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恶搞现象研究,恶搞现象溯源 网络恶搞图片及视频欣赏 网络恶搞的定义 恶搞现象的网络发展环境 网络恶搞的基本特征 网络恶搞的两面性 对网络恶搞的文化分析,2006 年,胡戈恶搞陈凯歌导演的作品无极而产生的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让“恶搞”一词轰动一时,使得潜藏在网络空间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网络恶搞映入人们的眼帘。在新浪 2006 年,网络盛典的评选中,作为恶搞视频代名词的“馒头”甚至成为当年的十大流行词之一,位居第六位。 作为活跃在网络空间中的一种文化现象,网络恶搞正在全方位地向我们的生活辐射,内容五花八门,涵盖了时事、文艺、生活等;形式多种多样,如文字、图片、影视、音乐、游戏等等。 在某
2、种程度上,网络恶搞是对社会观念化的表现。 面对网络恶搞现象对现实生活日益重大的影响,研究网络恶搞现象对于避免网络恶搞的弊端,构建良好的网络道德秩序有着重要意义。,恶搞现象溯源,“恶搞”对应的英文词汇“KUSO”来源于日语,该词在日语中的本义是“大便”、“排泄物”的意思,多作为发泄情绪的口头语。 KUSO 这个词之所以风行起来都是因为日本电玩界“认真玩烂游戏”的风潮。由于日本的电玩市场极大,理所当然会出现几乎毫无可玩性的游戏。日本出产的香港 97(Hong Kong 97)就是该类游戏的代表之作。这些游戏毫无新意和乐趣,质量和内容粗糙得让人难以接受,但其不可思议的烂却让人产生一探究竟的冲动,于是
3、在日本的网络上,出现了玩家们共同探讨、传播“享受烂游戏”的窍门,人们开始以讽刺的态度和娱乐的精神来对待游戏中的幼稚缺点,将它们当成一种黑色幽默,从而享受这种戏谑、调侃的乐趣。此时“KUSO”已经具有了“搞笑”、“讽刺”、“恶作剧”的含义。,恶搞现象溯源,随后,这种“享受烂游戏”的思想和方法跟随一批日本游戏传入台湾和香港,并开始在当地的网络论坛引起了游戏玩家强烈的反响,更多的网友加入到交流和讨论中来。 由于 KUSO 类游戏总是带来不经意间的幽默和戏谑性的快乐,因此有台湾网友就把该词的涵义进一步扩展,将一切具有冒犯性和幽默性的戏仿性事物记为 KUSO,即“恶搞”。 从词源上看,“恶搞”或是“KU
4、SO”属于新兴的网络流行词汇;但是,从内容实质上看,恶搞现象其实早已存在,只不过是用其他词汇代替的,例如“无厘头”、“恶作剧”等等。以周星驰和王晶为代表的香港无厘头电影就是恶搞现象的典型载体,其中包含了许多恶搞的成分。eg:大话西游被奉为恶搞之圣经,如今大话西游被不少影评家归为后现代的解构主义作品,恶搞现象溯源,恶搞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撇开从香港、日本传输进来的恶搞影片不谈,中国真正的恶搞式“平民狂欢”活动大概开始于“小胖系列”与“猥琐男系列”的风行。 在“小胖系列”中,小胖还是一个穿着校服、脸型圆乎乎的中学生,不经意间侧目一瞥的搞笑神态被人偶然拍下来。小胖照片传到网上后被无数精通 pho
5、toshop的人拼贴到各种明星海报、世界名画、电影宣传封面上,比如泰坦尼克号、勇敢的心、夜宴等电影的海报上,都曾出现过小胖的身影,人们享受着强烈的反差所带来的颠覆性逗趣的同时,小胖也成为了网络中的图片红人。,小胖系列,猥琐男系列,弹幕,弹幕,弹幕,恶搞现象溯源,与大家欣赏小胖神态的幽默、包容相比,“猥琐男”系列图片的遭遇则要悲惨的多,大约在 2002 年,一幅不太雅观的男性图片出现在网上,画面中主人公笑容猥琐而遭人反感,于是其形象被拼贴成无数的恶搞版本,其人很快被称为调戏妇女的变态、死流氓代表形象。 PS 图片恶搞时代之后,我们又进入了网络恶搞视频时代,并在近年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网络媒体
6、及各大视频网站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2.http:/ 胥渡吧恶搞剧荒的年代2014-11-13期,1.http:/ 暴走漫画暴走大事件 第三季:二十七年后的大事件 26,网络恶搞视频欣赏,网络恶搞的定义,恶搞:就是通过戏仿、拼贴、复制等手法,以社会事件和现存文化为素材,对社会中的人、事、物进行模仿、调侃、讽刺,从而产生全新的以自娱、娱人为目的的文本。 网络恶搞:是运用网络的方式或借助网络的平台将恶搞的内容传播出去,是恶搞的一种手段。具体来看,就是指借助网络载体,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事件、人物、电影或文学作品,通过使用电脑软件更改图像、重新配音、恶意剪辑视频等方式,按照恶搞者的意图任意进行毫无边际
