曲状态,用食指第一节桡侧面和拇指第一节掌侧面捏住针柄,利用食指掌指关节的不断伸屈动作,使针体快速旋转。,捻转速度在每分钟200次左右,前后旋转的角度则根据患者病情和耐受程度而定。一般在180720度(即半圈至二圈)左右的范围之内,每次行针可持续23分钟。,此法行针的特点在于速度快、频率高、较易激发针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

45、到有效刺激量,从而使患部出现“气至病所”的感应,如温热、麻木、抽动等。,通过快速捻针后出现的针刺感应,多在510分钟内减轻或消失,因此要每隔510分针再快速捻转行针,重复行针23次即可。,提,插,手,法,提插手法是近年来开始出现,临床较为多用的行针手法,是头皮针的一种独特针刺操作。提插本来是指针体在穴位之间的上下运动,对于头针沿皮刺来说,也就是向外抽提和向内进插的动作。,此法是根据古代 “抽 添法”演化而来的,具 体应用分为 “抽气法” 和 “进气法”两种,以 “向外抽提,一抽数抽” 或 “向内进插,一按数 按” 的手法动作为主要 特点,实际上应属于小 幅度提插法。,头针提插行针,抽气法,进气

46、法,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将针体平卧,向内缓插 1 寸左右,即用右手拇、食二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以固定头皮。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 3 次,虽似上提而针体最好不动,每次至多提出 1 分左右,然后再缓慢按为主,慢地向内退回原处 (插至 1 寸处)。,抽气法,如此反复施术多次,手法以紧提慢按为主,每次行针半分钟至 1 分钟,得气后指下有一种既不过于紧涩,也不过于松驰的吸针感。,针体进入帽状腱膜后,将针体平卧,向内缓插 1 寸左右,即用右手拇食二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以固定头皮。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 3 次,虽似下插而针体最好不动,每次至多插入 1 分左右,然后再缓慢向外退回原处(

47、提至 1 寸处)。,进气法,如此反复施术多次,手法以紧按慢提为主,每次 行针半分钟至 1 分钟,直至指下有吸针感。,抽气、进气法的特点是操作十分简便,容易掌握,病人局部较少有痛感,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即时效应。它不但可作为获取针刺感应的行针手法,同时也属于提插补泻法的范畴,以抽气法为“泻”,进气法为“补”,对于提高头针疗效起到很大的作用。,提插法施术的关键有二:一是术者的力度,即要用全身的暴发力,带动捏针的手来回抽提或进插;二是运针的速度,即每次抽提或进插都要迅速,同时要在1分的幅度内进行,不要将针体左右转动。,由于抽气法和进气法是用暴发力快速提插的,用这种方法行针刺激量很大。它并不要求提插的频率

48、,而重在瞬间速度和力量。虽然用力较猛,速度较快,但并不等于提出或插入的幅度也大,每次不能超过1分左右的提插范围。如果手法熟练,则几乎看不出针体有任何上下出入运动。因此术者的手指并不疲劳,病人疼痛较少,能很快达到有效刺激量,从而迅速获得治疗效果。,补 泻 手 法,在头针获取针感后,应根据疾病的虚实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多采取“徐疾补泻”和“迎随补泻”二法。至于烧山火、透天凉等复式针刺补泻手法,在头针中较少应用。,补泻,徐 疾 补 泻,迎 随 补 泻,徐,疾,补,泻,在徐疾补泻法手法中,补法的操作是“徐进疾出”,即缓慢而用力地将针下插至帽状腱膜下层,针深8分许,然后紧压进针点分钟至1分钟,再迅速

49、将针退至皮下。,徐进,疾出,泻法的操作是“疾进徐出”,即迅速将针下插至帽状腱膜下层,针深8分许,然后缓慢地将针上提,使针孔处的皮肤由于针体的上提而呈丘状,逐渐将针退至皮下。,疾进,徐出,在徐疾补泻法中,补法的“慢入快出”,泻法的“快入慢出”,是根据补泻需要来决定的。实际应用中,由于头皮较薄,故多用“徐疾”与“提插”相结合手法,但在操作过程中不施加任何捻转动作。施行手法10分钟后,如果无效可再做 2 次。,补,徐进,疾出,泻,疾进,徐出,迎,随,补,泻,迎随补泻是根据经脉的循行路线,调节针尖的方向,对头针治疗线的刺激施以相应的“补虚”或“泻实”,实际上它属于针刺方向的范围。,头针的迎随补泻,一般适用于治疗线与经脉循行线相重叠的情况,如额中线、顶中线、枕上正中线等。,由于头针的治疗部位不是点而是线,更确切地说是有起点和止端的线段,故针刺时必须考虑到针尖与经脉循行的关系。头针应用迎随补泻,即进针时针尖顺其经脉循行的方向为“补”法,针尖逆其经脉循行的方向为“泻”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针灸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