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关于网络匿名性.doc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298062 上传时间:2018-12-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网络匿名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网络匿名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网络匿名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于网络匿名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关于网络匿名性探究baidu 浔不見覓摘要:21 世纪以来,中国互联网事业迅速发展,网络普及率增长。网络的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良多益处,但同时,网络匿名(即非实名制)的存在衍生出各种各样类似于人肉搜索这样的网络暴力未来的网络发展将何去何从,是继续匿名还是实现实名制,亦或是走一条完全不一样的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关键词:网络发展、匿名性、网络暴力、实名制、未来走向一、 网络发展21 世纪以来,互联网在中国发展迅猛,我国互联网用户自 1997 年以来,基本保持者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曾经难以想象的网络购物,实时聊天都已成为现实。互

2、联网带来的共享的资源,超越时间空间的人的交往,以及越来越个性化人性化的设计等实在是益处良多。然而,凡事有利都有弊,近年来,网络信息爆炸,存在着大量暴力虚假色情的垃圾信息,对青少年乃至成年人都有不少影响。网络暴力语言暴力随处可见,网络谣言漫天,也同样是网络发展带来的。网络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急需我们造一把剑鞘二、 网络匿名性谈到网络匿名性,很多人应该都看过一幅漫画,两只坐在电脑面前的狗的对话“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条狗” ,出自 1993 年的纽约客杂志的由彼得斯坦纳绘制的一幅漫画。这是因网络匿名性产生的一种状况,网络上的互动,例如国内的新浪、天涯等,国外的 ins、推特,并不需要详细的个人信

3、息,只需一个代号或者说 ID 就能代表一个人与他人进行交流了。据研究,网络匿名性的本质难以定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匿名也多是随个人想法而定。大致有以下几点:1、网络匿名是对隐私的一种保护;2 、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有渗透,匿名有限;3、远离现实,以另一种身份经营和交往;4、隔着网络,选择尽情扮演自己想象的角色,选择隐藏或暴露自己想要隐藏或暴露的部分;5、宏观意义上看来,虚拟世界是独立于现实世界而存在的,以匿名代号为基础的存在其中大部分观点我是认同的,但是,正因为匿名的存在,不少人真实身份隐匿了,在网络上的自我约束力,控制力开始放松,也就是说对自己的言论行为开始不负责任。不需要担心交往

4、会给现实中的自己带来什么影响,也没有了现实社会中进行人际交往时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压力,制约因素少了,过程少了,我们也就愈加直接,更枉谈什么三思而后行了。正因为如此,网络匿名性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不负责任的网络谣言(当然现实中口口相传带来的谣言也不少) ,例如“艾滋病男孩事件” ,谣言捏造虚假新闻。还很多人把现实的压力转变为粗暴的话语宣泄到网络上,仿佛网络平台已经成了垃圾场,甚至在人们所热切关注的“网络暴力”事件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网络的匿名性的身影,就像前段事件因某明星离婚而被人肉搜索的网民,我们甚至不知道消息的来源。这都是十分可怕并且令人担忧的。因为网络匿名性,不少商家抓住其中漏洞,雇佣网络水军炒话

5、题刷话题似乎已成为家常便饭。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我国网络安全堪忧。三、 实名制的可能性从这些看来,网络匿名性是弊大于利的,对社会的秩序和规范产生极大的挑战,那为何我国还未通行网络实名制呢?关于网络实名制的讨论,源头是 2002 年淸华大学的新闻学教授李希光在南方谈及新闻改革时提出建议“全国人大应该禁止任何人网上匿名” 。首先,网络实名制就是指在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计算机互动平台当中通过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或资料而降低网络环境中欺诈、排谤、人身攻击等问题的发生概率,同时也有利于行业主管部门进行监管,并打击犯罪的一种新兴制度。那实名制是否真的可能,我们可以参考韩国网络实名制的发展。实名

6、制倘若落实,也是颇有益处的,保护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维护网络和谐;促进网络经济的发展等等。但在部分人看来网络实名制会抑制或控制网民表达的自由,再者,我国人口基数大,网民数量庞大,且个人文化素质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都是想要落实网络实名制之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据分析,韩国实行的网络实名制度无疑是最适合我国的他律性网络规制。但是,各国国情不同,我们也不可以完全照搬韩国的网络实名制度,而是应该根据我国独特的网络环境现实,借鉴韩国实行网络实名制的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实情的网络实名制。其实在当下,网络实名已经开始了小小的实践。比如新浪微博上的实名认证,个人或企业提交相关资料,平台

7、后台管理人员进行审核,虽然还存在着诸多漏洞,但也是一个好的开始。四、 未来走向匿名性下存在名誉毁损、侮辱、私生活侵害等各种负面问题,而运行实名制也存在着暴露个人隐私,技术性不够等重重困难,那我们的网络平台未来该是什么走向呢? 近年来,国家在网络管理方面也是动作频频,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网络管理,以期减少网络犯罪行为,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不良信息传播,维护和谐网络社会,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法律强化对网络环境的管理,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破坏者的打击力度。加强和完善网络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也符合我国建立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除了这些硬性规定,还需要软文化的加持,加强对公

8、民的法治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使网民人人都养能成自觉的遵守网络法律法规的习惯。网络匿名性给予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而应该是建立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道德底线上的自由。小结网络的发展应该促进社会的进步,而不是成为一块因匿名而无所欲为的垃圾场。想要解决网络匿名性带来的危害,需要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努力,借鉴他国实行网络实名制度和网络管理的经验,找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运行方案。公民需要提高个人素质,即便在虚拟世界也要有自己的底线。如此方可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参考资料:1车永浩:韩国网络实名制度对我国网络规制的启示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年2黄敏:论公民的网络表达自由及限制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

9、学位论文,2010 年3彭兰: 汇聚与分权:变革中的互联网 , 青年记者, 2005 年第 3 期4陈豪磊:“网络暴民”虚拟世界中的暴徒 , 网络财富 ,2009 年5窦国昊:自媒体传播环境下的两络匿名性探究 (广西艺术学院) ,2013 年6杨茂凯:网络谣言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年7张再云、魏刚:网络匿名性问题初探 , 中国青年研究2003 年8刘莹:网络的匿名性与青少年宣泄的新选择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年第 5 期9晋晓兵:试论网络匿名性的消逝 , 国际新闻界.网络传播研究 2006 年10王弋:网络实名制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研宄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科技 > 网络与通信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