7、或夸张的重新定义,表达恶搞者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恶搞现象的网络发展环境,互联网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独立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第四大媒体。 作为一种新兴的、有效的媒介传播方式,互联网在信息传递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自由、广泛、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让各种信息、思想、观念借助这一平台得以散播、交汇、激荡。网络恶搞就是这种网络发展环境下的一个产物。恶搞现象搭上网络这样一种迅捷的传播方式,在扩大恶搞传播范围和提高传播速度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视觉和观念的极大挑战。,网络恶搞的基本特征,平等性,颠覆性,草根性,制作者个人独特的思维和想象力赋予作品以独特性网络恶搞作品不会被复制,
8、网络恶搞的草根性,独特性,网络恶搞作品的制作内容围绕基层老百姓所关注的生活焦点,基层性,网络恶搞现象的草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网络恶搞的平等性,无论是网络恶搞的制作者,还是其传播过程中的受众,都具有自由平等的特点。 就网络恶搞的制作者而言,无关乎其社会地位的高低、身份的差异、年龄的长幼,每个个体都能在网络空间中自由地表达个人独特的思想观念,抒发个人最真实的情感,展现出一种大众精神。 就网络恶搞作品传播过程中的受众而言,阅读、收听或观看作品不存在门槛的高低限制。 网络恶搞平民参与的特点使其得以在网络空间中流行。,网络恶搞的颠覆性,网络恶搞延续了国外后现代艺术中的颠覆思想和反叛意识。正如巴赫金所说
9、,在后现代主义时期,人们开始对主流社会感到厌倦,他们不愿和刻板、循规蹈矩的上层人一起出席各种各样的活动,对精英文化嗤之以鼻,以狂欢的形式开始对生活的戏谑。网络恶搞的目的必然包括自娱或是娱人,通过解构一切崇高和权威来换取人们的笑声,所以网络恶搞作品或多或少都会体现出颠覆性。 例如:在胡戈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中,原著无极中的王变身为娱乐城总经理,王城化身娱乐城,对原作品进行了面目全非的颠覆。,正面效应,Product,负面效应,网络恶搞的两面性,激发广大青少年创新思维 对文化影响的一种推动作用,网络的隐蔽性和无序性,网络的虚拟性,网络恶搞的负面效应,1.网络的隐蔽性和无序性 网络自身特有的
10、隐蔽性和无序性导致网络恶搞存在以下问题: a.表达方式随心所欲、表达语言夸张低俗、表达内容不着边际 b.诱导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道德观被扭曲。 2.网络的虚拟性 网络恶搞往往会夸大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过于强调社会的阴暗面,故而可能会诱导青少年受众沉溺于虚拟的网络空间,逃避现实生活。,对网络恶搞的文化分析,马尔库塞曾经悲观地指出,“大众传媒消灭了思想的丰富性和人的多样性,广播、电影、电视、广告等现代科技的产物,无孔不入地挤进了公众的内心深处,消灭了从思想上颠覆和改变现状的文化。” 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马尔库塞无法想象网络技术对社会形态、生活方式和传统经典的颠覆。 网络技术的互动性、虚拟
11、性以及网络身份的匿名性等特点归结到人的行为和意识层面就是“自由”。,对网络恶搞的文化分析,网络媒体提供给人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消费,这种生活方式“不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和社会中渐渐养成的牢固的消费习惯和态度,它是指消费个体认同某种社会时尚,跟随流行趣味的轨迹前行,并在消费过程中获得新的社会身份和相关形象。” 在网络上,人们摆脱了身份地位的限制、社会规范习俗的限制而充分占有了表达的话语权力,可以自由地选择话语方式、言说内容和表达风格。 “网络恶搞”作为网民自由选择的结果,是网民精神面貌和意志的真实表达。,对网络恶搞的文化分析,一、对精英独占话语权的挑战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生产、生活方式发
