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被遗忘的清明民俗.doc

上传人:eukav 文档编号:4299087 上传时间:2018-1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被遗忘的清明民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被遗忘的清明民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被遗忘的清明民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被遗忘的清明民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被遗忘的清明民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被遗忘的清明民俗-插柳 2011-04-05 10:45:28|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柳枝 柳树 民俗 柳条 杨柳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清明插柳,曾是影响广泛的一种民俗, 时至今日, 仅有重庆等地仍沿袭此民俗,就算报端,也很少见到有此方面的介 绍了。所有的节日都是喜庆的,唯独清明节是祭奠故人的,带有悲伤和神圣的情绪,虽然是节 ,但不能庆,不能大吃大喝,不能欢天喜地,这些情绪导致商业开发价值较低。元宵节、中秋 节有商机,商家 这才肯大肆运作,才能 带动全民的民俗重演。清明节既没什么吃食又没什么喜感,商家无利可图,民俗复活严重缺失 动力。所以清明民俗最少商业开发,这就使得不少其实意义很好的

2、民俗逐渐消失了,比如清明插柳, 现在已 经很少有人知道了。广义的插柳指的就是种树,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大地回暖,万物复苏,而柳树是 树木中发芽最早的,所以古人会在清明这个节气里插柳种树。到了近代,“ 插柳”就演变为老百姓在门户上插几条柳枝,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插柳是什么了,除了祭祖 扫墓,其他的活 动基本上都停止了。下面紫金葫芦就为大家介绍这个近代趋于消亡的民俗,清明插柳。在这个祭奠祖先的时刻,让我们也来缅怀一下先人的民俗吧。 黄巢起义曾以“清明戴柳”为号插柳是一种风俗,也是为了纪念“ 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

3、了天 ”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 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清明插柳的传说起源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 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 为三大鬼节,是百鬼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 ,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 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

4、邪了。插柳、折柳之俗与我国人民种柳、爱柳之风有关。柳为优良的树种,大凡有旱柳、河柳、龙爪柳、垂柳数种。晋代陶侃 镇守武昌时,在当地遍植柳树,名为“官柳”。 汉代太尉周 亚夫在军营种植很多柳树,使军营从此得名“柳营” 。隋 炀 帝曾号召全民种柳护堤,并 赐以重赏,白居易曾有隋堤柳记之曰:“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五百里。“ 唐代的文成公主出嫁西藏时,把长安的一株柳树带到拉萨,并亲手种植在大昭寺前,这棵树迄今还郁郁葱葱。插柳之民俗每年 4 月 4 日或 5 日,是中国三大冥节之一清明。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 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

5、口插柳枝。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 关于清明 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 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 华,并以受柳永青 睐为荣。但因为 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 节,歌女们都到他 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 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 暖,

6、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 摇摇柳枝了。“插柳” 和“折柳”都是我国的民俗。每年立春之后的寒食节,家家户户门前插柳,一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大臣介子推的。据说他力保国君重耳出逃 19 年,割股作汤,忠心耿耿。后来重耳作了国君他却被遗忘了,他与老母在绵山自耕自织为生,最后被大火烧死在山中的枯柳树下。人们插柳, 说是替他“ 招魂”。清明节男女 头上戴柳、车马轿上插柳还有一说,是为了踏青迎春,象征吉利,“清明不戴柳, 红颜成皓首”说的就是这回事。插柳在重庆则别有一番传说 :明朝末年, 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近重庆时,一妇女抱长男而逃,丢幼男于不顾。张使人问其故,女答曰:

7、“长男为别人委托,幼男是我亲 生,我不能为要自家儿子而丢掉人家儿子”。张听后倍受感动,遂对 她说:“ 义军不杀百姓,不用逃跑、害怕”。并顺手折一柳枝交给她。让她通知乡亲们:“门前插柳,说明不是贪官污吏,决不相害”。所以,重庆家家插柳,沿 习至今,现在还有一条街叫“杨柳街”。插柳之历史记载汉人有“折柳 赠别” 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 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 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

8、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 标志,在春天中摇 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折柳赠别 ”就蕴含着“ 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 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 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 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 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 赠。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 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 > 民俗传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