12、生了深刻变化,开始向市场转型。传统的生活观念、文化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中国长期以来一体化的社会组织结构逐渐松散,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趋于解体,戏仿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涌入国内,提倡解构经典、颠覆传统、反对精英独占话语权利。,对网络恶搞的文化分析,一、对精英独占话语权的挑战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国文艺界首先掀起了去权利话语和精英话语的活动。以王朔为代表的“痞子文学”,用调侃、讽刺性的故事,宣扬着思想上的解放,用戏谑、颓废的语言畅快地解构一切崇高和权威,在王朔的笔下,一切严肃、正统、崇高的事物都被消解,最终制造出滑稽、错位、幽默的效果。王朔以一个文化精英的身份站在草根的立
13、场上,不断为边缘主体和受忽视和压抑的主体言声,将自身的叛逆性和价值性陈列在作品中,冲破文化的禁忌和等级制度,为草根的话语权力而摇旗呐喊。,对网络恶搞的文化分析,一、对精英独占话语权的挑战 网络给草根阶层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草根阶层可以在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通过网络畅通无阻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网络空间中,草根通过对经典的人、事、物进行恶搞,利用恶搞对象本身的知名度,来实现自己的话语权。,对网络恶搞的文化分析,一、对精英独占话语权的挑战 现今媒体形式丰富多样,网络、报纸、电视、广播等都各自优势和劣势,但从公信力来讲,电视媒体仍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电视新闻节目。尽管近年来关注民生成为了社
14、会焦点,节目的数量也有所增加,但总体来看,以社会精英为中心的主流媒体仍然掌握着话语权力,由于阶层的局限性,对普通民众的关注和报道依旧偏少。 网络时代的到来,正好给草根阶层提供一个释放压力、张扬个性的的渠道。草根不仅仅只是主流文化的收编对象,而是能真正表达自我,实现自我的主体。,对网络恶搞的文化分析,一、对精英独占话语权的挑战 网络恶搞兴起于网络除了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成熟以外,从社会心理的角度也体现了草根阶层的叛逆心理,当一种文化盘踞在思想领域太久,往往会形成一种隐性的压制力量,久而久之,大众很难顺从地接受来自精英阶层的话语,大众阶层迫切地想打破精英阶层缔造的神话和话语权威。,对网络恶搞的文
15、化分析,一、对精英独占话语权的挑战 在早期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下文简称馒头)惊现网络后,引起陈凯歌的震怒,他与胡戈对簿公堂,但舆论却更偏向于这个恶搞者,在搜狐发起的网络头片中,胡戈以 93.4%的支持率成为网友力挺的对象,舆论的压力使馒头一案最终不了了之。不少观众指出“一部耗资 3.5 亿打造出来的“精品”竟然连基本的故事都叙述不好,最后成全的只是一个网络短片!”,对网络恶搞的文化分析,二、大众的“狂欢节” 狂欢化诗学理论:俄国文艺理论家、哲学家巴赫金通过对西方狂欢节的现象和实质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狂欢节是“完全独立于教会与国家的真正全民广场节同的象征和体现”。广义的“狂欢节”包括:狂欢节、狂欢
16、节式的庆典、狂欢情绪、狂欢意识等。,在巴赫金看来,狂欢节的盛行在于这里没有任何等级与秩序,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独立地展示个性,平等地对话,以及畅快地宣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从生活中的伦理中解放出来,被压抑的本能得到有效释放,并试图“反抗霸权、建立普天同庆、自由而民主的理想世界的文化策略”,可以说,狂欢理论的内涵是人民通过节日表达自己对权利和自由的渴求,对官方文化的批判,以及对构建民间文化的期盼。,对网络恶搞的文化分析,二、大众的“狂欢节” 网络是草根的乐园,网络平台就如同中世纪的狂欢节广场。网络恶搞在网络文学、BBS 论坛等之外,又为网民提供了一条自我表达的新途径,它就是一场存在于网络之中的狂欢活动,它包含的情绪和举动都带有狂欢化的性质,如参与群体的全民性、网络内容的娱乐化以及对等级秩序的颠覆等。 但是,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中的狂欢节并不完全是无序的,而是遵循一定的仪式和礼仪的。而“恶搞”经典这样一种无意义的话语表达和非建设性的颠覆,着重于情感的宣泄和语言的狂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口水狂欢”。,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